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hoe 2025

上次在Tahoe滑雪已经是五年前了,五年里搬到北京搬到上海搬到LA再搬回湾区。这个雪季经历了十二月换工作一月找房二月搬家,终于在三月的后半,某个星期六的下午在xhs上找到的搭子完成了这个雪季的开板周日 day trip.

Kirkwood还是那个样子,缆车特别慢,停车场特别泥泞,lodge又小吃的选择也少。周五新下的雪足够厚,周日在缆车底下还能找到没有被人滑过的粉雪,Tahoe的粉雪还是那么黏。

坐缆车的时候想起来跟孔哥在Kirkwood的The Wall和后山满山找粉雪和崖往下跳的记忆,跟文大爷wzj一群人唯一一次住在Kirkwood的lodge顶着下雨天全部人滑的一身湿的日子,还有那次大家吃着“巧克力”全部人笑哈哈看着AlphaGo跟李世石比赛的夜晚。我在想:大家都去哪里了呢,我又去了哪里呢?

坐着Kirkwood慢悠悠的缆车,看着天上的太阳,脑子里反复就是那句歌词: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想着再过几岁,娃可以学习滑雪了,全家人能一起滑ski的情景其实也不错。

Kirkwood the Wall

跨洋航班

爸妈来美国一共住了六个月,赶在I-94到期的前几天回国了。

爸妈在的六个月,宝宝从每晚三小时醒一次到可以睡整夜,从只能躺着到趴着坐着,到这个星期可以在地上匍匐前进了。我们家庭则经历了面试换工作洛杉矶山火湾区找房搬家一件又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尤其是整个一月份,第一个十天就经历了周日一个人开车去SF上班,周三乘机回LA,周五又开车全家人去湾区躲避山火的日子。接下来的二十天住在东湾的亲戚家里,每天顶着单程一个半小时的通勤,经历了一个又一个「下星期」或者「明天」要上线的工作节奏。到了周末SJ跟我两个人14天里看了30几套rental,提交了6个申请,即使比我们在LA多了40%的租金,也才勉强租到一个还能接受的房子,社区跟South Pasadena相比更是相去甚远,切实体验了湾区极其竞争激烈的房市。整个一月份都一直保持在一个很高压的状态,但是每天回到借住的家里,即使宝宝已经入睡,爸妈们已经吃完晚饭,只要听到家人谈及今天带宝宝出门遛弯的时光,和愿意大口喝奶吃辅食的转变,所有的压力都在那个时刻暂时离我而去。

上一次跟爸妈住那么久还是上中学的时候,这次一住住了六个月,只有一个感觉:时间过得好快,如果可以我想能不能再住六个月,十二个月,二十四个月…一起看着宝宝长大。好像养育小孩之后又感受到了family这个词另一层的涵义。

SJ跟我漂洋过海来美国,一来就整整住了快两年,之前因为签证因为怀孕也一直没有机会离开美国。这次大家一起决定让SJ跟着我爸妈带着宝宝回国,路上也有个照应。在机场安检看着全家老小四个人走远的场景,我心里也想一起登上那班跨洋航班,但是因为工作因为xyz我这次只能转身走回机场的停车场重新开上101继续接下来的生活。

特别巧的是在机场停车场连接航站楼的路上遇到了大学同学B,打了个招呼B说他是来接丈母娘的,脸上很开心的样子。可能机场就是这样,送机接机乘机的人都有各自的心情。

希望大家都可以早日实现乘机送机接机自由,想回国就回国,想宅家里就宅家里,想去日本滑雪明天就可以出现在北海道,想要陪着家人随时都可以不用管三七二十一搭上下一班跨洋航班。

5/12 South Pasadena

从四月底到五月初都一直在忙着搬家,加上最近几期All-In播客的内容都干货寥寥,所以笔记也都写得少了一点。

唯二想要call out的note一个是Mark Zuckerberg在Dwarkesh发布Llama 3的时候的采访,另一个是Tony Xu在In Good Company的采访。

Zuck在讲Llama 3的时候提到相比于Llama 2,Llama加了很多「编程」的内容到了训练内容里面。这里面的原因不是因为Llama 3的使用场景会涉及到很多的编程,而是因为他们发现在训练的过程中,加入「编程」会帮助模型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更加地严谨。Zuck的这段话让我想到有一次跟运营的同事一起去滑雪,我们一起坐缆车的时候,同事跟她的朋友吐槽跟「工程师」交流需要特别严谨,问问题的时候工程师一定会clarify很多问题里面没有提到的一些条件然后做出回答。而且作出的回答也会尽量保持一致性,比如「在A情况下,软件会这么behave,如果是B情况,那就会另一种behavior」。讨论滑雪怎么下山的时候,同事说她们大概看一下,是黑道还是蓝道就好了,工程师还要说清楚具体是哪条道,在哪里接哪里。

