Magnum Workshop – Day #4

第四天的课程因为是星期六,学校不开门,于是上课的地方转移到马格南的伦敦办公室。今天的课程请来了四位不同的演讲人,四位演讲人的职业都跟摄影直接相关,但又分别不同,一天听下来有种走进摄影行业大观园的感觉。

第一个讲座的演讲人是马格南的 Licensing Director – Hamish Crooks. 他在马格南的工作有两大块,一部分是负责 archive 照片的授权工作,另一部分是帮摄影师协调新的 commission job. 不过他的讲座并没有涵盖太多他自己本身的工作内容,反而是介绍了一个摄影师职业生涯会接触到的四个重点 1. Editorial Market, 2. Distribution, 3. Right Issues, 4. You (as photographer).

Editorial Market 讲了现今摄影师可以通过售卖照片赚钱的各种渠道,传统纸质杂志和报纸的市场一直在缩小,新兴的线上的市场倒是一直在迅速增长。不过区别就是传统杂志报刊的每张照片的薪酬还是比线上市场要高出许多,因为线上市场能够选择的摄影师的数量更多,难免会有人愿意以更低甚至免费的价格出售自己的照片已换取展示的机会。除了媒体,有时候帮品牌或者公司内部宣传拍照也是不错的赚钱途径。

Distribution 则讲得是照片售卖的渠道。最常见的自然还是传统报纸杂志以单张或者故事的形式来付钱。不过摄影师有时候也可以选择和图片社合作,这样子图片社会充当摄影师的保护伞在探班的时候可以有更好的筹码。最后就是跟新闻媒体的合约工,一个月固定工作 xx 天,然后领固定的薪水。Right Issues 则讲了售卖照片的方式,比如是否允许媒体可以二次加工照片,可以是否再分发给别的媒体等等。

不论怎么卖照片,最后最重要的还是作为摄影师的「你自己」,有趣新颖的想法,持之以恒的个人风格,不断努力地耕耘和拍照,才是走向这个职业生涯上升道路的方法。

第二个讲座的演讲人是马格南负责教育的 Shannon Ghannam,Shannon 讲了讲自己的成长经历为啥会喜欢上摄影,为啥之后又专注于摄影相关的教育,然后举了很多别的摄影师的项目作为例子来讲解关于「想法」的形成和执行。作为刚入门的摄影师,平常可以都看看别的摄影师的网站和项目来找找灵感。

第三个讲座的演讲人是刚从伦敦传媒学院毕业的职业摄影师 Monica Alcazar-Duarte。Monica 是墨西哥人,在欧洲已经生活了十多年,专注的领域也是Documentary Photography。她毕业时候的项目是拍摄一个因为毒品交易闻名的墨西哥村庄(Ixtapa)里人们的日常生活,一个同时被当地政府想要作为旅游城市发展,也是许多毒枭出没的城市。Monica 以墨西哥人的视角,得以以不同于主流西方媒体的视角走进这个村庄记录下那儿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第四个讲座的演讲人是马格南照片网站的编辑 Bruno Bayley,Bruno 在今年加入马格南之前在 Vice 的伦敦杂志分社工作了十多年,之前是 Vice 伦敦的总编辑,他的讲座内容主要围绕杂志编辑和摄影师的关系展开。假设你是职业摄影师,很多时候你要自己联系杂志社的编辑去发表你的作品,最重要的当然是你的故事,原创而且没有被报道过。除了故事的有趣,最好故事的主题是跟杂志的大方向相关,而且杂志近期没有发表过类似的故事。除此之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很重要,打印出来的照片的诚意就会大于网络上传输的电子文件。

一天听下来体力消耗也挺大,不过作为摄影行业的门外汉觉得讲座相当有意思,得以从行业里面的资深从业人员窥见摄影职业生涯的方方面面。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拜访马格南的伦敦办公室的体验,看到办公室墙上的书柜里一排排摄影师们的摄影集,心里想以后在旧金山的家里也要空出一块书柜专门放喜欢的摄影师的摄影集。

Magnum Workshop – Day #2-3

第二天是这几天最像课程的一天,早上 Stuart 爷爷讲了关于 Photography Coherence 的概念和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的历史。下午 Chris 爷爷讲了关于他的过去一系列作品想法的来源。
总结一下我觉得 Stuart 爷爷讲得关于 Photography Coherence 对我的启发最大。大概说一下 coherence 分为 artistic coherence 和 authorship coherence 两个意思。artistic coherence 讲得就是同一本作品的照片风格应该有连贯性,比如焦段,相机画幅,黑白还是彩色等等的选择,而 authorship coherence 讲得是同一个摄影师跨越作品之间风格的连贯性,大概是别人看到就能感受到是「你的照片」的感觉,所以是更高一级别的连贯性。
第一天课程的时候 Stuart 爷爷曾经问大家,”what is your point of street photography?” 当时我觉得这个问题好难回答,不像其他一些关于 community, culture, social issues 的旨在唤起大家对问题关注的项目,street photography 好像并没有想要唤起什么东西的意思。不过当看到 Stuart 为了解释 photography coherence 而展示 Gary Winograd 的 The Animal, 和 Martin Parr 的 Benidorm,好像有点灵光一闪明白了 street photography 意义的感觉。两本摄影集都有各自的 artistic coherence,分别在纽约动物园和西班牙海边小镇表达出一种很幽默的影像。其实这就已经达到了作品的目的,就像一部优秀的喜剧电影,能够通过构图用光色彩让观众会心一笑,就已经达到了作品的意义。

