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赛道日

这个夏天从六月(加州雪季五月结束)开始到现在十一月,五个月左右的时间一共去了六天的赛道日,三天在 Sonoma, 两天在 Laguna Seca,一天在 Thunderhill。除去七月车因为在880上被追尾在 bodyshop 躺了一个月,八月去了欧洲一周参加同学婚礼,九月出差去了巴西一周,十月回了一趟国,所以基本上有合适的时间合适 level 的赛道日我都参加了。把自己的车开上赛道感受引擎红线的轰鸣,车速冲到将近200公里再在最后一刻刹车过弯,身体感受着一个G的惯性的同时,听着轮胎到达极限前的吱吱声,整个体验还是很鸡血的。想说写一篇文章分享一下零开始菜鸟的上赛道经验,给热爱驾驶的朋友参考参考。

先说赛道,湾区附近大家去的比较多的有三个赛道,三藩北边的 Sonoma Raceway,Sacramento I-5 附近的 Thunderhill,Monterey 的 Laguna Seca。其中 Sonoma Raceway 和 Laguna Seca 都算是全美甚至全世界有名的赛道。赛道在不举行比赛的时候,不同的汽车俱乐部可以租下赛道举办自己的比赛或者开放赛道日,我参加过的就是 Hooked on Driving 办的开放赛道日。开放赛道日的目的不是为了竞速,而是让报名的车手根据经验和速度分为 ABCD 组,每个组的车子轮流进去赛道跑圈。每个组之间因为大家经验不同,超车的规则也有所不同,从只有在直道并且要打信号可以超车开始,到赛道的任何地方都可以不用打信号超车。每个俱乐部的规则也不完全一样,总体来说开放赛道日更多的是自己超越自己,而不是去跟别人比赛,然后安全第一。

McLaren 600LT @ Sonoma Raceway

对于新手,我推荐的两个俱乐部是 Simraceway 和 Hooked on Driving。Simraceway 的活动都在 Sonoma Raceway,Simraceway 对于新手会花很多时间讲解赛道和最优跑线,然后在赛道上会给每辆车一个对讲机,采取 Lead-Follow 的方式来帮助初学者学习赛道的线路。Simraceway 的教学分为 Stage I/II/III,Stage I 就是 Lead-Follow 学习线路,Stage II 讲解超车规则和赛道旗帜颜色代表的意思,然后就 Open Track Run 了,Stage III 几乎就跟 Open Track Day 一样,区别就是每个车里有对讲机教练会给你反馈。另外一个推荐的是 Hooked on Driving,新手会指派一个志愿者做教练,教练会全天坐在你的附加给你意见。因为没有 Lead-Follow,一上来学习完赛道和旗帜颜色就是直接跑赛道,所以体验会比 Simraeway 更直接更鸡血一些。HOD 的新手项目只有 Thunderhill 和 Laguna Seca,这两个赛道也相对比 Sonoma Raceway 更适合新手。

CLA45 AMG @ Thunderhill

除了上面两个俱乐部,身边朋友去过的还有 SpeedSF,感觉也是人最多和举办赛道日最多的俱乐部,对赛道和赛道日有一定程度熟悉的小伙伴可以去跑跑看看。

最后根据个人经验回答一些朋友常常会问我的问题:

