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终结者》系列是小学二年级还是三年级的时候到林新舜家玩,他说给看一个好看的电影,然后拿出一个《终结者II》的VCD(or录影带)放到机子里就开始看了。
后来回忆起来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是最后阿诺演的机器人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这里还有一块,然后就自焚了。另外有一些印象就是那个T1000可以变成液体,怎么也打不死,非常强大。
后来长得大了一些之后才知道当时看的那部电影就是大名鼎鼎的《终结者II》。
看《终结者III》,我记得那次是初三的暑假,洛哥生日,看得是午夜场。至于剧情也没啥印象了,就打来打去的,当时觉得那个女机器人还挺好看,后来回头看也觉得其实还好。
然后我知道这一部《终结者》还是上次看《Star Trek》的时候闪电跟我说的,说新的一部看预告片很有意思,他很想看。
本来今晚的计划是把操作系统第三次实验文档写完的,结果刚回到实验室,就接到刘公乙的电话,说出来看《终结者》。我一向觉得自己其实还是个蛮即兴的人,放下电话后就骑车往美嘉去了。
看完电影,觉得拍得还是挺不错的。
正式放映之前给了一个《变形金刚II》的预告片,加上电影中间的时候那个摩托终结者追击的场景,发现这种金属外壳的机器人让我非常受用,可以有high起来的感觉。
另外电影从头至尾始终灰蒙蒙的配色(除了天网总部明亮的内部),整个末日的氛围营造的还是很不错。
电影中几次人和机器人在有限空间内的交锋,看的时候还是让我感到了一丝丝紧张。
最后看完,我得到的结论是:人发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发明机器人来干掉人类,结果人工智能升级以后又发明人类来干掉机器人,然后循环下去……
看得时候让我想起了CMU的Robtics Institute,里面的学生和老师也是在干这么一些超酷的事情吧。
最后还是明显感觉到强大的剪刀的存在,等DVD版本出来以后才down足本得下来看一遍好了(就像我对Troy所做的)。
最后跟闪电在北大散了之后,骑着自行车从南门向东门的方向过去。在那氤氲的灯光下,时不时走过两三个路人,竟然略微迷了路,不过还是凭着方向感找到了出口。
心中突然想起张宇晨blog上的那句话:研究生还是去个综合性大学吧。
杀G归来
周六早上做了最后一套GRE的笔试题,整个过程比较顺利。
早上起床,到宿舍楼后面的优购买了个面包和奶茶,胡乱吃了一点之后就直奔主203,去到的时候还不能进场,就在旁边的长廊那儿看逆序,记得看到一个falter的单词还考到了。
吃了一会8:30准时进入考场,分配的位置还不错,不靠前、不靠后也不靠走道,心里对自己说:跨吧。过了一会人陆陆续续来齐之后老师就开始发卷子和答题卡了。因为答题卡头两天已经特地从网上查了要写些什么东西,所以比较顺利就写完了。这时候我的心里开始了斗争:偷偷翻起卷子的一角做几道题。斗争了一会还是放弃了,毕竟不太习惯违反考场纪律。之后监考老师特地强调:不许跨区,还给我们解释了一下”跨区”的意思。考之前我心里就想:如果老师不说”跨区”的事情,估计就是默许了,相反如果强调的话,还是不要跨了,毕竟自己实在没有类似的经验。加上连开考之前翻开卷子的一角偷瞄几道题都弄得自己心神不宁,到时候正式开考还得了。
就在我还在胡思乱想的时候,老师突然说:现在八点五十五,考试正式开始!我急急忙忙开始撕考卷上的封条,封条是一个白色的胶布,一下子既然没撕下来,心里暗暗骂了一句应该之前稍微弄得好撕一点。只好用指甲上去猛扣,白色的胶布也在我的蹂躏之下变得四分五裂。
第一个section是verbal,第一个类型的题是填空。
填空是我在考试前的两个星期开始练习的。记得那时候打定主意开始做填空题了,翻开黄皮书,发现里面的题上课的时候七七八八都讲得差不多了,于是打算先看看,看倒看得挺爽,尤其是结合答案来看,加上上课老师讲过,逻辑结构那叫一个清晰。结果每次遇到没做过的题就悲剧了,这个状态持续了一个早上之后,心想“不行”,还是得做题。上网查了一下,填空主要就黄皮和蓝皮两本书。想了想决定再买一本黄皮来做,因为从网上找到一个杨子江的黄皮填空翻译。
