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家人之外,我的观察中美一个比较大的生活方式的区别就是:国内的公共场所的好玩的事情和多样性要比美国多很多。相反,如果一个人更喜欢的生活方式是更注重个人的兴趣和隐私,更倾向于一种比较清净,不易受环境影响的生活,美国会更适合一些。总结一下就是:国内 Public 的地方都会更加高大上,更加多样化,相反 Private 的地方(物理上和心理上)空间会相对更狭小,会更加受到周围环境和身边的人的影响。美国 Public 的地方都看起来土土的破破的,而 Private 的地方(物理上和心理上)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会非常大,可以更加从容地选择自己的偏好。
举个例子,在中国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住在小区的公寓里,居住的环境和体验不仅仅是关上门自己家里的体验,很多时候也会受到同一层楼里或者小区里散步的邻居,甚至居委会的影响。在美国住在 Single Family House 就不用说了,甚至像我一样住在城市里的公寓楼里,邻居对我的生活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另外一个例子,我的感受是国内大众对「好的生活」的定义更加单一,在写字楼等电梯时候电梯广告常常放得都是「小孩教育」、「瘦身」、「找一个更好的工作」等等让人觉得生活怎么越来越卷的内容。美国的生活相对好一些,虽然湾区房价确实很高,击娃的家长貌似也很卷,不过终究湾区只是美国众多地方的一个选择,不喜欢的话其实也有很多别的可以更加舒适生活的地方。
上海的公寓
写到这里,会想到另一个问题「在国内除了一线城市,别的二线或者三四线城市是不是会好一些呢?」我因为没有在除了北京上海以外的城市生活过,只能根据我平常的观察说说我的观点,我觉得这个答案是「Yes n No」。搬到别的城市自然生活压力不会那么大,但是前面我提到国内的生活「与身边的环境和人的联结会更紧密」,所以搬出一线城市对生活方式相比于在美国搬出湾区,带来的影响会更大一些。所以我觉得在国内选择搬出一线城市会是比在美国搬出湾区更难做的一个决定。
前两个星期周末在家把前迪士尼 CEO Bob Iger 的传记「一生的旅程」读完了,书倒是不厚,前后一共花了四个小时。这本书在我的「想读」书单里一段时间了,之前是因为看到比尔盖茨的推荐,加上对这个 CEO 早有耳闻,终于有机会把它读了。
说到迪士尼,大部分人的印象是动画片,还有他们的主题公园。但迪士尼其实已经是个很巨大的公司,旗下拥有皮克斯,漫威(复仇者联盟等等电影 IP),卢卡斯影业(星球大战 IP),ABC 电视台,ESPN 体育台,福克斯影业等等在业界数一数二的娱乐公司,而且这上面提到的所有并购案例都是在 Bob Iger 担任 CEO 的时候完成的,所以说 Bob 是过去十年最有影响力的 CEO 之一一点都不为过。
书从 Bob 小时候的家庭经历开始讲起,到他到 ABC 的第一份打杂的工作,然后在 ABC 电视台一路跟着遇到的优秀的「领导」学习,最后在 ABC 坐上二把手的时候发生了迪士尼对 ABC 的收购案,加入了迪士尼。在迪士尼期间,Bob 的职位也辗转几次,终于在当时迪士尼的 CEO 迈克尔离职的时候接下了迪士尼 CEO 的位置。
Bob 当上 CEO 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完成了对皮克斯的收购,书中对这段内容的描写也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段落。07 年的时候皮克斯的 CEO 就是苹果的联合创始人乔布斯,书中以 Bob 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了他与乔布斯的互动,讲到他第一次拜访乔布斯在 Cupertino 苹果的办公室,乔布斯在一块大白板上划出两个 Column,收购案的好处和不好的地方,协商就这么开始了。很巧的是,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英语课老师让大家做 Presentation,当时我选得主题就是皮克斯,因为当时的我非常喜欢皮克斯的动画电影,所以对迪士尼的这段收购故事早早就听说过了。Bob 见过乔布斯之后,乔布斯向他介绍了皮克斯的两位灵魂人物 John Lasseter 和 Ed Catmull,这两个人在皮克斯的工作正印证了乔布斯经典的那句话「科技和人文的交界」,两个人分别代表了皮克斯的创意和技术的部分。后来的故事其实就是 Bob 打动了 John 和 Ed,也说服了乔布斯,帮助迪士尼顺利完成了对皮克斯的收购,也成就了之后「迪士尼 X 皮克斯」一部又一部经典的动画电影。