Zuck提到加入「编程」的另一点是会帮助大模型训练更好的「推理」能力。比如你跟大模型交流的时候,即使应用场景不是编程,是一个企业的客服。更好的推理能力能够帮助大模型把一个问题转换成对「实现一个目标的」思考,然后进一步变成一个「多步骤」的互动。然后Zuck认为推理能力是大模型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即使Meta的AI产品不直接跟写程序有关,公司也会加大大模型在编程方面的训练。这让我想到前段时间Elon Musk的一条Tweet:「Whoa, I just realized that raising a kid is basically 18 years of prompt engineering 🤯」,他把养育小孩比做Prompt Engineering,进一步延展这个想法,早点学习编程是不是也能帮助小孩更好地掌握「推理事情」的能力呢?

另一个是Tony Xu在Good Company的采访,采访里面提到DoorDash最开始成立的时候,MVP就是一个网站,用户打电话点外卖,电话的另一头是创始人团队成员接到订单之后,亲自去餐馆下单,亲自去餐馆取餐,亲自去把外卖送到客户的手里。当时的「dispatch system」就是几个团队成员用的iPhone的「Find My Friends」,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我也早都知道创业早期特别需要hustle,YC也特别强调过创业初期需要创始人去做「不一定能scale但是客户热爱的生意」,道理都懂。但是随着年纪增长,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也都不再像20岁出头的大学生,即是你知道创业一开始很可能要去做「不一定能scale」的事情,但是又有多少决心和勇气去做「外卖骑手」呢?

Notes写完了,最后再说说搬家吧。我老婆说这已经是今年第四次搬家了,去年五月从上海搬回美国刚好过了一年,在旧金山住了一个月搬来了南加的Pasadena,最近又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从Pasadena搬到了隔壁的South Pasadena。搬家当然是没有人喜欢的,不过这几次搬家的每一次都还是对下一个地方有很不同的期待。我跟好友吐槽,年纪大了搬家好累,有着2.5岁女儿的好友就回了一句「娃更累」,我就闭嘴了。

新家还差一些在路上的大件家具,慢慢已经收拾好了。住了很多年的一居室,一下子搬到了四居室,我跟我老婆都还有些不习惯,不过能有自己的工作间,有车库,还有一个虽然有点荒但还是阳光充足和安静的后院,应该也可以知足了。

南加州

搬来Pasadena整整三个月了,这几个月经历了买车,适应LA的通勤,去San Diego,Vegas,Seattle旅游出差,对南加州的生活也慢慢熟悉了起来。蛮意外的是,我跟SJ搬来之后真心地蛮喜欢Pasadena和周边的社区,是那种「You can see yourselves raising family here」的那种感觉。我开玩笑地说,Pasadena周边「可以用San Jose的房价买到Palo Alto的学区和Cupertino的华人生活便利,外加整个湾区都没有的城市本身的文化底蕴」。

整个南加很大,从西北的Malibu,沿海可以路过Santa Monica, Long Beach, Laguna Beach一直南下到San Diego,沿着山则可以从Thousand Oaks/Santa Clarita,一路往东穿过Pasadena,San Gabriel/Arcadia整个华人区到东边的Ontario, Riverside,华人区往南则会来到Orange County 和其中的新新华人区 Irvine。被山脉和海岸线包在中间的就是来LA观光的小伙伴们最常去的Beverly Hills,West Hollywood, Hollywood, Koreatown, even Downtown LA,DTLA往南则是帮派问题最为严重的South LA,就连本地人开高速也都只能路过加油都绝对不敢下去的那种。哪里的社区比较好,我的一个 tips 就是看当地的保时捷 dealership 都选在哪些城市,基本不会差太远。

因为上面提到来观光会住的地方都是整个城市最热闹,也是来往人流最为多样化的区域,所以每个来LA旅游的印象也都大相径庭,只有真正选择一个区域住下来,才能慢慢体会到这边社区的特点和其独有的文化。

在湾区住了十年,只有搬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为什么「多样性」是一个社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都市圈很重要的一个品质。当一个地方被一个行业垄断,导致生活成本不受控制的增长的时候,导致的结果就是除了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很难去「合理化」在这个地方居住或者工作的理由,比如公共学校的老师,比如餐饮业的从业人员。导致的结果就是服务业价格会持续上升(去支持服务业人员的薪水),导致生活成本的进一步恶化。而那些不太受市场调节的行业(老师,公职人员)则会流失最为优秀的人才到其他生活成本没有这么昂贵的地区。

南加在全美来看肯定也不算是生活成本便宜的地区,不过「多样性」这一点上还是比湾区好太多了。相对被海湾和峡谷包住的湾区,南加州更为广大的面积,也让居住的地方有了更多的选择,从另一面也降低了生活的成本。