杨子江是我上新东方时的填空老师,个人很喜欢这个老师,GRE班上四个老师中仅次于虎平老师(没办法,虎平老师实在太神了)。上课的时候他很喜欢通过一个句子,引申出一些故事讲给大家听。因为GRE的填空题涉及到的知识也是五花八门:艺术、法律、文学、神话、职场等等。另外杨老师讲的如何通过”唯物”和”唯心”去理解英语单词,也让我非常有启发。后来听别人说老罗说过填空其实一天就可以讲完了,根本没什么好讲的。其实想想也是,填空无非就是找到句子中的转折或者递进关系,找到与选项重复的意思,题目在我们中国学生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面前完全不堪一击。唯独难的就是你看不懂句子里的单词,你不知道选项里单词的第二个意思,这也是我们的致命伤。虽然填空没什么好讲的,但是杨子江老师独到的见解,和广博的知识一直都停留在我的心中。
找到杨子江的黄皮翻译,加上陈圣元那本蓝皮的翻译口碑并不怎么好,于是我打算再买一本黄皮。那天中午吃完饭,把一直欠着学姐的钱给还了之后,就骑车直奔中关村图书大厦,那天的太阳那叫一个晒(就是很晒的意思)。结果来到GRE的专柜面前,却没有发现黄皮书的踪影,确定GRE的书只有这个柜子之后,顿时心中充满失望之情。买了一本陈圣元的蓝皮之后,为了平抚内心的失望,到美嘉看了一场《金刚狼》,结果电影并不是很好看,尤其是女主角不是很好看,回到学校之后,星期二就这么过去了。后来我才发现高估了自己的做题速度,其实一开始拿黄皮就从后面开始做的话也够用了。因为很讨厌蓝皮很多时候答案就印在题目的背面,可以直接透过纸张看到答案,感觉非常不好。所以大概做了30套题目之后又回头做起黄皮来。
另外我发现自己做填空的命中率还比较高,尤其是在单词都认识的情况下,一套题只错1~2个。考试的时候,有的题目确实让人很纠结,但是大部分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7分钟,是我做模考题的时候找到的节奏,平均1分钟1道题,难题花的时间多一些,简单题花的时间少一些。
接下来的是9道类比题和跳过阅读的11道反义词题。
类比应该是我考前花时间花的最多的部分了,黄皮书做了60多个section(黄皮蓝皮蓝宝反复弄了无数遍的牛人们看到这里嘴角应该会露出一丝微笑)。到后来觉得实在没啥意思,遇到会的单词正确率就高一些,不会的单词就低一些,完全没有做题技巧可言。记得上新东方的时候当时老师给我们讲类比和反义,觉得巨难无比。什么外国人的思维跟中国人是不一样的,什么仅仅背会意思是不够的。首先我承认我们的类反老师确实很牛(也很悲情),但是课确实讲得不咋样,就是一直抄笔记,抄单词,抄了两节课抄累了就变成课上只看旁边的同学抄笔记。破类反就是不断背单词,只要把红宝背得滚光烂熟,我承认有的题目确实考得比较偏,有的题目确实会出现红宝上没有出现过的单词,但是前后40道类反题加起来,这样的题目不超过5道(励志冲击800分的犇人们看到这儿估计又笑了),对于我们逻辑能力如此强大的中国学生来说,同样意思的中文题目在我们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就已经不屑于考了。
考试的前一天晚上特地拿了08.6和08.10最近两次的卷子做了做,发现其实与黄皮上的题目并没有很大差别,只是有的题目选项之间差距确实比较小。不过正式考试的时候,我的感觉(仅仅是我的感觉),这一次的类反单词难度要稍微下降了一点点。
5~6分钟,也是我模考的时候做类反的速度。会的题两秒钟出答案,不会的题犹豫一下蒙一个,基本上类反的时间变化不会太大。
最后剩下的17分钟左右的时间是留给阅读的。
开始练习阅读的时候是考试那个星期的周一,也是第一次模考的日子。一开始做阅读题的时候命中率奇高,连做了几套题,错最多的时候也只错3个(魏子尧看到这儿应该也笑了)。就觉得文章的意思基本都看得明白,然后死抓住所有答案来自文章的理念不放,反复读文章来找答案,总可以找到。一开始以为是因为自己这学期读得英文教材比较多,阅读能力已经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竟然克服了绝大多数考G同学最恶的噩梦阅读,后来模考的时候我才发现我错了。
