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早上做了最后一套GRE的笔试题,整个过程比较顺利。
早上起床,到宿舍楼后面的优购买了个面包和奶茶,胡乱吃了一点之后就直奔主203,去到的时候还不能进场,就在旁边的长廊那儿看逆序,记得看到一个falter的单词还考到了。
吃了一会8:30准时进入考场,分配的位置还不错,不靠前、不靠后也不靠走道,心里对自己说:跨吧。过了一会人陆陆续续来齐之后老师就开始发卷子和答题卡了。因为答题卡头两天已经特地从网上查了要写些什么东西,所以比较顺利就写完了。这时候我的心里开始了斗争:偷偷翻起卷子的一角做几道题。斗争了一会还是放弃了,毕竟不太习惯违反考场纪律。之后监考老师特地强调:不许跨区,还给我们解释了一下”跨区”的意思。考之前我心里就想:如果老师不说”跨区”的事情,估计就是默许了,相反如果强调的话,还是不要跨了,毕竟自己实在没有类似的经验。加上连开考之前翻开卷子的一角偷瞄几道题都弄得自己心神不宁,到时候正式开考还得了。
就在我还在胡思乱想的时候,老师突然说:现在八点五十五,考试正式开始!我急急忙忙开始撕考卷上的封条,封条是一个白色的胶布,一下子既然没撕下来,心里暗暗骂了一句应该之前稍微弄得好撕一点。只好用指甲上去猛扣,白色的胶布也在我的蹂躏之下变得四分五裂。
第一个section是verbal,第一个类型的题是填空。
填空是我在考试前的两个星期开始练习的。记得那时候打定主意开始做填空题了,翻开黄皮书,发现里面的题上课的时候七七八八都讲得差不多了,于是打算先看看,看倒看得挺爽,尤其是结合答案来看,加上上课老师讲过,逻辑结构那叫一个清晰。结果每次遇到没做过的题就悲剧了,这个状态持续了一个早上之后,心想“不行”,还是得做题。上网查了一下,填空主要就黄皮和蓝皮两本书。想了想决定再买一本黄皮来做,因为从网上找到一个杨子江的黄皮填空翻译。
杨子江是我上新东方时的填空老师,个人很喜欢这个老师,GRE班上四个老师中仅次于虎平老师(没办法,虎平老师实在太神了)。上课的时候他很喜欢通过一个句子,引申出一些故事讲给大家听。因为GRE的填空题涉及到的知识也是五花八门:艺术、法律、文学、神话、职场等等。另外杨老师讲的如何通过”唯物”和”唯心”去理解英语单词,也让我非常有启发。后来听别人说老罗说过填空其实一天就可以讲完了,根本没什么好讲的。其实想想也是,填空无非就是找到句子中的转折或者递进关系,找到与选项重复的意思,题目在我们中国学生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面前完全不堪一击。唯独难的就是你看不懂句子里的单词,你不知道选项里单词的第二个意思,这也是我们的致命伤。虽然填空没什么好讲的,但是杨子江老师独到的见解,和广博的知识一直都停留在我的心中。
找到杨子江的黄皮翻译,加上陈圣元那本蓝皮的翻译口碑并不怎么好,于是我打算再买一本黄皮。那天中午吃完饭,把一直欠着学姐的钱给还了之后,就骑车直奔中关村图书大厦,那天的太阳那叫一个晒(就是很晒的意思)。结果来到GRE的专柜面前,却没有发现黄皮书的踪影,确定GRE的书只有这个柜子之后,顿时心中充满失望之情。买了一本陈圣元的蓝皮之后,为了平抚内心的失望,到美嘉看了一场《金刚狼》,结果电影并不是很好看,尤其是女主角不是很好看,回到学校之后,星期二就这么过去了。后来我才发现高估了自己的做题速度,其实一开始拿黄皮就从后面开始做的话也够用了。因为很讨厌蓝皮很多时候答案就印在题目的背面,可以直接透过纸张看到答案,感觉非常不好。所以大概做了30套题目之后又回头做起黄皮来。
另外我发现自己做填空的命中率还比较高,尤其是在单词都认识的情况下,一套题只错1~2个。考试的时候,有的题目确实让人很纠结,但是大部分还是比较有把握的。
7分钟,是我做模考题的时候找到的节奏,平均1分钟1道题,难题花的时间多一些,简单题花的时间少一些。
接下来的是9道类比题和跳过阅读的11道反义词题。