Garry Winogrand – Bronx Zoo

第三天的课程以学生们 present 第二天留的作业为主。每个人挑出三张自己过去的照片,和三张自己别人拍的受到启发的照片,六张照片需要跟你三周项目的主题有关,然后准备5分钟的 presentation 讲解你的 idea,老师听后会留有5分钟给予反馈。
周四晚上为了准备周五的 idea lab,加上时差的关系还差点失眠。一开始没有什么思路,想从森山大道的「夏威夷」,Burt Glinn 的「A Portrait of Japan」,Steve McCurry Instagram 上关于日本的照片,三处各挑出一张 ,然后来表达我想做 street photography of London 的想法。这里面最熟悉的是森山大道的「夏威夷」,因为自己家里就有一本,于是就从开始翻阅网上的资料,然后对他的作品和自己想要完成项目的想法也逐渐清晰了起来。
森山大道 – ハワイ

总结下来「夏威夷」这本摄影集有几个打动我的地方,第一个是他对夏威夷的全新诠释,平常看到的大部分的夏威夷的照片无非是蓝天沙滩大海和热带的树木,但是森山用他极具特色的高对比度与高粒子黑白拍出来的夏威夷,少了常见照片那种旅游景点的庸俗感,反而多了一些不确定,有点荒凉又有点慵懒的气氛,甚至让我这个海南人有点想起来小时候跟爸妈去「那时」的三亚度假的气氛。第二个是森山的文字里说的,「在没去过夏威夷之前,我狭隘地觉得日本摄影师就应该拍日本,纽约摄影师就应该拍纽约。当然,这些规则就是应该被自己打破的」,看到「夏威夷」摄影集里强烈森山风格的照片,也从另一个角度启发了我,不管是美国「旧金山或者纽约」还是伦敦,对于我来说我终究是个外来者。回到课程项目的想法,如果能够通过 street photography 让看照片的人感觉到「oh, 伦敦也可以是这样子」,其实我都算是满意完成课程作业。
因为一直在看森山大道的资料,所剩时间无多,干脆直接放弃研究 Burt Glinn 和 Steve McCurry 的日本的照片,转向森山大道新宿的照片。因为老师要求大家准备至少两个想法,这样第一个想法如果没法完成,可以有 plan B。所以我想从另一个方向去 approach street photography of London,这次的灵感则来自森山大道关于东京,关于新宿的照片。阅读森山大道自己的文字,他把在东京里的感觉比喻成「行走在电影 Blade Runner 里边」,反过来「看 Blade Runner 的时候,电影里的场景也一直让他想起东京的景象」。新宿有着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火车站,有着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市政府办公楼,高级酒店,同时也是那时候东京最混乱的娱乐中心。森山大道把城市比喻成人们欲望「desire」的显现,所以他通过摄影的方式把这些东西用图片显现出来。伦敦是欧洲第二大的城市「第一大是伊斯坦布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两座金融中心之一「另一个是纽约」,如果可以的话我也想通过镜头传达出伦敦这个城市作为最繁忙的金融中心的人口密度所展现出来的所谓城市欲望的感觉。
森山大道 – ニュー新宿

到了周五「第三天」,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 present 自己的 project ideas。超过一半的同学的项目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跟 social issues/minority group 的话题有关,相关话题都会以 portrait photography 为主,然后配合人物周遭环境去讲述自己想要讲的故事。一个黑人美眉想要研究关于伦敦非洲裔移民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family without blood connection」的概念。有个曾经去过阿富汗拍摄塔利班的巴基斯坦哥哥想要拍摄伦敦一个很有名的公宅 Robin Hood Garden,公宅面临拆迁的命运,巴基斯坦哥哥想要拍摄住在里面的人的故事。剩下一半的同学有的还在几个主意之间摇摆,有的可能跟我一样做 street photography,不过每个人则各有自己的侧重点。比如有个 Boston 来的姐姐想要探索伦敦其中一条街道的 gentrification,想通过相机拍出 gentrification 对当地 community 带来的影响,和街道上店铺之间的反差。
轮到我的时候我跟老师们讲了我的想法,也提到了森山大道的照片来解释灵感的来源,觉得我对他的照片能够找到共鸣,也希望我能把同样的感情通过照片表达出来。跟大多数同学得到的反馈一样,老师还是挺支持的,只是对我寻找的地方给了一些建议,同时就是提到说要「多走路,多走路,多走路」。大概的方向已经有了,剩下的就是准备周日一整天外拍的具体计划了。

