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uck提到加入「编程」的另一点是会帮助大模型训练更好的「推理」能力。比如你跟大模型交流的时候,即使应用场景不是编程,是一个企业的客服。更好的推理能力能够帮助大模型把一个问题转换成对「实现一个目标的」思考,然后进一步变成一个「多步骤」的互动。然后Zuck认为推理能力是大模型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即使Meta的AI产品不直接跟写程序有关,公司也会加大大模型在编程方面的训练。这让我想到前段时间Elon Musk的一条Tweet:「Whoa, I just realized that raising a kid is basically 18 years of prompt engineering 🤯」,他把养育小孩比做Prompt Engineering,进一步延展这个想法,早点学习编程是不是也能帮助小孩更好地掌握「推理事情」的能力呢?
另一个是Tony Xu在Good Company的采访,采访里面提到DoorDash最开始成立的时候,MVP就是一个网站,用户打电话点外卖,电话的另一头是创始人团队成员接到订单之后,亲自去餐馆下单,亲自去餐馆取餐,亲自去把外卖送到客户的手里。当时的「dispatch system」就是几个团队成员用的iPhone的「Find My Friends」,后来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我也早都知道创业早期特别需要hustle,YC也特别强调过创业初期需要创始人去做「不一定能scale但是客户热爱的生意」,道理都懂。但是随着年纪增长,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也都不再像20岁出头的大学生,即是你知道创业一开始很可能要去做「不一定能scale」的事情,但是又有多少决心和勇气去做「外卖骑手」呢?
这期几个嘉宾聊了 Western countries big cities 普遍的流浪汉问题,Chamath去了一趟巴黎觉得「卧槽」巴黎跟旧金山也差不多,出门还要一直担心有没有人会来偷他抢他的手表钱包,所以美国其实也不差嘛。然后Friedberg 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觉得跟亚洲城市比呢(新加坡,东京,中国的城市,etc.),他才意识到好像这也不是一个世界性普遍的问题,因为亚洲的城市安全性好太多了吧 。Sacks才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过去十多年来西方执政政府大吹的「左风」导致的结果。
这期还聊了 AI 和音乐创作。如果读者你还没听说过Suno,赶紧打开 YouTube 搜一个视频看看,保证惊掉你的下巴。故事背景是一群音乐人写了个信,大致意思是AI偷了他们的作品之类的,然后马上有议员出来说要提案「AI训练数据用到了创作者的作品需要付钱」。然后几个嘉宾针对AI模型的训练用到创作者的数据是否需要付钱展开了辩论。Friedberg的观点是「不用」,因为就像所有的音乐人的创作,大家都是在听过无数首前人的作品的基础上,被「Inspire」然后再创作出自己的原创作品,所以如果有剽窃的嫌疑,应该针对模型的「输出」做监管。Chamath的观点则是,如果只对Output做监管,那肯定没法监督,这些创作者就等着早日被全部取代吧。Sakcs最后比较中间,意思是AI肯定不会完全用人类一样的监管方式,不过现在提监管还是有点早,最终应该还是会讨论出一个中间的方式来监督。
文艺复兴基金与其说是一个金融公司,其实更像是一个Research House,根据他们网站介绍,公司300来个员工有90多个数学、物理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博士。西蒙斯自己就拿过拓扑学的奥斯瓦尔德·维布伦几何学奖(Oswald Veblen Prize in Geometry),跟陈省身合作提出的「陈-西蒙斯理论」后来也成为了量子物理学不断被引用的理论框架。公司的早期关键算法设计师,也是后来西蒙斯退休的时候的Co-CEO Peter Brown 和 Robert Mercer在加入文艺复兴基金之前是在IBM开发曾经深蓝计算机的计算机科学家。公司早期另一个算法设计师和数学家Elwyn Berlekamp的博士生导师则是现代信息学之父克劳德·香农。而前面提到的Peter Brown的博士生导师则是现今深度学习的开创者之一Geoffrey Hinton。 对这些数学、物理和计算机领域的研究员来说,所有的投资标的都成为了一个个的数据点,他们的目标是如何打造效率最高的信息处理算法,和能够处理超级大量信息的计算系统,最终通过数据和模型赢下市场。回头看,他们做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现在许多量化交易公司在做的事情,甚至是很多科技公司在机器学习或者人工智能领域都在做的事情。区别只是文艺复兴已经做了40年。