  1. 跑赛道是不是很伤车?这个问题真的是 It depends on. 首先每个人对伤车的定义不太一样,我来说说我的理解。其实跑赛道损耗最大的是刹车和轮胎,不过一辆车的设计其实轮胎和刹车(刹车片)就是损耗品,为了保持高性能的驾驶乐趣,更换的频率肯定比日常跑高速要来得更频繁一些。不过作为新手,其实因为能力的限制所以实际上跑赛道的时候距离把车的性能发挥到极致还是有些差距,所以其实损耗的速度并没有这么快。对于新手来说,跑赛道带着抓地力优良的轮胎和制动能力充足的刹车片,更大的意义还是保证安全。除了轮胎和刹车,对于比较新的车或者一些设计的目的就是运动款的车子,因为跑车本来设计的时候就优化了他们上赛道的性能,加上新车一般都有 N 年的 Warranty,所以新手跑赛道对车子的其他部件(比如引擎)的损耗其实并不会很大。
  2. 我的 XX 车可不可以跑赛道?这个真的 case by case,根据我这个季度上赛道的经验来看,最最最常见的牌子其实还是保时捷(Cayman, Cayman GT4, 911, 911 GT3, etc.)和宝马(E46 M3, E92 M3, F80/F82 M3/M4),这也比较容易理解,也跟这两家车子的设计和品牌形象带来的车主性格有关。其次比较常见的日系车有Subaru, Honda, Mazda, Nissan 等等,美国车就是 Corvette 和 Mustang 居多。年份真的是从 2019 年到九十年代的车各个年代都有,比较旧车最后还是看车的保养。还是前面说的,安全第一,新手其实距离把车发挥到极限还是有点远。
  3. Tesla 可不可以跑赛道?说实话比较难,因为跑赛道的时候各种 full throttle,hard brake,对电池消耗其实挺快的。虽然我知道 Laguna Seca 可以租有充电的车库,但是并没有 Super Charger,所以上路五分钟,充电两小时可能是大实话。
  4. 危险不危险?这个其实见仁见智。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来看,我参加过的两个俱乐部还是非常注重安全意识的,工作人员稍微觉得你在瞎开,应该很快就会把你请下赛道。加上大部来开赛到的人还是很爱惜车的,如果擦了蹭了心疼的不止一点两点,总体来说我的感觉(对于新手)不比你在路上或者高速上开车更危险。

今天就写到这里,文章主要写给完全没跑过赛道但又想跃跃欲试的新手。其实我开始跑赛道的经验也非常巧合,是有一次刷 Facebook 的时候看到 Simraceway 的广告,当时就记了下来,直到雪季结束才终于去体验了一次。第一次就感觉很上头,然后入坑了。总体下来,感觉 Facebook 的广告做得有点牛逼,能把这么一个相关但又不相关(对赛道有兴趣但是完全没跑过),然后单笔消费不低的广告能够精准投放到我的 Newsfeed 里,赶紧多买几股 FB,抵销一下这几个月跑赛道的花费。

AMG Driving Academy @ Laguna Seca

另外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是通过跑赛道认识到的新朋友,有点像刚开始滑雪的感觉。几个人不为了钱不为了名利(??),就是靠一股满腔热血和兴趣聚在一块做一件事情,有空约一块去赛道上跑跑,跑完再讨论刚刚那个弯如何跑得更好,跑完再接着交流配件和日常的保养,整个过程让人真地很开心。也让留在湾区又多了一件不大不小的 Pros 吧。

Reference: https://www.torqued.io/northern-california-track-day-guide

Carrera T

来美国买的第五辆车,也是这辈子买的第五辆🇩🇪车。2003 Used VW Beetle, 2013 BMW 335 Convertible, 2015 BMW 435 Coupe, 2018 Mercedes CLA45 AMG, 2019 Porsche Carrera T. 
八年前刚来湾区的时候,每次在101高速上路过机场的时候,很难不注意到 Burlingame 巨大的保时捷旋转广告牌,我当时就想也许有一天我也买辆保时捷。
还记得12年夏天和Bill, 康老师(还有康老师的妈妈)从匹兹堡去大瀑布的公路旅行,在宾州79号公路的加油站碰见的那辆尾翼造型夸张的911 GT3和它同样夸张的引擎轰鸣声,比我更爱车的Bill说,911是那种当你买得起20辆911的时候你会想要买的车。
后来22岁的毕业生也成了30岁的大叔,大叔还是买不起20辆911,梦想也被生活刮得七七八八。偶尔周末的晚餐跟朋友聊起汽车,听911车主现身说法,一句「You will enjoy it every single day」让人下定决心,周日试车,周一打遍辆湾区和南加的保时捷车行电话只为 911 T 这一款特别的 911,周二确定最终价格和签字,周三提车,整个过程直到把车开回小区的车库还觉得有些不现实。