Magnum Workshop – Day #1

第一天的课程大部分时间都是同学们自我介绍,介绍自己曾经做过的项目,为什么对摄影感兴趣,三个星期的 Workshop 想学到什么。

有个乌克兰mm红十字会工作,跟着组织去过以色列,非洲等国家。她 present 经的一个项目是到南苏丹的一个村庄里,其中一张照片是个黑人小朋友看着前方,她说这个村庄没有别的媒体去过,当时给了她一个小时的时间她毫不犹豫就过去一通拍摄,说这个村庄其实前不着村后不着地,里面住的人都没法用水。

有个巴西mm讲她最近做的一个项目是记录巴西的医疗系统,说她们国家医疗系统特别烂,很多疾病病人得了之后基本就宣告死亡了,她就在其中几个人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记录他们的生活,想要让这个国家别的人更重视这个事情。她说英国的医疗体系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她想来伦敦接着做她的这个主题。

20来人的课堂,学生们来自各个国家,英国人占不到1/3,背景相当多样化。有来自印度西海岸一个关注当地文化融合/矛盾的印度哥哥,有住在伦敦曾经是狗仔记者现在转行做 fashion photography 华人哥哥;还有一个来自香港在投行工作的北京哥哥,说他很关注艺术和哲学的关系;还有个来自德州的高中生mm,在大一之前 gap 了一年想到处旅游和学习;还有几个英国大爷加拿大大爷,年纪看起来跟老师差别不大也在这儿一块上课。

这次伦敦传媒学院和 Magnum 合作的 workshopMagnum 来了两个摄影师 Stuart Franklin, Chris-Steele Perkins 都是英国人,老爷爷一位60岁了,一位70岁,对摄影的思路仍然非常清晰,时不时抛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非常宽容,不管学生水平如何,背景如何,一直在鼓励大家要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不要在意照片是否好还是不好,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热情用照片的形式传达给你的观众。

下午上完课,有一个小时的 welcome drinks,类似于美国的 happy hour,大家喝喝啤酒聊聊天。我喝了一杯,在快要结束的时候终于跟 Stuart 爷爷说这次来参加这个 workshop 有一半的原因是因为你29年前夏天在北京大广场拍的照片「2018-29=?, 夏天就是五月六月的意思」,没有说出口的是「你的照片应该在中国除了领导人肖像以外最多人见过的照片」,然后问了问 Stuart 当年在大广场参与整个事情的经过,这样的对话对自己来说也是蛮神奇的一个体验。

第一天的课程最大体验还是 culture shock 吧,从小学开始学习数学到大学研究生读计算机到毕业后做工程师,算一算也是做了25,6年的理工男,不管是科学还是工程,总是在一个逻辑的世界里来算出或者设计出你想要达到的结果。然后第一天上课,老师提到最多的词就是「find your passion and your own voice」,实在是得好好思考,因为后天又是 presentation,就要跟老师讲自己在伦敦这三个星期所要拍摄的 idea 了。

2017小记

差不多的夜生活 又喝著差不多的酒
聽著差不多的音樂 喝醉差不多的糗
有著差不多的絕望 做著差不多的夢
穿著差不多的衣服 腦袋差不多的空
差不多的掛 說著差不多抱怨的話
時間也差不多了 該回我那差不多的家
– MC HotDog 差不多先生

今天「2017年12月28日」软银完成了对Uber将近100亿美元的投资,我以毫不足道的微博之力算是亲身参与了这个历史事件。

回头看看自己的 2017 年。
关于工作,加班的日子一只手可以数得出来,薪水从13万多美元涨到了将近17万美元,还是比较满意。
关于旅游,去了两次日本,两次墨西哥,一次加拿大,一次泰国。
关于滑雪,踏上了两个大陆三个国家超过十座不同的雪山。
关于拍照,八月的时候时隔四年买了一台新相机,一台不能换镜头的富士,在墨西哥城的金字塔和濑户内海的直岛都拍到了令人开心的照片。「当然也要感谢Model非常高的穿衣品味」

