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n Francisco有一家电影院叫做Embarcadero Center Cinema,
这家电影院以专门播放不大众的文艺片为名。
今天晚上在这里观看了Woody Allen的新片Midnight in Paris,
看完之后从剧院出来心情一片大好,乘坐$2一次的Cable翻山越岭回到下榻的Hostel,
于是乎写下这篇观影日志。
片中Owen Wilson扮演的Gil与未婚妻Inez来到巴黎,
这次旅行是因为Inez父亲的一次生意。
Gil是一个正在撰写他第一篇小说的作家,
他深深地沉醉于巴黎所散发的浪漫之中,
他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雨中的巴黎是最美的。
一次姻缘巧合,Gil在午夜时分的巴黎街道踏上一架马车,
来到了20年代的巴黎,那个一群美国伟大作家齐聚巴黎的年代,
Gil见到了他的偶像,F. Scott Fitzgerald, Hemingway, 等人。
电影中的巴黎,不论是白日时分的2010年,还是午夜Party不断的1920年代,
都闪耀出这座被称为City of Lights城市的无尽光芒。
最有趣的是在结尾因为又一次意外,
Gil意识到人们总是在追求那个不属于自己的年代,
想象那个年代才是应该生活的“黄金年代”,
他同时也决定不与其未婚妻回到洛杉矶,而是留在巴黎。
回头看看自己,电影中的巴黎这么美好,
真是恨不得过去亲自体验一下。
可是回想一个月前,我是多么期待旧金山的生活,
来到这边之后,我还是那个我,
坐在一群不认识的白人中间,仍然是会感到很不自在。
不过改变依然是有的,在Adelaide Hostel这个要拐进小巷子才能看到的旅馆里,遇到了来自各地的旅客,
和来自芬兰的Kati和她的朋友一起参观了SFMOMA和坐在草地上阳光下吃午餐,
和来自Colorado的A.J.一起去看巨人的比赛,
即将搬入位于Mission的屋子里还有另外两个来自法国和一个来自美国麻省一共三位室友。
其中的两个正在SF本地的Art University攻读音乐的专业。
人来人往,
昨儿还一起在海边的巨人球场喝啤酒,今儿A.J.已奔向Santa Cruz的海滩冲浪去了;
Kati和她的朋友即将完成她们五个月的环球旅行,明儿飞向旅途的终点纽约,
短暂停留之后下周一就回到她们位于北欧的家乡。
周五就要正是搬入位于Mission的公寓,下周一就正式开始三个多月的实习,
希望一切一切都会更好更好吧。
初遇Airbnb
在San Francisco有一个start-up叫做Airbnb http://airbnb.com
这个网站的基本idea就是把旅游住房这件事请社交化。
就是用户可以通过facebook连接,将自己拥有的住宅放到网站租给旅客居住。
有点像国内家庭旅馆的意思,
但是这里不同的有两点,
一是所有的身份信息都是实名的,所以一间旅馆的评价和照片都有非常高的真实性;
二是这里的旅馆种类五花八门到你无法想象,
既有我今晚所居住的家庭Studio http://www.airbnb.com/rooms/81479
也有欧洲城堡 http://www.airbnb.com/collections/stay-in-a-castle
还有New Hampshire的湖边小屋 http://www.airbnb.com/rooms/80032
最近你甚至可以租下整个德国酒庄 http://www.airbnb.com/rooms/59872
价格也七上八下。
之前因为出去旅游都住在Hostel一直没有机会尝试这个服务,
恰好这次来到San Francisco就尝试一下这个服务,
价格只要$39(含税),位置从市中心的Bart下来之后只需步行十分钟左右,
就可以拥有下面照片所示的整间Studio。
其实本身只有右边这张小床是属于我的,
因为屋子的女主人今晚去她BF那儿住,所以我就一个人住在这里啦~~!
而且更加cool的一点是,这个女主人的BF同时也是AirBnB的员工,
马上就表示了我对他们家Start-up的兴趣。
最近关于AirBnB有几条新闻来解释为什么我对这家Start-up感兴趣:
1. Airbnb最近的一次融资估值已经达到了一个billion,
他们家现在的工程师也只有15个(刚刚亲自问的)。
2. 现在一个晚上在纽约市,
通过Airbnb订的房间的旅客比纽约市任何一家旅馆的旅客都要多。
3. Ashton Kutcher(没错,就是那个演员)也是Airbnb的employee,
头衔是strategic advisor。
新闻参考: http://goo.gl/QXBda http://goo.gl/B0czi
我只是每次看到Start-up在生活里帮助到我了(Yelp, Airbnb, etc.),
我就很想加入他们一起去帮助到更多人。
你不是真正的开心
吃正宗的川菜是让人高兴的,锻炼出一身好肌肉是快乐的,
但是开心在哪里?
