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 Iger – 一生的旅程

前两个星期周末在家把前迪士尼 CEO Bob Iger 的传记「一生的旅程」读完了,书倒是不厚,前后一共花了四个小时。这本书在我的「想读」书单里一段时间了,之前是因为看到比尔盖茨的推荐,加上对这个 CEO 早有耳闻,终于有机会把它读了。

说到迪士尼,大部分人的印象是动画片,还有他们的主题公园。但迪士尼其实已经是个很巨大的公司,旗下拥有皮克斯,漫威(复仇者联盟等等电影 IP),卢卡斯影业(星球大战 IP),ABC 电视台,ESPN 体育台,福克斯影业等等在业界数一数二的娱乐公司,而且这上面提到的所有并购案例都是在 Bob Iger 担任 CEO 的时候完成的,所以说 Bob 是过去十年最有影响力的 CEO 之一一点都不为过。

书从 Bob 小时候的家庭经历开始讲起,到他到 ABC 的第一份打杂的工作,然后在 ABC 电视台一路跟着遇到的优秀的「领导」学习,最后在 ABC 坐上二把手的时候发生了迪士尼对 ABC 的收购案,加入了迪士尼。在迪士尼期间,Bob 的职位也辗转几次,终于在当时迪士尼的 CEO 迈克尔离职的时候接下了迪士尼 CEO 的位置。

Bob 当上 CEO 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完成了对皮克斯的收购,书中对这段内容的描写也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段落。07 年的时候皮克斯的 CEO 就是苹果的联合创始人乔布斯,书中以 Bob 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了他与乔布斯的互动,讲到他第一次拜访乔布斯在 Cupertino 苹果的办公室,乔布斯在一块大白板上划出两个 Column,收购案的好处和不好的地方,协商就这么开始了。很巧的是,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英语课老师让大家做 Presentation,当时我选得主题就是皮克斯,因为当时的我非常喜欢皮克斯的动画电影,所以对迪士尼的这段收购故事早早就听说过了。Bob 见过乔布斯之后,乔布斯向他介绍了皮克斯的两位灵魂人物 John Lasseter 和 Ed Catmull,这两个人在皮克斯的工作正印证了乔布斯经典的那句话「科技和人文的交界」,两个人分别代表了皮克斯的创意和技术的部分。后来的故事其实就是 Bob 打动了 John 和 Ed,也说服了乔布斯,帮助迪士尼顺利完成了对皮克斯的收购,也成就了之后「迪士尼 X 皮克斯」一部又一部经典的动画电影。

另外这段故事也特别打动我的原因是,Bob 在书里反复提到的「勇气」这个词。Bob 提出收购皮克斯的建议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非常不可思议,甚至觉得他「疯了」。因为 Bob 刚成为 CEO,而且乔布斯跟迪士尼前任 CEO 的关系非常不好,不要说收购,当时皮克斯和迪士尼已经分手在即不会再一起制作动画电影。Bob 需要说服董事会,还需要说服乔布斯,他回想到当时的想法,觉得是「勇气」让他把收购案顶着压力进行下去。不过他也提到「勇气」不是莽撞,虽然外人看来他是不是「疯了」,但是他已经跟他的团队做过周密的计算,这个收购对迪士尼和皮克斯都是非常有益处,收购花费的金钱都会在 X 年之内将要发行的动画电影得到回报,而且皮克斯的创意也能够振兴迪士尼已经不振了十年的动画部分。

说道「勇气」,还想再多说两句。让我想起来在湾区 Laguna Seca 赛道的二号弯,车子全油门在坡的顶端开过去的时候时速有将近两百公里每小时,在达到坡的顶端之前其实并看不到直线尽头刹车的位置,太早踩刹车这圈的成绩就毁了,太晚踩刹车冲出赛道面对的就是墙了,如何找到哪里是最佳的刹车点,还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的。年初在日本长野县的志贺高原的雪山上,最后一天领队带去了一段满是灌木的道外粉雪小路,视线只能看到前方大概十米的距离,再远的地方已经被灌木挡住了,想要接着往前对着面前的坡一路滑下去,也是需要勇气的一件事情。

2020 一月,日本长野,志贺高原滑雪场

读到 Bob 对「勇气」的描写,也希望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能够像他一样更有勇气地过下去。

