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T归来

这篇加上之前写的这篇《杀G归来》,可以合成一篇叫做作《杀-留美考试-归来》。
下面就说说这一次考T的经验和教训吧,学习time同学日志里的话: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正式开始准备应该算是三个礼拜前吧,就是从杭州回来以后上了第一节bby课后的那个星期。
周一的时候从淘宝上买了一本OG,一本Barron和一本Delta。
在等书寄来的几天里,我在太傻上阅读着大家的备考经验。我惊讶地发现大家的说法如此不一,但我基本上都是挑以”一个星期搞定…”,”…速成”,”懒人非牛人备考方法”,”112分…”等等为标题的帖子进行阅读。结果十来篇帖子看下来之后还是一点头绪都没有。
就在我没有头绪的时候,书寄到了。
怀着憧憬的心情第一次打开了OG,当时记得是每天看OG上的一个section,一个礼拜剩下的时间把OG看了一遍。其中还把阅读和听力的练习题做完了,感觉相当不错。后来证明这是完全的错觉。
我的计划是第二个星期做一做各个section的单项训练,然后第三个星期做模考和看机经。
结果由于第二个星期bby的课程实在是太刺激了,我做作业做的太投入了,一不小心就忘了我再过不到两星期考托福的事实。
其实说忘了也不太适合,主要是因为口语。考过T的大家都知道,口语是最需要练一练的,因为读、听、写的考试形式已经被我们中国考生考到烂了,唯有没遇到过口语。
我第一次做OG上的口语题时就被雷到了,找不到时间的感觉不说,完全不知道说些什么。当时就琢磨着要好好地专门地练习口语。
可是问题马上来了,到哪儿去练习口语呢?在实验室怕打扰旁边的人,于是决定回寝室。可是书和笔记本都太nm重了,每次临走前想到第二天还要带回来,于是…直到有一天终于把东西带回宿舍了,心想大家都在打游戏,我在这儿练习口语不是影响到其他人了么?于是决定还是回实验室练,大不了说小声一点好了。
就这样在别扭中一个礼拜又过去了。
终于在上个礼拜周末的时候,我从illusion中清醒过来。因为就像time同学这样的大牛(四级620+,六级640+,托福112)都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来准备,回忆了一下自己的四六级成绩,顿时掂明白了自己有几两重。
所以我做出一个决定,到图书馆的六层练习口语。
结果当我把那些音频都传输到我的Nokia N810里,鼓起勇气背着厚厚的delta来到六层时,费劲周折找到一个位置坐下时。我发现我忘带耳塞了,于是那天又做了一个早上的阅读。
后来的两天里我分别做了delta上的口语和听力。
我记得看过一篇日志说delta和barron其中一本的听力是非常bt的,根本不是考试时的水平。
所以当我发现delta的听力比og上要快许多时,甚至超出我可以掌握的范围时,我自然而然地认为那篇日志说的是delta。
口语的前两题也在我地不断练习下逐渐找到了感觉。之前听过别人说这两题可以通过准备一些段子来准备考试,后来发现其实没必要,因为问的问题大多数都非常容易回答,很容易就可以想到三点理由,加上45秒实在说不了啥。更重要的是,我实在没有时间来读那么几十道题然后去准备一些万金油的段子。
接下来就是这个星期了。
头两天还是一样每天练习听力和口语。
经过来回的做题,我无奈地承认这个结论:听力实在不是一个一两天就可以提高的东西。
然后口语的后面四道题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当时听懂的比率。
为什么只是不断练习听力和口语呢?
因为从我能够获取到的信息资源是:“阅读和写作都很简单”,“写作我都没练过,直接上考场了”等等。尤其对于阅读在做了一个那天因为忘带耳塞做了一个早上的delta之后更是坚定了我心中的想法。
但我心想:为了保险起见,还是练一练写作吧。
当我试着做delta上综合写作题的时候,我傻了。就是那种要求150词我发现自己只能够写50词左右,还是在我听得比较清楚的时候。
