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rera T

来美国买的第五辆车,也是这辈子买的第五辆🇩🇪车。2003 Used VW Beetle, 2013 BMW 335 Convertible, 2015 BMW 435 Coupe, 2018 Mercedes CLA45 AMG, 2019 Porsche Carrera T. 
八年前刚来湾区的时候,每次在101高速上路过机场的时候,很难不注意到 Burlingame 巨大的保时捷旋转广告牌,我当时就想也许有一天我也买辆保时捷。
还记得12年夏天和Bill, 康老师(还有康老师的妈妈)从匹兹堡去大瀑布的公路旅行,在宾州79号公路的加油站碰见的那辆尾翼造型夸张的911 GT3和它同样夸张的引擎轰鸣声,比我更爱车的Bill说,911是那种当你买得起20辆911的时候你会想要买的车。
后来22岁的毕业生也成了30岁的大叔,大叔还是买不起20辆911,梦想也被生活刮得七七八八。偶尔周末的晚餐跟朋友聊起汽车,听911车主现身说法,一句「You will enjoy it every single day」让人下定决心,周日试车,周一打遍辆湾区和南加的保时捷车行电话只为 911 T 这一款特别的 911,周二确定最终价格和签字,周三提车,整个过程直到把车开回小区的车库还觉得有些不现实。

然后想稍微介绍一下 Carrera T 这款车。对 911 稍微有了解的人知道,每一代 911 的车型至少二三十款,从 Engine 上区别常见的就有 Base, S, GTS, GT3, GT3 RS, GT2 RS, Turbo, Turbo S 等等至少八种型号,然后其中大部分的车型又有 Coupe 和敞篷,后驱和四驱等等四种排列组合,再加上玻璃敞篷 Targa,种类真是数不胜数。Carrera T 其实是蛮特别的一款,T 是 Touring 的意思,上一次 911 生产 T 车型已经是上世纪 70 年代的事情,时隔将近 50 年,只有在 991 这代 911 的最后两年生产了这个车型。Carrera T 主打的是回归驾驶的初心,当时看到这个 Marketing 标题我就被吸引住了。虽然 T 用的是 Base 的引擎,但是许多 Base 甚至 S 车型需要选配的套件在这里成了 T 的标准套件,Sport Exhaust,主动悬挂系统,升级版扭矩引导系统,Sport Chrono 组件,仅举其中几个例子。更特别的是,T 甚至引入一些 GT3 的特征组件,后窗和后座的侧窗全部换成轻量化的玻璃,一是减重,二是让车尾引擎的声音反馈更加震撼。两个车内的门把手也从常见的金属把手换成了两条和座椅配色搭配的带子。车身除了主体的颜色,轮毂和车轮中行的保时捷盾徽,后视镜和尾部的 Logo 字体全部漆成淡淡的灰色,跟车身的颜色形成对比,这些都是 Base 甚至 S 都没有办法选配的组件。更加极致的 T 车型的车主甚至可以选择把车子中间的收音机和互动屏幕或者两个后排椅子整个拆掉,让车手的全部关注放在前方的路上。看了无数的 YouTube 中文英文的评测之后,最终不再犹豫,991世代的T车型就是我的选择。

买了车之后,只能说大叔成了一个欠更多债的大叔,生活还是继续。旧金山要两个停车位也是让人头疼的话题。站在 30 岁的交叉口,四处回顾可以参照的脚印也不是很多,只剩下站在原地彷徨不动的自己。也许又到了重新开始想象的时候了,希望下一个 9 年还有更精彩的梦想,many more to come…

Rain in Kyoto

18 年的八月,我在京都住了三个星期,转眼过去已经快一年了。夏天的京都是梅雨季节,二十天里五分之四的日子都在下雨。对于旅行的人来说,下雨的日子终究不太方便,不过回忆起来,倒是别有一番「禅」的意境。