从 Uber 辞职了将近八个月之后,最近开始重新上班了,新公司规模不是很大,不确定性非常多。到了一定年纪,机会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当 Facebook 的 recruiter 说「这个 offer 四年值一百七十万美元,你确定要放弃吗?」,热爱跑车的我还是稍微挣扎了一下然后说了 No。有一些朋友听说我去了新公司,问说新公司感觉怎么样?因为才来不到三个星期,加上 COVID-19 的原因也没有去过办公室,跟同事的交流也都仅在线上,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找到「感觉」。唯一印象比较深的是,新公司很像「早期」的 Uber,可能比我加入 Uber 的时候(公司是 1000 来人,100 来个工程师的规模)还要小一些,身边的工程师都很资深,工作都很很很努力,然后所有人都有很强的 drive,希望最后是一段有趣的经历。

Founders at Work 读后感

过去几个月的时间陆陆续续终于把 Founders at Work 这本书读完了,书的作者是 Jessica Livingston,出版的时间是 06 年,里面收集了 32 个创始人计算机/互联网相关创业早期的故事,说是故事,其实形式更像是访谈,基本上问的几个问题都是比较常见的:你们是如何开始的?和投资人的关系?一开始的时候能想到做到 XX 规模么?创业过程中(最困难/最意外)的地方?给想要创业的人一些建议?  倒是创始人们的回答都是蛮诚恳,加上一下子 30 几个不同年龄不同行业(卖硬件,卖软件,互联网 1.0,互联网 2.0)的创始人放在一起述说他们的故事,读起来颇有一种众生百态的感觉。

要说读后感,唯一的感觉就是所有创业故事都没有可以效仿的模板。比如前面有个问题是创业最困难的地方,大部分人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很多提到的都是技术/产品以外运营公司或者跟投资人打交道是最困难的地方,但也有一些创业者的回复就是没啥困难的其实就一直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创业也想不出来做别的事情了。有个问题是说你怎么开始的,一半的创业者的回答就是一开始在做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产品(比如 Flickr,一开始是个 Mass Multiplayer Online Game,后来转型成照片分享网站,比如 Blogger,一开始创始人想做一个 Web-based Project Management tool,后来转型成 Blog 网站),然后做着做着发现做的时候一个 side project 大获用户的喜欢,然后开始转型。然后另一半的创业者基本上是开始的时候就对某个市场或者想法特别感兴趣,然后就埋头做下去,后来结果也是不错(书中采访的创业者都算是有蛮成功的退出的)。然后还有少部分的人的情况是,一开始几个创始人就想着创业,但是真得不知道要做什么,然后就不同的想法都试试,最后也都做出了点什么来。

唯一感觉比较统一的一个问答是关于给想要创业的人的建议,基本上大家的意思都是:1.想做就去做吧,只要能够承担这个风险又是你想做的事情,2.学会拥抱变化,大部分的创业公司都没法做计划,最好的情况就是跟着客户/用户的需求走,解决别人的问题比实现创始人自己的想法重要得多,3.部分创始人提到过程可能挺痛苦的,不过没有人后悔创业这件事情。

最后读后感就是 follow your heart 好了,基本上讲得东西也都是老生常谈,不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可能也有它的道理。最后的最后,成年人应该都懂得幸存者偏差的道理,所以鸡汤喝喝暖暖心也就可以了,该干啥还是该干啥。

要读书不读书

Kirkwood Snow Resort
上一次在豆瓣上标记「读过」已经是 13 年 12 月的事情了。进入 14 年以来,「在读」一直竖立着两本书 , 「菊与刀」和「Understanding Power」。
第一本是一个美国人从西方视角去分析日本在二战战败结束前后,对西方国家态度一百八十度转变的原因,谈论了许多关于日本人看待「情义」的话题。里面提到关于「孝」,「忠」,「情义」的定义,对于西方人可能陌生,但是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应该就是还好。
第二本的作者是一位 MIT 教授,写了他对西方媒体,所谓「媒体自由」的一些见解,很厚的一本书,还在啃中。
四个半月的时间,一本书都没有读下来,我不禁开始思考是什么原因。第一反应就是「工作忙」,自从一月以来,公司一直风波不断,心情自然跟着七上八下。一到周末,就扛着 Ski 往 Lake Tahoe 跑,滑雪本领也从蓝道进化到黑道,再到 Double Black Diamond。
一月到二月中,三月底到五月初的时间则一直在面试。跟最热门或者不热门的创业公司都聊了一番,大大小小也都拿了一些 offer。两年没有面试,还是花了一些时间热热身,熟悉熟悉跟面试官交流的方式。但是跟之前作为学生参加面试不一样的体验是,很多面试官不仅年纪比我小,工作的年限也比我还短,感慨互联网创业真是一个「代有人才出」的行业。
本来想抱怨一下自己 14 年书读得太少,结果写着写着又变成了流水日记。忙完面试,又到了要搬家的季节,又开始忙着找新公寓。希望能够快点开始重拾书本,好好读书,好好写博客吧。