加上口语的4、6题,我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对于lecture的材料我找不到文章的脉络和points。许多时候就算听懂也不知道怎么说和怎么下笔。
于是我上网去查模板,对这几道题进行反复地练习。
前天(周五)我第一次用barron的光盘进行了模考。其实这次模考并不太像真正的考试,因为我早上起得比较晚,做完阅读听力之后已经到了吃饭的时间,加上Test 3有听力加试。
而且我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就是那篇帖子上说的bt听力题是barron而不是delta。
在这多重惊吓下,考完前两个section后的我是又饿又困,所以我决定回去吃个饭睡个午觉。
睡醒后回到实验室接着我的模考(这时候我已经不在乎在哪儿练习口语了),发现对于口语的4、6题和综合写作依然不知道如何下手。倒是第一次独立写作(也是考前的最后一次)写得还挺爽的,经过AW训练出来的就是不一样。
下午考完之后本来打算晚上把听力(9个段子错了13道题)、口语和写作的几个段子再听一遍的。
结果当天实验室学长说今天有福利,晚上出去吃。800块的预算七个人吃,于是大家开始上网去查找各种饭店,为了不扫学长的兴,我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我最讨厌就是该学习的时候心不在焉了,因为此时心不在焉已经无法控制,于是我将状态转换成非学习时间。当天我们吃的还蛮爽的,印象中吃了两轮,一开始点的菜吃完了大家觉得不尽兴又点了一轮。结账的时候820+元,就在我心想每个人还得出个6、7块钱的时候,学长说其实预算有1000元,800元只是一个预期的消费。吃完后大伙儿又在饭店外下棋下了半天,回到实验室后耐不住同学的要求又打了两盘dota,打完之后把出去吃饭前没看完的“国光帮帮忙”给看了,这时我发现已经十二点半了,赶紧回宿舍。回宿舍后把累积了一个礼拜的衣服都拿出来洗了,因为第二天要去bby上课,于是在水房又洗了个澡,洗完澡后头发没干于是用手机从网上下了部王朔的短篇小说《空中小姐》给读完了。小说讲了一个爱情故事,最后还是个悲剧,让我难过了好一个晚上。
第二天(周六)早上去上了bby的课,本来打算下课后直接回实验室看托福的,因为周日就要考托福了嘛。但是在同班同学劝我回去睡个午觉,因为休息好了做事情才有效率,我想了想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
晚上回到实验室之后对着答案和script把周五模考的题回顾了一遍,又接着继续练习口语的4、6题和综合写作,悲剧的是知道我离开实验室时仍然感到无从下手。
我心想考试的时候应该自然就会了吧。
为了看美国机经,7点钟我早早地从床上爬了起来。吃完早餐来到实验室时已经八点了,把美国机经看了一遍,准备了一下上面的口语题,记了一下综合写作的几个点。我开始看加试的机经。
看完各种机经后时间也差不多了,但我想起time同学的经验,于是我在实验室坐着等到九点二十的时候才下楼(考场就在靠近我实验室正下方的房间)。抄了一个不透露考题和不作弊的宣言后我坐在那等着,抱着听到别人口语的期望我是倒数第三个还是第四个进入考场的。
一上来大家都在试音,所以做口语的时候感到有些懵,三篇文章基本上都是压着点答完了问题。
接着是听力,几个lecture的段子的题目都很不确定,汗···
加试听力是那几个经典的段子。
可是由于听力我做的太快了,我发现当10分钟休息的期间只有一个离我大概半个教室远的女生在念口语。虽然很大声,但是我实在听不清她在说什么。
休息结束后,我很紧张,因为我马上就可以知道有没有碰上机经了,要知道六个口语题我都准备好了啊。
可惜没碰上。
不过还好,前两道题说的还蛮自信的。直接导致后面四道题都听明白了。
综合写作也很简单,不论是阅读还是听力材料,思路非常清晰,写得那叫一个畅快,我稍微收敛了一下写了大概230+单词。
最后独立写作就不说了,哥毕竟是练过AW的。
没想到结果是一开始担心的口语和写作感觉不错,反倒阅读和听力忐忑不安。
不论如何,我的第一次T(当然希望是唯一一次)已经结束了,接下来等成绩出来再说了。
我又要开始赶bby那些刺激的作业了,哈哈~~~

