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Part I

这段时间开始读一本人机交互的入门书籍,Alan Dix等人写的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这两天刚看了Part1,在这里记一下笔记。Part I 的内容是整本书的基础(Foundations),这一部分分为三章,分别是The human, The computer, and The Interaction。这样子的章节安排非常容易理解,首先分别介绍人和计算机两个实体,然后在介绍他们之间的联系。对于人和计算机,又把他们抽象成这么一个模型:输入-输出、存储(memory)和数据处理(processing)。
对于人这个模型,书里提到,在人机交互领域里我们应该利用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去学习和理解人的行为。首先是人的输入,主要有就是常常听说的五感了,其中在这里重要的就是视觉了。其次就是听觉,说人的耳朵的分辨率还是不错的,只是现在这一块还没有被广泛地做为输入。除此之外,人的听觉可以进行选择性获取信息的功能也非常强大。最后稍微提到了触觉,对于那些前两个感觉不太强的人,触觉尤其重要。关于人的输出部分等我在机器的输入我再介绍。
之后讨论的就是人的记忆功能。主要有三个类型,分别是sensive buffer, short-term memory and long-term memory。第一个指的是任何转瞬即逝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来自视觉、听觉和触觉等等,比如我按下键盘那么一瞬间指尖的那个感觉。第二种,短期记忆,比如计算35*6时,得到的30或者180中间数就归到这个记忆的范畴里面来。包括我们有时候记忆的电话号码也属于短期记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长期记忆了。它包含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信息、学习得到的知识。对于如何将短期记忆转换成书中提到了一个词:反复(rehearsal)。想起来那天涛哥问我如何记住单词,我想到的也是这么一个词。
最后是关于人信息处理的分析,总体上可以将其归为两类:认识(reasoning)和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前者是人获得信息的这么一个过程,主要有推理(deducive reasoning)和归纳(inducive reasoning)两个方法。然后又说了推理有时候是无效的,而归纳大多数情况下则是无法被证明的。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桌子上放着四张牌,正反两面都写有字母或者数字。现在你只能看到这四张牌的一面(因为放在桌子上了),分别是”4″,”E”,”7″,”K”。你应该从中选哪张牌(一张或多张)来检验(test)下面这个结论:“如果一张牌的一面为元音字母,则其背面为偶数” 。关于答案写在文章最后好了。
关于人说那么多,总结就是:我们应当在了解”人”可以做的事情(capabilities)和无法做的事情(limitation)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设计,这样的设计才可以较好地做为让人与机器进行交互。而上面的这些东西的学习资源就是认知心理学啦。
关于计算机的模型,输入-输出想必大家听得也比较多了。输入常见的主要有文字输入、定位-点击设备两种。前者的代表就是键盘了。后者除了鼠标以外,像触摸板、铁笔,包括像wii那样的手柄都可以算到这个部分里来。关于输出,就是显示器、打印机等等。而对于计算机的memory,就像操作系统和体系结构等课上讲的一样,不过没有那儿那么详细。这里主要就分成两类:内存(RAM)和外存(disks)。内存速度较快,容量较小,断电后内容会丢失。外存则容量大,而且可以在断电的情况下较长时间地保存信息。
最后一章讲的是交互。这里有一个模型,首先用户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task),用户会用输入的形式来表述(articulate)他的目的。用户如何去表达他想做的事情是一种心理活动,关于输入,很重要的一个地方就是让用户心中想做的事情与正确的输入形式进行对应。一个常见的失败例子是:在教室,我们想关上放PPT的那块布(汗”’)前的灯,但是面对众多的开关,我们不知道应该按哪一个,只能一个一个去试。如果在某个按钮旁贴一个提示的标签就好了,因为较常用的就只有那一个开关。
下一步,输入会生成一个信号传递给系统。系统接到信号以后进行处理,处理完以后又会产生一个信号传递给输出模块。对于输出的内容也是需要斟酌的,因为许多时候用户需要看到的并不是所有的处理结果。
输入和输出的模块就被称为“界面(interface)”。
后面又介绍了一些交互方式:命令行、菜单、自然语言、提示对话框、问卷和表格、WIMP、定位-点击和3D交互方式。相信这些大部分都非常耳熟能详,我也不详细介绍了。就提两句:所谓的WIMP其实就是最最常见的窗口系统,根据它几个最最常见的部分命名(windows, icons, mice and pull-down menus)。而那个定位-点击交互方式最常见的地方就是互联网了,几乎各个网站都是采用这么个方式。然后关于自然语言,除了识别以外,二义性也是很大的问题,不过对于某些专有领域,还是非常有用的。
第一部分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好了,第一部分绝大部分都是一些入门概念的介绍,所以记起来比较流水。本来昨天写了一半实在写不下去了,但因为今天拿起许久不看的Computer Networks,几乎一点记忆都不剩了,感到笔记还是相当重要。加上你如果读完全文,应该感觉得到我的笔记水平真不咋滴,所以更加需要练习嘛:P 
 