关于约会,其实今年都花了蛮多时间在跟不同女生的约会上。但是在博客或者社交媒体我都很少讲关于约会的事情,约会毕竟不只是你跟公司,你跟相机,或者你跟雪山的关系,而是你和另一个人的事情。说得不清楚时难免造成别人的不快或者误会,那就干脆缄口不谈好了。
2017年过了1/6的27岁,和5/6的28岁。大半年的时间里天天听着公司的负面新闻,心情难免受到这样那样的影响。跟2007年上大学时的自己比较,好像都差不多,还是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去餐馆吃饭,还是买不起房只能租房住「年中搬了一次家」。想到这些就觉得快30岁的人了好像什么都没有想明白和做出什么事情的样子,就有些沮丧。
后来公司找到了好似很有愿景的CEO,我也八月去了墨西哥城,九月去了泰国的曼谷和清迈,十月公司宣布了软银收购员工股票的新闻,十一月去了日本的大阪京都和直岛,十二月雪季来了又开始滑雪了。心情好像又慢慢好起来一些。

不论怎么样,2017年就要过去了,2018年还蛮憧憬,卖掉一些股票可以不啃老贷个款给自己在旧金山买一个小公寓。
看了森山大道的「ハワイ」相册之后2018年很想去看一下夏威夷,想去北海道来一次公路旅行般的滑雪之旅,想去一次伦敦看看这个继北京上海香港东京纽约巴黎之后最后一个我还没有去过的大都市,想去俄罗斯看世界杯,想去一次南美大陆。
2018年也意味着在公司待满四年了,希望在29岁的时候能够想明白30岁之后的日子想要做什么。

The Mission

江湖再见吧
我们这个组合既然这么棒
以后五兄弟就好好合伙赚钱
我可不,我还是喜欢剪发
阿肥呢?
友谊永固吧
– 「枪火」,杜琪峰

周六下午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的放映厅观看了杜琪峰的「枪火」,电影放映结束之后有一个跟导演的 Q&A 环节。于是电影一结束就跑到放映厅第一排的座位,想近距离的看一下导演。

SFMOMA – The Mission

主持人非常捧场的把当天最后一个提问的机会给了我,我一上来就不管在场的美国人香港人,直接用用国语说:「我从小就看香港电影长大,今天能在电影院里看枪火,然后看到导演本人,表示非常激动」。然后问了一个自己也蛮好奇的问题,「去年看了树大招风之后,印象颇深的是导演是三个新人,想知道银河映像的年轻导演培养机制是如何运作的」。
导演呵呵一笑,说自己很喜欢年轻导演身上那些「不一样」的想法,之前香港办过一个 Fresh Wave 的短片比赛,后来导演觉得短片没人关注就找了里面的导演来拍长片。他笑说这个电影前前后后准备了五年才拍好,要是他自己五年可能都拍了五部了。

「枪火」真得挺好看,主办方用心良苦特地找来35毫米的胶片版本,放映时音响时不时响起胶片电影的滋滋声。在旧金山黑漆漆的影院里,看着年轻18岁的林雪在荧幕上拨花生壳,玩跳舞机,看黄秋生即使不说话也一脸戏的样子,就觉得生活格外美好。Shopping Mall 里五人的枪战戏,明明是紧张动作场景,导演却能同时把每个人的表情和内心描绘得如此生动。
大家都说杜琪峰的电影里充满了男人间的情谊,「枪火」更是其中的巅峰之作。团伙五人完成任务之后,庆功宴上虽然是把酒言欢,言谈之间却透露出对散伙的不舍,吴镇宇说「我们兄弟五人以后一块做事好好赚钱」,林雪不置可否,举杯说道「友谊永固」。
好的电影除了好看还能够让人在其中找到生活中的蛛丝马迹。喜欢港片是小人物们的日常生活,庆祝任务成功就找家小酒楼吃鱼翅,日常到仿佛自己都可以走进电影里的场景。虽然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有机会拔枪执行大佬的任务,酒楼里那种兄弟之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的苍凉感其实也都好常见。
16年八月一号,UberChina 说卖就卖掉了,100 来人的 China Growth 说拆就拆了。上周五解散一周年之际,三藩之前的 China Growth 队友还和国内原来 Uber China 的同事前同事煞有介事的视频会议「重聚首」,大家追忆了很多当年的八卦,展望了一下未来。回看过去的十二个月,我却有些黯然,就像「枪火」中生死与共做完任务之后,在接到下一次任务之前,只能通过游戏厅的跳舞机来惶惶度日。
无聊时候还是可以多看看电影,杜导都已经指了条路,先从拍短片开始好了。

去日本拍照 – GoPro

17年二月在日本滑了三天外加一夜的雪,分别拜访了长野县的白马村和野泽温泉村。




从东京到长野乘坐新干线只需要两个小时,再在长野站转公共汽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车窗外尽是美丽的日本田园风光。第一天是大晴天,几日不下雪对我这个粉雪爱好者还是感觉略为失望,于是一个人把白马五竜白马47这两个连起来的雪场上上下下都刷遍了。印象颇深的是日本的滑雪文化,常常看到老师带着一队小学生中学生在往下滑双板,学生们都沿着老师走过路线划着整齐的S型。另外一个印象是日本高中大学以上的年轻人,一律都是滑单板。