这几个星期,只要有机会都会和发哥,烨哥晚上十点至十一点之间,
在Hanover的郊外慢跑。
在农村上学的优势一下体现了出来,夜晚没有闹声,没有来往的车辆,
只有不知道哪里流过泉水的声音和不间断的蝉鸣。
远处夜幕下天地交接间依稀可见起伏的山脉,
马路两旁是闪烁着昏黄灯光的小屋。
虽然每次三英里或者四个半英里的路程稍长,
但是并不会让人感到太大疲惫,
反而是在学习生活中一个很好的放松方式。
我们常常在慢跑过程中聊天,
有一次我说道:“我觉得我的学术巅峰期是我的初中。”
事实确实是,如果让我选出一段我最开心的时光(对,是时光这个词),
我会犹豫一下后给出“初中三年”这个答案。
就像Mark Zuckerberg在他们的招聘宣传片中说道,
小公司虽然人少但是用户数也很少,大公司虽然用户多但是行动缓慢,
我们(指Facebook)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
小学就真的是什么也不懂,高中的时候各种烦恼和压力一直没有消停过,
当然上了大学(甚至研究生)之后,压力只有一天高过一天。
我现在最好的朋友是初中时候认识的,
初中的时候大家一起踢足球会一直踢到天黑,
打篮球也是初中开始的,还有网络游戏和周杰伦的卡带。
晚上回宿舍,大家会一起吃一碗泡面,会有人拿出复读机给大家放鬼故事。
同学过生日的时候大家会到网吧去打CS和踢FIFA(那时候实况还没有移植到PC上),
我依然对初一时候洛哥请大家到西海岸吃自助餐的生日记忆犹新。
没有来自学业(更没有事业)的压力,似乎一切的开心都是那么地纯粹。
人总是会长大的,高中之后从高一开始不离身的就是“高考”两字,
和一些似乎永远放不下理不清的情绪,
但起码那时候还可以跟在闪电阿波阿咪后面投投球,
偶尔还可以一起吃吃夜宵,
即使有时成绩不甚理想但也还看得过眼。
然后步伐越来越快,大一伴随着各种理学院的课程晕头晕脑就过去了,
大二开始打听系里的实验室,大三的时候每天抱着一本红宝书。
也是这个时候开始,人变得越来越拖延,
想做的需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多得自己已经应付不过来,
好像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心悄悄从身边溜走了的样子。
每天希望提高效率,每天晚上很晚睡,带着没能完成事情的悔恨,
GRE,TOEFL考得了一个看过去的分数,课程也都是差不多的成绩。
起码那时候还可以跟朋友在木生火吃只有我们三个人点的奇怪蔬菜起司。
然后就坐飞机出国了。
这边的节奏更快,梦想更大也看起来离你更近,
但是开心的时刻始终越来越少。
周末起床,我想破了脑子也实在想不出一件可以让我获得开心的事情。
周日过去又是新的一周,周而复始。
我承认人是会长大的,
据说有一种快乐叫做通过努力获得的快乐,
就像是博士生投中了顶级会议的论文,
创业家庆祝自己苦心经营的网站上市了,
程序员的项目受到同行的认同,
或者更直接一些,
能够在北京有一处自己的房子,恩爱的妻子和健康的家庭。
这都是大家不懈前进的目标。
但是这些快乐持续的时间,长吗?
博士中了论文之后会很快接着投入到下一个项目中去,
创业家上市之后需要更多地顾虑到公司的盈利,
程序员也不可能每天都沉浸在对自己已有代码的满足中,
不论怎样似乎都要为了下一个快乐而持续烦恼着。
当然,大部分人的观点都是:回头看走过的路,这些都是值得的。
那些辛苦,那些付出,所获得的回报,都是值得的。
这究竟是人类的本性,还是从小所受到的家庭,学校教育使然,
无从得知。
通过努力的快乐可以通过努力而获取,
但是纯粹的开心只是越来越少,也许很多人已经遗失了很多年了吧。
初中的时候在食堂吃饭有可爱女生坐到对面(仅仅一次)是开心的,
课程项目的完成和获得好成绩是让人高兴的,
在香港的时候下雨天在旺角找茶餐厅是开心的,
在纽约的时候站在帝国大厦的楼顶是高兴的,
有的电影让人开心,有的电影让人快乐,有的电影让人高兴,
有的人让人开心,有的人让人快乐,有的人让人高兴。
我会不断前进努力争取更多的快乐,
只是希望有时候不经意间能够遇到一刹那开心,
我会放在记忆里好好珍惜。
程序员的咖啡馆
1. 引言
在知乎上有人问了豆瓣创始人阿北这么一个问题:”听说您最早做豆瓣时,经常自己去咖啡馆写代码?您是否觉得在咖啡馆里写代码比在家里或者办公室里更有激情呢?”