然后想稍微介绍一下 Carrera T 这款车。对 911 稍微有了解的人知道,每一代 911 的车型至少二三十款,从 Engine 上区别常见的就有 Base, S, GTS, GT3, GT3 RS, GT2 RS, Turbo, Turbo S 等等至少八种型号,然后其中大部分的车型又有 Coupe 和敞篷,后驱和四驱等等四种排列组合,再加上玻璃敞篷 Targa,种类真是数不胜数。Carrera T 其实是蛮特别的一款,T 是 Touring 的意思,上一次 911 生产 T 车型已经是上世纪 70 年代的事情,时隔将近 50 年,只有在 991 这代 911 的最后两年生产了这个车型。Carrera T 主打的是回归驾驶的初心,当时看到这个 Marketing 标题我就被吸引住了。虽然 T 用的是 Base 的引擎,但是许多 Base 甚至 S 车型需要选配的套件在这里成了 T 的标准套件,Sport Exhaust,主动悬挂系统,升级版扭矩引导系统,Sport Chrono 组件,仅举其中几个例子。更特别的是,T 甚至引入一些 GT3 的特征组件,后窗和后座的侧窗全部换成轻量化的玻璃,一是减重,二是让车尾引擎的声音反馈更加震撼。两个车内的门把手也从常见的金属把手换成了两条和座椅配色搭配的带子。车身除了主体的颜色,轮毂和车轮中行的保时捷盾徽,后视镜和尾部的 Logo 字体全部漆成淡淡的灰色,跟车身的颜色形成对比,这些都是 Base 甚至 S 都没有办法选配的组件。更加极致的 T 车型的车主甚至可以选择把车子中间的收音机和互动屏幕或者两个后排椅子整个拆掉,让车手的全部关注放在前方的路上。看了无数的 YouTube 中文英文的评测之后,最终不再犹豫,991世代的T车型就是我的选择。

买了车之后,只能说大叔成了一个欠更多债的大叔,生活还是继续。旧金山要两个停车位也是让人头疼的话题。站在 30 岁的交叉口,四处回顾可以参照的脚印也不是很多,只剩下站在原地彷徨不动的自己。也许又到了重新开始想象的时候了,希望下一个 9 年还有更精彩的梦想,many more to come…

2018/2019

转眼已经是 2019 的第三个周末了,自从圣诞节从迈阿密休假回来之后,每个周末都会开车去 Lake Tahoe 滑雪,已经连续四个星期了,预计接下来的两个星期还会持续滑雪,直到二月初去拉斯维加斯观看周杰伦演唱会才会暂停。

觉得 2018 年对自己来讲还是蛮多值得记住的回忆,年初的时候信誓旦旦地觉得自己马上就要离开湾区回国流浪;年中的时候在俄罗斯,韩国,英国和日本一共休了三个月的无薪假期,心情也从一开始的激动到结尾的困惑,计划也从一开始信誓旦旦要辞职回国变成回湾区接着写代码;年底回到旧金山,在南湾住了将近两个月的同时在旧金山买了人生的第一套公寓。

11月23号那天,Title 公司15楼办公室有着180度的湾区大桥风景,桌子上是一百多页等待我签字的文件里有银行的贷款契约,市政府的地契,Title 公司的保险契约,物业公司的小区守则,我跟随着 Title 经理的指示一页一页地签着文件,心情一边是持续两个月的买房经历终于告一段落,另一边在疑问,自己已经成为了更年轻的时候的自己最不想成为的人了嘛?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fp8 preset

三个月的无薪假期分成了七月八月九月三个阶段。七月初的时候跟 Uber 的同事 Zhai 在俄罗斯飞机汽车结合穿越三个城市看了三场比赛,夏天的俄罗斯并不炎热,莫斯科的咖啡店和鸡尾酒吧让人仿佛身处旧金山还是东京的街头。八月带着一台银色的 Fujifilm X100F 沿着伦敦的泰晤士河走街串巷,只是为了寻找脑海里完美的一帧画面。九月的印象是一直下着雨安静的京都街道,热血的甲子园球场,肃穆的高野山,淳朴的越后妻有,和随着独自旅行带来地更多的困惑。

2018有一些成长,但是仍然有一些遗憾没有能做得更好的地方,从伦敦回到旧金山之后几乎没有再拿起相机。在 Uber 的工作也没有多大的变化。最近听到 Sally 同学的播客,希望通过写一写关于2018年的一些文字,想得更清楚一些把。

Magnum Workshop – Day #4

第四天的课程因为是星期六,学校不开门,于是上课的地方转移到马格南的伦敦办公室。今天的课程请来了四位不同的演讲人,四位演讲人的职业都跟摄影直接相关,但又分别不同,一天听下来有种走进摄影行业大观园的感觉。

第一个讲座的演讲人是马格南的 Licensing Director – Hamish Crooks. 他在马格南的工作有两大块,一部分是负责 archive 照片的授权工作,另一部分是帮摄影师协调新的 commission job. 不过他的讲座并没有涵盖太多他自己本身的工作内容,反而是介绍了一个摄影师职业生涯会接触到的四个重点 1. Editorial Market, 2. Distribution, 3. Right Issues, 4. You (as photographer).