雨天的苔寺

西芳寺在京都算是蛮特别的一个寺庙,参观寺庙需要预约,而且只允许寄信进行预约。西芳寺的景观是寺庙庭院里大片的苔藓,去之前只看过照片就已经非常期待。参观的那天恰巧下起雨来,撑着伞在苔藓间的小径行走还不忘拍照,庭院中间的湖则伴随雨水荡起片片涟漪。雨水,苔藓,禅意的京都。

雨天的茶道

Airbnb Experience 上预约的茶道体验是在传统的京都住宅里进行的。跪坐在榻榻米的屋子里,听主人讲解茶道的步骤,不同碗的朝向的意义,甚至杯子上的纹理也都代表不同的意思。每一个步骤对应的语句和他们的意思。最后一步是品尝自己准备的一小碗抹茶。记得屋子有个天井,中间有一口水井,京都那天又下雨了,这次体验只有我和同行的朋友两人,喝茶的时候只听得到雨水落到天井的地上的声音。雨水,庭院,一碗抹茶,跟京都的一期一会。

雨天的高野山

印象最深的一天是一个人拜访高野山。从京都转车去大阪,再从 Namba 转乘南海电车去到高野山的山脚。从山脚乘坐登山缆车终于来到高野山。那天高野山的雨特别的大,酒店配的雨伞也就差不多没让我淋湿透的程度。高野山最神圣的地方是奥之院,奥之院是一片长约2公里的墓地,道路的两旁是参天的几百年古树,伴随着石献灯和墓碑,据说多达20万个。丰臣秀吉,织田信长,德川家康,武田信玄,明智光秀等战国时期有名的武将大名墓石也在其中。奥之院尽头跨过御庙桥是空海法师圆寂的地方,里面有一盏长明灯据说已经亮了一千多年,是当时的白河天皇所献。因为大雨的关系,路上人特别少,心中反倒觉得「因祸得福」,趁着薄雾在雨声中沿着参道前进的体验也算特别。雨天,长明灯,墓碑,现实跟历史的界限模糊了起来。

2018/2019

转眼已经是 2019 的第三个周末了,自从圣诞节从迈阿密休假回来之后,每个周末都会开车去 Lake Tahoe 滑雪,已经连续四个星期了,预计接下来的两个星期还会持续滑雪,直到二月初去拉斯维加斯观看周杰伦演唱会才会暂停。

觉得 2018 年对自己来讲还是蛮多值得记住的回忆,年初的时候信誓旦旦地觉得自己马上就要离开湾区回国流浪;年中的时候在俄罗斯,韩国,英国和日本一共休了三个月的无薪假期,心情也从一开始的激动到结尾的困惑,计划也从一开始信誓旦旦要辞职回国变成回湾区接着写代码;年底回到旧金山,在南湾住了将近两个月的同时在旧金山买了人生的第一套公寓。

11月23号那天,Title 公司15楼办公室有着180度的湾区大桥风景,桌子上是一百多页等待我签字的文件里有银行的贷款契约,市政府的地契,Title 公司的保险契约,物业公司的小区守则,我跟随着 Title 经理的指示一页一页地签着文件,心情一边是持续两个月的买房经历终于告一段落,另一边在疑问,自己已经成为了更年轻的时候的自己最不想成为的人了嘛?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fp8 preset

三个月的无薪假期分成了七月八月九月三个阶段。七月初的时候跟 Uber 的同事 Zhai 在俄罗斯飞机汽车结合穿越三个城市看了三场比赛,夏天的俄罗斯并不炎热,莫斯科的咖啡店和鸡尾酒吧让人仿佛身处旧金山还是东京的街头。八月带着一台银色的 Fujifilm X100F 沿着伦敦的泰晤士河走街串巷,只是为了寻找脑海里完美的一帧画面。九月的印象是一直下着雨安静的京都街道,热血的甲子园球场,肃穆的高野山,淳朴的越后妻有,和随着独自旅行带来地更多的困惑。

2018有一些成长,但是仍然有一些遗憾没有能做得更好的地方,从伦敦回到旧金山之后几乎没有再拿起相机。在 Uber 的工作也没有多大的变化。最近听到 Sally 同学的播客,希望通过写一写关于2018年的一些文字,想得更清楚一些把。