刚刚也说到,考前的那个周一是我的第一次模考,第一次模考也是我分数最高的一次(可以参见上上上一篇日志)。模考的同时,也是我第一次做GRE的数学题。
GRE的数学题大家都听说很简单,我要说,只有当你模考之后你才发现,真的就是那么简单。没想到考试的时候60道数学题还是出现了一道让我无法确定答案的题,在这里就不说是哪道题了,万一哪个好心人跑来告诉我答案而且恰好我做错了的话,我会很难过的。
第一次模考跟平常做题还是不一样,最大的不一样就是:掐时间。这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平常填空和阅读的高命中率在某种程度上是骗人的。因为”GRE考试是考察学生快速的逻辑分析能力”,强调”快速”两个字。果然30分钟我并没有能够完成Verbal部分的题目,而且当发现阅读不再能够慢慢地”品读”文章去寻找题目的答案时,正确率是急剧下降(plumb)。
第二次模考仍然没有能够把题目做完,终于总结出了一个经验:阅读读题的时候尽量能够一次记忆最大量的信息,做题的时候尽量能够通过题目直接给出答案。按着这个思路,第三和第四次模考都顺利在30分钟内完成了Verbal。当然,”在Verbal里打酱油”的愿望并没有能够实现,不过心里还是有了底,也是这两次模考让我找到了做题的节奏。其实本来计划考前的前一天晚上再摸一次的,但是由于下午踢了两把实况,在王韵的机子上玩了不知道多久的Plants vs Zombies,直接导致剩余时间不足,模考的计划于是作罢。
话说最后一次模考还是在考试的教室进行的,所以正式考试的时候还算是发挥出了正常的水平,阅读题感觉基本上都读懂了,所有section也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了题目。
第一个section做完之后是第二个section数学,早早做完了之后把题目答案又检查了一遍,挣扎了很久始终没敢跨区。
第三个section感觉跟第一个section差不多,就是一上来两道填空卡了将近3分钟,不过阅读倒是比第一个setion稍微容易一些,加上已经做了一个小时的题,脑袋已经进入比较机械的思考状态:读题,思考,勾答案,读下一道题。
在考试还有5分钟,我还有3道阅读题没写的时候,老师突然说:这个section结束,遭到班上同学的反对。教室在10秒钟之内很快又静了下来。
做完剩下3道题之后来到最后一个section数学,反复提醒自己要冷静,最难的部分已经过去了。
回忆我整个GRE的准备过程:6月初买的红宝书,根据杨鹏的26天法背了将近一个月时间。记得那时候每天唯一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世宁背单词,那段时间几乎把楼下的川渝美食和胖胖烧烤的盖饭、米线、汤粉和石锅拌饭都吃遍了。还记得有时候跟阿咪和刘公鸡出去玩以后回到宿舍赶当天的进度。结果我只坚持了一个月,之后就是奥运志愿者,再之后就是奥运会了,然后我就回家了。红宝书一放就是两个多月。回到学校以后有那么一段时间跟同寝的人每天早上6:30爬起来,到三食吃油条,然后到绿园去背2个小时的单词。当时过了秋分之后,天亮的是越来越晚了,那时候我们还笑称,要坚持到明年天重新亮得越来越早的时候,我们就大成了。后来,变成了我自己一个人,因为早上绿园实在是太冷,于是转移到了实验室。那时候已经从世宁搬到了新主,依然坚持每天早上背一定量的单词。后来我也忘记了是什么时候,大概是12月份吧,我决定开始准备作文了(我的机考时间是三月二日),一开始打算每天写五个提纲。写了一个星期发现写不下去了,太nm花时间了。加上12月底也是各个科目大作业的提交时间,于是又放下了GRE的准备。再后来就是新东方班了,寒假回海南将近10天左右的时间,大年初二又匆匆飞回北京,开始“新东方GRE寒假强化班”的学习。现在回忆起来,那确实是一段很快乐的日子。每天早上7点钟起床,7点半北门集合,在城市学院那儿坐公交车到魏公村去上课。每天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就开始思考中午应该吃些什么:盒饭、加州牛肉面大王、7-11、肯德基、桂林米粉、嘉禾一品,我们总是在不断寻找着吃得最快、最便宜和最好吃的地方。同桌黄正和林思然,一个北京学姐一个海南老乡,一个每天迟到一个每天要喝一个像哇哈哈一样的酸奶(确实挺好喝的),一个学新闻一个跟我一样搞计算机,不知道他们这次考得怎么样呢?当然还有石同学和梁同学,我想去杭州啊^_^