Editorial Market 讲了现今摄影师可以通过售卖照片赚钱的各种渠道,传统纸质杂志和报纸的市场一直在缩小,新兴的线上的市场倒是一直在迅速增长。不过区别就是传统杂志报刊的每张照片的薪酬还是比线上市场要高出许多,因为线上市场能够选择的摄影师的数量更多,难免会有人愿意以更低甚至免费的价格出售自己的照片已换取展示的机会。除了媒体,有时候帮品牌或者公司内部宣传拍照也是不错的赚钱途径。

Distribution 则讲得是照片售卖的渠道。最常见的自然还是传统报纸杂志以单张或者故事的形式来付钱。不过摄影师有时候也可以选择和图片社合作,这样子图片社会充当摄影师的保护伞在探班的时候可以有更好的筹码。最后就是跟新闻媒体的合约工,一个月固定工作 xx 天,然后领固定的薪水。Right Issues 则讲了售卖照片的方式,比如是否允许媒体可以二次加工照片,可以是否再分发给别的媒体等等。

不论怎么卖照片,最后最重要的还是作为摄影师的「你自己」,有趣新颖的想法,持之以恒的个人风格,不断努力地耕耘和拍照,才是走向这个职业生涯上升道路的方法。

第二个讲座的演讲人是马格南负责教育的 Shannon Ghannam,Shannon 讲了讲自己的成长经历为啥会喜欢上摄影,为啥之后又专注于摄影相关的教育,然后举了很多别的摄影师的项目作为例子来讲解关于「想法」的形成和执行。作为刚入门的摄影师,平常可以都看看别的摄影师的网站和项目来找找灵感。

第三个讲座的演讲人是刚从伦敦传媒学院毕业的职业摄影师 Monica Alcazar-Duarte。Monica 是墨西哥人,在欧洲已经生活了十多年,专注的领域也是Documentary Photography。她毕业时候的项目是拍摄一个因为毒品交易闻名的墨西哥村庄(Ixtapa)里人们的日常生活,一个同时被当地政府想要作为旅游城市发展,也是许多毒枭出没的城市。Monica 以墨西哥人的视角,得以以不同于主流西方媒体的视角走进这个村庄记录下那儿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第四个讲座的演讲人是马格南照片网站的编辑 Bruno Bayley,Bruno 在今年加入马格南之前在 Vice 的伦敦杂志分社工作了十多年,之前是 Vice 伦敦的总编辑,他的讲座内容主要围绕杂志编辑和摄影师的关系展开。假设你是职业摄影师,很多时候你要自己联系杂志社的编辑去发表你的作品,最重要的当然是你的故事,原创而且没有被报道过。除了故事的有趣,最好故事的主题是跟杂志的大方向相关,而且杂志近期没有发表过类似的故事。除此之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很重要,打印出来的照片的诚意就会大于网络上传输的电子文件。

一天听下来体力消耗也挺大,不过作为摄影行业的门外汉觉得讲座相当有意思,得以从行业里面的资深从业人员窥见摄影职业生涯的方方面面。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拜访马格南的伦敦办公室的体验,看到办公室墙上的书柜里一排排摄影师们的摄影集,心里想以后在旧金山的家里也要空出一块书柜专门放喜欢的摄影师的摄影集。

2017小记

差不多的夜生活 又喝著差不多的酒
聽著差不多的音樂 喝醉差不多的糗
有著差不多的絕望 做著差不多的夢
穿著差不多的衣服 腦袋差不多的空
差不多的掛 說著差不多抱怨的話
時間也差不多了 該回我那差不多的家
– MC HotDog 差不多先生

今天「2017年12月28日」软银完成了对Uber将近100亿美元的投资,我以毫不足道的微博之力算是亲身参与了这个历史事件。

回头看看自己的 2017 年。
关于工作,加班的日子一只手可以数得出来,薪水从13万多美元涨到了将近17万美元,还是比较满意。
关于旅游,去了两次日本,两次墨西哥,一次加拿大,一次泰国。
关于滑雪,踏上了两个大陆三个国家超过十座不同的雪山。
关于拍照,八月的时候时隔四年买了一台新相机,一台不能换镜头的富士,在墨西哥城的金字塔和濑户内海的直岛都拍到了令人开心的照片。「当然也要感谢Model非常高的穿衣品味」