Magnum Workshop – Day #4

第四天的课程因为是星期六,学校不开门,于是上课的地方转移到马格南的伦敦办公室。今天的课程请来了四位不同的演讲人,四位演讲人的职业都跟摄影直接相关,但又分别不同,一天听下来有种走进摄影行业大观园的感觉。

第一个讲座的演讲人是马格南的 Licensing Director – Hamish Crooks. 他在马格南的工作有两大块,一部分是负责 archive 照片的授权工作,另一部分是帮摄影师协调新的 commission job. 不过他的讲座并没有涵盖太多他自己本身的工作内容,反而是介绍了一个摄影师职业生涯会接触到的四个重点 1. Editorial Market, 2. Distribution, 3. Right Issues, 4. You (as photographer).

Editorial Market 讲了现今摄影师可以通过售卖照片赚钱的各种渠道,传统纸质杂志和报纸的市场一直在缩小,新兴的线上的市场倒是一直在迅速增长。不过区别就是传统杂志报刊的每张照片的薪酬还是比线上市场要高出许多,因为线上市场能够选择的摄影师的数量更多,难免会有人愿意以更低甚至免费的价格出售自己的照片已换取展示的机会。除了媒体,有时候帮品牌或者公司内部宣传拍照也是不错的赚钱途径。

Distribution 则讲得是照片售卖的渠道。最常见的自然还是传统报纸杂志以单张或者故事的形式来付钱。不过摄影师有时候也可以选择和图片社合作,这样子图片社会充当摄影师的保护伞在探班的时候可以有更好的筹码。最后就是跟新闻媒体的合约工,一个月固定工作 xx 天,然后领固定的薪水。Right Issues 则讲了售卖照片的方式,比如是否允许媒体可以二次加工照片,可以是否再分发给别的媒体等等。

不论怎么卖照片,最后最重要的还是作为摄影师的「你自己」,有趣新颖的想法,持之以恒的个人风格,不断努力地耕耘和拍照,才是走向这个职业生涯上升道路的方法。

第二个讲座的演讲人是马格南负责教育的 Shannon Ghannam,Shannon 讲了讲自己的成长经历为啥会喜欢上摄影,为啥之后又专注于摄影相关的教育,然后举了很多别的摄影师的项目作为例子来讲解关于「想法」的形成和执行。作为刚入门的摄影师,平常可以都看看别的摄影师的网站和项目来找找灵感。

第三个讲座的演讲人是刚从伦敦传媒学院毕业的职业摄影师 Monica Alcazar-Duarte。Monica 是墨西哥人,在欧洲已经生活了十多年,专注的领域也是Documentary Photography。她毕业时候的项目是拍摄一个因为毒品交易闻名的墨西哥村庄(Ixtapa)里人们的日常生活,一个同时被当地政府想要作为旅游城市发展,也是许多毒枭出没的城市。Monica 以墨西哥人的视角,得以以不同于主流西方媒体的视角走进这个村庄记录下那儿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第四个讲座的演讲人是马格南照片网站的编辑 Bruno Bayley,Bruno 在今年加入马格南之前在 Vice 的伦敦杂志分社工作了十多年,之前是 Vice 伦敦的总编辑,他的讲座内容主要围绕杂志编辑和摄影师的关系展开。假设你是职业摄影师,很多时候你要自己联系杂志社的编辑去发表你的作品,最重要的当然是你的故事,原创而且没有被报道过。除了故事的有趣,最好故事的主题是跟杂志的大方向相关,而且杂志近期没有发表过类似的故事。除此之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很重要,打印出来的照片的诚意就会大于网络上传输的电子文件。

一天听下来体力消耗也挺大,不过作为摄影行业的门外汉觉得讲座相当有意思,得以从行业里面的资深从业人员窥见摄影职业生涯的方方面面。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拜访马格南的伦敦办公室的体验,看到办公室墙上的书柜里一排排摄影师们的摄影集,心里想以后在旧金山的家里也要空出一块书柜专门放喜欢的摄影师的摄影集。