搬来Pasadena之后因为一直忙这忙那,其实也没有很怀念北加湾区的生活,唯一比较想念的还是曾经一起工作一起脑爆一起滑雪一起开车的小伙伴们。湾区对比南加,科技创业公司和人才的密度绝对还是碾压性的,从去年年底开始被ChatGPT掀起的一波又一波的创业热潮,南加居民还是很羡慕的。我跟SJ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讨论,应该趁还没有小孩需要上学的时候再回湾区的创业公司「肝一肝」,到40岁如果确定没搞头了再回Pasadena买个学区房找个Remote Work岁月静好。

附注:前面提到Pasadena,稍微多介绍一下,万一有人也对搬来南加生活有兴趣呢。Pasadena对外最有名的应该就是市中心的加州理工大学(Big Bang Theory 💥),除此之外本身是个蛮有历史的城市,1900年的时候就有当年的大富豪在这边置业和开发。虽然Pasadena自己本身没有学区,但是Pasadena周边的四个城市(La Canada Flintridge, South Pasadena, San Marino, Arcadia)都是加州前十的公立学区。除了公立学校,Pasadena周边也有很多南加最好的私立学校。Pasadena的downtown叫做Old Pasadena,餐厅商店非常多非常适合散步,我们现在住的公寓就在商圈的边上,吃完晚饭经常就在这儿散散步。另一个生活便利的是毗邻东边和南边的Arcadia, San Gabriel, Monterey Park,超市买菜或者去餐厅吃中餐开车也就是十来分钟的事情。如果喜欢户外,Pasadena背靠San Gabriel山谷,开车十分钟有就有很多适合Hiking和公路车爬坡的山路。真得要说缺点,可能就是离西边的海岸线和LAX机场有点远吧。

加州阳光

从上海搬回加州的生活已经五个星期了,收拾行李,搬家,买车,去LA找公寓,见朋友,转组,开车,准备再次搬家。五个星期过得真是蛮快的。

五一的上海天气还是比较适宜,4/30最后一天把上海公寓的行李打包到附近的迷你仓,等的就是来上海团聚的爸妈了。虽然不是第一次搬去美国生活,但是能跟爸妈待在一块的日子能多一刻终究也是令人珍惜。

5/4傍晚SJ和我一起乘坐美联航的直飞飞机从上海起飞,落地仍然是西海岸时间的傍晚。落地之后订了两天机场附近的Hyatt酒店,作为临时落脚点,想把旧金山的公寓收拾好再搬进去住。结果第二天开着租的车到家附近的Personal Storage,才发现噩耗我的Unit被break-in,遗失了「一些箱子」(遗失的具体物件在随后的日期里逐渐想起)。收拾好情绪,只好去商场买回遗失的家居用品,整理好公寓终于顺利搬回已经出租一年半的公寓。

到了周一,第一次走进我们公司在旧金山Downtown的办公室。这次搬回美国,比较幸运的是不需要重新换工作,不过需要搬去位于洛杉矶总部的办公室,旧金山办公室只是作为临时过渡的工作地。办公室的位置距离好几年前Uber其中一个我工作过的楼栋不远,当时「正在建造」的一些商业大楼都已经完工。这次回湾区,阴天的日子好像比往年多了一些,旧金山街上的人流更是冷冷清清。距离COVID结束的日子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美国的科技公司仍然”Struggling to force employees returning to the offices”,据说旧金山的商业地产已经濒临崩溃边缘,Downtown好多供应工作午餐的小店都选择闭店关门,对我的直接影响就是午餐选择不是沙拉就是墨西哥肉卷。想吃个亚洲菜都得费一番功夫才能找到一两家越南菜馆。

回来另外一件大事就是买车了,不过倒是没有费多少功夫。基本上在上海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好买一辆马自达CX-30,因为SJ刚学会开车,所以想买个比较朴素实用的日本车,加上之前我自己租车开过,做了一些调研之后就基本不考虑别的车了。回来第一个星期就把湾区所有有这个现车的dealer都发邮件问了一遍,刚好SF的dealer就有一辆SJ钟意的白色,谈了MSRP with little discount之后就果断付了订金完成了买卖。这次买车另外一个令人震惊的新闻是很多保险公司因为COVID期间业务亏损巨大都选择了退出加州(Farmers, State Farm, Allstate, etc.),在加州不再接受新客户,要不然就是像Geico这样的公司做underwriting要两周起跳。还好最后在小红书上看了一圈攻略用Progressive,价格只能说是不离谱,但是胜在能够马上出保单,不影响提车。