上完课之后来到一个非常非常紧的时间,3.2考作文,3.8提交编译器大作业。那时候感觉整个是割裂的,一天写一天作文,另外一天写一天编译器。最后是把issue的所有题目看了一遍,把所有argument的提纲写了一遍。终于3.2那天在鼎钧,面对熟悉的软件屏幕,完成了我最后一次GRE写作。后来大概是到4月底的时候,又重新拿起红宝书,还是每天早上来到实验室,泡杯咖啡开始背单词,然后5月份的时候开始做题,然后就是这次考试了。
最后一个30分钟过去之后,老师下来把卷子和答题卡收走,GRE就这么结束了。教室外面有BBY的人过来发宣传材料,我顺便拿了一个文件夹来装我的铅笔。5月初的时候去过一次BBY听上一届的人讲他们的杀G斩T的经验,很喜欢那儿的气氛,大家都有着共同的目标,讨论的都是一样的话题,才知道我们学校高工真的是很猛很猛。灰常期待7月份的培训~~~
走出主南的时候外面还在下着雨,我一路小跑向新主楼跑去,结果路上碰到了带伞的 BXW同学,然后两个人打着小伞(真的很小啊)回到了实验室。把桌子上所有跟GRE有关的书收起来放到了箱子里。
一段日子的结束是另一段日子的开始,GRE考试只能算是向前迈了不算小也绝对不算大的一步,申请的路还很长。GRE充其量只是一堵墙罢了,将那些意志不够坚定的人堵在墙外。
But remember,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for a reason. The brick walls are not there to keep us out.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to give us a chance to show how badly we want something. Because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to stop the people who don’t want it badly enough. They’re there to stop the other people.
– Randy Pausch in The Last Lecture
ps:结果今天看魏超同学日志才发现第一个setion阅读的长文章我理解得不对,那个Venus是指金星,做题的时候我心中一直把它当成了Vienna,瀑布汗啊······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跟我讨论题目啊!!!
[转]留学美国生物博士后的生活现状
在水木上看到的一个帖子,看完以后的一些感触:
1.Ph.D enough, postdoc some horrible
2.华人女老板跟不得啊
3.学生物的真不容易啊~~~
4.尽量能够走之前找个gf双飞出去,原因详见视频24’20~24’30
GRE模考日记-6.4
写下这篇日志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沉重,因为在距离考试还剩一天多一点的时候,我连续两天的模考成绩Verbal都没有上500,不过还是在这儿总结一下。
第一点,心态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大部分人的习惯是先做完类反、填空,最后才做阅读。而由于类反随机性比较大,所以当接连碰到不认识的单词时,很容易会变得慌张。而阅读恰恰是需要非常集中精力做的一件事情,所以不论前面做得如何,过去之后就不要再想了。第二点,由于前面两次模考发现时间真的不够用,于是对于阅读题开始采取一种记忆的方式去阅读,就是阅读速度放慢,而在读的过程中尽可能记住更多的信息,在选题的时候尽量做到直接勾选答案,根据剩余的时间来判断是否要回头去看文章。根据这个准则,今天的模考两个Verbal都在30分钟内做完了。
明天是最后一天的准备了,根据这几天的表现,GDD是完全不打算去了。计划进行1~2次模考(如果可以的话到考场去摸),准备铅笔, 再翻一翻蓝宝书和红宝书。
自己给自己再加加油吧!!!