申请经验分享会-感想

周一晚上侯导找了大四的学长跟我们分享了他们申请的一些经验,在这里把当时做的笔记和之后的一些感想给写出来。
来宾一:五系NingXin学长,GPA,G,T分别为3.8+(13/198),1300+4.0,104,offer:Caltech…….
来宾二:六系ChengZhiyuan学长,GPA,G,T分别为3.6(16/240),1300+5.0,100,offer:TAMU……
来宾三:六系MuTengfei学长,GPA,G,T分别为3.89(2/240),1320+3.5,97,offer:UIUC……
来宾四:二十一系Cao学长(没听清名字),GPA,G,T分别为3.7~3.8(13/198),1300,104,offer:Gatech,UW-Madison……
有几点总结:
1.四个人都推掉了保研资格,可以看到他们的GPA和RANK都是相当高的(at least TOP10%);
2.GRE四个人的分数都是1300左右,TOEFL也是在100分左右。
硬件条件就总结到这儿,接下来说说每个人的一些特点:
第一位NingXin学长大三的时候拿到一个Honeywell的奖学金,这个据说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奖学金,当时全北航就他一个人拿到了,全国航空类的好像也是个位数的名额。他在写ps的时候着重强调了这一点,原因很简单,就是要强调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
第二位ChengZhiyuan学长提到了一点,就是竟然有教授跟他说”GRE成绩不够”。后来我私下里问他有没有一些教训可以告诉我们,其实我觉得凭他的硬件条件(好像)应该是不止TAMU的,他说当时很早的时候就套到一个教授,加州的学校,方向也很喜欢。可惜后来放松了,结果最后那个教授把他拒了,如果当时一直套就好了。
第三位MuTengfei学长因为跟他聊了也比较多次了,不过这次还是有一些新的陶瓷经验输送出来。1.陶瓷就像打怪练级一样,先从排名较为靠后学校开始套起,感觉这个档次的学校套的差不多了,就开始套更好一些学校的教授,一路升上去;2.不要先读paper,先去整理各个教授之间的关系,形成一条链,甚至一张网。然后就可以,读一篇paper套一条链上的教授,太强了~~~
第四位软院的学长他的经验是到校外找科研,他做的事操作系统方向方面的工作,大四一年都在北大的实验室待着,最后毕设也是在那做的。而且申请的过程中没有陶瓷,等来上面所说的那些offer,感觉比较神奇。
另外后面三个人都参加了BeBeyond培训。
最后跟MuTengfei学长又聊了好一段时间,学长说:不要在这儿听这么多理论了,快实践吧!

May

轩辕剑3
上星期发神经从电驴上下了一款《轩辕剑3》,一周下来花了将近十个小时,打到最终boss……
游戏做得比较粗糙,不过剧情还行,横跨整个欧亚大陆,让我回忆起小时候看攻略的日子,不过没能找回那时玩RPG的快乐。
据说微软的首席软件架构师(Chief Software Architect)Ray Ozzie上大学的时候一个星期学习的时间为60个小时。我算了一下,一周休息一天的话,每天学习10个小时,就可以达到大师的高度了。而且貌似我常常一天在实验室呆的时间超过10个小时。
于是这周我每天刻意在晚上回宿舍的路上回忆今天的学习时间,让人心寒的是貌似一周下来在实验室的学习时间加起来也就10-20小时之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网络闲逛中消耗掉了。倒是打游戏花的10个小时感觉过得蛮快的:P
效仿水镜mm,修改了”xiaonei.com”和”www.xiaonei.com”的host,分别指向了MIT和CMU的主页。google reader也是大刀阔斧斩去那些最花时间的源:煎蛋、slashdot等等。等回再把War3和实况给删了,就圆满了。
今天去了趟BeBeyond听了一个G/T的备考经验交流会。一共请来了三个大四的GGJJ,给我们讲了讲他们当时考G考T的经验。
第一个是来自人大统计的JJ,给我们介绍了考T时如何整理口语的提纲,之后又讲了讲AW的准备。因为跟我关系不是很大,就没听得很仔细。给人的感觉就是JJ非常聪明,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如何四两拨千斤。
第二个是来自人大国管的JJ,T考了114分,整个过程就在讲如何准备听力和准备口语。这个跟我关系就更远了,所以听着听着就差睡着了。给人的感觉是这位JJ是非常认真、非常有条理的那种类型。 
两个人讲完已经过去将近两个小时,而我今天主要就是来听第三位讲工科生如何突破Verbal600分的。
这是位来自北邮的GG,一上来就告诉我们今天主要是针对10G和那些准备cancel6G转战10G的同学,我是那叫一个失望啊。还好这位GG灰常幽默,整个过程台下的听众笑声不断。总结下来,他就讲了两点:1.背单词,据他说他为了考G背了3w个新词;2.如果可以的话,一定要疯狂地跨区。别的就没什么了,其实也是,考GRE单词都不过关,一切都是空谈。感觉这个GG是癫狂型的。
一句话概括分享会:天下的烂人都是一样的,牛人则是各种牛法。
上BeBeyond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明白申请除了GPA,G/T,还有许多东西是可以我们自己把握的。有时候我们看到许多牛人有着超高的GPA,和毫无瑕疵的G/T分数,最后拿到超牛的offer,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他们是因为这些硬件条件拿到offer的。
其实这是一种逻辑上的错误,写过Argument的同学都知道。有一种错误叫做因果倒置,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有着高GPA和高G/T分数时,内心总会喊一声”真强啊”。好像这些人是因为分数所以才牛的,于是分数成为了他们一切成功的原因。其实错啦,分数只是这些人的一个结果,因为牛人们某种共同的特质,当他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时,他们会尽力去把这件事情做好。所以在他们大学四年之间,为了出国申请,会把每一次试都考好,最终申请的时候也会拼劲全力去陶瓷,写文书,牛校的offer自然是水到渠成。
那些共同的特质是什么呢?对于大部分牛人来说,我觉得就是大家听都听腻了的”专注”、”坚持”、”勤奋”罢了。就像上面我说的,一个星期全力学上60个小时,试问有多少同学能够做到呢?
不过话说回来,既然明白了这些”牛人特质”之后,我觉得从现在开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还不算迟。就像BBY的指导思想一样,pursue your dream!
五月份事情还挺多的啊~~~

