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来谈谈这一次的Cold Visit吧。
首先我调研的方向是人机交互,而据我所知我们学校是没有老师做这个的,最多只能说有一些擦边的项目。所以我一开始就将目标锁定在了清华大学。
经过我查阅清华媒体所的网页,和通过向清华认识的同学打听,将目标锁定在了四个老师身上。
S教授:媒体所所长,同学A说她是少数几个做比较纯的人机交互的老师,同学B也说她是泰斗,加上原来在国外学校的学生页面上看过她的名字。所以她也是我今天最想拜访的老师。
T教授:同学A介绍的另外一个做比较纯的人机交互的老师,但是他的页面上对其介绍非常少。
C教授:这个老师其实主要的方向是Computer Vision,但是由于同学A在其指导下做过项目,所以也成为我拜访计划中的一员。
A教授:这个老师的主要方向貌似也是Computer Vision,同学A说这个老师人很好。
将四位教授的联系方式和办公室地址记下来以后,分别给他们发了一封邮件。邮件先介绍自己,然后表明自己想攻读“人机交互”的博士,希望能够与老师交流。
邮件是昨天晚上发出去的,今天早上起来以后发现老师还没有回复邮件,遂决定直接杀向清华。
绕了大半圈终于找到清华的FIT楼,坐电梯来到五层,出电梯的时候还是感到一丝紧张,还有一丝兴奋。看了一下楼里的海报:一个MIT的教授这两天在这有个series course。然后就去找S教授的房间,发现门没关,打开进去之后一番自我介绍,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电话响了,老师说这个电话可能有些长,你在外面等一等。
我心想:got it!这么说第一个,也是我最想拜访的一位老师已经成功了。
在走廊等了十来二十分钟左右,老师打完了电话,这次的拜访也正式开始。
老师说因为我没有跟她约时间(老师没有回我的邮件),其实待会有一个讨论会,她还得准备一些材料,所以这次谈话可能会比较短。我说好的。
一上来老师就问我的GPA和北航的政策,我赶紧解释其实我是想到美国去读博士。
然后我们就开始讨论HCI的问题。
其实之前我是带着一下几个问题去的:
1.人机交互的发展现状。
2.因为之前统计过CHI的paper,发现这个领域做的东西很杂,不像别的领域几块几块分的这么清楚,如何能够抓住人机交互的不同的小研究点。
3.因为这个老师也在媒体所中的pervasive computing division(普适计算组),所以我想她具体介绍一下pervasive computing和一些他们做的项目。
4.一个学生的知识如何从textbook到research。
因为在时间有限的前提下,老师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不仅在做笔记同时脑子也在飞快地思考下一个问题,生怕谈话一有间断就over了。
总的来说收获有下:
1.CHI的paper比较侧重human factors,所以这个会议的论文从computer science的角度去看的话会感到没有头绪。所以推荐另外两个会议UIST和IUI。嗯…回头一定好好看看这两个会议的paper。
2.人交互的paper一般都会有technology和evaluation两个部分。老师给我介绍了一些经典的evaluation方法(汗啊,这个应该是我自己先看好的)。然后很想知道关于前面的technology,有没有什么路子能够让我去学习的。老师说technology就涉及到各个方面了,比如multi-touch就会涉及到一些物理的知识,比如computer vision又是另外的一些知识。尤其现在很热的multimodal,更是各种技术要结合在一起。最后老师下结论说,人机交互对于本科生做出东西来很难。
3.我又接着问,对于研究生一年级应该去学些什么东西呢,或者说怎么入门呢?老师说那就根据课题组了,根据项目的需要去学习知识,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去积累。
由于时间的关系了,许多问题也没来得及展开去询问。
我的感觉是看来要做人机交互的论文,还得先去学习别的领域技术,能够把东西做出来先,再拿人机交互的知识去进行评估。
看来现在还得想想要去学些什么了,这儿没有课题组,只能靠自己了。
另外,下次找老师的时候还是得把人机交互的相关基础知识弄得熟悉一点再去,然后争取交谈的时候能够持续的使用专业的词汇。
因为与第一个老师的交谈实在太刺激了,而且感觉从人机交互的角度来说,在自己目前的水平下,难以问出更多的东西,于是就打道回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