COVID虽然结束了,但是好像有些东西永远地留下来了。

买好车,收拾好公寓,下一步就是去LA找房了,关于LA之后可以再写一篇博客具体说说。这次总结一下就是我和SJ选择住在Pasadena的公寓,公司的办公地点在Downtown。每天开车上班单程20-40分钟,希望从来没有开车通勤的自己可以适应。除此之外还是很期待南加更温暖的气候和Angeles Crest Highway的山路。

刚回来的几天,有时候也想念在上海的时候一群人在南京路附近找午饭吃的日子,周末买张机票就可以回海口的家里住上一两天,住在中国还是住在美国,终究怀念的是每个地方的「人」。

好在,即使旧金山变了不少,湾区物价也涨了不少,好友们都还在。回来这几个星期,周末忙着约朋友同学吃饭/hiking,catch up各自生活的变化,做技术的朋友们也难掩对AI创业机会的热情和期待。天气好的时候开车去湾区的山路里转悠,过弯的时候听着降挡补油的声音,希望生活可以一直简单下去。

6#1F-A2-041

2022年4月29 日,五一节假日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也是上海浦西封控的第29天,我被疾控中心告知,由于昨天的核酸报告结果是阳性,我需要去方舱医院进行隔离。这把挂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还是掉下来了。

抗原阳性 – 核酸阴性 – 抗原阴性 – 核酸阳性

迅速地回顾一下去方舱前的时间线

  • 4月20日,女朋友发烧,我无症状,两个人抗原阴性
  • 4月22 日,女朋友退烧,我无症状,抗原女朋友阳性,我阴性
  • 4月23日,小区全体核酸检测,我们没有去
  • 4月25日,小区全体抗原检测,两个人抗原阳性,上报。我没有症状
  • 4月26日,疾控上门核酸采样。女朋友痊愈,抗原转阴。我开始发烧,抗原阳性
  • 4月27日,核酸结果两人阴性!我持续发烧,喉咙剧痛,抗原阳性
  • 4月28日,小区全体抗原检测,我们一阴一阳。疾控上门核酸复核,我持续发烧
  • 4月29日,核酸结果一阴一阳!接到疾控电话,我需要去方舱。身体状况已经恢复了90%,抗原开始转阴
Positive antigen results

我们小区是4月1日跟着整个浦西开始封控管理的,说实话我们也不完全确定怎么感染上的。整个小区在我们之前一共出过两例阳性,基于只有我们一户有感染,猜测是某次我们非团购买的外卖或者物资是感染源,但也只是猜测而已。

2020年开始,我在美国住得时间有将近一年,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频繁地点外卖,后来开放了之后常去餐馆吃饭,还坐了两次长途飞机,和跑了无数个(20+)赛道日,没有一次感染上了新冠。反倒是因为上海的封城政策,断了快递(没法购买日常消杀的物资),黑市盛行(外卖小哥不做核酸铤而走险),无限循环的群体核酸检测,大大增加了封城后人们感染的风险。

整个过程也是有许多非常令人沮丧和费解的部分。比如在第一次的核酸检测,两人抗原阳性我还发着烧,核酸的结果竟然是两个阴性。我一度相信了网上传说的「政府不能明说居家隔离康复的政策,市民们自己意会就可以了」。我心想这是政府用操弄数据暗示我们,别再做愣头青往上报了,你们打过疫苗的年轻人自己在家好好恢复就好了!结果小区志愿者硬是不能理解这个道理,宁愿要小区多封控十四天,也要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做抗原,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找来疾控中心的人做核酸复核。

整个过程我只能说最幸运的是,上门转运去方舱的那一天,我已经退烧了。

On the way

四叶草

坐在转运的大巴里,可以感觉到满满地都要溢出窗外的阳性空气。大巴开上延安高架一路往西,这是好久以来第一次坐在车里开在上海的高架路上。四月底的午后阳光有点温暖,突然大巴停了下来,停在了高架上的缓冲带上。司机走到车的中间,跟所有人喊道:「有基础病的人,糖尿病啥的,到了方舱千万不要说你有任何这些病,因为有基础病方舱是不接收的,把你们送回车里那就麻烦了」。我不知道我该去想「还好我没有他提到的这些疾病」,还是应该想「那有基础病的人该怎么办」,这个系统里有太多让人没法理解的问题。系统永远是对的,问题肯定是那些想了太多的人,为什么不能学习那些闷着头往前走的羊群呢?