第一天到下午后半段天气开始转阴,据说晚上会开始下雪。谁知第二天起床雪转成小雨,本来略为失望打算在酒店休息。结果十点左右乌云开始散去,太阳逐渐露出来,喜出望外扛着雪板就往雪场走去。第二天的计划是拜访白马村最大的白马八方尾根,可惜因为风速的原因,雪场只开放了山脚的几条不长的缆车。滑了几个小时也算是到此一游。

下午离开雪场后从白马村乘车到长野站转车一路驶向野泽温泉村。之前网上查询攻略,说长野的白马村和北海道的二世谷因为名气最大,外国游客最多,已经有点丧失日本古朴的风情「最搞笑是在白马村见到卖着Tacos的墨西哥餐馆」。而野泽温泉村则相反,这个当年因为天然温泉而建起来的小镇,并没有因为滑雪场而严重西化,反而保留有日本的风情。
第二天晚上到了野泽温泉村之后,天上就开始下雪,直到第二天早晨,雪还下个不停,终于让我这个跨过太平洋的粉雪爱好者在第三天体验到了暌别一年的日本粉雪「去年跟XY在北海道第一次体验」。




可能因为日本年轻人都喜欢滑单板,或者因为日本人遵守规则的性格,所以不太常见本地人在树林里滑行。那对于追随粉雪的滑雪者我来说,树林里滑行当然就是最棒的体验。尤其是四下无人「有时从山顶的树林滑到山脚都不见几个人」,独自一人在树林里穿梭,仿佛哲学家般一个人思考人生,或者小说家一个人体验生活,这种「浸入式」的旅行体验不是仅仅「消费式」的行程所能体会到的。




野泽温泉村另外一个让我觉得很棒的地方在于它紧凑的村落设计,从车站到酒店到雪场到居酒屋到温泉,全部都可以步行可达。滑完雪坐在居酒屋的吧台前,接过老师傅递来的鸡肉烤串,跟JX干一杯麒麟啤酒,心里想的当然是「明年再来吧!」

四星电影

志明依然不知要怎样 这些年 自问拼命配合主演
春娇绽放母亲的笑脸 爱的人 为何永远还是少年
阿信 – 「志明与春娇」

最近两个星期在旧金山的电影院看了三部华语片,电影里有上海有香港,甚至还有一点台北,看完电影好想马上买一张机票飞回家,吃个夜宵,看看不打烊的城市人潮不断的样子。

看了一下自己的豆瓣,发现自己最近看的连续十部电影都给了四星。四颗星,很像自己生活的打分,比三星及格好一些,但又没有五星那么饱满。
其实这十部电影的类型都还蛮广,有宫崎骏讲述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动画,美国打打杀杀无脑动作片,美国打打杀杀黑色幽默剧情片香港剧情片香港喜剧片大陆剧情片大陆喜剧片。看完一律全都给了四星,比及格好一些,但是距离五星的满分还有些距离。
十部电影里最接近五星的情绪的应该是「春娇救志明」,翻一翻自己的豆瓣历史,前两集「志明与春娇」,「春娇与志明」自己看完的时候都给了五星,五星的情绪也跟当时的情境有关。
看「志明与春娇」是大四毕业前夕,马上就要去美国。电影真得很好看,志明与春娇都很像生活里会遇到的普通人,所以彭浩翔写得的台词更容易被记住,姣婆遇上脂粉客的爱情也更容易打动人。在北京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是第一次找到放粤语的电影院,如果当初看的是普通话配音,体验应该会差蛮多。
「春娇与志明」其实剧情普普通通,当时流行香港电影北上,这部电影也大量在北京取景,港片的味道则少了许多,不是最近回顾了一下我都忘记徐峥还在里面演了一个角色。不过电影还是不乏亮点,比如曲婉婷唱的主题曲和杨幂的好身材。所以五星的打分更多地是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的情境,硕士快要毕业,四处面试找工作,在纽约面试的时候恰巧电影在院线上映。在村里读了两年书,可以在电影院里看华语片,看完电影还可以看看五光十色的时代广场,真的蛮开心。
「春娇救志明」距离拍第一部电影已经八年了,电影里春娇还是念叨志明没有长大,即使余文乐已经从28岁变成35岁。「喜欢你」里的周冬雨可爱又大咧咧,心里喜欢男生嘴巴上还是不能认输。两个人电影里的角色简直就跟真人秀「我们相爱吧」的设定一模一样,看不出来是两个人在真人秀里秀得太像电影,还是电影里他们演得太像生活中的自己。

答案其实不重要,好的电影距离生活并不远,如果觉得自己过得是四星生活,那就去看看五星的电影吧。男生长不大没关系,一样可以把到空姐和骑滑板的女孩,最后还可以跟相爱的人结婚。爱做菜的女孩经理不喜欢吃肉没关系,一样可以让霸道总裁爱上自己。生活都可以过得挺好。
 