Magnum Workshop – Day #2-3

第二天是这几天最像课程的一天,早上 Stuart 爷爷讲了关于 Photography Coherence 的概念和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的历史。下午 Chris 爷爷讲了关于他的过去一系列作品想法的来源。
总结一下我觉得 Stuart 爷爷讲得关于 Photography Coherence 对我的启发最大。大概说一下 coherence 分为 artistic coherence 和 authorship coherence 两个意思。artistic coherence 讲得就是同一本作品的照片风格应该有连贯性,比如焦段,相机画幅,黑白还是彩色等等的选择,而 authorship coherence 讲得是同一个摄影师跨越作品之间风格的连贯性,大概是别人看到就能感受到是「你的照片」的感觉,所以是更高一级别的连贯性。
第一天课程的时候 Stuart 爷爷曾经问大家,”what is your point of street photography?” 当时我觉得这个问题好难回答,不像其他一些关于 community, culture, social issues 的旨在唤起大家对问题关注的项目,street photography 好像并没有想要唤起什么东西的意思。不过当看到 Stuart 为了解释 photography coherence 而展示 Gary Winograd 的 The Animal, 和 Martin Parr 的 Benidorm,好像有点灵光一闪明白了 street photography 意义的感觉。两本摄影集都有各自的 artistic coherence,分别在纽约动物园和西班牙海边小镇表达出一种很幽默的影像。其实这就已经达到了作品的目的,就像一部优秀的喜剧电影,能够通过构图用光色彩让观众会心一笑,就已经达到了作品的意义。

Garry Winogrand – Bronx Zoo

第三天的课程以学生们 present 第二天留的作业为主。每个人挑出三张自己过去的照片,和三张自己别人拍的受到启发的照片,六张照片需要跟你三周项目的主题有关,然后准备5分钟的 presentation 讲解你的 idea,老师听后会留有5分钟给予反馈。
周四晚上为了准备周五的 idea lab,加上时差的关系还差点失眠。一开始没有什么思路,想从森山大道的「夏威夷」,Burt Glinn 的「A Portrait of Japan」,Steve McCurry Instagram 上关于日本的照片,三处各挑出一张 ,然后来表达我想做 street photography of London 的想法。这里面最熟悉的是森山大道的「夏威夷」,因为自己家里就有一本,于是就从开始翻阅网上的资料,然后对他的作品和自己想要完成项目的想法也逐渐清晰了起来。
森山大道 – ハワイ

总结下来「夏威夷」这本摄影集有几个打动我的地方,第一个是他对夏威夷的全新诠释,平常看到的大部分的夏威夷的照片无非是蓝天沙滩大海和热带的树木,但是森山用他极具特色的高对比度与高粒子黑白拍出来的夏威夷,少了常见照片那种旅游景点的庸俗感,反而多了一些不确定,有点荒凉又有点慵懒的气氛,甚至让我这个海南人有点想起来小时候跟爸妈去「那时」的三亚度假的气氛。第二个是森山的文字里说的,「在没去过夏威夷之前,我狭隘地觉得日本摄影师就应该拍日本,纽约摄影师就应该拍纽约。当然,这些规则就是应该被自己打破的」,看到「夏威夷」摄影集里强烈森山风格的照片,也从另一个角度启发了我,不管是美国「旧金山或者纽约」还是伦敦,对于我来说我终究是个外来者。回到课程项目的想法,如果能够通过 street photography 让看照片的人感觉到「oh, 伦敦也可以是这样子」,其实我都算是满意完成课程作业。
因为一直在看森山大道的资料,所剩时间无多,干脆直接放弃研究 Burt Glinn 和 Steve McCurry 的日本的照片,转向森山大道新宿的照片。因为老师要求大家准备至少两个想法,这样第一个想法如果没法完成,可以有 plan B。所以我想从另一个方向去 approach street photography of London,这次的灵感则来自森山大道关于东京,关于新宿的照片。阅读森山大道自己的文字,他把在东京里的感觉比喻成「行走在电影 Blade Runner 里边」,反过来「看 Blade Runner 的时候,电影里的场景也一直让他想起东京的景象」。新宿有着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火车站,有着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市政府办公楼,高级酒店,同时也是那时候东京最混乱的娱乐中心。森山大道把城市比喻成人们欲望「desire」的显现,所以他通过摄影的方式把这些东西用图片显现出来。伦敦是欧洲第二大的城市「第一大是伊斯坦布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两座金融中心之一「另一个是纽约」,如果可以的话我也想通过镜头传达出伦敦这个城市作为最繁忙的金融中心的人口密度所展现出来的所谓城市欲望的感觉。
森山大道 – ニュー新宿