Entrance

大巴下了高速之后终于开进一个阴暗的通道停了下来,「到了!」司机喊了一声之后车里的人开始下车。下车的第一印象是又脏又乱又昏暗,路的两边都是装修完还没来及运走的垃圾和不知道哪里流出来的废水,路的中间铺着一个排水地垫,人们只能沿着垫子拉着行李箱往前走。走了大概100米终于见到了方舱的入口,你在新闻上听说过「方舱」这个词已经听了很多次,但是从来没有见过它的真实面目。我们这辆车被分配到的方舱是上海的国家会展中心,也被称作四叶草方舱,号称是上海最大的方舱医院,八个展馆改建的建筑一共能容纳50000个床位。

当这个只有在新闻里听说过的词汇,以一种很具体的巨大姿态出现在你的面前,伴随着鼓风机巨大的噪音,那一刻有一种特别超现实的感觉。超级大型的建筑,排着队默默往前走动的人群,我想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工程技术的完美结合后产生的结晶吧。

Center

Dystopia

我入住的就是其中的六号展馆。六号展馆里面分为A、B、C三个区,进入方舱之后区长会随机给你分配一个床位:一张床配一个床头柜。床用来睡觉,吃饭、用电脑和看书的时候床则成为你的座位,床头柜是唯一的个人收纳空间。

入住方舱的体验就像一个大型的真人RPG,这里的规则跟方舱外的世界完全不一样。首先,你的活动空间是有严格限制的。其次,「钱」的概念是不存在的,这里没有任何交易的市场,每日存活下来所需要的物资只能通过自己1.入院的时候携带进来(衣服,充电器,卫生纸)、2.由方舱一次性或者每日补给(食物,牙刷牙膏,毛巾)、3.跟其他的玩家化缘而来(衣架,洗发水)这三种渠道获得。整个RPG只有一个游戏规则是入院的时候告知的:每天会做一次核酸,连续两次阴性你就可以出院。其他的规则(什么时候发饭,厕所在哪里,在哪里打水,护士站有什么功能,方舱里还有什么其他设施)都需要靠你自己跟其他玩家交流,或者自己去探索。

Unit

方舱里面的有几种角色。「医护」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他们制定所有的规则,所有的问题的最终解释权也归属于他们。虽然新冠本身不需要任何的治疗,但是有的病友本身患有其他的基础疾病,当需要必须的药品的时候还是需要找到医护进行治疗和配药。因为医护人数并不充分,所以医护会提携少数想要参与管理者决策的病友成为「志愿者」。

「志愿者」们本身也是病友,他们也许是因为日子无聊,或者是想要从管理者获得更多的游戏规则的相关信息,或者是纯粹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于是小部分的病友申请成为志愿者。志愿者一部分的工作内容是负责完成管理层日常的体力劳动工作(搬运和发送物资,组织病友排队做核酸),更高级一点的志愿者角色则会从事一部分管理层的工作(统计核酸结果,决定物资如何进行分配)。我想方舱里面没有志愿者,一定会很难管理好这么多人,志愿者也通过工作充实了他们的日子,对管理层来说是个win-win的管理方式。最令我吃惊的是,有的高阶志愿者因为工作繁重,即使核酸已经多天阴性了还是不愿意结束游戏,选择接着待在方舱里面。

Workers and volunteers

「保洁」负责方舱里的消杀工作,他们不属于管理层,但是因为穿的蓝色防护服跟「医护」非常相似,所以常常会让病友们搞混两者的角色区别。比如你想要去打听一些方舱里的游戏规则或者核酸检测结果,如果遇到保洁,他们会告诉你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你应该去找医护或者志愿者。但是保洁因为穿着跟医护一样的衣服,有时候他们会误以为自己获得了管理者的身份而成为比病友更高级别的角色,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Entertainment

「羊群」这个词来自Github润学的一篇文章,它的意思是指「在这个社会里面只能服从,随机被铁拳砸中,思想和信息受限,只能感恩的居民」,根据我在方舱里的观察,我把志愿者以外的所有病友归到了这个类别里面。羊群们只能绝对服从所有的规则,如果对规则有疑问,有问题的一定不是系统,而是羊群还会思考还没有被驯化。还好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再教育,99%的病友来到方舱之前已经学会了充分服从系统。比如下面这些问题对他们来讲已经不再是问题

  • 为什么新冠明明可以在家里自己痊愈,还需要转运到方舱进行隔离?
  • 为什么相当比例的人1.没有症状,2.已经痊愈了,3.病毒传染力已经不在峰值状态了,还需要来方舱?
  • 为什么方舱晚上不会关灯?
  • 为什么核酸结果要隔一天出,然后安排出院要再隔一天,导致即使连续两天阴性的病友需要再等两天才能出院?