which one is your convincing reason?

这两个星期感觉过得浑浑噩噩的,总是眼睁睁地看着时间哗啦啦地流走,而我只是坐在我的电脑前发呆。
没有动力,是因为目标不够坚定吗,让我想起那个许多人问过的问题:你为什么想出国?
频率最高的答案是想开拓眼界,不过这个理由太弱了,即使能够说服自己,怎么能够说服对方学校的教授呢。何况连自己都知道这只是一个应付其他人的借口罢了。于是上升到了“做科研”,因为国内的学术氛围,因为国外有先进的师资和设备。抱着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洋洋自得地选择一个看似感兴趣的方向,可是自己仍然找不到动力,每天无所事事地读GR里的文章,逛水木BBS。直到前几天看了一位北大学长的blog才惊醒。
“你说你喜欢做科研,你知道什么叫科研吗?你做过科研吗?做都没做过哪来的喜欢呢?”
文章上的一连三个问题问得我哑口无言。没错,我确实觉得HCI非常有意思,也觉得那些科学家很伟大,可是,对于“科研”两个字我却觉得这么的陌生。这让我想起来了BeBeyond主页在出国留学第一个步骤上写的大标题:想,想,想,你出国是为了什么?想起了BeBeyond老师不断强调的对专业的理解。想起了那个北理工学生的案例,一个对科研发自内心的喜爱的本科生。
这些文章和BeBeyond老师的话让我隐隐约约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一直不能够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因为自己并不真正地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个名校的offer并不是答案。“通过做科研来帮助他人”,有些接近了,不过始终停留在这么一个表面的层次上。自己并不曾认真地去想过或者调查,做什么样的科研可以怎样帮到什么人,也就是老师所说的对专业的理解。这个领域有什么 problem?什么样的 project能够去approach这些problem?解决了这些problem 有什么意义?
解答这些问题,比GRE,或者说GPA,才是现阶段更重要的事情。这是对于解决文章开头问题我得到的答案。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另外一位北大文科学姐blog里的一句话:“贤弟且慢!你对我们如此之认真,可又是否懂得,如何对自己认真呢?”
对自己认真,记住了!
ps:下周一图形学考试啦!!!
ps2:msra的简历已经投出去了,bless自己呵
ps3:bless大狼同学在这里,努力终有回报O(∩_∩)O~
ps4:没有科研环境,就要靠自己!第一个目标:IUI2010