GRE模考日记-6.1
距六月六号GRE的笔考还有四天半的时间,今天第一次做作文的题目,第一次模考,先说一下模考的结果吧:
数学部分就不说了,就是有两道题觉得题目错了,一道题疏忽选错了选项。
至于Verbal部分, 两个section加起来最后一共五道阅读题没来得及看,超时把这几道题做完之后最后的成绩为:
填空11/14,类比10/18,反义12/22,阅读15/22 ,一共错了28题。
可以看到,在类反部分加起来一共错了20道题,本来这一部分还说最不应该丢分的一块。所以对我来说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单词没有背熟。接下来的几天,应该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背单词、红宝书、蓝宝书(买了还没翻过)上。
至于填空和阅读,由于生词相对来说要少很多,所以感觉反而不是很难,接下来的日子每天做题保持感觉就好了。
至于分数,用流行的的算法来算的话Verbal部分应该是520分。说实话这个分数我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据说真实考试会比模考要少100分,那就稍微不能忍了。所以还要加紧多背单词。
最后,因为第一次掐表做题,和第一次模考,一开始还是有些慌乱,尤其是打开第一个section看到题目编排顺序的时候。第二个section就好了一些,基本上是按照顺序来做的,除了阅读是放在最后。根据当时模拟的情景来看,要加快做题速度还得从填空和阅读上下手(类反不能再快了T_T)。
另外几件事情,明天还要考接口实验,这周还要交hci的大作业,平时太懒散,事情都堆积在一起了。
今天早上GDD的工作人员打电话问我周五能否到场,我给了肯定的答复。我计划是上午八点半去签个到,然后回来看GRE ,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再过去拿T-shirt和吃晚宴,晚上回来再模拟一套题。周六开开心心上考场~~~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Part I
这段时间开始读一本人机交互的入门书籍,Alan Dix等人写的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这两天刚看了Part1,在这里记一下笔记。Part I 的内容是整本书的基础(Foundations),这一部分分为三章,分别是The human, The computer, and The Interaction。这样子的章节安排非常容易理解,首先分别介绍人和计算机两个实体,然后在介绍他们之间的联系。对于人和计算机,又把他们抽象成这么一个模型:输入-输出、存储(memory)和数据处理(processing)。
对于人这个模型,书里提到,在人机交互领域里我们应该利用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去学习和理解人的行为。首先是人的输入,主要有就是常常听说的五感了,其中在这里重要的就是视觉了。其次就是听觉,说人的耳朵的分辨率还是不错的,只是现在这一块还没有被广泛地做为输入。除此之外,人的听觉可以进行选择性获取信息的功能也非常强大。最后稍微提到了触觉,对于那些前两个感觉不太强的人,触觉尤其重要。关于人的输出部分等我在机器的输入我再介绍。
之后讨论的就是人的记忆功能。主要有三个类型,分别是sensive buffer, short-term memory and long-term memory。第一个指的是任何转瞬即逝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来自视觉、听觉和触觉等等,比如我按下键盘那么一瞬间指尖的那个感觉。第二种,短期记忆,比如计算35*6时,得到的30或者180中间数就归到这个记忆的范畴里面来。包括我们有时候记忆的电话号码也属于短期记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长期记忆了。它包含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信息、学习得到的知识。对于如何将短期记忆转换成书中提到了一个词:反复(rehearsal)。想起来那天涛哥问我如何记住单词,我想到的也是这么一个词。
最后是关于人信息处理的分析,总体上可以将其归为两类:认识(reasoning)和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前者是人获得信息的这么一个过程,主要有推理(deducive reasoning)和归纳(inducive reasoning)两个方法。然后又说了推理有时候是无效的,而归纳大多数情况下则是无法被证明的。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桌子上放着四张牌,正反两面都写有字母或者数字。现在你只能看到这四张牌的一面(因为放在桌子上了),分别是”4″,”E”,”7″,”K”。你应该从中选哪张牌(一张或多张)来检验(test)下面这个结论:“如果一张牌的一面为元音字母,则其背面为偶数” 。关于答案写在文章最后好了。