「村上朝日堂の逆襲」— 小津安二郎

日本電影我特別喜歡小津和成瀨巳喜男的作品,在名畫座等電影院看了好多次。放老片的電影院一般都不大,經常滿員,加上年紀的關係,連看兩三部相當辛苦。在這點上,激光影碟和錄像機的確輕鬆多了,尤其是黑白標準尺寸的舊日作品圖像比在銀幕上看遠爲清晰,最適合在家裏慢慢欣賞。還可以邀請女孩子:「噯,我弄到一盤小津的新影碟,不去我家裏喝着海帶茶一起看看嗎?」至於對方能否欣然前來,我倒是保證不了。

午夜在家裏讀到這一段不禁笑出聲來,如果用以上原話邀約女生,想必大部分都會露出驚訝的表情:「啊?小津是誰?」、「一起去看小津的電影?才不要咧……」,想着都似乎可以看到對方頭上冒出來的問號。要是偶爾能夠遇到能馬上回應「好啊好啊」,甚至都不需要答應邀約而只是開始露出猶豫表情「好想一起觀看小津的影碟,但是去對方家會不會不太合適」的女生,這時應該緊緊握住對方的雙手,因爲當今社會實在是不容易遇到週末午後願意一同觀看日本古い映画的女生。
也許 Facebook Graph Search 可以在這裏幫幫忙。
不過話說回來我也還是一部小津的電影都沒有看過耶,「那是還沒有遇到願意一起觀看的女生啊」,小小人說道。也對,那等遇到了再一起喝着海帶茶觀看好了。
好想邏輯有些混亂的樣子。

「兩個月亮」的世界

天空中浮着兩個月亮。一個小月亮,和一個大月亮,並排着浮在空中。大的是平常看慣的月亮,接近滿月,黃色。但在它旁邊,還有另外一個月亮,一個形狀不曾看慣的月亮。稍微有些變形,顏色也彷彿長了一層薄薄的苔蘚,發綠。

這是在 1Q84 的世界裏,青豆第一次看到天上兩個月亮的場景。後來天吾第一次在操場的滑梯上看到兩個月亮,也是青豆二十年後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刻。即使看到了兩個月亮,青豆也沒法告訴身邊的人,因爲別人可能會說:「這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嗎?月亮從去年起就變成了兩個。」或者會說:「你胡說些什麼呀,我只看見一個月亮嘛。你眼睛是不是出毛病了?」不論是哪一種,都只會讓已經身邊麻煩不斷的女主角的問題更加嚴重罷了。
「1Q84」1100 頁三本書描述的故事,裏面的愛情線索很像是短短一篇「遇見百分百女孩」的加長版。兩人非常年輕時相遇,都分別在對方心中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然後分開,分別長大。女主角名義上是一個高檔俱樂部裏的健身教練,暗地裏卻是一個女殺手。男主角的正式工作是補習學校的數學老師,私下卻帶着成爲作家的夢想努力寫作。兩人二十年來從未尋找過對方,但又不時地想起那日教師外面緊握雙手的一刻,只希望能夠「坐上同一輛巴士的時候偶然遇到」。感謝兩個月亮,他們的命運最終交織在一起,在小說的最後時刻兩人握着手,一言不發的觀看月亮。
我想現實生活中,活在「兩個月亮」世界裏的人應該是蠻辛苦的,一方面心想「什麼時候能夠回到一個月亮的世界」,另一方面又在苦苦尋找着跟自己一樣看到兩個月亮的人。總不能見到每個人都問一句:嘿,你看到天上有幾個月亮呢?應該不久就會被貼上「此人有問題」的標籤,不再理睬。即使真地遇到了同樣生活在「兩個月亮」世界裏的人,別人心裏也會充滿疑心:「你真地也能看到兩個月亮哦,恐怕只是在亂唬爛吧」。
二十歲剛步入社會的日子,終究是在「黑暗、寂寞而厭煩」的境地中夾縫生存吧。