另外这段故事也特别打动我的原因是,Bob 在书里反复提到的「勇气」这个词。Bob 提出收购皮克斯的建议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非常不可思议,甚至觉得他「疯了」。因为 Bob 刚成为 CEO,而且乔布斯跟迪士尼前任 CEO 的关系非常不好,不要说收购,当时皮克斯和迪士尼已经分手在即不会再一起制作动画电影。Bob 需要说服董事会,还需要说服乔布斯,他回想到当时的想法,觉得是「勇气」让他把收购案顶着压力进行下去。不过他也提到「勇气」不是莽撞,虽然外人看来他是不是「疯了」,但是他已经跟他的团队做过周密的计算,这个收购对迪士尼和皮克斯都是非常有益处,收购花费的金钱都会在 X 年之内将要发行的动画电影得到回报,而且皮克斯的创意也能够振兴迪士尼已经不振了十年的动画部分。
同年九月,中国只有北上广深四个城市在运营,北京出了朝阳区你就出了 Uber 的服务区。就这么一个用不了 Google (maps service, Android play store, Android play service),用不了 Facebook/Twitter (growth marketing, referral),没人用 email (required for registration) 也没人用信用卡 (the only payment method),业务数量占比公司的千分之一不到的遥远国家,VP 拍脑袋跟 CEO 提议,China is the future,我们应该成立个 China Growth 组。China Growth 就这么横空出世了,成立的时候我们只有四个工程师,都是国人。中国因为国情太特殊,加上竞争异常激烈,加上 CEO 光环加持,加上每个工程师的出生背景对做中国产品的天生优势(相比于总部别的工程师),组里的文化就是一句「抡起袖子干」。15 年中国在公司的业务数量增长是 2000 倍 (200000%),一年的时间业务单量从一个不到千分之一的遥远国家摇身一变成了公司业务的半壁江山,「China First」成了公司大会上最常提到的口号。China Growth 也在一年半的时间疯狂扩张,一周五个面试是常态,到了 16 年解散之前人最多的时候在 HQ 浩浩荡荡将近一百个工程师,95% 都是大陆出生的中国人。除了在旧金山的总部,优步vs滴滴也成了国内媒体报道最为频繁的新闻,国内的运营市场人力公关政府关系团队也在同一个时间段疯狂的扩张,14 年还没有人听说过的野鸡公司不到两年的时间成了科技媒体聚光灯下最亮眼的科技公司。
于是开始看看非常小规模的 startup 的机会。YC 有个网站很有意思叫做 work at a startup (WAAS),你可以在上面把自己的信息写上去,然后你的资料会被发到 YC 公司内部的一个论坛上。然后一两个星期内收到了二十几家 YC 公司的创始人的邮件,挑了几家感兴趣的公司也打了电话稍微聊了聊,最后的感觉就是,也许可以自己做做看吧。
今天参加了开复老师在旧金山的一个小型晚餐聚会,不多的参会者里面见到了在湾区各个最火热创业公司的最优秀的一些中国工程师,不乏一些当年 Google China 的早期人员。
其中 Q&A 环节,有人问道:您最喜欢的创新工厂投过的公司是哪几家?开复说道:Face++ 是其中之一。我当时坐在开复旁边,说道:是 Tang Wenbin 做的那家吗?开复嘿嘿回道:怎么,Tang 是你同学吗,后悔当年没有创业吧?我说:Tang 只是我同学(Bin S.)的同学,因为一届的所以当年大四申请的时候有耳闻。我接着说:不过,其实一年前左右加入的 Uber,所以也并不会太后悔,应该还是有机会能够回乡下种种田的。
有人说开复老师帮助中国的大学生(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做了三件大好事,他现在非常感谢。一、来中国开办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当年也可以说是出国留学的黄埔军校。二、来华开办了 Google中国,提高了整个中国工程师的待遇水平。说话的童鞋当年在微软中国就职,说工资是大概100K+RMB水平,Google 一来,直接拔高到200~300K。三、开办创新工场,让中国最顶尖大学的最好学生意识到,其实创业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那之前,大部分创业者都是二三流学校找不到工作,只好出来跑出来创业。是创新工场鼓励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大学生纷纷投身创业的热潮。
我接下话,说自己当时大四(2009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的时候,同组有一个清华的学长 Yukun。当时 MSRA 还在北航南门附近的希格玛大厦,每天实习的日子除了读读论文,抢抢水果,就是跟 Yukun 打桌球。其实每次 Yukun 都是胜我,照理说总是赢球应该觉得没太大意思,但 Yukun 还是每次都接受我打桌球的邀请。打桌球的时候,我们聊的话题不外乎出国留学,和创业。Yukun 一直都想创业,所以当 09年下半年创新工场成立,Yukun 准备毕业求职的时候,就奔着创新工场去了。后来友盟成为国内第一家上线的移动应用统计分析服务,前两年的时候被阿里巴巴收购。