关于约会,其实今年都花了蛮多时间在跟不同女生的约会上。但是在博客或者社交媒体我都很少讲关于约会的事情,约会毕竟不只是你跟公司,你跟相机,或者你跟雪山的关系,而是你和另一个人的事情。说得不清楚时难免造成别人的不快或者误会,那就干脆缄口不谈好了。
2017年过了1/6的27岁,和5/6的28岁。大半年的时间里天天听着公司的负面新闻,心情难免受到这样那样的影响。跟2007年上大学时的自己比较,好像都差不多,还是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去餐馆吃饭,还是买不起房只能租房住「年中搬了一次家」。想到这些就觉得快30岁的人了好像什么都没有想明白和做出什么事情的样子,就有些沮丧。
后来公司找到了好似很有愿景的CEO,我也八月去了墨西哥城,九月去了泰国的曼谷和清迈,十月公司宣布了软银收购员工股票的新闻,十一月去了日本的大阪京都和直岛,十二月雪季来了又开始滑雪了。心情好像又慢慢好起来一些。

不论怎么样,2017年就要过去了,2018年还蛮憧憬,卖掉一些股票可以不啃老贷个款给自己在旧金山买一个小公寓。
看了森山大道的「ハワイ」相册之后2018年很想去看一下夏威夷,想去北海道来一次公路旅行般的滑雪之旅,想去一次伦敦看看这个继北京上海香港东京纽约巴黎之后最后一个我还没有去过的大都市,想去俄罗斯看世界杯,想去一次南美大陆。
2018年也意味着在公司待满四年了,希望在29岁的时候能够想明白30岁之后的日子想要做什么。

Winter Dreamin’

“All the leaves are brown and the sky is gray
I’ve been for a walk on a winter’s day yeah
I’d be safe and warm if I was in L.A.
California dreamin’ on such a winter’s day”
– California Dreamin’