夏末

晚上借室友的马自达开去健身房,回来的路上听到车里面的电台指向了 FM 90.3 KDFC,正在播放莫扎特的 「E大調小提琴與樂隊慢板,K261」,回到家后我笑着跟她说你车里的电台 make my night,才注意到今天已经八月十四日,夏天已经接近尾声了。

08年的夏天是奥运会城市志愿者,和踢不完的实况;
09年的夏天是 BeBeyond,和在夏末收获了人生第一个实习;
10年的夏天是颠覆了我对创业对工作看法的街旁实习;
11年的夏天是开不尽 Party 的 Yelp,和看不完的旧金山;
然后就又是一届夏季奥运会了。
没有车又没有住在城市里的夏天,周一到周五的生活就是三点一线,公司家和健身房。周末同学拜访或者孔哥有空才会出门去聚个餐,别的时候则待在家里(尽可能)持续地写代码。San Mateo 是我见过最好的夏天,六、七、八三个月永远维持在 15 摄氏度以上,又在 25 摄氏度以下,不像旧金山的大雾大风,也不像美国其他城市的炎热。周末走到镇上的日本超市买一个鳗鱼盒饭坐在小小的公园里,边吃边看着不远处网球爱好者们之间的比赛。
不能出行的日子就去看电影和读书好了,伍迪·艾伦故事里的「罗马」,侯孝贤镜头下的「九份」,和海明威笔下的「西班牙」,把一个又一个想要去的地方压栈,把它们 pin 在客厅墙上的世界地图,工作的时候也会更有动力一些。
周三晚上打算坐 CalTrain 去城里看桂纶镁主演的「女朋友·男朋友」。这个十二月终于可以把去台湾的计划放上行程了嘛?
上班两个月已经给过三个面试,面试的时候我总喜欢穿 Google 或者 Square 的 T-shirt 衫带着准备好的问题过去。然后如果看到 candidate 在简历上写着 Google 的实习经验,我会跟他聊说 「Moma」, 「TGIF」,「Google 是个很好的公司,但你看我们公司,那几个人都是 YouTube 过来的,我也在 Google 实习过,我很喜欢这里。」
之前面试的一个 candidate 是来自大陆,刚刚在美国拿到本科学位的学生,在豆瓣实习时写过 Douban FM Android,在 Google 实习时用 C++ 写过 Search Infrastructure。今天他给我打电话说:他拿到了 Zynga, Facebook, Google 和 AVOS 的 offer,但他仍然倾向于加入我们公司,想去创业公司,但仍想问我多几个问题。在电话里我告诉他我对创业的想法,和我当时做 offer 选择时的考虑,然后给他发了 Steve 自传里的一段节选。最终如果他能加入我们固然是好,即使不成我也告诉他说当然 Z, F, G 都是很好的选择,多认识一个年轻有创业想法的同行总是很好的。

I have worked on the admin site, front-end development, product design, interviewing candidates, build statsd realtime measurements, and build the Solr search index, since I started working here two months ago.
我跟 Steve 开玩笑说给我买一个 iPad,我好做 mobile app dev,他说 iPad 1应该够你用了吧 😛 ?Ruby on Rails 写得越来越熟练,看到越来越多有意思的问题出现,真地不想离开湾区,回到深山里的学校渡过这个秋季。
早上上班的时候第一次自己用 espresso 机器打了一杯拿铁,终于补回了在 Google 实习时没有上完的一课。

9月1号会从 SFO 飞 LAX,然后 10 号回到 Boston 回村里,中间 10 天会到处逛逛。我很担心那辆 03 年的甲壳虫打不着火。
Keep coding, coding and shipping. Exercise, reading and watching movie. Be kind to the people around me. That is the summer.