Winter Dreamin’

“All the leaves are brown and the sky is gray
I’ve been for a walk on a winter’s day yeah
I’d be safe and warm if I was in L.A.
California dreamin’ on such a winter’s day”
– California Dreamin’

去年三月,在 Tony Wen大爷的怂恿下一冲动买了 Mountain Collective 和 Tahoe Local 两张滑雪季票,两张加起来将近 1000 美元的季票涵盖了欧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一共 29 个雪场。
现在雪季过了一半,回头看从感恩节 Lake Tahoe 雪场雪季开门算起,只有三个周末不在雪场,其中两个周末在外地旅游,剩下一个周末因为 Tahoe 暴雨把原来已经订了的酒店行程全都取消才没有去成。这个雪季开始滑 Snowboard,两个周末摔得次数已经超过过去两年我滑 Ski 摔得次数,常常摔了以后一个人躺在雪场的滑道上看着蓝天,静静地思考着人生,「我从哪儿来,我又该往哪儿去」。
11/27 – 11/29 Thanksgiving – Los Angeles
感恩节长周末公路旅行去洛杉矶,在韩国城吃吃喝喝了两天,就差去韩国城的 KTV 唱歌了。有一天下午下雨刚停,在 West Hollywood 随意逛逛逛到了徕卡的展览馆,给自己先定个小目标,公司 IPO 以后买一台 Leica Q Type.
12/3 – 12/4 Northstar – Skiing/Snowboarding
一辆车四个「男」赌徒周末滑雪的行程,滑雪小木屋神马的根本就不是重点好伐。住在 South Lake Tahoe 离 Northstar 太远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住在赌场里穿着拖鞋下楼就可以打扑克,刚 Buy-in 坐下桌子,flop 到了 flush,别人拿着 pocket pair 中了的 set 跟你 all-in 才是整个周末最值得回忆的时刻。
12/12 – 12/13 Mt Rose/Northstar – Skiing
Sean 生日快乐,祝你在 Skiing/Snowboarding 双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Park 越跳越高,有公司愿意放两个月给员工去到处滑雪也是让我很有启发的一件事情。
12/19 – 12/20 Kirkwood – Skiing
星期五公司年会喝得有点多,星期六爬不起床,那就星期天当日来回好了。
12/24 – 12/25 Kirkwood – Skiing/Snowboarding
圣诞节在加州不滑雪要干嘛,在加州海滩晒太阳么?一车里有一个上海男生和一个台北男生,整个旅途真地就完美了,看看眼前的一桌菜你就明白了。
12/31 – 1/2 Snowbird/Park City/Canyons, Utah – Skiing
新年长周末不去外州滑雪要干嘛,去 Lake Tahoe 滑雪么?Snowbird 精致的 The Cliff Lodge,价廉物美的食物,让我想起了在北海道留寿都室内有着旋转木马的 Lodge。艳阳天在 Snowbird 满山找粉雪,大雪天在 Park City 满山刷 Powder,滑着滑着 2017 年就来了。
1/7 – 1/8 San Francisco
Lake Tahoe 下着大暴雨,提前预定的租车酒店,都在周四全部取消了。不去滑雪在家里煮鸡汤打扫卫生,晚上再约一群人去同事家里玩 Oculus Rift,工程师们的生活就是好容易满足。
1/14 – 1/16 Northstar/Heavenly – Snowboarding
连续滑了两天 Snowboard,摔倒了疼得站不起来的时候,就躺在雪道上看着蓝天白云,静静地思考着人生。
1/21 – 1/22 Las Vegas
What happens in Vegas stays in Vegas.
1/28 – 1/29 Squaw Valley – Skiing
这个周末的标题叫做「宝宝心里苦」。过年计划去 Tahoe 最豪华的 Squaw Valley 感受感受,在距离雪场 20 分钟车程的 Tahoe City 租了一个小木屋,心里想着吃着饺子火锅过新年。
心里苦第一波,因为过年华人超市周五晚上全部提前关门,本来计划的火锅底料,肉片,蔬菜的采购计划完全泡汤。
心里苦第二波,周五晚上 Sacramento I-80 迷之堵车,抵达小木屋已经半夜一点多。Tahoe 因为多日积雪,我们站在小木屋门口完全不知道门在哪里,钥匙在哪里,犹如密室逃脱一般,一干人用手套挖雪,用 YouTube 视频查如何开放钥匙的密码锁,半个小时后总算是找到钥匙。
心里苦第三波,打开房门以为终于可以洗洗睡了。结果停车的时候,一辆挂着 Performance Tire 的后驱宝马 435i 一马当先尝试开进小木屋门口的空地,结果因为空地积雪未干,又附带硬硬的冰,435i 完全无法动弹。旁边的宝马 X3 和奔驰四驱 C300 车主一脸震惊,两辆四驱车只能看着一辆后驱堵在停车空地。最后也不知道我们怎么把 435i 移动了几米,总之铲冰铲雪,扑雪链,人力推车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435i 才以 45 度角勉强让出一个半的车位让 X3 和 C300 钻进来。一看表已经凌晨四点,几个人在屋里干了杯啤酒吃了碗泡面,决定明天还是晚一些去雪场好了。
心里苦第四波,Squaw 过年迷之人满为患。说好 20 分钟的车程,我们硬生生开了一个半小时,因为昨晚的事故十点起床十一点出发的我们到达雪场已经十二点半。好在不幸中的万幸,雪场门口的停车位已经有人开始离开了,我们才把车停好准备开始滑雪。想着 Squaw 反正可以滑夜场,我们从一点滑到七点也算是值回票价。
心里苦第五波,Squaw 因为 Tahoe 连日大雪,电力故障一直没有修好,所有夜场滑雪都暂停营业。四点缆车就按时停止运营,打烊送客。
心里苦第六波,周日回家 I-80 迷之超级堵车,五点钟出发的我们最终半夜十二点半才抵达三藩。同行有生以来第一次滑雪的小伙伴 couple 表示这项运动不太适合他们。
其实除去以上遇到的一些小插曲,在 Squaw 两天滑得还是非常开心的,连续下了两个星期的雪,周末又是「大蓝鸟」天气,气温好,能见度高,没有风,雪又超级软,跟孔哥在雪场从最西边的缆车刷到最东边的缆车,从前山跑到后山又跑回前山。还有机会遇到了从纽约坐飞机来 Lake Tahoe 滑雪的小伙伴,想想加州的生活还不错。
2/4 – 2/5 Northstar – Snowboarding
「空」
至此这个雪季在雪山上的天数为 14 天,目前为止在公司的请假天数为 0,除了周末以外美国的公共假日一共只放过 4 天假,可以说是 「Work Hard, Play Harder」么?
Continue reading “Winter Dreamin’”