BeBeyond

这两天与bebeyond的人接触了两次,在这里把收获记录下来。
发现bby培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让你把所有硬件条件(GPA/G/T)都抛在脑后,告诉你套磁才是最重要的,他们总会让你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教授想要什么样的学生??
通过他们的暗示和诱导,你会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教授想要的是对专业有深刻理解的学生。然后又去分析什么叫对专业有深刻的理解。
我之前其实一直在犹豫HCI和OS之间抉择的问题,其实对我来说就是梦想和资源的选择问题。这两天过后我明白了,其实目前我们手里有的根本不算什么;而其实当你觉得做一件事情很难的时候,做出做与不做的决定应该等你对事情做了充分了解后再做出,而不是一开始就退缩不前。 
BeBeyond从本质去改变一个人的留学政策还是很打动我的。

与学长的聊天

今天跟上一届已经拿到offer的一个学长聊天,获得的信息如下:

  • G/T真的不重要,相对我们付出的努力来说
  • GPA相当重要,他说这个让他获得了很多陶瓷的机会
  • 陶瓷非常非常重要,将近一个半小时的聊天里他说的最多就是关于陶瓷了,他的做法是:
  1. 一开始先去看各个会议的paper作者,搞清楚某个领域里世界上都有哪些牛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2. 然后广发陶瓷信,第一封新的内容大概是说自己对这个领域很感兴趣,之前做过一些什么相关的东西,希望继续钻研和获得一些指导,这里前三十的牛老板基本上都不会甩你的。而是那些排名稍微靠后一些的AP回信的概率比较大。
  3. 第一封回信一般会告诉你几篇paper和书让你去看。读paper的一个建议:就是读的时候如果遇到reference的地方把相应的paper下下来看abstract & introduction。读完以后写一些自己的感想,再提一些问题,这就是第二封信了。第一封信基本上就是在扯,但是第二封信就得要让人感觉有一些学术了。
  4. 如果还有回信,说明就有些戏了。
  • 陶瓷番外篇:查一下某个领域最top的几个会议今年是否有可能来中国(不一定要在北京,香港和上海也可以),如果可能的话争取到现场去,如果可以当面套的话效果会好很多。
  • 另外关于项目/科研经历,学长说他没有什么科研经历,不过大三的时候参加两个比赛,都跟嵌入式和硬件有些关系。这个也成为了他写简历很重要的一部分。给我们的建议是,现在就想清楚以后的方向,然后开始准备几个相关的项目。可以的途径有:去中科院实习,或者去企业实习(尤其对Master)
  • 另外一个小诀窍,外国人也许不认识Beihang U or BUAA,但是那些中国毕业后到国外当AP的还是认识的,可以重点套这一部分人
  • BeBeyond(拼写不一定对)是一个不错的咨询公司,价格也相对合理

谢谢学长的经验分享,这么好的offer也不知道再祝愿啥了~~~

需要踏实

今天在论坛上看到一个复旦的拿了MIT,Stanford,CMU&UW的offer,那是要如何的牛啊?
我思考着这个问题,只希望静下心来踏踏实实一步一步走下去,每天至少一篇ISSUE,做最好的自己。

