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问题1:你7月去哪儿了?/你留在北京做什么?
答:我在学长创业的公司实习(其实这个答案更正为”我在学长带领的创业团队实习”更为准确)。
问题2:为什么你的状态更改得那么频繁?
答:其实那些状态都不是我去改的,是我用”街旁”签到的时候同步过来的,是自动生成的。
问题3:什么是”街旁“?
答:第1个问题和第2个问题最终都会来到这个问题。
如果你听说过美国的Foursquare,我会说街旁是国内的类似于Foursquare的服务。
如果你没听说过Foursquare,我会说街旁是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社交网络,用户可以使用街旁对其去过的地方进行签到,并且发表当时的心情。同时我们会跟一些主办方合作,签到次数较多的用户会得到一些礼品,甚至一些音乐节和Livehouse的门票。
四月份的时候Yahoo考虑以1亿美元收购Foursquare,结果没有成功。
一篇采访可以让你对街旁了解更多:http://www.ifanr.com/16242
街旁北京团队合照,背后是国贸附近的建筑群
正文
01. 实习
在街旁为期40天的实习是我4年间的第2次实习,上一段实习在微软研究院持续了9个月。
我觉得很幸运能够在本科四年间有机会同时在大公司,和短小精悍的创业团队实习,我将其视其为我大学四年最为宝贵的收获。
在小团队工作的经验是非常刺激和新奇的。
尤其我们做的是交互式网站。
每周都有数个新功能上线,每一段代码的修改都会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体验。
就像Qishuai说的,更新API的时候只要有1s的断线,马上就可以收到用户的抱怨反馈。
02. 团队
小团队,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成员之间都非常熟悉,不论是RD, UI, PM还是Marketing。
这也是我当时选择加入Jiepang最重要的原因。
一开始就抱着跟着Yuancheng主席和Bill(彪儿)大师混没有错的想法过来的。
然后想介绍的是Dan,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顶着一头乱发,戴着个黑框眼镜,一看就给人很鬼马的感觉,结果发现感觉是没错的。
Dan是我们的UI,更是我们的Product Manager。
Dan爱看彭浩翔的电影,也爱唱Eason的《超人的主题曲》。
Dan胸前总是挂着个Lumix LX3,那是我见过最漂亮的DC。
有一段时间,Dan总是戴着个草帽来上班。
Dan也是我们的大管家,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有他在就不需要付钱了。
Dan还是续摊王,有一次我们是从三里屯吃到居酒屋,另外一次是从奇遇花园吃到簋街最后到钱柜唱通宵,那次是四年来第二次KTV通宵。
可惜我们商量的彭浩翔Tee最后还是没有设计出来 🙁
明年见面的时候要,如果做出来了,记得留一件给我ho~
Dan的帽子 @ 南锣鼓巷
Catt是我的学弟,比我小两级,是软院的。
但是我觉得他的程度比我同年级六系的学生好太多了,尤其那些从来没有实习经验的同学。
Catt的宿舍养了只猫,总是过来挠你的腿,所以周末写程序我们尽量跑到咖啡馆去。
Catt学弟设计的海报已经遍布北京各种咖啡馆了,文艺的那种咖啡馆。
最近他开始由pure Graphic Designer向全能的Front Engineer发展,使用的工具也从之前的PS开始向CSS/HTML涉猎。
我和他做的第一个mini-site是一个七夕情人节的页面,当时我还跟他开玩笑说,你看我们写的第一个public的页面就会被放到豆瓣网站的广告中去(可惜那边动作太慢最后活动结束了)。有时候12点的时候Catt会在宿舍里弹吉他,因为他还在玩乐队。
有一次在开往西直门的地铁里,喝着买自85度C绿茶的时候,我们想出了”绿茶”的idea,那是一个临别时送给街旁团队的小礼物。
跟Catt的合作是非常理想的,这个应该还是会继续下去的,等他把小学期大作业写完之后。
Catt @ 北航大运村
03. 生活
在街旁的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对于我这个在海淀区待了四年的理工专业学生来说。
工作的地点在建国门附近,往西走是长安街,往东走是国贸,往北走则是朝阳门,三里屯等地儿。
一伙儿人工作之余曾到川办餐厅进食,愚公移山听Live,或者方家46号胡同听民谣,又或者西单的金库唱K。
晚上打车从公司回学校的时候,沿着长安街会路过天安门;白天打车从学校到公司,沿着二环会路过雍和宫。
I live on my earning, it just feels great!
04. 创业
当我跟高中同学解释街旁的时候,他觉得这跟网络营销差不多。
觉得在互联网行业,谷歌百度和网络营销的区别只在于是否违法。
我并不想纠正类似的观念,我只想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次跟yuancheng学长谈jiepang的时候,是在北航的雕光。
因为我在微软实习期间的小组做的相关研究就是location-based service。
所以我对jiepang表示出极大的兴趣,yuancheng当时就说:
当时和王兴一起工作的时候,他说他创业做的东西会满足三个条件:
1. 有钱赚
2. 不违法,健康的
3. 我热爱它
在21岁的这个夏天,能够做一份工作,可以拿一些薪水,写一些代码,
我们的工作能够受到来自那些从未谋面的用户的欢迎,
同时看着每周贴在办公室墙上的”周目标”,不断憧憬着它的未来,
而且,我为我们的工作而自豪。
I’m proud of our product, and my work.
I learn, and then I work.
如果你连一份专业内的实习都没有待过,只看过互联网上的一些YY贴,我又怎么跟你解释呢?
05. 梦想
我一直觉得,大陆高校本科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失去梦想。
我很赞同罗永浩说得就是,在发达国家,娶妻生子买房子,是基本保障,不是梦想。
So I think the dream should be more than money.
举几个例子,关于google,跟网络营销不同的地方。
一开始的时候是两个Stanford的博士生,在08年的www会议上发了一篇pagerank的论文,用来对互联网上的网页重要性进行排序。
http://infolab.stanford.edu/~backrub/google.html
后来他们觉得网页数量的增长速度将会爆发,加上Stanford本身浓厚的创业氛围,他们决定休学出来创办公司。
那年是1998年,当时他们俩人都只有25岁,刚刚拿到硕士学位。
后来在03年的时候,Google release了AdSense的服务,发现原来搜索也是可以赚钱的,之后Google就变成了这么一台”印钞机”。
你可以想象,今天的互联网没有搜索的样子么!?
我的想法是,两个25岁的学生,在他们读博士时候的想法,后来改变了世界,而且是往好的方向。
另外一个例子是我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章,说得是苹果电脑上图形计算器的起源。
原文链接 :http://apple4.us/2010/08/graphic-calculator-story.html
大意是一个苹果的员工,被解雇之后因为项目没完成不愿离开,
潜伏在公司里面(因为门卡还留着),持续之前的项目开发,
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
这是一个没有工资的项目开发,
最终产品得以被集成到苹果电脑预装的系统中。
问起动机,其中有一句话是:关乎男子汉的抱负 – 我们之前从未发售超过 100 万份的软件。
那天陈绮贞老师在豆瓣开了个页面,阿北兴奋地在广播里喊道:没有在豆瓣工作过,就没有生活过。
亦是同样道理。
就像我们做交互网站,也会把目标放在 100万 用户数上。
我一直都持有的观点是,计算机是如此幸运的专业。
短短50年间这个专业的发展,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而且持续到今天。
这是一个只需要空调,冰箱和键盘,就可以创造奇迹的专业。
Google当然跟网络营销是不一样的。
I don’t think you can understand me if you have’t built something proud based on your professional sk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