到了周五「第三天」,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 present 自己的 project ideas。超过一半的同学的项目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跟 social issues/minority group 的话题有关,相关话题都会以 portrait photography 为主,然后配合人物周遭环境去讲述自己想要讲的故事。一个黑人美眉想要研究关于伦敦非洲裔移民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family without blood connection」的概念。有个曾经去过阿富汗拍摄塔利班的巴基斯坦哥哥想要拍摄伦敦一个很有名的公宅 Robin Hood Garden,公宅面临拆迁的命运,巴基斯坦哥哥想要拍摄住在里面的人的故事。剩下一半的同学有的还在几个主意之间摇摆,有的可能跟我一样做 street photography,不过每个人则各有自己的侧重点。比如有个 Boston 来的姐姐想要探索伦敦其中一条街道的 gentrification,想通过相机拍出 gentrification 对当地 community 带来的影响,和街道上店铺之间的反差。
轮到我的时候我跟老师们讲了我的想法,也提到了森山大道的照片来解释灵感的来源,觉得我对他的照片能够找到共鸣,也希望我能把同样的感情通过照片表达出来。跟大多数同学得到的反馈一样,老师还是挺支持的,只是对我寻找的地方给了一些建议,同时就是提到说要「多走路,多走路,多走路」。大概的方向已经有了,剩下的就是准备周日一整天外拍的具体计划了。

Magnum Workshop – Day #1

第一天的课程大部分时间都是同学们自我介绍,介绍自己曾经做过的项目,为什么对摄影感兴趣,三个星期的 Workshop 想学到什么。

有个乌克兰mm红十字会工作,跟着组织去过以色列,非洲等国家。她 present 经的一个项目是到南苏丹的一个村庄里,其中一张照片是个黑人小朋友看着前方,她说这个村庄没有别的媒体去过,当时给了她一个小时的时间她毫不犹豫就过去一通拍摄,说这个村庄其实前不着村后不着地,里面住的人都没法用水。

有个巴西mm讲她最近做的一个项目是记录巴西的医疗系统,说她们国家医疗系统特别烂,很多疾病病人得了之后基本就宣告死亡了,她就在其中几个人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记录他们的生活,想要让这个国家别的人更重视这个事情。她说英国的医疗体系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她想来伦敦接着做她的这个主题。

20来人的课堂,学生们来自各个国家,英国人占不到1/3,背景相当多样化。有来自印度西海岸一个关注当地文化融合/矛盾的印度哥哥,有住在伦敦曾经是狗仔记者现在转行做 fashion photography 华人哥哥;还有一个来自香港在投行工作的北京哥哥,说他很关注艺术和哲学的关系;还有个来自德州的高中生mm,在大一之前 gap 了一年想到处旅游和学习;还有几个英国大爷加拿大大爷,年纪看起来跟老师差别不大也在这儿一块上课。

这次伦敦传媒学院和 Magnum 合作的 workshopMagnum 来了两个摄影师 Stuart Franklin, Chris-Steele Perkins 都是英国人,老爷爷一位60岁了,一位70岁,对摄影的思路仍然非常清晰,时不时抛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同时非常宽容,不管学生水平如何,背景如何,一直在鼓励大家要找到自己的热情所在,不要在意照片是否好还是不好,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热情用照片的形式传达给你的观众。