壹種風流

 「壹種風流」書內文章均是彭浩翔於 2006 年至 2007 年之間在《蘋果日報》撰寫《大龍鳳》專欄的散文選集。之前在豆瓣上看到彭浩翔寫的一篇關於中學戀愛的文章,推薦給 Dan 看,他說喜歡彭的這部小說,於是在 iPhone 上找到一個 app 花費幾美元下載下來,每天寫完程序睡前躺在床上讀上十來篇。可惜那個 app 做得體驗甚不理想,小小的字體又像 PDF 一樣不能智能斷行。但能於每天的工作偷得半點閒讀讀關於香港關於男女情感的文字,體驗差些也罷了。

下面選擇幾篇進行摘錄,

早以為這絕藝已經失傳,可是自從 iPod 流行,原來仍有人做這樣的事。女生把我的 iPod 拿去,重新存入她認為我應該聽的歌,然後交還給我。可是跟過去不同,iPod 有一種留不住的淒美,因為從別的電腦下載下來的歌曲,一旦再用自己的電腦充電,歌曲就會流失。因此她花上了整晚的心機,電池只容許我聽一遍。電池耗盡,她的努力也就會煙飛雲散。

 - 「留不住的詩」,彭浩翔

該培訓些專門的搬屋人員,他們的工作不單為你收拾東西,而是在替你進行簡單面試,了解你的人生後,由他全權決定什麼東西需要保留和丟棄。要是有這麼一個拋棄東西專員,我覺得舊居百分之八十的東西都不會搬進新居,問題是你在聘請這個拋棄專員時,必須先賦予他無上權力,一旦他決定棄掉,即使那是你與初戀情人的信物,你也不能提出反對或辭退他,也不可把他丟棄的東西拾回來。因為畢竟在精神層面上的事,能憑時間把它洗擦拋棄掉。可是儲着滿屋的實物,要不是來場火災地震或戰亂的話,我們總是對舊事物依依不捨。在太平盛世時,外力介入是必需的。

 - 「拋棄專員」,彭浩翔

和他分開了,妳不會再想踏足他所住那區。過去一星期,三天都會到他家吃飯聊天看碟擁抱,甚至乎他家人回來了,妳就在樓下公園跟他拉扯,雖然傷殘人士廁所不見得有多浪漫,但一刻的窩心,卻讓妳老是不願歸家,可是一旦分開,妳會把那區別出生命以外。
原來香港雖小,但有些地點如不是感情維繫,根本不會踏足,它只是地鐵地圖表上的一站。地鐵經過,看着月台,妳總有下車的衝動,去偷看他家樓下的那個護衛員,是否仍用很色迷迷的眼光瞄你的短裙。妳不知道,因為你沒有這樣的勇氣。深怕碰到他的姐姐,不知道他家人得悉你倆分手了沒有,要是不知道,還邀請妳到他的家,那就未免有點尷尬。
節日到了,你想在他的傳呼台留一句祝福,可是深怕太久沒聯絡,要是只留妳的姓氏,又未免太自信,妳怎麼肯定他生活中只有妳一個陳小姐?
多年後,因為工作關係再臨那區,你們曾經流連的快餐店仍在,很有衝動叫同事們在這裡吃一個栗米肉粒炒飯,同事們都怪妳的品味差,怎麼會這麼難吃,還以為回到國內。可是在沒有煮熟的生米內,卻含着一段已枯死的感情。
「甚麼事?」旁邊的男生問。
「沒有,只是有沙入眼而已。」

 - 「傷逝」,彭浩翔

如果你願意,我會帶你去 San Mateo 第三街上的金銀島 Cafe 吃一份栗米肉粒炒飯,這是我能想到目前最浪漫的事情了。因為我沒有車。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爱,也许正是我因为我们总渴望得到别人的爱,也就是说我们总希望从别人那儿得到什么(爱),而不是无条件地投入到其怀中并且只要他这个人的存在。” -P358
“我可以说眩晕是沉醉于自身的软弱之中。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并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人一旦迷醉于自身的软弱,便会一味软弱下去,会在众人的目光下倒在街头,倒在地上,倒在比地面更低的地方。” -P94
“当心灵在说话,理智出来高声反对,是不恰当的。在媚俗的王国,实施的是心灵的专制。 …… 人类的博爱都只能是建立在媚俗的基础之上。” -P299
“也许现在更容易理解萨比娜与弗兰兹之间相隔的鸿沟了:他热切地聆听她讲述自己的人生,她也怀着同样的热望听他倾述。他们完全明白彼此所说的话语在逻辑上的意思,却听不到话语间流淌着的那条语义之河的低声密语。 …… 假若人还年轻,他们的生命乐章不过刚刚开始,那他们可以一同创作旋律,交换动机,但是,当他们在比较成熟的年纪相遇,各自的生命乐章已经差不多完成,那么,在每个人的乐曲中,每个词,每件物所指的意思便各不相同。” -P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