阿北亲自给了回答:”是上午在家写代码写闷了,下午出去透透气。一个人写代码时间长了,会有想在人堆里打个滚的冲动。咖啡馆不错,可以抬头看各色人等。有时候还能听到邻桌八卦。有一次还碰到过说英语的国际骗子。”
想到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说,有人做调查问哪儿人的办公效率太高,
“家,咖啡馆,公园,图书馆……”什么样的答案都有,
惟有办公室不在清单里面,突然间办公室俨然已经成为了工作效率最为低下的地方。
今天看了阿北的回答,结合自身的经验才明白,是因为在同一个地方待了太久,
工作效率持续下降的缘故。
2. 北航的雕刻时光
于是我回想起自己的本科时光,如果在新主G座的Lab待得太久了,
可否找到另外一个coding的地方呢?
第一反应就是那亮闪闪的图书馆,
可是仔细一想每次去图书馆的经验,基本完全就是在抱侥幸心理,
因为母校占座成风,正常情况这儿是没有位置给你坐的。
那时候主M楼还没有WiFi,于是只有一号二号三号和四号几栋有历史的自习楼成为了其他的选择,
可仔细再一想,在这些地方的WiFi仍然极其不稳定,而且电源的位置也极为难以获得,
于是也难以成为持续coding的地方。
我的思路顺着往下,突然意识到在北航这么一所学校的校园里,
竟然有一家雕刻时光,这是如此奇葩的一对组合和存在啊!?
北航的校园里有一家雕刻时光!?
这也是我写这篇日志的原因,
我想请问各位北航的校友和在校生是如何看待这所雕刻时光的?我先说说自己的看法好了。
在大四我开始实习之前我从来没有去过这家咖啡馆,只听别人说过这儿挺贵的,
后来事实证明确实不便宜,尤其是在一所大学里面。
第一次去是跟MSRA从台湾来的实习生阿杰去看杨德昌导演拍的《一一》,很有力量的一部电影。
我在学校的时候这儿常常在豆瓣同城有组织放电影的活动,这个角度上来说我觉得这儿还是蛮有意思的。
第一次街旁也是在这儿听杨远骋学长介绍的,那一次的咖啡也是学长用团购券请的。
3. 程序员的咖啡馆
真正较为集中的在咖啡馆写程序是在街旁的时候。
周末不上班的时候和Catt为了赶进度,又担心受到宿舍他养的猫的骚扰,
我们就会每个人各扛一台笔记本到咖啡馆去干活儿 ,
每每这个时候,可能是因为觉得要对得起咖啡或者绿茶的价格,
干活的效率特别高,基本就一直保持在coding coding的状态。
可能也是因为不想让旁边的路人看到我跑来这儿是上校内来了。
那是一段很快乐的合作时光。
4. 结尾
最近时常感到在Lab待得时间太长,效率也和在Lab的时长成反比例关系。
才突然想起,Dartmouth的图书馆这么多,也没有占座的人,为什么不在图书馆工作,
而且小小三个Block的downtown,大大小小的咖啡馆也至少有5家以上,
还是少在Lab待着好了。
ps, 在咖啡馆工作的Coder请备好电池强力的laptop,比如一台轻轻松松WiFi 5小时以上的MBP。
纵有千言万语
更与何人说。
Sigh…
母校
我本科四年是在北航度过的。最近发生两件事情:
一是《此间的少年》在美国上映,许多本科北大的同学纷纷在renren上发表对母校的怀念,然后贴贴照片云云。
二是清华此值百年校庆,许多本科清华的同学纷纷在renren上发表四年期间的许多回忆,从入学到毕业,
上次跟孔哥带我和天姐一起去考驾照,车上俩人就开始商量起校庆时去哪聚餐,
不曾想过小至于此的Dartmouth仍然拥有许多清华校友。
清华校友遍布天下,别的专业不说,单单是计算机一行,
LinkedIn上Google, Facebook的中国员工70%都毕业于此。
大学期间偶尔去过几次清华,刚到北京时作为游人去过一次,
后来陆陆续续找过一次教授,吃过几次饭,寄过几次包裹,也听过几次讲座。
所以当renren上清华的同学说道对母校的回忆时,荷塘和学堂,我也些许有些印象。
但是再往后的三教和老馆,在我眼前也就是几个汉字而已了。
那天一个北航六系大二的学妹说她很想回去复读考北大,
我说北航六系的许多学生谁又不是曾经都把清华作为高考的目标呢?