类比应该是我考前花时间花的最多的部分了,黄皮书做了60多个section(黄皮蓝皮蓝宝反复弄了无数遍的牛人们看到这里嘴角应该会露出一丝微笑)。到后来觉得实在没啥意思,遇到会的单词正确率就高一些,不会的单词就低一些,完全没有做题技巧可言。记得上新东方的时候当时老师给我们讲类比和反义,觉得巨难无比。什么外国人的思维跟中国人是不一样的,什么仅仅背会意思是不够的。首先我承认我们的类反老师确实很牛(也很悲情),但是课确实讲得不咋样,就是一直抄笔记,抄单词,抄了两节课抄累了就变成课上只看旁边的同学抄笔记。破类反就是不断背单词,只要把红宝背得滚光烂熟,我承认有的题目确实考得比较偏,有的题目确实会出现红宝上没有出现过的单词,但是前后40道类反题加起来,这样的题目不超过5道(励志冲击800分的犇人们看到这儿估计又笑了),对于我们逻辑能力如此强大的中国学生来说,同样意思的中文题目在我们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就已经不屑于考了。
考试的前一天晚上特地拿了08.6和08.10最近两次的卷子做了做,发现其实与黄皮上的题目并没有很大差别,只是有的题目选项之间差距确实比较小。不过正式考试的时候,我的感觉(仅仅是我的感觉),这一次的类反单词难度要稍微下降了一点点。
5~6分钟,也是我模考的时候做类反的速度。会的题两秒钟出答案,不会的题犹豫一下蒙一个,基本上类反的时间变化不会太大。
最后剩下的17分钟左右的时间是留给阅读的。
开始练习阅读的时候是考试那个星期的周一,也是第一次模考的日子。一开始做阅读题的时候命中率奇高,连做了几套题,错最多的时候也只错3个(魏子尧看到这儿应该也笑了)。就觉得文章的意思基本都看得明白,然后死抓住所有答案来自文章的理念不放,反复读文章来找答案,总可以找到。一开始以为是因为自己这学期读得英文教材比较多,阅读能力已经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竟然克服了绝大多数考G同学最恶的噩梦阅读,后来模考的时候我才发现我错了。
刚刚也说到,考前的那个周一是我的第一次模考,第一次模考也是我分数最高的一次(可以参见上上上一篇日志)。模考的同时,也是我第一次做GRE的数学题。
GRE的数学题大家都听说很简单,我要说,只有当你模考之后你才发现,真的就是那么简单。没想到考试的时候60道数学题还是出现了一道让我无法确定答案的题,在这里就不说是哪道题了,万一哪个好心人跑来告诉我答案而且恰好我做错了的话,我会很难过的。
第一次模考跟平常做题还是不一样,最大的不一样就是:掐时间。这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平常填空和阅读的高命中率在某种程度上是骗人的。因为”GRE考试是考察学生快速的逻辑分析能力”,强调”快速”两个字。果然30分钟我并没有能够完成Verbal部分的题目,而且当发现阅读不再能够慢慢地”品读”文章去寻找题目的答案时,正确率是急剧下降(plumb)。
第二次模考仍然没有能够把题目做完,终于总结出了一个经验:阅读读题的时候尽量能够一次记忆最大量的信息,做题的时候尽量能够通过题目直接给出答案。按着这个思路,第三和第四次模考都顺利在30分钟内完成了Verbal。当然,”在Verbal里打酱油”的愿望并没有能够实现,不过心里还是有了底,也是这两次模考让我找到了做题的节奏。其实本来计划考前的前一天晚上再摸一次的,但是由于下午踢了两把实况,在王韵的机子上玩了不知道多久的Plants vs Zombies,直接导致剩余时间不足,模考的计划于是作罢。
话说最后一次模考还是在考试的教室进行的,所以正式考试的时候还算是发挥出了正常的水平,阅读题感觉基本上都读懂了,所有section也都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了题目。
第一个section做完之后是第二个section数学,早早做完了之后把题目答案又检查了一遍,挣扎了很久始终没敢跨区。
第三个section感觉跟第一个section差不多,就是一上来两道填空卡了将近3分钟,不过阅读倒是比第一个setion稍微容易一些,加上已经做了一个小时的题,脑袋已经进入比较机械的思考状态:读题,思考,勾答案,读下一道题。
在考试还有5分钟,我还有3道阅读题没写的时候,老师突然说:这个section结束,遭到班上同学的反对。教室在10秒钟之内很快又静了下来。
做完剩下3道题之后来到最后一个section数学,反复提醒自己要冷静,最难的部分已经过去了。