复习小结@1.8

复习了四天,总结一下这几天的效果。
随着今晚有惊无险的组内互评,信号与系统、软件工程和数学建模的所有作业已经告一段落,虽然完成不尽人意,但终究还是可以放下心来全力备考了。
周一看了编译原理,周二几乎看了一天的信号与系统,周三看了半天的编译原理,同时完成了信号与系统的大作业,周四看了一整天的数据库。
成效如下:编译原理 1~4章(按课件的编号)基本搞定了,信号与系统题目做到了第3章,课件看了前七章,数据库所有课件已经看了一遍。
分析:编译原理由于之前作业做得比较多,尤其是前面这几章,所以复习的时候思路非常清晰。数据库就是后面几章的概念比较多,可能到时候还得记一记,前面几章关于需要计算与分析的也不是很难,做几张卷子应该问题也不大。比较担心的还是信号与系统,虽然从学长和老师那听来都是只要把布置的几十道作业题搞透,还是OK的,可是由于一个学期没有听课也没有练习,加上课件的极端晦涩,让人还是倍感头疼,尤其昨天做大作业的时候这种感觉尤其强烈。what’s more,这门课还用到许多关于积分的知识,OMG~~~
计划 :明天打算看上一天的信号与系统,好好研究研究,周末再分别抽一天看编译原理和软件工程,周一就得上考场了,时间剩的不多了说。
ps:今天忙里偷闲查看了一下CMU关于HCII和LTI的介绍,貌似学费一年下来(相对)不是很贵(<40w RMB),而且校内还有一些RA/TA的机会,而且前者master的录取率有30%+,不过这个数字不能说明问题俺还是有这个自知自明的,yy一下,呵呵~~~准备近期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地去yy这些最top的cs school 
关于HCII:全称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nstitute,研究人机交互的,貌似里面很多的学生都是技术&艺术(design & art)兼修,还是挺好玩的看起来,不过俺老粗一个,对art一窍不通,不过对design还是非常向往的,不知道对方感不感兴趣呢?
关于LTI:全称The Language Technologies Institute,master读两年,读完以后有很大的概率会接着读Ph.D,对像我这种向往计算机理论科学的学生还是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的,可惜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的master是不招非CMU的Ungraduate的,不知道LTI对学生的要求是啥?

我不会写标题了

在实验室写了一个下午软件工程文档,为了GPA,这学期软工的每一次作业都尽可能地精益求精。因为我是项目小组里的主要开发者,这次《概要设计说明书》自然落到了我的肩头上。
格式,思考,参考,胡诌,对着老师给的满分95的评分准则,任何能让文档看上去更正式更完整的方法我都用上了。
其实对我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我还是蛮喜欢做这种非常格式化的工作的,只是蛮耗时间罢了。
说到时间,昨晚我无情地拒掉了今天下午任*的K歌宴。连续两天晚上12:30后从实验室往回走,早上7:00以前从宿舍往实验室走了。两门大作业,GRE的单词与作文,实验室永远做不完的工作,科实的工作(我很想找时间给大一的学生再开一次沙龙),时间总是感觉不知不觉地流走。这个学期似乎又已经接近了尾声,回去的机票貌似还挺贵的,元月28号还得回来上寒假的新东方,再短的时间都得回,不知道大三的暑假会发生些什么事情,抓紧能跟家人聚在一起的时间,因为最近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更觉得此事是如此的珍贵。
Google Reader的Recommendation功能真的很好很强大,据说是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来给你推荐你可能喜欢的源。一开始用的时候订了好几个PPMM的blog,结果就一直给我推这方面的blog。这一看不行啊,连机器都觉得我好这口,于是马上把相关的blog全都退订了。
之后又开始给我推IT资讯与新闻相关的blog,结果很快就信息过剩了,所谓信息爆炸就是没有信息,于是又退订了一些。Recommendation有一个很好的功能就是可以把它推荐给你的blog拒掉,这样子下次列表刷新(一、两天一次)的时候这个blog就不会显示出来了。
最近订阅了一些北航在美国留学同学(比如大章鱼PP学姐)的blog,过了一段时间后,它竟然开始给我推一些类似的blog,而且大部分都还是cs的。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我总喜欢从别人的故事中找到对自己的激励。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前天晚上看到的一个复旦(从字里行间判断出来的)的学姐,今年过去的。拒了CMU/LTI(CMU中对我来说最梦幻Institue)的AD,拿offer去了WISC,而且貌似本科只上了三年(从字里行间判断出来的)。校ACM队,大三就开始发各种会议的paper,貌似都是我现在很”想”去做的事情。
另外看到的两个blog更猛,一个发到了WWW上,另一个发到了AAAI上,忘了是哪个几乎每年都参加ACM的International Final了,搞CS的,嘿嘿…
下面是来自国内某高校计算机学院官方网站上08年获offer表格