开复听到 Yukun,马上哈哈大笑说,他还记得当时为了说服 Yukun 的太太“允许” Yukun 创业,但是行程因为排得太满,只能在下榻的酒店里房间里跟小两口走心交谈,Yukun 才获得太太的首肯。
我问了开复一个问题:现在 Uber 在国内招人,总是比较挑战的一件事情,当年 Google China 是怎么做到的。旁边一位当年 Google China 的工程师说:当年 Google China 招人几乎就是一场艺术,一场秀。开复当年去清华演讲,没有见过外国公司来中国招人,有 3000 个学生到场,最后离开的时候两边的学生还在不断问问题。开复也说,Google 当年真的比较特殊,尤其是 Google 很酷的品牌,今天再火热的科技公司也难以复制。
当年 Google 06 年入华,恰逢我大学入学,还记得当时 Google 的品牌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明星。也是我大一的时候,加入北航的 GoogleCamp 社团,开始使用 Gmail,对开源软件和互联网产业有了非常初步的认识。大二的时候去参加过一次 Google 中国组织的开发者日,听 Google 工程师的 Tech Talk,那天提到了 Maps 和 App Engine 的 API,还在雏形中叫做 Android 的平台,和 Google 对开源的贡献,只觉得 Google China 的员工很优秀,是距离自己很远的一家公司。
阴错阳差,当年大二时觉得遥不可及的 MSRA 和 Google后来也都幸运地亲身体验了一下实习生的生活,毕业之后在很小,不大不小,比较大的创业公司里都尝试了。今天竟然能够跟当时一批 Google China 的早期员工坐在一桌吃饭,听他们和开复谈及当年的趣事,实在不觉得匆匆之间将近十年就这么过去了。
后来 Google China 离开了中国,早期的一批员工反而在离开 Google 之后,或者创业,或者成为投资人,或者远渡重洋来到硅谷成为这家那家创业公司的早期员工,继续在科技行业里翻腾和闪耀着。
A BMW 428 is Parking in Sunset
去参加 Happy Hour,总会遇到第一次见面的人,上次就有人问道:除了工作之外的时间,你都喜欢做些什么呢?
我非常地不擅长回答这个问题,听到问题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除了工作以外的大部分时间,其实还是会想工作或者跟创业有关的事情。但是为了不让对方觉得自己太过于书呆子,我会说:
我还蛮喜欢去滑雪的,去年冬天在 Kirkwood 征服了双黑雪道呢。
然后我会接着描述 Lake Tahoe 雪山的美景,周末钻到山里住上两天惬意的心情,心里想着:这个答案应该还蛮不错的吧。
但是总有人会接着问,那冬天以外的时间呢?跟滑雪相似的运动或者兴趣,要在夏天找一个对应的,还真是答不上来。于是只好说,喜欢读书,看电影和旅游。说完以后都觉得这是蛮烂的答案,谁不喜欢读书,看电影和旅游呢!但我真地是很喜欢这三件事情呢,自从大四开始读起村上春树的小说开始,就觉得阅读是可以让被工作塞满的脑袋好好放松的一件事情,仿佛就是经历别人的生活,透过别人的眼睛看着这同一个世界。电影和旅游对我来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提供类似的体验。
真希望自己犹如妙笔生花的电影评论员,马上在对方面前滔滔不绝地开讲最近的观影体验。
如果对话还要接着继续下去!有时候我会说我喜欢打德州扑克,但是心里也觉得自己并不像认识的其他牌友那样专注。
喜欢开车到处转悠,喜欢在城市里走来走去欣赏它的建筑,但这些都不是常常,每个周末会去做的事情。
对话进行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就只是觉得自己在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面前还是个蛮枯燥的人吧。或者,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關於「跟 Google 競爭招聘工程師」,Max Levchin 提到,現在硅谷創業公司太多,工程師都很聰明,明白很多公司都很可能活不下來,他寧願去 Google 享受豐厚的福利,並且幫助他們收集並且索引全世界的信息。而你除了能夠給他們股票之外,你要跟他們講述「齒輪」的故事,在大公司(即使是 Google),你就是一個可以替代的齒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