节假日又听完了一期Lex的采访,这次主角是Amazon的创始人和前CEO Jeff Bezos,也是航天公司Blue Origin的创始人。采访分为两大部分,一块讲了他创建Blue Origin的初衷和其中现阶段火箭发射技术的讨论,另一大块讲了他在创建Amazon的过程中自己对公司文化实现的想法和这些文化如何影响了Amazon公司的日常运营。
书的最后收尾在:「In the end, there are only two things matters: product and people.」工作了十年,回头看那些令人最为珍贵的时刻,终究汇聚到你的产品给用户带来了什么样的价值,和在这个过程中你是跟谁一起经历这些时刻。同样也是这些一个又一个新的产品,和这些曾经一起流过血、泪、汗的同事,带着你奔向下一段旅程。
搬来Pasadena整整三个月了,这几个月经历了买车,适应LA的通勤,去San Diego,Vegas,Seattle旅游出差,对南加州的生活也慢慢熟悉了起来。蛮意外的是,我跟SJ搬来之后真心地蛮喜欢Pasadena和周边的社区,是那种「You can see yourselves raising family here」的那种感觉。我开玩笑地说,Pasadena周边「可以用San Jose的房价买到Palo Alto的学区和Cupertino的华人生活便利,外加整个湾区都没有的城市本身的文化底蕴」。
整个南加很大,从西北的Malibu,沿海可以路过Santa Monica, Long Beach, Laguna Beach一直南下到San Diego,沿着山则可以从Thousand Oaks/Santa Clarita,一路往东穿过Pasadena,San Gabriel/Arcadia整个华人区到东边的Ontario, Riverside,华人区往南则会来到Orange County 和其中的新新华人区 Irvine。被山脉和海岸线包在中间的就是来LA观光的小伙伴们最常去的Beverly Hills,West Hollywood, Hollywood, Koreatown, even Downtown LA,DTLA往南则是帮派问题最为严重的South LA,就连本地人开高速也都只能路过加油都绝对不敢下去的那种。哪里的社区比较好,我的一个 tips 就是看当地的保时捷 dealership 都选在哪些城市,基本不会差太远。
附注:前面提到Pasadena,稍微多介绍一下,万一有人也对搬来南加生活有兴趣呢。Pasadena对外最有名的应该就是市中心的加州理工大学(Big Bang Theory 💥),除此之外本身是个蛮有历史的城市,1900年的时候就有当年的大富豪在这边置业和开发。虽然Pasadena自己本身没有学区,但是Pasadena周边的四个城市(La Canada Flintridge, South Pasadena, San Marino, Arcadia)都是加州前十的公立学区。除了公立学校,Pasadena周边也有很多南加最好的私立学校。Pasadena的downtown叫做Old Pasadena,餐厅商店非常多非常适合散步,我们现在住的公寓就在商圈的边上,吃完晚饭经常就在这儿散散步。另一个生活便利的是毗邻东边和南边的Arcadia, San Gabriel, Monterey Park,超市买菜或者去餐厅吃中餐开车也就是十来分钟的事情。如果喜欢户外,Pasadena背靠San Gabriel山谷,开车十分钟有就有很多适合Hiking和公路车爬坡的山路。真得要说缺点,可能就是离西边的海岸线和LAX机场有点远吧。
