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

我本科四年是在北航度过的。最近发生两件事情:
一是《此间的少年》在美国上映,许多本科北大的同学纷纷在renren上发表对母校的怀念,然后贴贴照片云云。
二是清华此值百年校庆,许多本科清华的同学纷纷在renren上发表四年期间的许多回忆,从入学到毕业,
上次跟孔哥带我和天姐一起去考驾照,车上俩人就开始商量起校庆时去哪聚餐,
不曾想过小至于此的Dartmouth仍然拥有许多清华校友。
清华校友遍布天下,别的专业不说,单单是计算机一行,
LinkedIn上Google, Facebook的中国员工70%都毕业于此。
大学期间偶尔去过几次清华,刚到北京时作为游人去过一次,
后来陆陆续续找过一次教授,吃过几次饭,寄过几次包裹,也听过几次讲座。
所以当renren上清华的同学说道对母校的回忆时,荷塘和学堂,我也些许有些印象。
但是再往后的三教和老馆,在我眼前也就是几个汉字而已了。
那天一个北航六系大二的学妹说她很想回去复读考北大,
我说北航六系的许多学生谁又不是曾经都把清华作为高考的目标呢?
有件事我极少跟别人说(就算有也是几年前跟闪电提到过),
但是我心里其实一直常常在想,
如果当时高中懂事一点,好好努力能够考上清华就好了。
海南省一年高考,理科清华的名额是一十八人,北大是十人;
文科清华没有名额,北大印象中不多于十人。
02,03,04,05届,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一至三人考上清华,
所以高考前清华的老师还特地来到我们学校与学生交流。
我印象最深的是,交流会之后校长把宣传材料中唯一的一张清华地图给予了我,
对我说:只要保证能够在前二十就好了,专业什么的以后再说。
就像学姐说的,行胜于言,如果说十只做到五,那就不是清华人。
所以我最后也不是清华人。
比较有趣的是,那一年班上比我考的好的四个学生全都去了北大,
分别攻读计算机,微电子,元培(后转生物)和光华,
他们也成了我们中学那一届的骄傲。
所以我本科直到四年级之前都不认识清华的同学(后来申请陆陆续续认识了一些),
所以对北大的校园也比清华熟悉许多 ^_^
后来北航的舍友,当年河南的考生,经过大半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终于高分考上清华计算机系的硕士生,
当时他中榜的时候我很高兴地在renren上说,他比那些选择放弃考研留在本校保研的学生崇高多了。
但不论如何,天真的本科时光已经一去不返,研究生更多需要考虑的是毕业后的生活,
班级出游,参加社团,暗恋MM的事情终究是已经过去了。
距离高考已经过去了将近五年,不得不说这一次考试改变一个中国学生未来的能力实在是太大,
时而至今,我依然难以用“行胜于言”四个字来描述自己。
不过同样这五年,自己还是在一点一点地进步。
尤其是大四实习和来到美国后,看到更大的空间与相比之下自己的诸多不足,
可喜的是最近这一年最宝贵的收获就是我亲身体会到
几乎任何事物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地学习而达到一个优秀的水平的(极其杰出则可能需要天赋的帮忙),
所以对可以预见的未来还是充满了期待。
也希望四十一年后,我的母校百年校庆之时能够,
能够更像一个大学吧。

Looking for Housing in San Francisco

初步计划是住在SF的Mission District
系里的同学给出了两个不同的印象:
连续两个夏天都在Palo Alto实习的美国学生的介绍:这个是很多Bar,很多艺术家,很多年轻人的区(还有很多mexican food)。
然后去年夏天在Mountain View实习的中国学生介绍,就一个词:druggy。
其实俩人表示的都是一个意思吧。。。
To 各位在Palo Alto/ Mountain View实习的同学:
欢迎过来一起住啊,其实交通还是很方便的,很多Google的员工甚至住的San Francisco还要靠北的地区。
To 各位实习还没落实的同学:
欢迎来加州湾区夏天一起耍啊。