高校简称 中文译名 国别 获offer人次
CMU 卡内基梅隆大学 美国 9
MIT 麻省理工大学 美国 2
UC Berkele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美国 1
Princeton 普林斯顿大学 美国 2
UIUC 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 美国 1
Cornell 康耐尔大学 美国 3
UT Austin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美国 2
Wisc-Madison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美国 3
UW Seattle 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 美国 2
Gatech 佐治亚理工学院 美国 1
UPenn 宾夕法尼亚大学 美国 3
UCLA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美国 6
UCSD 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 美国 3
UMCP 马里兰大学 美国 3
Purdue 普度大学 美国 10
U Michigan Ann Arbor 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美国 4
Columbia 哥伦比亚大学 美国 6
JHU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美国 1
Duke 杜克大学 美国 1
USC 南加州大学 美国 9
UMass 马萨诸塞大学 美国 1
Brown 布朗大学 美国 2
Yale 耶鲁大学 美国 2
Rice 莱斯大学 美国 1
ParisTech 巴黎高科 法国 1
U Waterloo 滑铁卢大学 加拿大 2

个人觉得上面每所学校都是大牛特牛,尤其注意CMU,UCLA,USC&Purdue这四(我不会数数了)所学校的offer人次。貌似会让别的学校的人很羡慕的样子,因为只要能保持在年级的前30,基本就不用愁了。
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在太傻上看的一个帖子,大意是说被对方学校拒的原因是因为X名以外的学校不予考虑,然后那个人感到很愤慨,觉得应该”英雄不问出处”云云,然后那个帖子似乎还被版主加了好几点威望。
当时为了和谐,没有在上面留言,因为我觉得这个只能怪那位同学自己,怪他在高中的时候没有好好努力,考上一个好的学校。这几天看到我们学院一个学长的日志,我理解他的意思是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无所畏惧”、可以拼命的年级。我觉得他说得很好。
有时候可以听到有人所”趁大学不好好玩,以后就没有机会了”,相反,我的看法是”如果现在不好好拼,以后就真没有机会了”。其实人的一辈子是一直在做各种各样的选择,选择”出国”还是”读研”,选择今天晚上”打dota”还是”多写几行代码”,选择”追女生”还是选择”晚自习多做几道题”,选择”看动画片”还是”选择做奥数题”。这里没有谁对谁错(比如”小时候回家看《圣斗士》”永远是我不能忘记的快乐时光),但是这里有一个你做的选择是否是迈向你的目标的问题。
感觉人生的轨迹就像一颗分叉的树,每个时间段都会根据你做的事情走向不同的树枝。在你很年轻或者很小的时候,你位于树的根节点,你所可以做得改变是最多的。随着年龄的增大,不同的人会随着不同的分支走向不同的轨迹。如果这时候你发现你年轻时的选择是不正确的,你要付出比另外一些人多得多的精力去改变,可是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有些事已经没法改变了。比如上面那位同学他既不能让对方学校录X名开外的学校也不能让自己的学校冲进X名以内。就算有可能,付出的代价与他高中的时候努力一把考进X名以内的高校相比,哪个更容易做到一些呢?
所以,看到上面那个录取名单就不足为奇了,有的是这个省的状元,有的是IOI的金牌获得者,有的在你学加减乘除的时候就在敲if/else了。
呵呵,所以那个表格权当看看消遣就好了,我大学以前的时光还是过得非常开心的:D
说一些轻松的,最近看的几部电影各一句话评一下:
The Dark Knight:小丑如神话般
007:看完有种被耍了的感觉
Wall-E:Pixar越来越有深度了
梅兰芳:经典台词,“那要得爷乐意”
ps:呃…每日一澡是必须的。话说最近ICWS call for paper,谁都不要拦我

计划很有变

昨天订的作文计划今天就要更改了,原因有二:

  1. 今天写了一个半小时左右只写了5个issue的提纲,就算多练练把速度提起来,再写5个argument貌似也不太现实。
  2. 另外一个才是致命的,就是很不幸的我把日期统计错了,240/5=48 != 28。计划中貌似少算了20天。

鉴于上下两个原因,新的计划出炉了:

  • 11.17~1.3 每天写5篇Issue提纲,读5篇Argument Topics
  • 1.5~1.18 每周3篇Issue,2篇Argument,周末修改
  • 1.19~2.22 每天1篇Issue,每天1篇Argument
  • 2.23~3.1 待定
  • 3.2 上考场!

每天写5篇Issue提纲不变,每天晚上看同样topic的范例提纲。Argument每天保持看5个topics,就不写了。
另外,参加太傻写作小组的计划并不改变。
基本就这么多,先这么进行着,不行再更改。
ps:今天一下冷了许多。编译作业没有写完,感觉很不好,以后作业还是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