在北海道滑雪 (一)

California to Hokkaido

2016年1月1日,小夜开着他的白色途锐,我俩在从旧金山去Lake Tahoe滑雪的路上。这是我第二次向小夜提起去日本滑雪的计划。「我们可以吃拉面,泡温泉,加上北海道的香槟粉雪,将会是完美的滑雪之旅」,我提议道。「我想想,刚好今年我想回家过年」,小夜回答道。
29天之后,2016年1月30日,我和小夜走出从东京直飞札幌的全日空客机,踏上了北海道的土地。

Heavenly
加州Heavenly雪场

从新千岁机场往外望去,是一望无际白茫茫的雪景,视线尽头则是连绵的雪山。这趟行程我们已经决定不租车,完全依靠公共交通。计划是第一天在二世谷(Niseko)滑夜场,第二天在二世谷滑一个整天,第三天搭巴士去留寿都(Rusutsu)滑一整天,第三天晚上我返回札幌而小夜第四天一个人还要去喜乐乐(Kiroro)滑一整天。
我们在登上巴士的时候第一次见识到了北海道服务人员的热情,巴士开走的时候工作人员都会站在原地挥手送别乘客,仿佛在提醒你在北海道要玩得尽兴。
Moiwa Lodge Shuttle
旅店巴士

Moiwa

北海道雪场中最有名的要数二世谷。据说二世谷一开始除了日本人之外,只有偶尔来自香港和新加坡的雪友会拜访。直到其大量粉雪的秘密被澳大利亚人发现之后,西方游客才涌入这个滑雪度假小镇。

Annupuri
夜滑二世谷

大家所熟悉的二世谷其实有四个雪场组成,分别是Annupuri, Grand Hirafu, Niseko Village, Hanozono,四个雪场之间有雪道互通,而且一张联合雪票就可以滑遍四个雪场。除了四个联合雪场之外,二世谷西边还有一个Moiwa雪场。相比于联合雪场,Moiwa游客显得少了许多,这次我们下榻的胶囊旅店就在Moiwa缆车的下方。
Lodge Moiwa 834是我们这次下榻旅店的名字,这也是我第一次体验胶囊旅馆。除了超级整齐干净的房间之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超级友好的店员。
Moiwa 834
Moiwa胶囊旅馆