史诗级的失败

今天驾照的笔试fail了。
学长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带到州首府Concord,
结果我仍然不争气的fail了。
考试之前一直听到别人说,
这个考试很简单,都是常识,
所以也没有怎么看书,就把之前驾校时做过的习题复习了一遍。
然后去的时候一开始也很大意,
结果前十二道题就错了五道。
之后一直压力很大,
最后在第三十三道题的时候错了第九道题,
提前结束了考试。
同行的学姐,四十道题只错了两道,
加上看到比尔在街旁写的话
再一次受到教训,
明白“拿到Google的Offer”,“拿到CMU的录取”这样的事情,
从来都不是侥幸。
成功从来都不是侥幸,
尤其对于自己一个并不聪明的心智。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说着容易,实践起来很难。

近况近况

最近好像过得不怎么样的样子,
跟老板的活儿一直没有进展,
然后期末考试也考得不咋地的样子,
也没有锻炼身体,
感觉每天在家里都很颓,
这是怎么了啊!?
下周一Google第三轮的面试,拿下的信心还是大大的,
但就是不知道对方是否愿意等待我到秋季,
如果可以的话就可以在Pittsburgh找大伙儿玩了。
想学习的课程,
想读的书,
还有考驾照和买车的计划,
都被自己的懒散积压起来了。
好似每天都在想着MM,MM的样子,
自己都觉得自己很无趣。
一个学期又过去了,
小村的雪也开始融化了,
芝加哥之行会是什么样子呢。
春天已经来了,夏天还会远么?
加州啊加州,我就要来了吧。
日子要如何能够过得更有活力一些呢?

made the whole world difference to me


我在双重文化养育下长大,
不容否认,
双重文化的滋养对我不可或缺,
在你们真正进入我们生活之前,
我总觉精神贫乏,
若有所失……
今秋和初冬那些野餐、骑马,
使我的整个世界焕然一新

– 林徽因给费慰梅的信,1935年

徐志摩 – 梁林 – 梁启超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
得之 我幸
不得 我命

徐志摩于恩师梁启超信.

等我回到中国,
我要带回什么是东西方碰撞的真正含义,
令人沮丧的是,
在所谓的”和世界接轨”的口号下,
我们自己国家独特的原创艺术正在被践踏,
应该有一场运动,
去向中国人展示,
西方人在艺术 文学 音乐 戏剧上的成就,
但是绝不是要以此去取代我们自己的东西

我崇敬这里的民主精神.

1926年, 林徽因求学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
接受当地[蒙大拿报]采访.

梁启超十八岁时才第一次见到世界地图,
在此之前,他不知道世界上有五大洲,
然而,就是这个年轻人,
以非凡的活力,
成为万马齐喑年代的异数,
成为古老帝国革故鼎新的先锋勇士,
引领一代风骚,
他的思想,
传统与现代交织,
激进与稳健更替,
他一生多变,常”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日之我”,
像一条激流,生命里从没有停滞和封冻,
时时浪花飞溅,涛声如歌.

泡面

事实证明,如果煮泡面的时候不打一个蛋,
即使是夜里1:30饥饿难耐的时候,
这碗泡面仍然是很难吃的.
煮泡面的时候在读着竖排印刷的「舞!舞!舞!」,
心里想着,如果遇到一个夜里1:30还愿意帮你煮面条的女生,
就赶紧娶了吧(当然前提别人愿意嫁你).
但这终究是不现实的,
一是不会有这么一个女生出现在你的身边,
博士生都在做实验写Paper,
硕士生都在拼命地找实习,
本科生都在努力地写作业;
二是当你真地遇到这么一个女生,
可你并不是每天晚上都会饿,都想吃煮面条,
所以你并不会注意到这个女生有夜里为你煮面条的能力.
所以你还是一个人在夜里吃着难吃的方便面.
在想着吃完接着该干啥干啥去.

吐槽港译

上周和Bochao, Jerry在Nuggets看了[The King’s Speech].
看完之后照惯例到豆瓣上标注”看过”,结果看到了下面这张海报!