ps1:对于前面那个题,不知道有没有同学会选”4″和”E”,其实应该选”E”和”7″两张牌。因为对于验证那个结论的正确性,我们应该去检验其反例。
ps2:
to这个blog的读者:
由于没有备案,貌似这个网站有间歇性被GFW的问题,所以推荐利用阅读器订阅我的blog进行阅读。feed在网页的右上方,选择一个你使用的阅读器,猛击鼠标就好了。
不知道什么是阅读器?没关系,推荐阅读阿瓦的家上的这篇文章《RSS入门及订阅指南》 。读完之后如果感觉不错,回来之后请用鼠标猛击我blog网页右上方的feed图标。
最后,如果你觉得阅读器、RSS什么的实在太复杂了,欢迎使用邮件订阅我的blog哈。只需要在网页右上方那个”E-Mail”的橙色图标上轻轻按下你的鼠标就好了:D

TPTP

“Eclipse TPTP 是一种软件体系结构以及几个扩展了 Eclipse 平台的组件,它在 Eclipse 平台上提供了测试、性能和监视工具。”
这是这两个星期我在ACT的工作,测试上半个学期写的东西,然后写一份分析报告,下星期给组里的同学们讲一讲。我非常重视这次任务,因为我感到lzq的忍耐已经接近极限了,我算是处在一个要被赶出实验室的边缘。
话说这个测试工具还真难搞,文档写的语焉不详就算了。问yq学长,结果同样的东西在他那就跑得很顺畅,在我这就只会报错报错。只好放弃所谓的”All in One Package”,耐心地一句一句地读那个安装文档,一个组件一个组件地给它下载下来。我现在正是在等待下载,无聊过来喷一篇日志。
其实这个星期我已经在考虑lzq说的“不能让实验室工作耽误你们学习”的建议了,确实现在一个星期连半天我都不想拿出来给实验室,何况半天还不一定能完成任务。可是ACT实在是个好地方,可以下电驴上的资源,桌子又大,学长们也很和蔼,位于新主楼一个不高不矮的位置,实在是一个极品的看书学习好地方。如果搬出去,如何处理那么一大坨书不说,困了时想泡杯咖啡也不方便。况且我是极度不喜欢在图书馆自习的(我比较喜欢主M),所以学长的建议终究只是考虑考虑而已。
今天晚上刚考完网络实验,算是我们那一大组的RP爆发了,题目比想象的要容易许多(可惜检查的时候还是有一个小小失误)。不论如何,一门科目的结束总是会让我感到开心,每周四晚上不用在机房坐上三到四小时,不用再写那个实验报告,不用再在考试前紧张地复习。我今天突然想到,如果不读硕士的话,是不是以后每周的上课时间不可能再比大三多了?虽然现在一个星期已经没什么课了。
作业还是很多,GRE要花的时间还是很多。
今天听说华中科大在Imagine Cup中国区决赛上同时拿了Software Design和Emebedded Design双料冠军,还据说他们的学生会半年不上课来参加这个比赛~~~~~~
ps:TPTP还没下完,你说一个插件搞这么大干啥子咧