我在方舱一共住了四个整天和五个晚上,出院的那天,碰到两个人我问他们在方舱住了几天,他们说一共住了18天。他们在家里的时候完全没有症状,抗原也是阴性,不知道为什么核酸结果就异常了,在转运的隔离站还住了一晚才来到方舱。在方舱第一天核酸测的结果是阴性,结果第二天就转阳了,然后开始发烧,后来退烧,再后来核酸终于转阴,前后历时18天。

  • 整个方舱的居住经历对他们两个人是否公平?
  • 如果不公平,这个社会是否有渠道能去找出不公平的原因,最后对造成这些错误的人进行惩罚,让这个社会成为一个更少不公平的社会?
Bathroom

「无知即是力量」

出院的那天天气特别好,当转运的巴士开出方舱的时候病友还欢呼了起来,这是大家进方舱之后第一次看到阳光。回到家里,上海仍然还在封城,小区也还在封控,买菜还是靠团购。好像五一假期经历了些什么,但是环顾四周,仍然一点改变的迹象都没有。系统还是那个系统,所有得不到答案的问题再去想只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未来的某一天,也许深埋系统里的我已经忘记曾经也为这些问题烦恼过,也有可能我已经远离这个系统,所以写下这篇非常主观的日记,分享给那些有选择的人。

Sunbathing

太平洋的西面和东面

最近在旧金山的家忙着卖车和出租房子的事情,因为打算十二月初搬去上海。有时候朋友会问说:「不回美国了吗?」当我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总是没法回答一个「是」或者「不是」的答案,我就会说「可能会先在上海生活一段时间,之后会再考虑是要在哪个国家生活。如果疫情变好,隔离政策不再这么严格,我还是会保持每年几次来回中美之间」。

从去年七月加入现在的公司,过去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除去两次强制隔离加起来一个月的时间,我在旧金山住了六个月,在北京住了八个月,在上海住了一个月。作为一个大学毕业之后再美国生活了将近十年的打工人,在国内生活工作的经验也算是蛮新鲜的一个体验,「海归还是不归」是身边人一直在讨论的一个话题,今天也想写一下自己的一些观察,分享给读文章的人。

隔离的日子

关于生活

先说一下生活的部分。住在北京/上海大城市跟旧金山/湾区肯定是有一些不同,两边都有各自好的地方和不是那么理想的地方。

住在国内,第一个优势就是离家人近了很多。我的家人住在海南,不管是在北京还是上海,周末飞回家住个两三天再飞回工作的城市不会让人觉得是一个很远的距离。而且爸妈他们从心理上会觉得离你距离近了很多,大家生活在同一个时差,对周边的事情也更加能够有共鸣。所以个人觉得这个是住在国内的最大的一个优势。

海口

除了家人之外,我的观察中美一个比较大的生活方式的区别就是:国内的公共场所的好玩的事情和多样性要比美国多很多。相反,如果一个人更喜欢的生活方式是更注重个人的兴趣和隐私,更倾向于一种比较清净,不易受环境影响的生活,美国会更适合一些。总结一下就是:国内 Public 的地方都会更加高大上,更加多样化,相反 Private 的地方(物理上和心理上)空间会相对更狭小,会更加受到周围环境和身边的人的影响。美国 Public 的地方都看起来土土的破破的,而 Private 的地方(物理上和心理上)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会非常大,可以更加从容地选择自己的偏好。

举个例子,在中国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住在小区的公寓里,居住的环境和体验不仅仅是关上门自己家里的体验,很多时候也会受到同一层楼里或者小区里散步的邻居,甚至居委会的影响。在美国住在 Single Family House 就不用说了,甚至像我一样住在城市里的公寓楼里,邻居对我的生活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另外一个例子,我的感受是国内大众对「好的生活」的定义更加单一,在写字楼等电梯时候电梯广告常常放得都是「小孩教育」、「瘦身」、「找一个更好的工作」等等让人觉得生活怎么越来越卷的内容。美国的生活相对好一些,虽然湾区房价确实很高,击娃的家长貌似也很卷,不过终究湾区只是美国众多地方的一个选择,不喜欢的话其实也有很多别的可以更加舒适生活的地方。

上海的公寓

写到这里,会想到另一个问题「在国内除了一线城市,别的二线或者三四线城市是不是会好一些呢?」我因为没有在除了北京上海以外的城市生活过,只能根据我平常的观察说说我的观点,我觉得这个答案是「Yes n No」。搬到别的城市自然生活压力不会那么大,但是前面我提到国内的生活「与身边的环境和人的联结会更紧密」,所以搬出一线城市对生活方式相比于在美国搬出湾区,带来的影响会更大一些。所以我觉得在国内选择搬出一线城市会是比在美国搬出湾区更难做的一个决定。