关于人说那么多,总结就是:我们应当在了解”人”可以做的事情(capabilities)和无法做的事情(limitation)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设计,这样的设计才可以较好地做为让人与机器进行交互。而上面的这些东西的学习资源就是认知心理学啦。
关于计算机的模型,输入-输出想必大家听得也比较多了。输入常见的主要有文字输入、定位-点击设备两种。前者的代表就是键盘了。后者除了鼠标以外,像触摸板、铁笔,包括像wii那样的手柄都可以算到这个部分里来。关于输出,就是显示器、打印机等等。而对于计算机的memory,就像操作系统和体系结构等课上讲的一样,不过没有那儿那么详细。这里主要就分成两类:内存(RAM)和外存(disks)。内存速度较快,容量较小,断电后内容会丢失。外存则容量大,而且可以在断电的情况下较长时间地保存信息。
最后一章讲的是交互。这里有一个模型,首先用户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task),用户会用输入的形式来表述(articulate)他的目的。用户如何去表达他想做的事情是一种心理活动,关于输入,很重要的一个地方就是让用户心中想做的事情与正确的输入形式进行对应。一个常见的失败例子是:在教室,我们想关上放PPT的那块布(汗”’)前的灯,但是面对众多的开关,我们不知道应该按哪一个,只能一个一个去试。如果在某个按钮旁贴一个提示的标签就好了,因为较常用的就只有那一个开关。
下一步,输入会生成一个信号传递给系统。系统接到信号以后进行处理,处理完以后又会产生一个信号传递给输出模块。对于输出的内容也是需要斟酌的,因为许多时候用户需要看到的并不是所有的处理结果。
输入和输出的模块就被称为“界面(interface)”。
后面又介绍了一些交互方式:命令行、菜单、自然语言、提示对话框、问卷和表格、WIMP、定位-点击和3D交互方式。相信这些大部分都非常耳熟能详,我也不详细介绍了。就提两句:所谓的WIMP其实就是最最常见的窗口系统,根据它几个最最常见的部分命名(windows, icons, mice and pull-down menus)。而那个定位-点击交互方式最常见的地方就是互联网了,几乎各个网站都是采用这么个方式。然后关于自然语言,除了识别以外,二义性也是很大的问题,不过对于某些专有领域,还是非常有用的。
第一部分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好了,第一部分绝大部分都是一些入门概念的介绍,所以记起来比较流水。本来昨天写了一半实在写不下去了,但因为今天拿起许久不看的Computer Networks,几乎一点记忆都不剩了,感到笔记还是相当重要。加上你如果读完全文,应该感觉得到我的笔记水平真不咋滴,所以更加需要练习嘛:P
ps1:对于前面那个题,不知道有没有同学会选”4″和”E”,其实应该选”E”和”7″两张牌。因为对于验证那个结论的正确性,我们应该去检验其反例。
ps2:
to这个blog的读者:
由于没有备案,貌似这个网站有间歇性被GFW的问题,所以推荐利用阅读器订阅我的blog进行阅读。feed在网页的右上方,选择一个你使用的阅读器,猛击鼠标就好了。
不知道什么是阅读器?没关系,推荐阅读阿瓦的家上的这篇文章《RSS入门及订阅指南》 。读完之后如果感觉不错,回来之后请用鼠标猛击我blog网页右上方的feed图标。
最后,如果你觉得阅读器、RSS什么的实在太复杂了,欢迎使用邮件订阅我的blog哈。只需要在网页右上方那个”E-Mail”的橙色图标上轻轻按下你的鼠标就好了:D
TPTP
“Eclipse TPTP 是一种软件体系结构以及几个扩展了 Eclipse 平台的组件,它在 Eclipse 平台上提供了测试、性能和监视工具。”
这是这两个星期我在ACT的工作,测试上半个学期写的东西,然后写一份分析报告,下星期给组里的同学们讲一讲。我非常重视这次任务,因为我感到lzq的忍耐已经接近极限了,我算是处在一个要被赶出实验室的边缘。
话说这个测试工具还真难搞,文档写的语焉不详就算了。问yq学长,结果同样的东西在他那就跑得很顺畅,在我这就只会报错报错。只好放弃所谓的”All in One Package”,耐心地一句一句地读那个安装文档,一个组件一个组件地给它下载下来。我现在正是在等待下载,无聊过来喷一篇日志。
其实这个星期我已经在考虑lzq说的“不能让实验室工作耽误你们学习”的建议了,确实现在一个星期连半天我都不想拿出来给实验室,何况半天还不一定能完成任务。可是ACT实在是个好地方,可以下电驴上的资源,桌子又大,学长们也很和蔼,位于新主楼一个不高不矮的位置,实在是一个极品的看书学习好地方。如果搬出去,如何处理那么一大坨书不说,困了时想泡杯咖啡也不方便。况且我是极度不喜欢在图书馆自习的(我比较喜欢主M),所以学长的建议终究只是考虑考虑而已。