May

轩辕剑3
上星期发神经从电驴上下了一款《轩辕剑3》,一周下来花了将近十个小时,打到最终boss……
游戏做得比较粗糙,不过剧情还行,横跨整个欧亚大陆,让我回忆起小时候看攻略的日子,不过没能找回那时玩RPG的快乐。
据说微软的首席软件架构师(Chief Software Architect)Ray Ozzie上大学的时候一个星期学习的时间为60个小时。我算了一下,一周休息一天的话,每天学习10个小时,就可以达到大师的高度了。而且貌似我常常一天在实验室呆的时间超过10个小时。
于是这周我每天刻意在晚上回宿舍的路上回忆今天的学习时间,让人心寒的是貌似一周下来在实验室的学习时间加起来也就10-20小时之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网络闲逛中消耗掉了。倒是打游戏花的10个小时感觉过得蛮快的:P
效仿水镜mm,修改了”xiaonei.com”和”www.xiaonei.com”的host,分别指向了MIT和CMU的主页。google reader也是大刀阔斧斩去那些最花时间的源:煎蛋、slashdot等等。等回再把War3和实况给删了,就圆满了。
今天去了趟BeBeyond听了一个G/T的备考经验交流会。一共请来了三个大四的GGJJ,给我们讲了讲他们当时考G考T的经验。
第一个是来自人大统计的JJ,给我们介绍了考T时如何整理口语的提纲,之后又讲了讲AW的准备。因为跟我关系不是很大,就没听得很仔细。给人的感觉就是JJ非常聪明,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如何四两拨千斤。
第二个是来自人大国管的JJ,T考了114分,整个过程就在讲如何准备听力和准备口语。这个跟我关系就更远了,所以听着听着就差睡着了。给人的感觉是这位JJ是非常认真、非常有条理的那种类型。 
两个人讲完已经过去将近两个小时,而我今天主要就是来听第三位讲工科生如何突破Verbal600分的。
这是位来自北邮的GG,一上来就告诉我们今天主要是针对10G和那些准备cancel6G转战10G的同学,我是那叫一个失望啊。还好这位GG灰常幽默,整个过程台下的听众笑声不断。总结下来,他就讲了两点:1.背单词,据他说他为了考G背了3w个新词;2.如果可以的话,一定要疯狂地跨区。别的就没什么了,其实也是,考GRE单词都不过关,一切都是空谈。感觉这个GG是癫狂型的。
一句话概括分享会:天下的烂人都是一样的,牛人则是各种牛法。
上BeBeyond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明白申请除了GPA,G/T,还有许多东西是可以我们自己把握的。有时候我们看到许多牛人有着超高的GPA,和毫无瑕疵的G/T分数,最后拿到超牛的offer,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他们是因为这些硬件条件拿到offer的。
其实这是一种逻辑上的错误,写过Argument的同学都知道。有一种错误叫做因果倒置,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有着高GPA和高G/T分数时,内心总会喊一声”真强啊”。好像这些人是因为分数所以才牛的,于是分数成为了他们一切成功的原因。其实错啦,分数只是这些人的一个结果,因为牛人们某种共同的特质,当他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时,他们会尽力去把这件事情做好。所以在他们大学四年之间,为了出国申请,会把每一次试都考好,最终申请的时候也会拼劲全力去陶瓷,写文书,牛校的offer自然是水到渠成。
那些共同的特质是什么呢?对于大部分牛人来说,我觉得就是大家听都听腻了的”专注”、”坚持”、”勤奋”罢了。就像上面我说的,一个星期全力学上60个小时,试问有多少同学能够做到呢?
不过话说回来,既然明白了这些”牛人特质”之后,我觉得从现在开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还不算迟。就像BBY的指导思想一样,pursue your dream!
五月份事情还挺多的啊~~~

五道口工人电影院

今天跟高中同学到五道口电影院看了一部叫《金钱帝国》的电影,王晶导的,本来就不抱很大希望,倒是其中一票明星颇有一些看点。果然,一听到电影刚开始的独白,就已经感觉到电影制作的粗糙。整部电影看下来,剧情混乱加上毫无逻辑,不过电影中间穿插着的笑话仍是逗乐了我们,比如中间梁家辉扮演的警长阿乐踢球时,一不爽就直接把对手放倒。另外陈奕迅10个老婆的设定也看得我晕乎乎的,每个见到他的人第一句都是:你就是有9(或者10)个老婆的那个啊。最喜欢看的戏还是要属黄秋生的 。
另外想说的是,北京的电影票已经在逐渐冲击我的上限了。其实本来打算到美嘉看《南京!南京!》的,但是学生票都要45,于是作罢,最后还是回到五道口工人电影院。在我大一的时候,五道口电影院和旁边的嘉禾一品是我们常常光顾的聚会地点。可是后来因为我实在受不了五道口电影院的劣质观影质量,于是在不断寻找更低价格和更高质量的电影院。为此还特地在校内上写过一篇文章O(∩_∩)O~
这一切的一切,都因为美嘉的出现而终结。还记得某个早晨(or下午or晚上)sy同学给了我三张美嘉的优惠券。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去那看了第一部电影。还记得那部电影是《太阳照常升起》,还记得那天晚上scs,zjw和我一行三人三辆自行车向美嘉进发。当时美嘉给我的印象就是,相当便宜(当时是刚开业,学生票特别便宜,导致sy同学的三张优惠券始终没有用上)、厅很多、买票的地方空气中总是有一股爆米花和牛奶夹杂在一起的味道。因为那时候晚上9:30以后票价会大降,加上是暑假,所以好长一段时间去美嘉观影的交通工具一直锁定在自行车上。所以到美嘉看电影总是会有一种很浪漫的感觉(or错觉):晚上的时候用最快的速度沿着四环路骑着我的小破车在北航和中关村之间往返。尤其是观影结束后,街道上已经没有什么车,记得又一次我和小石骑到了马路上,我们往后看看后面有没有汽车。可当我们把头转过来时才发现原来我们是在逆行,着实汗了一把“`还有一次是跟阿咪和lgy,为了一张票5块钱的优惠,我们在麦当劳多等了一个半小时。结果看完电影后下起了暴雨,被迫打车到一个200米远的网吧包夜(阿咪回不去农村了)。 
不过美嘉的票是一涨再涨,于是今天又回到了五道口电影院,就像一个轮回。
不过我还是受不了五道口电影院的观影质量,看看王晶的娱乐片就算了。
夏天又来了,我还是比较喜欢在晚上,叫上一两个人(或者自己),骑上自己的自行车,为了那少5块钱的优惠票…