去年三月,在 Tony Wen大爷的怂恿下一冲动买了 Mountain Collective 和 Tahoe Local 两张滑雪季票,两张加起来将近 1000 美元的季票涵盖了欧洲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一共 29 个雪场。
现在雪季过了一半,回头看从感恩节 Lake Tahoe 雪场雪季开门算起,只有三个周末不在雪场,其中两个周末在外地旅游,剩下一个周末因为 Tahoe 暴雨把原来已经订了的酒店行程全都取消才没有去成。这个雪季开始滑 Snowboard,两个周末摔得次数已经超过过去两年我滑 Ski 摔得次数,常常摔了以后一个人躺在雪场的滑道上看着蓝天,静静地思考着人生,「我从哪儿来,我又该往哪儿去」。
11/27 – 11/29 Thanksgiving – Los Angeles
感恩节长周末公路旅行去洛杉矶,在韩国城吃吃喝喝了两天,就差去韩国城的 KTV 唱歌了。有一天下午下雨刚停,在 West Hollywood 随意逛逛逛到了徕卡的展览馆,给自己先定个小目标,公司 IPO 以后买一台 Leica Q Type.
12/3 – 12/4 Northstar – Skiing/Snowboarding
一辆车四个「男」赌徒周末滑雪的行程,滑雪小木屋神马的根本就不是重点好伐。住在 South Lake Tahoe 离 Northstar 太远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住在赌场里穿着拖鞋下楼就可以打扑克,刚 Buy-in 坐下桌子,flop 到了 flush,别人拿着 pocket pair 中了的 set 跟你 all-in 才是整个周末最值得回忆的时刻。
12/12 – 12/13 Mt Rose/Northstar – Skiing
Sean 生日快乐,祝你在 Skiing/Snowboarding 双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Park 越跳越高,有公司愿意放两个月给员工去到处滑雪也是让我很有启发的一件事情。
12/19 – 12/20 Kirkwood – Skiing
星期五公司年会喝得有点多,星期六爬不起床,那就星期天当日来回好了。
12/24 – 12/25 Kirkwood – Skiing/Snowboarding
圣诞节在加州不滑雪要干嘛,在加州海滩晒太阳么?一车里有一个上海男生和一个台北男生,整个旅途真地就完美了,看看眼前的一桌菜你就明白了。
12/31 – 1/2 Snowbird/Park City/Canyons, Utah – Skiing
新年长周末不去外州滑雪要干嘛,去 Lake Tahoe 滑雪么?Snowbird 精致的 The Cliff Lodge,价廉物美的食物,让我想起了在北海道留寿都室内有着旋转木马的 Lodge。艳阳天在 Snowbird 满山找粉雪,大雪天在 Park City 满山刷 Powder,滑着滑着 2017 年就来了。
1/7 – 1/8 San Francisco
Lake Tahoe 下着大暴雨,提前预定的租车酒店,都在周四全部取消了。不去滑雪在家里煮鸡汤打扫卫生,晚上再约一群人去同事家里玩 Oculus Rift,工程师们的生活就是好容易满足。
1/14 – 1/16 Northstar/Heavenly – Snowboarding
连续滑了两天 Snowboard,摔倒了疼得站不起来的时候,就躺在雪道上看着蓝天白云,静静地思考着人生。
1/21 – 1/22 Las Vegas
What happens in Vegas stays in Vegas.
1/28 – 1/29 Squaw Valley – Skiing
这个周末的标题叫做「宝宝心里苦」。过年计划去 Tahoe 最豪华的 Squaw Valley 感受感受,在距离雪场 20 分钟车程的 Tahoe City 租了一个小木屋,心里想着吃着饺子火锅过新年。
心里苦第一波,因为过年华人超市周五晚上全部提前关门,本来计划的火锅底料,肉片,蔬菜的采购计划完全泡汤。
心里苦第二波,周五晚上 Sacramento I-80 迷之堵车,抵达小木屋已经半夜一点多。Tahoe 因为多日积雪,我们站在小木屋门口完全不知道门在哪里,钥匙在哪里,犹如密室逃脱一般,一干人用手套挖雪,用 YouTube 视频查如何开放钥匙的密码锁,半个小时后总算是找到钥匙。
心里苦第三波,打开房门以为终于可以洗洗睡了。结果停车的时候,一辆挂着 Performance Tire 的后驱宝马 435i 一马当先尝试开进小木屋门口的空地,结果因为空地积雪未干,又附带硬硬的冰,435i 完全无法动弹。旁边的宝马 X3 和奔驰四驱 C300 车主一脸震惊,两辆四驱车只能看着一辆后驱堵在停车空地。最后也不知道我们怎么把 435i 移动了几米,总之铲冰铲雪,扑雪链,人力推车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435i 才以 45 度角勉强让出一个半的车位让 X3 和 C300 钻进来。一看表已经凌晨四点,几个人在屋里干了杯啤酒吃了碗泡面,决定明天还是晚一些去雪场好了。
心里苦第四波,Squaw 过年迷之人满为患。说好 20 分钟的车程,我们硬生生开了一个半小时,因为昨晚的事故十点起床十一点出发的我们到达雪场已经十二点半。好在不幸中的万幸,雪场门口的停车位已经有人开始离开了,我们才把车停好准备开始滑雪。想着 Squaw 反正可以滑夜场,我们从一点滑到七点也算是值回票价。
心里苦第五波,Squaw 因为 Tahoe 连日大雪,电力故障一直没有修好,所有夜场滑雪都暂停营业。四点缆车就按时停止运营,打烊送客。
心里苦第六波,周日回家 I-80 迷之超级堵车,五点钟出发的我们最终半夜十二点半才抵达三藩。同行有生以来第一次滑雪的小伙伴 couple 表示这项运动不太适合他们。
其实除去以上遇到的一些小插曲,在 Squaw 两天滑得还是非常开心的,连续下了两个星期的雪,周末又是「大蓝鸟」天气,气温好,能见度高,没有风,雪又超级软,跟孔哥在雪场从最西边的缆车刷到最东边的缆车,从前山跑到后山又跑回前山。还有机会遇到了从纽约坐飞机来 Lake Tahoe 滑雪的小伙伴,想想加州的生活还不错。
2/4 – 2/5 Northstar – Snowboarding
「空」
至此这个雪季在雪山上的天数为 14 天,目前为止在公司的请假天数为 0,除了周末以外美国的公共假日一共只放过 4 天假,可以说是 「Work Hard, Play Harder」么?
Continue reading “Winter Dreamin’”