今天晚上刚考完网络实验,算是我们那一大组的RP爆发了,题目比想象的要容易许多(可惜检查的时候还是有一个小小失误)。不论如何,一门科目的结束总是会让我感到开心,每周四晚上不用在机房坐上三到四小时,不用再写那个实验报告,不用再在考试前紧张地复习。我今天突然想到,如果不读硕士的话,是不是以后每周的上课时间不可能再比大三多了?虽然现在一个星期已经没什么课了。
作业还是很多,GRE要花的时间还是很多。
今天听说华中科大在Imagine Cup中国区决赛上同时拿了Software Design和Emebedded Design双料冠军,还据说他们的学生会半年不上课来参加这个比赛~~~~~~
ps:TPTP还没下完,你说一个插件搞这么大干啥子咧
May
上星期发神经从电驴上下了一款《轩辕剑3》,一周下来花了将近十个小时,打到最终boss……
游戏做得比较粗糙,不过剧情还行,横跨整个欧亚大陆,让我回忆起小时候看攻略的日子,不过没能找回那时玩RPG的快乐。
据说微软的首席软件架构师(Chief Software Architect)Ray Ozzie上大学的时候一个星期学习的时间为60个小时。我算了一下,一周休息一天的话,每天学习10个小时,就可以达到大师的高度了。而且貌似我常常一天在实验室呆的时间超过10个小时。
于是这周我每天刻意在晚上回宿舍的路上回忆今天的学习时间,让人心寒的是貌似一周下来在实验室的学习时间加起来也就10-20小时之间,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网络闲逛中消耗掉了。倒是打游戏花的10个小时感觉过得蛮快的:P
效仿水镜mm,修改了”xiaonei.com”和”www.xiaonei.com”的host,分别指向了MIT和CMU的主页。google reader也是大刀阔斧斩去那些最花时间的源:煎蛋、slashdot等等。等回再把War3和实况给删了,就圆满了。
今天去了趟BeBeyond听了一个G/T的备考经验交流会。一共请来了三个大四的GGJJ,给我们讲了讲他们当时考G考T的经验。
第一个是来自人大统计的JJ,给我们介绍了考T时如何整理口语的提纲,之后又讲了讲AW的准备。因为跟我关系不是很大,就没听得很仔细。给人的感觉就是JJ非常聪明,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如何四两拨千斤。
第二个是来自人大国管的JJ,T考了114分,整个过程就在讲如何准备听力和准备口语。这个跟我关系就更远了,所以听着听着就差睡着了。给人的感觉是这位JJ是非常认真、非常有条理的那种类型。
两个人讲完已经过去将近两个小时,而我今天主要就是来听第三位讲工科生如何突破Verbal600分的。
这是位来自北邮的GG,一上来就告诉我们今天主要是针对10G和那些准备cancel6G转战10G的同学,我是那叫一个失望啊。还好这位GG灰常幽默,整个过程台下的听众笑声不断。总结下来,他就讲了两点:1.背单词,据他说他为了考G背了3w个新词;2.如果可以的话,一定要疯狂地跨区。别的就没什么了,其实也是,考GRE单词都不过关,一切都是空谈。感觉这个GG是癫狂型的。
一句话概括分享会:天下的烂人都是一样的,牛人则是各种牛法。
上BeBeyond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让我明白申请除了GPA,G/T,还有许多东西是可以我们自己把握的。有时候我们看到许多牛人有着超高的GPA,和毫无瑕疵的G/T分数,最后拿到超牛的offer,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他们是因为这些硬件条件拿到offer的。
其实这是一种逻辑上的错误,写过Argument的同学都知道。有一种错误叫做因果倒置,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有着高GPA和高G/T分数时,内心总会喊一声”真强啊”。好像这些人是因为分数所以才牛的,于是分数成为了他们一切成功的原因。其实错啦,分数只是这些人的一个结果,因为牛人们某种共同的特质,当他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时,他们会尽力去把这件事情做好。所以在他们大学四年之间,为了出国申请,会把每一次试都考好,最终申请的时候也会拼劲全力去陶瓷,写文书,牛校的offer自然是水到渠成。
那些共同的特质是什么呢?对于大部分牛人来说,我觉得就是大家听都听腻了的”专注”、”坚持”、”勤奋”罢了。就像上面我说的,一个星期全力学上60个小时,试问有多少同学能够做到呢?
不过话说回来,既然明白了这些”牛人特质”之后,我觉得从现在开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还不算迟。就像BBY的指导思想一样,pursue your dream!