关于生活的成本,大部分软件工程师搬回国内工作都会有一个降薪,身边也有不降薪甚至回国后涨薪的例子,不过终究是少数比较优秀的同行。我的一个观察就是在国内的平均生活成本确实比美国要低一些,如果比较的主要开销是在住房,吃东西和出行这一块。但是,如果在国内要追求一个跟美国类似的生活方式,成本会直线上升而且会超过在美国的生活成本。举具体的例子,比较上海和旧金山的平均房租,平均吃饭的价格,滴滴和Uber的打车价格,上海还是会更实惠一些。但是如果我要在上海住上类似湾区会租到的比较新管理比较好的公寓(甚至是Townhouse或者别墅),要有自己的车(最好是保时捷911),要常常去滑雪去好玩的地方旅游,这时候生活的开销是要超过在美国的生活开销的,即使只是在做一样的事情。

加州的赛道

关于政治

文章还要在国内发,就不展开说了。两边有优点有缺点。一边几乎不可以有不同的声音,而且限制越来越紧,但是城市的建设是越来越好,生活水平也是越来越便捷。另一边是比较自由,上网也比较方便,不过左边一些无脑的平权政策和右边一些越来越抬头的种族主义也是令人沮丧。

关于约会

This topic is worth another whole post. Ping me if you are interested to know more.

外国人

住在美国终究挥之不去是作为外国人的感觉,如果像前面说得生活方式是更多的面向自己和身边的人,那是不是外国人其实对生活的影响就没那么大。反过来,可能国内会更适合自己一些。

关于工作

中美公司的工作文化差别还是蛮大的,除了工作时间以外还有企业文化的不同,这个其实网上蛮多文章都讨论过了。而我自己因为加入的是一家总部在美国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所以体验上跟在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差别并不会太大,所以这个话题也没有太多一手的体验跟大家分享。

所以也还是打个广告,如果有想回国的小伙伴,但又不确定自己是否能适应国内公司的工作文化,我们公司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湾区LA西雅图纽约北京上海都有Engineering Site,工程师平均水平绝对是创业公司里面比较高的,感兴趣的可以留言或者给我写私信。

星选闪电

最后的选择

讲了一通自己的观察,回到自己的选择,说到底都是各有优劣。理想总是比较贪心,希望能找到某种「成年人不做选择,我两个都要」的生活方式。但是鉴于当前严格的隔离政策,这样的生活方式终究难以实现,还是要做个在太平洋的西面还是东面生活的选择。

所以因为女朋友住在上海,十二月开始我要搬去上海了。

California Homes

也许是因为看到 En 总在 Facebook 上分享的他帮忙 close 的一家 Palo Alto 的 Eichler,也许是因为上周五在康老师和海哥新搬进去的 Palo Alto 的房子的后院摘橙子,也许是因为约会的女生问得一句「你家原来是 Condo 呀?」,突然也萌生出了「也许我也可以看看房子」的想法。

「旧金山 Condo」

周六刚好约了半岛的剪头发,看到了这家在 San Mateo 靠近 280 高速的 Eichler 房源,照片看上去风格都是蛮喜欢的,在 Zillow 上约了个房产经纪剪完头发就顺带把车开到了这个叫做 Highlands 的社区看起了房子。房子采光很棒,后院对着 280 西面的群山更是加加分。房产经纪是个白人大姐,人很 nice,聊一聊对湾区的 Eichler 的房子也了解颇多,走之前还碰到了卖方的经纪人来房里放东西。两个人听上去已经认识很久了,卖方是个白人大叔,据他说他经手的 Eichler 已经有 450 来套,也稍微了解了一下 San Mateo 附近 Eichler 的市场行情。

「Kan: 觉得这个车子蛮配这个房子的」

因为第一次来 San Mateo Highlands 这个社区,开车路过的时候被成排的 Eichler 惊艳到了,于是看完房之后把车停到附近的社区活动中心,一个人在社区里转了一圈,沿路拍了许多房子的门面照片。周六的加州天气不能更好了,阳光充足又不晒,穿着一件体恤衫温度刚刚好。看到在院子里做园艺的白人大爷,或者在帮忙改建的小青年,都会停下来打个招呼聊个两句,总的感觉就是「I can totally see I am living here…in some futures」。一个月前的这个时候还住在三里屯 30 平的酒店房间(一共住了四个多月),现在竟然在看将近 200 平的加州房子,实在很难预测生活会把你带向何处。

在搞明白要住在哪里之前,还是要努力工作 keep the choices open

「Kan: 大概是枯山水的概念」
保时捷 912 和甲壳虫
保时捷 912 和甲壳虫,「Kan: 房主品味不错」

Write On

当生活迎面挥来一个耳光,一开始总是困惑,然后开始想要去知道更多背后的原因,一些回忆里的蛛丝马迹开始浮现出来,困惑慢慢转变成轻微的愤怒,才想起来达利欧在「原则」里曾说道:这是情感的我在发挥作用。理智的我则在说:知道更多也于事无补,该发生的终究会发生,生活打了你一个耳光,生活也还是要继续。