GRE背单词效率分析

今天晚上背单词的时候刻意拿手机记了一下时间,收获不小,分析如下。
首先说一下背单词的情况,以页为单位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记,如果有大于二到三个单词没有记住,整页重新过一遍。背十页看一下时间。
22:23 今天的任务还剩60页
22:50 还剩50页,这时候去泡了杯牛奶,时间变为22:58
23:29 还剩40页,这时候上网看了几个网页,一开始只是突然想起来blog的备案情况,想查一查,结果之后顺带上校内看了回人气之星的相册。然后还去了趟洗手间。时间变为23:44
00:18 还剩30页
接下来的两页,花了我10分钟,然后就决定不背了。
在我背的过程每10页遇到的生词量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就假设每10页要背的单词量都一样了。
第一个10页:27分钟;
第二个10页:31分钟;
第三个10页:34分钟;
第四个10页的前两页:10分钟。
首先发现的是背单词速度跟我预先估计的差不多,半小时左右10页。所以妄想缩短背单词的时间是不太现实的,因为根据经验,当你越想背得快的时候,因为越急躁,反而不能专心,效率是严重下降。
另外,比较大的一个收获是可以看出来联系背单词两个小时左右之后,效率会开始下降。感觉就是较难的集中精力,一个页面要过3遍以上。以后背单词的时候要切记切记,可以把单词在一天之内分几次背完,这样子效果会比较好。
最后一点要说的是,花在各种闲杂事情上的时间还是太多了。上面加起来有23分钟,加上最后那个10分钟,基本上可以又搞掉10页。下次背单词还是关机好了。
ps:今天背单词的时候一直在听古典音乐,不知道对效率是否有影响

唠叨

自从周三那次通话之后,接下来的两天基本就无所事事地过去了。单词也没背完,也没有写该写的作业。一直以来觉得自己是个不害怕困难的人,总觉得通过自身努力去克服困难是一件非常具有挑战性同时很有意思的事情。
但是最近这段时间,我发现我错了,我的本能在遇到困难时也是趋向于逃避的。
感受最深的是最近背单词的感觉,非常烦躁。尤其当一页的单词过上一遍回头再看时总会有好那么几个不能记住的时候,这时候内心会发出一个声音:“别背了”。然后…我就从了。
逃避困难的典型表现。
“只有工作能够消除内心的疑虑”,这句话突然闪进我的脑海中。
路已经在脚下,怎么走就看你自己了!

ACM

今天在Solidot上看到了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2009 ACM World Final结果,THU拿到9个AC,不过因为罚时最终不敌St. Petersburg ITMO,与冠军失之交臂。此外浙江工业大学也拿到了第20名的好成绩,算是破了该校记录吧。看到这里,想说 BUAA的ACMer们也要加油哈,争取冲进明年的world final!(话说明年final在哈工大)
之后想起来rf同学说的在在杭州赛区遭遇楼天成的事情,于是翻了翻,果然代表清华出战的就是由楼天成、朱泽园和周源组成的Proxima队伍。接着在网上又翻了翻,翻到了这篇文章ACRush 楼天成回忆录。挺长的一篇文章,写得是他上大学来参加过的一些编程竞赛的回忆。我仔细读了他参加ACM的那几段,在上海赛区第一次冲入总决赛,日本总决赛上惜败于华沙大学。去年时卷土重来,先是拿下杭州赛区(THU就是猛,除了没有参加的合肥赛区,另外四个赛区都是第一,而且派出了四支不同的队伍)。接着是校内与IronGods进行PK赛,最后终于拿到了飞往斯德哥尔摩总决赛的机票。另外在阅读整篇文章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他们超大的训练量,脑海响起了刘阳学长的话:踏实。
本科最大的遗憾应该就是没能参加ACM了

which one is your convincing reason?

