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

我本科四年是在北航度过的。最近发生两件事情:
一是《此间的少年》在美国上映,许多本科北大的同学纷纷在renren上发表对母校的怀念,然后贴贴照片云云。
二是清华此值百年校庆,许多本科清华的同学纷纷在renren上发表四年期间的许多回忆,从入学到毕业,
上次跟孔哥带我和天姐一起去考驾照,车上俩人就开始商量起校庆时去哪聚餐,
不曾想过小至于此的Dartmouth仍然拥有许多清华校友。
清华校友遍布天下,别的专业不说,单单是计算机一行,
LinkedIn上Google, Facebook的中国员工70%都毕业于此。
大学期间偶尔去过几次清华,刚到北京时作为游人去过一次,
后来陆陆续续找过一次教授,吃过几次饭,寄过几次包裹,也听过几次讲座。
所以当renren上清华的同学说道对母校的回忆时,荷塘和学堂,我也些许有些印象。
但是再往后的三教和老馆,在我眼前也就是几个汉字而已了。
那天一个北航六系大二的学妹说她很想回去复读考北大,
我说北航六系的许多学生谁又不是曾经都把清华作为高考的目标呢?
有件事我极少跟别人说(就算有也是几年前跟闪电提到过),
但是我心里其实一直常常在想,
如果当时高中懂事一点,好好努力能够考上清华就好了。
海南省一年高考,理科清华的名额是一十八人,北大是十人;
文科清华没有名额,北大印象中不多于十人。
02,03,04,05届,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一至三人考上清华,
所以高考前清华的老师还特地来到我们学校与学生交流。
我印象最深的是,交流会之后校长把宣传材料中唯一的一张清华地图给予了我,
对我说:只要保证能够在前二十就好了,专业什么的以后再说。
就像学姐说的,行胜于言,如果说十只做到五,那就不是清华人。
所以我最后也不是清华人。
比较有趣的是,那一年班上比我考的好的四个学生全都去了北大,
分别攻读计算机,微电子,元培(后转生物)和光华,
他们也成了我们中学那一届的骄傲。
所以我本科直到四年级之前都不认识清华的同学(后来申请陆陆续续认识了一些),
所以对北大的校园也比清华熟悉许多 ^_^
后来北航的舍友,当年河南的考生,经过大半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终于高分考上清华计算机系的硕士生,
当时他中榜的时候我很高兴地在renren上说,他比那些选择放弃考研留在本校保研的学生崇高多了。
但不论如何,天真的本科时光已经一去不返,研究生更多需要考虑的是毕业后的生活,
班级出游,参加社团,暗恋MM的事情终究是已经过去了。
距离高考已经过去了将近五年,不得不说这一次考试改变一个中国学生未来的能力实在是太大,
时而至今,我依然难以用“行胜于言”四个字来描述自己。
不过同样这五年,自己还是在一点一点地进步。
尤其是大四实习和来到美国后,看到更大的空间与相比之下自己的诸多不足,
可喜的是最近这一年最宝贵的收获就是我亲身体会到
几乎任何事物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地学习而达到一个优秀的水平的(极其杰出则可能需要天赋的帮忙),
所以对可以预见的未来还是充满了期待。
也希望四十一年后,我的母校百年校庆之时能够,
能够更像一个大学吧。

Looking for Housing in San Francisco

初步计划是住在SF的Mission District
系里的同学给出了两个不同的印象:
连续两个夏天都在Palo Alto实习的美国学生的介绍:这个是很多Bar,很多艺术家,很多年轻人的区(还有很多mexican food)。
然后去年夏天在Mountain View实习的中国学生介绍,就一个词:druggy。
其实俩人表示的都是一个意思吧。。。
To 各位在Palo Alto/ Mountain View实习的同学:
欢迎过来一起住啊,其实交通还是很方便的,很多Google的员工甚至住的San Francisco还要靠北的地区。
To 各位实习还没落实的同学:
欢迎来加州湾区夏天一起耍啊。

史诗级的失败

今天驾照的笔试fail了。
学长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带到州首府Concord,
结果我仍然不争气的fail了。
考试之前一直听到别人说,
这个考试很简单,都是常识,
所以也没有怎么看书,就把之前驾校时做过的习题复习了一遍。
然后去的时候一开始也很大意,
结果前十二道题就错了五道。
之后一直压力很大,
最后在第三十三道题的时候错了第九道题,
提前结束了考试。
同行的学姐,四十道题只错了两道,
加上看到比尔在街旁写的话
再一次受到教训,
明白“拿到Google的Offer”,“拿到CMU的录取”这样的事情,
从来都不是侥幸。
成功从来都不是侥幸,
尤其对于自己一个并不聪明的心智。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说着容易,实践起来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