旅店有面包车每日接送住客往返于雪场和温泉之间。开巴士的小哥跟我们年纪相仿,英文不太流利,不过交谈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他说他从小就在二世谷长大,夏天不滑雪的时候就在北海道种植土豆。我想起来北海道之前,Uber同事Carl说他去年来北海道学习滑雪,他的教练夏天的职业也是种植土豆。他说北海道盛产土豆,你们来北海道一定要试试看。我问他说,在二世谷长大可想过要搬去大城市生活,他说他觉得大城市里人太多,在这边生活刚刚好。他跟我们说二世谷联合雪场的游客很多,他更喜欢Moiwa山,这边人少,雪况更好。我心想,这次在二世谷没有来得及体验Moiwa山,下次一定要拜访。
说到超级有好的店员,最后一天早上我们要一早赶去Annupuri搭乘去留寿都的巴士,前台爷爷听到我们的计划后,决定提早半个小时为我和小夜准备面包车。出乎意料,司机是第一天就见到的老板娘姐姐。 我问老板娘说听你的口音,比其他日本人好许多。她说她原来在加拿大读书,毕业之后新加坡工作,今年是这个旅店开业第一个季度,所以公司派她回来打理生意。她自己也是滑雪爱好者,趁着这次机会可以在二世谷待一个冬天,帮助公司开辟新生意,也可以尽情享受北海道的粉雪。听完工程师们表示非常地羡慕。
Niseko
二世谷下不停的粉雪

Annupuri, Niseko United

未完待续……

一周一张照片

今天是2016年的第8个星期天,今年的一个 resolution 是希望提高自己用图片说故事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提高自己的拍照水平。将愿望转换成行动,我计划每周在 National Geographic, Flickr500px 几个摄影社区上传至少一张照片,同时每张照片会附上我想表达的故事。
最后,我会把更新的照片贴到这篇博客里来。也欢迎你看一看我的 Instgram 账号
Keelung Miaokou Night Market
Week:9
拍照时间:04/16/2016
上传时间:06/26/2016
地点:Keelung, Taiwan
相机:iPhone 6S
标题:基隆庙口夜市
描述:人们在奠济宫前祈祷,有名的基隆庙口夜市就是围绕这个超过一百年的寺庙建起来的。
Taipei, Taiwan
Week:8
拍照时间:04/15/2016
上传时间:06/25/2016
地点:Taipei, Taiwan
相机:iPhone 6S
标题:台北
描述:一条台北市东区的小巷。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m5 preset
Week:7
拍照时间:04/04/2016
上传时间:05/03/2016
地点:Park City Ski Resort, Utah
相机:iPhone 6S
标题:Park City Ski Resort
描述:四月犹他的艳阳下,雪场已然是 Spring Condition。站在 McConkey’s 快速缆车的顶上往下纵身一跃,算是给这个雪季写下快乐结局。
Breckenridge, Colorado
Week:6
拍照时间:01/10/2016
上传时间:03/27/2016
地点:Breckenridge Ski Resort, Colorado
相机:iPhone 6S
标题:Whale’s Tail, Breckenridge
描述:Breckenridge有北美最高的缆车Imperial Express,上到山顶之后不立刻随着他人滑下,反而是往侧边走上一段路,才来到Whale’s Tail。相比于缆车下的雪道,巨大一个Bowl只有零星的几个Skiier,有种人山合一的感觉。
Omotesando Hills, Tokyo
Week:5
拍照时间:02/04/2016
上传时间:03/20/2016
地点:东京,日本
相机:Canon EOS 6D
标题:表参道之丘
描述:表参道是我见过最漂亮的商业街,各大品牌的建筑都出自大师手笔。这个表参道之丘位于表参的中心地带,由安藤忠雄设计。室外是不太起眼的三层楼建筑,进去之后才看出来整个建筑往地下延伸的空间。楼层之间走廊旋转而下,可以从顶层沿着走廊走到底层而不需要搭乘电梯。走廊墙上贴着许多东京街拍的照片和照片中人物的故事,或者是独立艺术家,或者是机车骑士。配合轻缓的背景音乐,瞬间爱上东京这个城市。
The Wall, Kirkwood
Week:4
拍照时间:03/12/2016
上传时间:03/19/2016
地点:Kirkwood Mountain Resort, California
相机:iPhone 6s
标题:The Wall, Kirkwood
描述:Kirkwood最著名的the Wall缆车。
Otaru
Week:3
拍照时间:02/04/2016
上传时间:03/14/2016
地点:小樽,北海道,日本
相机:iPhone 6s
标题:小樽船见坂
描述:小樽就如岩井俊二写给世人情书所用的信纸。
IMG_1035
Week:2
拍照时间:02/02/2016
上传时间:03/02/2016
地点:美瑛,北海道,日本
相机:Canon EOS 6D
标题:三本の木
描述:白雪覆盖的农田,叶子已落光的树木,独自开在乡间公路的自行车,北海道印象。
IMG_1156
Week:1
拍照时间:02/05/2016
上传时间:02/21/2016
地点:东京,日本
相机:Canon EOS 6D
标题:东京塔
描述:照片摄于以夜生活闻名的六本木区,夜幕下橙红色的东京塔格外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