回忆我整个GRE的准备过程:6月初买的红宝书,根据杨鹏的26天法背了将近一个月时间。记得那时候每天唯一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世宁背单词,那段时间几乎把楼下的川渝美食和胖胖烧烤的盖饭、米线、汤粉和石锅拌饭都吃遍了。还记得有时候跟阿咪和刘公鸡出去玩以后回到宿舍赶当天的进度。结果我只坚持了一个月,之后就是奥运志愿者,再之后就是奥运会了,然后我就回家了。红宝书一放就是两个多月。回到学校以后有那么一段时间跟同寝的人每天早上6:30爬起来,到三食吃油条,然后到绿园去背2个小时的单词。当时过了秋分之后,天亮的是越来越晚了,那时候我们还笑称,要坚持到明年天重新亮得越来越早的时候,我们就大成了。后来,变成了我自己一个人,因为早上绿园实在是太冷,于是转移到了实验室。那时候已经从世宁搬到了新主,依然坚持每天早上背一定量的单词。后来我也忘记了是什么时候,大概是12月份吧,我决定开始准备作文了(我的机考时间是三月二日),一开始打算每天写五个提纲。写了一个星期发现写不下去了,太nm花时间了。加上12月底也是各个科目大作业的提交时间,于是又放下了GRE的准备。再后来就是新东方班了,寒假回海南将近10天左右的时间,大年初二又匆匆飞回北京,开始“新东方GRE寒假强化班”的学习。现在回忆起来,那确实是一段很快乐的日子。每天早上7点钟起床,7点半北门集合,在城市学院那儿坐公交车到魏公村去上课。每天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就开始思考中午应该吃些什么:盒饭、加州牛肉面大王、7-11、肯德基、桂林米粉、嘉禾一品,我们总是在不断寻找着吃得最快、最便宜和最好吃的地方。同桌黄正和林思然,一个北京学姐一个海南老乡,一个每天迟到一个每天要喝一个像哇哈哈一样的酸奶(确实挺好喝的),一个学新闻一个跟我一样搞计算机,不知道他们这次考得怎么样呢?当然还有石同学和梁同学,我想去杭州啊^_^
上完课之后来到一个非常非常紧的时间,3.2考作文,3.8提交编译器大作业。那时候感觉整个是割裂的,一天写一天作文,另外一天写一天编译器。最后是把issue的所有题目看了一遍,把所有argument的提纲写了一遍。终于3.2那天在鼎钧,面对熟悉的软件屏幕,完成了我最后一次GRE写作。后来大概是到4月底的时候,又重新拿起红宝书,还是每天早上来到实验室,泡杯咖啡开始背单词,然后5月份的时候开始做题,然后就是这次考试了。
最后一个30分钟过去之后,老师下来把卷子和答题卡收走,GRE就这么结束了。教室外面有BBY的人过来发宣传材料,我顺便拿了一个文件夹来装我的铅笔。5月初的时候去过一次BBY听上一届的人讲他们的杀G斩T的经验,很喜欢那儿的气氛,大家都有着共同的目标,讨论的都是一样的话题,才知道我们学校高工真的是很猛很猛。灰常期待7月份的培训~~~
走出主南的时候外面还在下着雨,我一路小跑向新主楼跑去,结果路上碰到了带伞的 BXW同学,然后两个人打着小伞(真的很小啊)回到了实验室。把桌子上所有跟GRE有关的书收起来放到了箱子里。
一段日子的结束是另一段日子的开始,GRE考试只能算是向前迈了不算小也绝对不算大的一步,申请的路还很长。GRE充其量只是一堵墙罢了,将那些意志不够坚定的人堵在墙外。
But remember,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for a reason. The brick walls are not there to keep us out.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to give us a chance to show how badly we want something. Because the brick walls are there to stop the people who don’t want it badly enough. They’re there to stop the other people.
– Randy Pausch in The Last Lecture
ps:结果今天看魏超同学日志才发现第一个setion阅读的长文章我理解得不对,那个Venus是指金星,做题的时候我心中一直把它当成了Vienna,瀑布汗啊······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跟我讨论题目啊!!!
受益了……
谢谢
好运~哈哈
这是实力啊实力~~~
阅毕,飘走
互相阅,呵呵
厉害
谢谢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