下午上完课,有一个小时的 welcome drinks,类似于美国的 happy hour,大家喝喝啤酒聊聊天。我喝了一杯,在快要结束的时候终于跟 Stuart 爷爷说这次来参加这个 workshop 有一半的原因是因为你29年前夏天在北京大广场拍的照片「2018-29=?, 夏天就是五月六月的意思」,没有说出口的是「你的照片应该在中国除了领导人肖像以外最多人见过的照片」,然后问了问 Stuart 当年在大广场参与整个事情的经过,这样的对话对自己来说也是蛮神奇的一个体验。

第一天的课程最大体验还是 culture shock 吧,从小学开始学习数学到大学研究生读计算机到毕业后做工程师,算一算也是做了25,6年的理工男,不管是科学还是工程,总是在一个逻辑的世界里来算出或者设计出你想要达到的结果。然后第一天上课,老师提到最多的词就是「find your passion and your own voice」,实在是得好好思考,因为后天又是 presentation,就要跟老师讲自己在伦敦这三个星期所要拍摄的 idea 了。

2017小记

差不多的夜生活 又喝著差不多的酒
聽著差不多的音樂 喝醉差不多的糗
有著差不多的絕望 做著差不多的夢
穿著差不多的衣服 腦袋差不多的空
差不多的掛 說著差不多抱怨的話
時間也差不多了 該回我那差不多的家
– MC HotDog 差不多先生

今天「2017年12月28日」软银完成了对Uber将近100亿美元的投资,我以毫不足道的微博之力算是亲身参与了这个历史事件。

回头看看自己的 2017 年。
关于工作,加班的日子一只手可以数得出来,薪水从13万多美元涨到了将近17万美元,还是比较满意。
关于旅游,去了两次日本,两次墨西哥,一次加拿大,一次泰国。
关于滑雪,踏上了两个大陆三个国家超过十座不同的雪山。
关于拍照,八月的时候时隔四年买了一台新相机,一台不能换镜头的富士,在墨西哥城的金字塔和濑户内海的直岛都拍到了令人开心的照片。「当然也要感谢Model非常高的穿衣品味」

关于约会,其实今年都花了蛮多时间在跟不同女生的约会上。但是在博客或者社交媒体我都很少讲关于约会的事情,约会毕竟不只是你跟公司,你跟相机,或者你跟雪山的关系,而是你和另一个人的事情。说得不清楚时难免造成别人的不快或者误会,那就干脆缄口不谈好了。
2017年过了1/6的27岁,和5/6的28岁。大半年的时间里天天听着公司的负面新闻,心情难免受到这样那样的影响。跟2007年上大学时的自己比较,好像都差不多,还是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去餐馆吃饭,还是买不起房只能租房住「年中搬了一次家」。想到这些就觉得快30岁的人了好像什么都没有想明白和做出什么事情的样子,就有些沮丧。
后来公司找到了好似很有愿景的CEO,我也八月去了墨西哥城,九月去了泰国的曼谷和清迈,十月公司宣布了软银收购员工股票的新闻,十一月去了日本的大阪京都和直岛,十二月雪季来了又开始滑雪了。心情好像又慢慢好起来一些。

不论怎么样,2017年就要过去了,2018年还蛮憧憬,卖掉一些股票可以不啃老贷个款给自己在旧金山买一个小公寓。
看了森山大道的「ハワイ」相册之后2018年很想去看一下夏威夷,想去北海道来一次公路旅行般的滑雪之旅,想去一次伦敦看看这个继北京上海香港东京纽约巴黎之后最后一个我还没有去过的大都市,想去俄罗斯看世界杯,想去一次南美大陆。
2018年也意味着在公司待满四年了,希望在29岁的时候能够想明白30岁之后的日子想要做什么。

The Mission

江湖再见吧
我们这个组合既然这么棒
以后五兄弟就好好合伙赚钱
我可不,我还是喜欢剪发
阿肥呢?
友谊永固吧
– 「枪火」,杜琪峰

周六下午在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SFMOMA」的放映厅观看了杜琪峰的「枪火」,电影放映结束之后有一个跟导演的 Q&A 环节。于是电影一结束就跑到放映厅第一排的座位,想近距离的看一下导演。