五月份事情还挺多的啊~~~
五道口工人电影院
今天跟高中同学到五道口电影院看了一部叫《金钱帝国》的电影,王晶导的,本来就不抱很大希望,倒是其中一票明星颇有一些看点。果然,一听到电影刚开始的独白,就已经感觉到电影制作的粗糙。整部电影看下来,剧情混乱加上毫无逻辑,不过电影中间穿插着的笑话仍是逗乐了我们,比如中间梁家辉扮演的警长阿乐踢球时,一不爽就直接把对手放倒。另外陈奕迅10个老婆的设定也看得我晕乎乎的,每个见到他的人第一句都是:你就是有9(或者10)个老婆的那个啊。最喜欢看的戏还是要属黄秋生的 。
另外想说的是,北京的电影票已经在逐渐冲击我的上限了。其实本来打算到美嘉看《南京!南京!》的,但是学生票都要45,于是作罢,最后还是回到五道口工人电影院。在我大一的时候,五道口电影院和旁边的嘉禾一品是我们常常光顾的聚会地点。可是后来因为我实在受不了五道口电影院的劣质观影质量,于是在不断寻找更低价格和更高质量的电影院。为此还特地在校内上写过一篇文章O(∩_∩)O~
这一切的一切,都因为美嘉的出现而终结。还记得某个早晨(or下午or晚上)sy同学给了我三张美嘉的优惠券。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去那看了第一部电影。还记得那部电影是《太阳照常升起》,还记得那天晚上scs,zjw和我一行三人三辆自行车向美嘉进发。当时美嘉给我的印象就是,相当便宜(当时是刚开业,学生票特别便宜,导致sy同学的三张优惠券始终没有用上)、厅很多、买票的地方空气中总是有一股爆米花和牛奶夹杂在一起的味道。因为那时候晚上9:30以后票价会大降,加上是暑假,所以好长一段时间去美嘉观影的交通工具一直锁定在自行车上。所以到美嘉看电影总是会有一种很浪漫的感觉(or错觉):晚上的时候用最快的速度沿着四环路骑着我的小破车在北航和中关村之间往返。尤其是观影结束后,街道上已经没有什么车,记得又一次我和小石骑到了马路上,我们往后看看后面有没有汽车。可当我们把头转过来时才发现原来我们是在逆行,着实汗了一把“`还有一次是跟阿咪和lgy,为了一张票5块钱的优惠,我们在麦当劳多等了一个半小时。结果看完电影后下起了暴雨,被迫打车到一个200米远的网吧包夜(阿咪回不去农村了)。
不过美嘉的票是一涨再涨,于是今天又回到了五道口电影院,就像一个轮回。
不过我还是受不了五道口电影院的观影质量,看看王晶的娱乐片就算了。
夏天又来了,我还是比较喜欢在晚上,叫上一两个人(或者自己),骑上自己的自行车,为了那少5块钱的优惠票…
GRE背单词效率分析
今天晚上背单词的时候刻意拿手机记了一下时间,收获不小,分析如下。
首先说一下背单词的情况,以页为单位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记,如果有大于二到三个单词没有记住,整页重新过一遍。背十页看一下时间。
22:23 今天的任务还剩60页
22:50 还剩50页,这时候去泡了杯牛奶,时间变为22:58
23:29 还剩40页,这时候上网看了几个网页,一开始只是突然想起来blog的备案情况,想查一查,结果之后顺带上校内看了回人气之星的相册。然后还去了趟洗手间。时间变为23:44
00:18 还剩30页
接下来的两页,花了我10分钟,然后就决定不背了。
在我背的过程每10页遇到的生词量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就假设每10页要背的单词量都一样了。
第一个10页:27分钟;
第二个10页:31分钟;
第三个10页:34分钟;
第四个10页的前两页:10分钟。
首先发现的是背单词速度跟我预先估计的差不多,半小时左右10页。所以妄想缩短背单词的时间是不太现实的,因为根据经验,当你越想背得快的时候,因为越急躁,反而不能专心,效率是严重下降。
另外,比较大的一个收获是可以看出来联系背单词两个小时左右之后,效率会开始下降。感觉就是较难的集中精力,一个页面要过3遍以上。以后背单词的时候要切记切记,可以把单词在一天之内分几次背完,这样子效果会比较好。
最后一点要说的是,花在各种闲杂事情上的时间还是太多了。上面加起来有23分钟,加上最后那个10分钟,基本上可以又搞掉10页。下次背单词还是关机好了。
ps:今天背单词的时候一直在听古典音乐,不知道对效率是否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