Google China 到 Bay Area

今天参加了开复老师在旧金山的一个小型晚餐聚会,不多的参会者里面见到了在湾区各个最火热创业公司的最优秀的一些中国工程师,不乏一些当年 Google China 的早期人员。
其中 Q&A 环节,有人问道:您最喜欢的创新工厂投过的公司是哪几家?开复说道:Face++ 是其中之一。我当时坐在开复旁边,说道:是 Tang Wenbin 做的那家吗?开复嘿嘿回道:怎么,Tang 是你同学吗,后悔当年没有创业吧?我说:Tang 只是我同学(Bin S.)的同学,因为一届的所以当年大四申请的时候有耳闻。我接着说:不过,其实一年前左右加入的 Uber,所以也并不会太后悔,应该还是有机会能够回乡下种种田的。
有人说开复老师帮助中国的大学生(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做了三件大好事,他现在非常感谢。一、来中国开办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当年也可以说是出国留学的黄埔军校。二、来华开办了 Google中国,提高了整个中国工程师的待遇水平。说话的童鞋当年在微软中国就职,说工资是大概100K+RMB水平,Google 一来,直接拔高到200~300K。三、开办创新工场,让中国最顶尖大学的最好学生意识到,其实创业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那之前,大部分创业者都是二三流学校找不到工作,只好出来跑出来创业。是创新工场鼓励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大学生纷纷投身创业的热潮。
我接下话,说自己当时大四(2009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的时候,同组有一个清华的学长 Yukun。当时 MSRA 还在北航南门附近的希格玛大厦,每天实习的日子除了读读论文,抢抢水果,就是跟 Yukun 打桌球。其实每次 Yukun 都是胜我,照理说总是赢球应该觉得没太大意思,但 Yukun 还是每次都接受我打桌球的邀请。打桌球的时候,我们聊的话题不外乎出国留学,和创业。Yukun 一直都想创业,所以当 09年下半年创新工场成立,Yukun 准备毕业求职的时候,就奔着创新工场去了。后来友盟成为国内第一家上线的移动应用统计分析服务,前两年的时候被阿里巴巴收购
开复听到 Yukun,马上哈哈大笑说,他还记得当时为了说服 Yukun 的太太“允许” Yukun 创业,但是行程因为排得太满,只能在下榻的酒店里房间里跟小两口走心交谈,Yukun 才获得太太的首肯。
我问了开复一个问题:现在 Uber 在国内招人,总是比较挑战的一件事情,当年 Google China 是怎么做到的。旁边一位当年 Google China 的工程师说:当年 Google China 招人几乎就是一场艺术,一场秀。开复当年去清华演讲,没有见过外国公司来中国招人,有 3000 个学生到场,最后离开的时候两边的学生还在不断问问题。开复也说,Google 当年真的比较特殊,尤其是 Google 很酷的品牌,今天再火热的科技公司也难以复制。
当年 Google 06 年入华,恰逢我大学入学,还记得当时 Google 的品牌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明星。也是我大一的时候,加入北航的 GoogleCamp 社团,开始使用 Gmail,对开源软件和互联网产业有了非常初步的认识。大二的时候去参加过一次 Google 中国组织的开发者日,听 Google 工程师的 Tech Talk,那天提到了 Maps 和 App Engine 的 API,还在雏形中叫做 Android 的平台,和 Google 对开源的贡献,只觉得 Google China 的员工很优秀,是距离自己很远的一家公司。
阴错阳差,当年大二时觉得遥不可及的 MSRA 和 Google后来也都幸运地亲身体验了一下实习生的生活,毕业之后在很小不大不小比较大的创业公司里都尝试了。今天竟然能够跟当时一批 Google China 的早期员工坐在一桌吃饭,听他们和开复谈及当年的趣事,实在不觉得匆匆之间将近十年就这么过去了。
后来 Google China 离开了中国,早期的一批员工反而在离开 Google 之后,或者创业,或者成为投资人,或者远渡重洋来到硅谷成为这家那家创业公司的早期员工,继续在科技行业里翻腾和闪耀着。

周三晚上的奔驰司机

奔驰司机是中国大叔,操着不轻的中国口音用英语跟我说:

在美国,即使赚不少的钱,有不错的房子,生活仍然挺无聊的。

奔驰司机有老婆,有三个小孩,十年前来美国的。

刚来的时候,觉得美国哪儿都好,任何事情都挺 reasonable 的。现在不行了,这个国家就像下沉的船。

奔驰司机苦口婆心劝我。

你应该回中国,我每次回国都觉得很开心。你回去以后,可以赚比这边更多的钱,你可以有很多很多的女朋友。

我问奔驰司机你开 Uber 多久了,他说今晚是他第一晚,我是他的第四个乘客。

我想开一个 TNC,Transportation network company。听说买两辆车,雇两个司机,一年轻轻松松就赚上 200K 美元。于是我想自己先开开看,到底是不是真地能赚这么多钱。