到了周一,第一次走进我们公司在旧金山Downtown的办公室。这次搬回美国,比较幸运的是不需要重新换工作,不过需要搬去位于洛杉矶总部的办公室,旧金山办公室只是作为临时过渡的工作地。办公室的位置距离好几年前Uber其中一个我工作过的楼栋不远,当时「正在建造」的一些商业大楼都已经完工。这次回湾区,阴天的日子好像比往年多了一些,旧金山街上的人流更是冷冷清清。距离COVID结束的日子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美国的科技公司仍然”Struggling to force employees returning to the offices”,据说旧金山的商业地产已经濒临崩溃边缘,Downtown好多供应工作午餐的小店都选择闭店关门,对我的直接影响就是午餐选择不是沙拉就是墨西哥肉卷。想吃个亚洲菜都得费一番功夫才能找到一两家越南菜馆。
回来另外一件大事就是买车了,不过倒是没有费多少功夫。基本上在上海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好买一辆马自达CX-30,因为SJ刚学会开车,所以想买个比较朴素实用的日本车,加上之前我自己租车开过,做了一些调研之后就基本不考虑别的车了。回来第一个星期就把湾区所有有这个现车的dealer都发邮件问了一遍,刚好SF的dealer就有一辆SJ钟意的白色,谈了MSRP with little discount之后就果断付了订金完成了买卖。这次买车另外一个令人震惊的新闻是很多保险公司因为COVID期间业务亏损巨大都选择了退出加州(Farmers, State Farm, Allstate, etc.),在加州不再接受新客户,要不然就是像Geico这样的公司做underwriting要两周起跳。还好最后在小红书上看了一圈攻略用Progressive,价格只能说是不离谱,但是胜在能够马上出保单,不影响提车。
除了家人之外,我的观察中美一个比较大的生活方式的区别就是:国内的公共场所的好玩的事情和多样性要比美国多很多。相反,如果一个人更喜欢的生活方式是更注重个人的兴趣和隐私,更倾向于一种比较清净,不易受环境影响的生活,美国会更适合一些。总结一下就是:国内 Public 的地方都会更加高大上,更加多样化,相反 Private 的地方(物理上和心理上)空间会相对更狭小,会更加受到周围环境和身边的人的影响。美国 Public 的地方都看起来土土的破破的,而 Private 的地方(物理上和心理上)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会非常大,可以更加从容地选择自己的偏好。
举个例子,在中国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住在小区的公寓里,居住的环境和体验不仅仅是关上门自己家里的体验,很多时候也会受到同一层楼里或者小区里散步的邻居,甚至居委会的影响。在美国住在 Single Family House 就不用说了,甚至像我一样住在城市里的公寓楼里,邻居对我的生活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另外一个例子,我的感受是国内大众对「好的生活」的定义更加单一,在写字楼等电梯时候电梯广告常常放得都是「小孩教育」、「瘦身」、「找一个更好的工作」等等让人觉得生活怎么越来越卷的内容。美国的生活相对好一些,虽然湾区房价确实很高,击娃的家长貌似也很卷,不过终究湾区只是美国众多地方的一个选择,不喜欢的话其实也有很多别的可以更加舒适生活的地方。
写到这里,会想到另一个问题「在国内除了一线城市,别的二线或者三四线城市是不是会好一些呢?」我因为没有在除了北京上海以外的城市生活过,只能根据我平常的观察说说我的观点,我觉得这个答案是「Yes n No」。搬到别的城市自然生活压力不会那么大,但是前面我提到国内的生活「与身边的环境和人的联结会更紧密」,所以搬出一线城市对生活方式相比于在美国搬出湾区,带来的影响会更大一些。所以我觉得在国内选择搬出一线城市会是比在美国搬出湾区更难做的一个决定。
因为第一次来 San Mateo Highlands 这个社区,开车路过的时候被成排的 Eichler 惊艳到了,于是看完房之后把车停到附近的社区活动中心,一个人在社区里转了一圈,沿路拍了许多房子的门面照片。周六的加州天气不能更好了,阳光充足又不晒,穿着一件体恤衫温度刚刚好。看到在院子里做园艺的白人大爷,或者在帮忙改建的小青年,都会停下来打个招呼聊个两句,总的感觉就是「I can totally see I am living here…in some futures」。一个月前的这个时候还住在三里屯 30 平的酒店房间(一共住了四个多月),现在竟然在看将近 200 平的加州房子,实在很难预测生活会把你带向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