二月的最后一个星期,生日当天在办公室自己一个人吃了一碗Chipotle的饭盒,打了一通越洋电话,时钟就指向31岁了。从二月中旬到二月底,心情一直起起伏伏,不知走向何方的创业之路,愈演愈烈的疫情,加上忽明忽暗的生活盏灯,这两个星期来常常睡不好觉(在我身上不太常见)。直到28号在Laguna Seca的赛道日上,陪我的911流了一天的汗之后,交了许多新朋友,在从Monterey开回旧金山的高速上才找回那些简单的快乐感觉。

三月的第一天,盐湖城下了很大的雪。Brighton雪场在有着许多山头的盐湖城不算出名,滑雪的人大部分是当地的居民。不长的缆车队伍,几乎空无一人的雪道,如果不是因为午餐只有汉堡的选项,滑雪体验我都怀疑我是不是在日本。周日晚上失眠了,也许是因为同一间房小伙伴的呼呼声,也许是因为刚刚剪辑完成的赛道视频的兴奋还没消退,还是对生活的困惑又涌上心头,答案已经不从知晓。

我想回旧金山后还是接着多读读书,冥想也要接着做下去。

Bye Bye 一零年代

2009/12/31: 大学四年级,住在北京,希望新的一年可以去美国,没有工作,单身,20岁。

2010 关键字:毕业,街旁,留学

2010-picture
2010 年夏天,13 个人的团队,坐标建国门,初尝创业的味道
2010 年秋天,Dartmouth,第一次出国,第一次自己做饭
2010 年冬季假期,在纽约住了 10 天,在时代广场站了 11 个小时等待跨年

2011 关键字:Yelp,Facebook,Instagram,Google

Yelp 实习,第一次来旧金山,在 Mission District 住了一整个夏天。实习的时候拜访了还在 California Ave 的 Facebook,跟当时还只有四个人的 Instagram 的 CEO 在 South Park 吃了午饭。秋天回到东岸,在 Google Cambridge 做了第二段实习。

2012 关键字:毕业(again),公路旅行,开始工作

San Mateo 128 N El Camino 是在湾区第一个正式的家。年底的时候两个星期开了 5 千英里从 New Hampshire 搬到了 California。

2013 关键字:滑雪,初创公司,Burlingame

夏天爸爸妈妈唯一一次来美国,带他们回学校参加了毕业典礼,那年的夏天阳光很明媚。就像新华字典说的,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至少当时我是这么以为的。我也从 San Mateo 搬到了 Burlingame。

2014 关键字:换工作,旧金山

四月面试,五月换了个工作,六月搬到了旧金山。

2015 关键字:工作,中国

China Growth 团队增长最快的一年,也是 Uber 中国业务增长最快的一年。公司 10 月的时候还带所有人去 Vegas 庆祝业务的里程碑。因为工作一年回中国回了 4 次还是 5 次,全部心意挂到公司的时候好像身边的生活也在悄悄地改变。

2016 关键字:工作,日本

年初摄于北海道美瑛,第一次去日本旅游,在北海道滑了三天雪,然后又晃荡了三天,很特别的回忆。
摄于巴塞罗那。秋天因为出差在欧洲住了三个月,几乎每个周末都去一个不同的国家,三个月的时间想通了一些事情,做了一些重要的决定。

2017 关键字:单身,迷茫

摄于墨西哥城周边的 Teotihuacan,几乎一整年都是单身的日子,滑了很多雪,去了几个不同的国家。
感恩节在京都看红叶,两年内第三次去日本旅游,又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2018 关键字:Sabbatical,买房

摄于莫斯科。亲身体验了2018世界杯的热情,圆了儿时的一个梦想。
摄于伦敦。夏天在伦敦传媒学院和玛格南图片社合作的 Workshop 学习了 21 天的摄影,做了一本小小的杂志。伦敦的夏天天气特别好。

2019:绿卡,辞职

摄于法国阿尔卑斯山的 Alpe d’Huez 滑雪场。白天滑雪,晚上电音蹦迪不是梦。
喜提保时捷 911,从打算要买到看车到提车前后一共三天,赶在还有工资单的时候做了一个小贷款。提车不久股票一解锁就辞职了。

2020/01/01: 住在旧金山,不知道新的一年会去哪儿,没有工作,单身,30岁。

这个十年的最后一个晚上在家里自己一个人把移动硬盘里过去十年的照片看了一遍,最后每年挑了一两张照片放在一起算是回顾了自己过去十年的时光。本来以为十年是很长的时间,看了一遍之后才令我震惊地发现其实并没有,几乎所有的回忆都历历在目,照片里的许多小伙伴可能两周前才一块吃了饭。

跟一个一零年代说再见的同时也是跟唯一一次的20~30岁告别了,好奇这个家伙30岁~40岁的生活到底会是个什么样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