奔驰司机听到我父母还住在海南。

司机:你多久回国一次?
乘客:来美国四年了,回过两次,想明年一月二月再回一次吧。
司机:准备在家待多久?
乘客(想了想):两个星期吧。
司机:两个星期!?太短了,要待久一点。
乘客:是啊,但是要看公司能不能放那么长的假啊。

「两个星期」确实挺短的,我心想。
 

Happy Hour 上的对话

Processed with VSCOcam with f2 preset
A BMW 428 is Parking in Sunset

去参加 Happy Hour,总会遇到第一次见面的人,上次就有人问道:除了工作之外的时间,你都喜欢做些什么呢?
我非常地不擅长回答这个问题,听到问题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除了工作以外的大部分时间,其实还是会想工作或者跟创业有关的事情。但是为了不让对方觉得自己太过于书呆子,我会说:

我还蛮喜欢去滑雪的,去年冬天在 Kirkwood 征服了双黑雪道呢。

然后我会接着描述 Lake Tahoe 雪山的美景,周末钻到山里住上两天惬意的心情,心里想着:这个答案应该还蛮不错的吧。
但是总有人会接着问,那冬天以外的时间呢?跟滑雪相似的运动或者兴趣,要在夏天找一个对应的,还真是答不上来。于是只好说,喜欢读书,看电影和旅游。说完以后都觉得这是蛮烂的答案,谁不喜欢读书,看电影和旅游呢!但我真地是很喜欢这三件事情呢,自从大四开始读起村上春树的小说开始,就觉得阅读是可以让被工作塞满的脑袋好好放松的一件事情,仿佛就是经历别人的生活,透过别人的眼睛看着这同一个世界。电影和旅游对我来说,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提供类似的体验。
真希望自己犹如妙笔生花的电影评论员,马上在对方面前滔滔不绝地开讲最近的观影体验。
如果对话还要接着继续下去!有时候我会说我喜欢打德州扑克,但是心里也觉得自己并不像认识的其他牌友那样专注。
喜欢开车到处转悠,喜欢在城市里走来走去欣赏它的建筑,但这些都不是常常,每个周末会去做的事情。
对话进行到这个程度的时候,就只是觉得自己在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面前还是个蛮枯燥的人吧。或者,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什么好的建议呢?

恢复出厂设置

iPhone Screenshot
被 iPhone 容量不足的问题困扰得很久了,上千张的照片和并没有很多的 MP3 音乐文件,就足以使 16GB 的内存常常发出「内存空间不足」的警告,喜欢拿手机拍照拍摄视频的我则常常感到纠结不已。
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安装在手机上超过 100 个,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功能不一的 App 们。每个 App 本身占据的空间并不大(我并不是喜欢在手机上玩效果绚丽游戏的用户),但是常年累月下来,或许是因为缓存,或者糟糕的编程方式,这上百个 App 产生了数个 Gigabytes 的未知文件。
我常常拿起手机,对 App 进行逐个检查,想说将不常用的 App 删去,可是每次几乎都无功而返。其实每日常用的 App 也就十来个,大部分的 App 躺在手机桌面上,也许一年也就打开两次,每次使用再下载下来也都不会太麻烦。
是什么阻止我删掉这个或者那个 App,晚上洗澡的时候我在思考这个问题。面对这些圆角矩形图标,就像是搬家时,对着一张前年旅游时在某个游客中心里随手拿走的公园地图。好像删掉这个 App,与之相关的回忆也会随之被抹去。担心下次想回忆一下去年冬天在 Lake Tahoe 从 Kirkwood 滑下的雪道,却发现 Ski Tracks 已经无处可寻时产生的失落感。这些色彩各异的 App,仿佛已经成了我点点回忆的记录者。
洗完澡走出来之后,觉得自己未免太可笑,就像 2008 年 7 月 10 日以前人类们就不存在回忆似的。对自己深陷于数字世界的生活感到一点无奈。
有时候我会想,干脆来个「恢复出厂设置」,一清二百。反正照片已经用 Dropbox 备份起来,邮件、联系人等重要信息也通过 Google 放在遥远云端的机房里,重新恢复只需登录帐号即可。常用的 App 会重新下载下来,那些一年只使用两次的 App,就让 iCloud 将它们的数据备份在 Apple 的机房里,未来能否成功取回,完全是未知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