SFMOMA – The Mission

主持人非常捧场的把当天最后一个提问的机会给了我,我一上来就不管在场的美国人香港人,直接用用国语说:「我从小就看香港电影长大,今天能在电影院里看枪火,然后看到导演本人,表示非常激动」。然后问了一个自己也蛮好奇的问题,「去年看了树大招风之后,印象颇深的是导演是三个新人,想知道银河映像的年轻导演培养机制是如何运作的」。
导演呵呵一笑,说自己很喜欢年轻导演身上那些「不一样」的想法,之前香港办过一个 Fresh Wave 的短片比赛,后来导演觉得短片没人关注就找了里面的导演来拍长片。他笑说这个电影前前后后准备了五年才拍好,要是他自己五年可能都拍了五部了。

「枪火」真得挺好看,主办方用心良苦特地找来35毫米的胶片版本,放映时音响时不时响起胶片电影的滋滋声。在旧金山黑漆漆的影院里,看着年轻18岁的林雪在荧幕上拨花生壳,玩跳舞机,看黄秋生即使不说话也一脸戏的样子,就觉得生活格外美好。Shopping Mall 里五人的枪战戏,明明是紧张动作场景,导演却能同时把每个人的表情和内心描绘得如此生动。
大家都说杜琪峰的电影里充满了男人间的情谊,「枪火」更是其中的巅峰之作。团伙五人完成任务之后,庆功宴上虽然是把酒言欢,言谈之间却透露出对散伙的不舍,吴镇宇说「我们兄弟五人以后一块做事好好赚钱」,林雪不置可否,举杯说道「友谊永固」。
好的电影除了好看还能够让人在其中找到生活中的蛛丝马迹。喜欢港片是小人物们的日常生活,庆祝任务成功就找家小酒楼吃鱼翅,日常到仿佛自己都可以走进电影里的场景。虽然这辈子可能都不会有机会拔枪执行大佬的任务,酒楼里那种兄弟之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的苍凉感其实也都好常见。
16年八月一号,UberChina 说卖就卖掉了,100 来人的 China Growth 说拆就拆了。上周五解散一周年之际,三藩之前的 China Growth 队友还和国内原来 Uber China 的同事前同事煞有介事的视频会议「重聚首」,大家追忆了很多当年的八卦,展望了一下未来。回看过去的十二个月,我却有些黯然,就像「枪火」中生死与共做完任务之后,在接到下一次任务之前,只能通过游戏厅的跳舞机来惶惶度日。
无聊时候还是可以多看看电影,杜导都已经指了条路,先从拍短片开始好了。

去日本拍照 – GoPro

17年二月在日本滑了三天外加一夜的雪,分别拜访了长野县的白马村和野泽温泉村。




从东京到长野乘坐新干线只需要两个小时,再在长野站转公共汽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车窗外尽是美丽的日本田园风光。第一天是大晴天,几日不下雪对我这个粉雪爱好者还是感觉略为失望,于是一个人把白马五竜白马47这两个连起来的雪场上上下下都刷遍了。印象颇深的是日本的滑雪文化,常常看到老师带着一队小学生中学生在往下滑双板,学生们都沿着老师走过路线划着整齐的S型。另外一个印象是日本高中大学以上的年轻人,一律都是滑单板。



第一天到下午后半段天气开始转阴,据说晚上会开始下雪。谁知第二天起床雪转成小雨,本来略为失望打算在酒店休息。结果十点左右乌云开始散去,太阳逐渐露出来,喜出望外扛着雪板就往雪场走去。第二天的计划是拜访白马村最大的白马八方尾根,可惜因为风速的原因,雪场只开放了山脚的几条不长的缆车。滑了几个小时也算是到此一游。

下午离开雪场后从白马村乘车到长野站转车一路驶向野泽温泉村。之前网上查询攻略,说长野的白马村和北海道的二世谷因为名气最大,外国游客最多,已经有点丧失日本古朴的风情「最搞笑是在白马村见到卖着Tacos的墨西哥餐馆」。而野泽温泉村则相反,这个当年因为天然温泉而建起来的小镇,并没有因为滑雪场而严重西化,反而保留有日本的风情。
第二天晚上到了野泽温泉村之后,天上就开始下雪,直到第二天早晨,雪还下个不停,终于让我这个跨过太平洋的粉雪爱好者在第三天体验到了暌别一年的日本粉雪「去年跟XY在北海道第一次体验」。