有件事我极少跟别人说(就算有也是几年前跟闪电提到过),
但是我心里其实一直常常在想,
如果当时高中懂事一点,好好努力能够考上清华就好了。
海南省一年高考,理科清华的名额是一十八人,北大是十人;
文科清华没有名额,北大印象中不多于十人。
02,03,04,05届,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一至三人考上清华,
所以高考前清华的老师还特地来到我们学校与学生交流。
我印象最深的是,交流会之后校长把宣传材料中唯一的一张清华地图给予了我,
对我说:只要保证能够在前二十就好了,专业什么的以后再说。
就像学姐说的,行胜于言,如果说十只做到五,那就不是清华人。
所以我最后也不是清华人。
比较有趣的是,那一年班上比我考的好的四个学生全都去了北大,
分别攻读计算机,微电子,元培(后转生物)和光华,
他们也成了我们中学那一届的骄傲。
所以我本科直到四年级之前都不认识清华的同学(后来申请陆陆续续认识了一些),
所以对北大的校园也比清华熟悉许多 ^_^
后来北航的舍友,当年河南的考生,经过大半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终于高分考上清华计算机系的硕士生,
当时他中榜的时候我很高兴地在renren上说,他比那些选择放弃考研留在本校保研的学生崇高多了。
但不论如何,天真的本科时光已经一去不返,研究生更多需要考虑的是毕业后的生活,
班级出游,参加社团,暗恋MM的事情终究是已经过去了。
距离高考已经过去了将近五年,不得不说这一次考试改变一个中国学生未来的能力实在是太大,
时而至今,我依然难以用“行胜于言”四个字来描述自己。
不过同样这五年,自己还是在一点一点地进步。
尤其是大四实习和来到美国后,看到更大的空间与相比之下自己的诸多不足,
可喜的是最近这一年最宝贵的收获就是我亲身体会到
几乎任何事物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地学习而达到一个优秀的水平的(极其杰出则可能需要天赋的帮忙),
所以对可以预见的未来还是充满了期待。
也希望四十一年后,我的母校百年校庆之时能够,
能够更像一个大学吧。
Looking for Housing in San Francisco
初步计划是住在SF的Mission District。
系里的同学给出了两个不同的印象:
连续两个夏天都在Palo Alto实习的美国学生的介绍:这个是很多Bar,很多艺术家,很多年轻人的区(还有很多mexican food)。
然后去年夏天在Mountain View实习的中国学生介绍,就一个词:druggy。
其实俩人表示的都是一个意思吧。。。
To 各位在Palo Alto/ Mountain View实习的同学:
欢迎过来一起住啊,其实交通还是很方便的,很多Google的员工甚至住的San Francisco还要靠北的地区。
To 各位实习还没落实的同学:
欢迎来加州湾区夏天一起耍啊。
史诗级的失败
今天驾照的笔试fail了。
学长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带到州首府Concord,
结果我仍然不争气的fail了。
考试之前一直听到别人说,
这个考试很简单,都是常识,
所以也没有怎么看书,就把之前驾校时做过的习题复习了一遍。
然后去的时候一开始也很大意,
结果前十二道题就错了五道。
之后一直压力很大,
最后在第三十三道题的时候错了第九道题,
提前结束了考试。
同行的学姐,四十道题只错了两道,
加上看到比尔在街旁写的话,
再一次受到教训,
明白“拿到Google的Offer”,“拿到CMU的录取”这样的事情,
从来都不是侥幸。
成功从来都不是侥幸,
尤其对于自己一个并不聪明的心智。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说着容易,实践起来很难。
近况近况
最近好像过得不怎么样的样子,
跟老板的活儿一直没有进展,
然后期末考试也考得不咋地的样子,
也没有锻炼身体,
感觉每天在家里都很颓,
这是怎么了啊!?
下周一Google第三轮的面试,拿下的信心还是大大的,
但就是不知道对方是否愿意等待我到秋季,
如果可以的话就可以在Pittsburgh找大伙儿玩了。
想学习的课程,
想读的书,
还有考驾照和买车的计划,
都被自己的懒散积压起来了。
好似每天都在想着MM,MM的样子,
自己都觉得自己很无趣。
一个学期又过去了,
小村的雪也开始融化了,
芝加哥之行会是什么样子呢。
春天已经来了,夏天还会远么?
加州啊加州,我就要来了吧。
日子要如何能够过得更有活力一些呢?
made the whole world difference to me
“
我在双重文化养育下长大,
不容否认,
双重文化的滋养对我不可或缺,
在你们真正进入我们生活之前,
我总觉精神贫乏,
若有所失……
今秋和初冬那些野餐、骑马,
使我的整个世界焕然一新。
”
– 林徽因给费慰梅的信,19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