海报中剧情摘要写得是:
帝国明君 尽然漏口唔讲得
流氓医生 受命做佢治疗明灯
呢把万民期盼既皇者之声
大战前夕 能够创造振奋奇迹
然后大标题:
皇上无话儿.
什么叫做无话儿??一不小心观众还以为是无活儿呢!!你以为是中国古代的宫廷片么!!??
——————————一周过去了——————————-
昨晚又去Nuggets看了另一部电影[Blue Valentine].
就是我状态里说得,一个遭遇婚姻危机的爱情故事,
中间穿插闪回了两人刚见面时的甜蜜片段,
还看到了布鲁克林大桥,
最后两人也试图到Motel来努力拯救这段婚姻,
另外两人还有一个可爱无敌的小萝莉女儿,
结果最后……..
两人还是离婚了.
然后我又准备回到豆瓣上标注这部电影,结果看到了下面这张海报

什么叫做有人喜欢蓝啊!!!
蓝色情人节这个标题听起来不够劲爆是么??
但是有人喜欢蓝听起来也不怎么刺激啊!
难道是画海报的宅男憎恨情人节这三个字嘛!!?
没错,肯定是这样,情人们谁要来看一个以离婚为结局的电影啊!!
吐槽完毕.
p.s.,
不得不说之一,第一部电影的英音弄得哥太痛苦了.
不得不说之二,第二部电影的激情场面绝对是R+级的.

元宵节快乐

如果你爱的人同时也爱着你,应该是很幸福的事情吧.
否则好像会让人很茫然的样子,她喜欢什么样的对方呢?
100分的女生应该是不会喜欢做任何事情都70分的男生吧.
如果爱,请深爱.
请成为更好的人吧.
p.s., RF加油,结婚时一定要飞回去喝你们的喜酒.

北京北京纽约

这个周末看了姜文的三部电影,一天一部.
周五是[让子弹飞],周六是[鬼子来了],周日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看最后一部电影的时候感触较两者要更深一些,
因为当发现一个从你17到21岁,陪伴了4年的城市,
竟然电影里和印象里的变化如此之大.
本科的时候,六人宿舍里有个北京长大的学生,除了黑一些之外已经没什么印象了.
对门有一个北京长大的学生,除了高一些之外也没什么印象了.
同年级有一个北京长大的同学,今年暑假的时候带我参观了他创业的公司,也没什么印象了.
暑假在街旁实习的时候,有个北京长大的大师,也没什么印象了,
(不过大师今年后半年要降临北美大陆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有机会还是可以好好培养印象的.)
安徽长大的北大校友说,她在北京待着待着也就喜欢上了这个城市.
可是北京留给我最深的印象也就是一个又一个好吃的饭店,和秋天走在路上刮死人的风了.
你知道这是一个很怪异的地方,
解放前是一个样,文革时是一个样,改革开放刚开始是一个样,奥运之前之后又是一个样.
当然我所亲身经历的只是最后者,
有着央视大楼,国家大剧院,和鸟巢的北京.
上述那些同学些许多比我见到过一个上世纪90年代的北京,
但是也不过2步笑1步了,没啥本质差别.
有一次从MSRA打车去中关村吃饭,
司机避开四环和知春路从中科院的小路走,
然后说”北京变化得太快,快得把当地人都落下了.
看着四处的变化,但是觉得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
电影里的北京,小孩子都住在大院里.
大人小孩都穿着军绿色的长袖衫,然后去叫做”老莫”的莫斯科餐厅吃饭.
一句接着一句,
“南朝鲜那是美国帝国主义的,你这个走狗”,
“北朝鲜是我们的好朋友”,
“瓦西里!他要刺杀列宁”.
当然还有露天电影院.
不变地是学生们一句又一句”丫的丫的”.
回到电影本身,
原来读[看电影]杂志,这部电影给我的印象就是那么一部”情欲大片”,
看完后就觉得”大片”两字有些夸张吧.
事实证明,不一定是瘦才叫性感的.
然后之前觉得北航学生都要读读[1984]这本书,
现在还要加上看看[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电影.
朝鲜人民没饭吃,主席坐德国车.
人民看[列宁的1918],领导们带着年轻MM看禁片.
道理是一样的.
最后说说标题的最后两个字.
你看30年代的[金刚]里的纽约,
70年代Woody Allen里的纽约,
和2010年冬天亲身体验的纽约.
百老汇的霓虹灯依然闪闪亮亮,
帝国大厦依然不失时髦,
New Yorker依然神色匆匆地穿街而过,
百年来这座城市不曾改变.
北京长大的王菲也在近期的采访说道:
“我很喜欢纽约,你走在街上,
不论是什么样的人,
你都会看到他们充满自信.”
(王菲90年代早期曾有短暂的赴美学习的经历)
就像杨澜描述王菲,
有时候你不刻意去讨好别人,
别人反而过来讨好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