可能因为日本年轻人都喜欢滑单板,或者因为日本人遵守规则的性格,所以不太常见本地人在树林里滑行。那对于追随粉雪的滑雪者我来说,树林里滑行当然就是最棒的体验。尤其是四下无人「有时从山顶的树林滑到山脚都不见几个人」,独自一人在树林里穿梭,仿佛哲学家般一个人思考人生,或者小说家一个人体验生活,这种「浸入式」的旅行体验不是仅仅「消费式」的行程所能体会到的。




野泽温泉村另外一个让我觉得很棒的地方在于它紧凑的村落设计,从车站到酒店到雪场到居酒屋到温泉,全部都可以步行可达。滑完雪坐在居酒屋的吧台前,接过老师傅递来的鸡肉烤串,跟JX干一杯麒麟啤酒,心里想的当然是「明年再来吧!」

四星电影

志明依然不知要怎样 这些年 自问拼命配合主演
春娇绽放母亲的笑脸 爱的人 为何永远还是少年
阿信 – 「志明与春娇」

最近两个星期在旧金山的电影院看了三部华语片,电影里有上海有香港,甚至还有一点台北,看完电影好想马上买一张机票飞回家,吃个夜宵,看看不打烊的城市人潮不断的样子。

看了一下自己的豆瓣,发现自己最近看的连续十部电影都给了四星。四颗星,很像自己生活的打分,比三星及格好一些,但又没有五星那么饱满。
其实这十部电影的类型都还蛮广,有宫崎骏讲述环境与人类关系的动画,美国打打杀杀无脑动作片,美国打打杀杀黑色幽默剧情片香港剧情片香港喜剧片大陆剧情片大陆喜剧片。看完一律全都给了四星,比及格好一些,但是距离五星的满分还有些距离。
十部电影里最接近五星的情绪的应该是「春娇救志明」,翻一翻自己的豆瓣历史,前两集「志明与春娇」,「春娇与志明」自己看完的时候都给了五星,五星的情绪也跟当时的情境有关。
看「志明与春娇」是大四毕业前夕,马上就要去美国。电影真得很好看,志明与春娇都很像生活里会遇到的普通人,所以彭浩翔写得的台词更容易被记住,姣婆遇上脂粉客的爱情也更容易打动人。在北京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是第一次找到放粤语的电影院,如果当初看的是普通话配音,体验应该会差蛮多。
「春娇与志明」其实剧情普普通通,当时流行香港电影北上,这部电影也大量在北京取景,港片的味道则少了许多,不是最近回顾了一下我都忘记徐峥还在里面演了一个角色。不过电影还是不乏亮点,比如曲婉婷唱的主题曲和杨幂的好身材。所以五星的打分更多地是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的情境,硕士快要毕业,四处面试找工作,在纽约面试的时候恰巧电影在院线上映。在村里读了两年书,可以在电影院里看华语片,看完电影还可以看看五光十色的时代广场,真的蛮开心。
「春娇救志明」距离拍第一部电影已经八年了,电影里春娇还是念叨志明没有长大,即使余文乐已经从28岁变成35岁。「喜欢你」里的周冬雨可爱又大咧咧,心里喜欢男生嘴巴上还是不能认输。两个人电影里的角色简直就跟真人秀「我们相爱吧」的设定一模一样,看不出来是两个人在真人秀里秀得太像电影,还是电影里他们演得太像生活中的自己。

答案其实不重要,好的电影距离生活并不远,如果觉得自己过得是四星生活,那就去看看五星的电影吧。男生长不大没关系,一样可以把到空姐和骑滑板的女孩,最后还可以跟相爱的人结婚。爱做菜的女孩经理不喜欢吃肉没关系,一样可以让霸道总裁爱上自己。生活都可以过得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