这两个星期感觉过得浑浑噩噩的,总是眼睁睁地看着时间哗啦啦地流走,而我只是坐在我的电脑前发呆。
没有动力,是因为目标不够坚定吗,让我想起那个许多人问过的问题:你为什么想出国?
频率最高的答案是想开拓眼界,不过这个理由太弱了,即使能够说服自己,怎么能够说服对方学校的教授呢。何况连自己都知道这只是一个应付其他人的借口罢了。于是上升到了“做科研”,因为国内的学术氛围,因为国外有先进的师资和设备。抱着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洋洋自得地选择一个看似感兴趣的方向,可是自己仍然找不到动力,每天无所事事地读GR里的文章,逛水木BBS。直到前几天看了一位北大学长的blog才惊醒。
“你说你喜欢做科研,你知道什么叫科研吗?你做过科研吗?做都没做过哪来的喜欢呢?”
文章上的一连三个问题问得我哑口无言。没错,我确实觉得HCI非常有意思,也觉得那些科学家很伟大,可是,对于“科研”两个字我却觉得这么的陌生。这让我想起来了BeBeyond主页在出国留学第一个步骤上写的大标题:想,想,想,你出国是为了什么?想起了BeBeyond老师不断强调的对专业的理解。想起了那个北理工学生的案例,一个对科研发自内心的喜爱的本科生。
这些文章和BeBeyond老师的话让我隐隐约约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一直不能够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因为自己并不真正地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个名校的offer并不是答案。“通过做科研来帮助他人”,有些接近了,不过始终停留在这么一个表面的层次上。自己并不曾认真地去想过或者调查,做什么样的科研可以怎样帮到什么人,也就是老师所说的对专业的理解。这个领域有什么 problem?什么样的 project能够去approach这些problem?解决了这些problem 有什么意义?
解答这些问题,比GRE,或者说GPA,才是现阶段更重要的事情。这是对于解决文章开头问题我得到的答案。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另外一位北大文科学姐blog里的一句话:“贤弟且慢!你对我们如此之认真,可又是否懂得,如何对自己认真呢?”
对自己认真,记住了!
ps:下周一图形学考试啦!!!
ps2:msra的简历已经投出去了,bless自己呵
ps3:bless大狼同学在这里,努力终有回报O(∩_∩)O~
ps4:没有科研环境,就要靠自己!第一个目标:IUI2010

学长的一些MSRA面试经验

昨晚打电话问了一下往届学长有关MSRA的一些情况。主要谈了谈一些面试的经验,在这里总结一下通话的内容。
首先面试的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考技术,一部分是考你的个人能力。
考技术主要考的是你写代码的能力,比如他会出一道有关搜索的题,让你现场写代码。其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基础的数据结构和算法,注意,是”基础”的。按学长的意思是说只要把大二学得数据结构和算法分析那两本书搞懂就够了。不需要涉及到某些具体领域的专有算法,据说当时他准备的都没用上。我问他那是不是本科四年写了很多代码,他也说写了不少吧。不过他不是ACMer,呵呵,这个让我稍微增加一些信心。
考能力部分,就是考官会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比如会问你两个电梯的调度方法,然后让你评价一下两者利弊。最后还可能结合你申请的职位问一些问题,比如那位学长是申请SDET,面试官就会让你去测试一个”杯子”,你就把那些什么压力测试、性能测试往上面套吧。
最后我问他说觉得自己哪一点让他通过了面试,他说他也不知道,反正就是让他写的程序他都写了,问他的问题他也都回答了。
总的来说,大体意思跟网上看得都差不多,但是亲自与经历过面试的人 交流,感觉收获还是不太一样。看来面试官对于本科生主要看重的是两点:1.编程基本功要扎实;2.脑袋要聪明。其实本来是希望能够让他内部推荐一下的,不过我想申请的group他不在一个gruop,只好算了。
ps:因为之前看到许多msra的面经,本科生基本上都是参加过这个那个国际比赛并且拿奖。我关于这点问学长的时候,学长说:啊?我没见过身边有这样的人啊,你说的是google的面经吧?
膜拜google中…貌似google 是个让我去做非技术我都愿意去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