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堪折直須折

朋友在 Facebook 上寫了一條狀態:「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然後下面的留言裡他說道:這句話跟一句中文古詩的意境極其相似。
因為不能讀懂英文原文,出於好奇搜索了一下,得到其中文翻譯:「花開堪折直須折」。頓時豁然開朗,把「ye」理解成「they」「you」意思頓時就清楚了。看到這句話的第一個反應,結合今天是七夕節日的特殊時間,就是覺得年輕應該好好談戀愛才是。
出於第二個好奇,然後搜索了一下整首詩的全文: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頓時這句話有了新的認識,意思是:「年輕的時候,不要這麼看重金錢,而應該更多地去體驗人生,體驗不同的生活」。這裡我想說的意思就是:來加入創業公司吧。也許這個的薪水不如那些公司高,也許會有一些風險,但是我們應該趁我們精力旺盛的時候去完成更多的事情,而不是等到歲月老去,只能感嘆。
以後我就拿這首詩來勸來面試的優秀工程時候選人,如果他聽得懂中文 XD

夏末

晚上借室友的马自达开去健身房,回来的路上听到车里面的电台指向了 FM 90.3 KDFC,正在播放莫扎特的 「E大調小提琴與樂隊慢板,K261」,回到家后我笑着跟她说你车里的电台 make my night,才注意到今天已经八月十四日,夏天已经接近尾声了。

08年的夏天是奥运会城市志愿者,和踢不完的实况;
09年的夏天是 BeBeyond,和在夏末收获了人生第一个实习;
10年的夏天是颠覆了我对创业对工作看法的街旁实习;
11年的夏天是开不尽 Party 的 Yelp,和看不完的旧金山;
然后就又是一届夏季奥运会了。
没有车又没有住在城市里的夏天,周一到周五的生活就是三点一线,公司家和健身房。周末同学拜访或者孔哥有空才会出门去聚个餐,别的时候则待在家里(尽可能)持续地写代码。San Mateo 是我见过最好的夏天,六、七、八三个月永远维持在 15 摄氏度以上,又在 25 摄氏度以下,不像旧金山的大雾大风,也不像美国其他城市的炎热。周末走到镇上的日本超市买一个鳗鱼盒饭坐在小小的公园里,边吃边看着不远处网球爱好者们之间的比赛。
不能出行的日子就去看电影和读书好了,伍迪·艾伦故事里的「罗马」,侯孝贤镜头下的「九份」,和海明威笔下的「西班牙」,把一个又一个想要去的地方压栈,把它们 pin 在客厅墙上的世界地图,工作的时候也会更有动力一些。
周三晚上打算坐 CalTrain 去城里看桂纶镁主演的「女朋友·男朋友」。这个十二月终于可以把去台湾的计划放上行程了嘛?
上班两个月已经给过三个面试,面试的时候我总喜欢穿 Google 或者 Square 的 T-shirt 衫带着准备好的问题过去。然后如果看到 candidate 在简历上写着 Google 的实习经验,我会跟他聊说 「Moma」, 「TGIF」,「Google 是个很好的公司,但你看我们公司,那几个人都是 YouTube 过来的,我也在 Google 实习过,我很喜欢这里。」
之前面试的一个 candidate 是来自大陆,刚刚在美国拿到本科学位的学生,在豆瓣实习时写过 Douban FM Android,在 Google 实习时用 C++ 写过 Search Infrastructure。今天他给我打电话说:他拿到了 Zynga, Facebook, Google 和 AVOS 的 offer,但他仍然倾向于加入我们公司,想去创业公司,但仍想问我多几个问题。在电话里我告诉他我对创业的想法,和我当时做 offer 选择时的考虑,然后给他发了 Steve 自传里的一段节选。最终如果他能加入我们固然是好,即使不成我也告诉他说当然 Z, F, G 都是很好的选择,多认识一个年轻有创业想法的同行总是很好的。

I have worked on the admin site, front-end development, product design, interviewing candidates, build statsd realtime measurements, and build the Solr search index, since I started working here two months ago.
我跟 Steve 开玩笑说给我买一个 iPad,我好做 mobile app dev,他说 iPad 1应该够你用了吧 😛 ?Ruby on Rails 写得越来越熟练,看到越来越多有意思的问题出现,真地不想离开湾区,回到深山里的学校渡过这个秋季。
早上上班的时候第一次自己用 espresso 机器打了一杯拿铁,终于补回了在 Google 实习时没有上完的一课。

9月1号会从 SFO 飞 LAX,然后 10 号回到 Boston 回村里,中间 10 天会到处逛逛。我很担心那辆 03 年的甲壳虫打不着火。
Keep coding, coding and shipping. Exercise, reading and watching movie. Be kind to the people around me. That is the summer.

壹種風流

 「壹種風流」書內文章均是彭浩翔於 2006 年至 2007 年之間在《蘋果日報》撰寫《大龍鳳》專欄的散文選集。之前在豆瓣上看到彭浩翔寫的一篇關於中學戀愛的文章,推薦給 Dan 看,他說喜歡彭的這部小說,於是在 iPhone 上找到一個 app 花費幾美元下載下來,每天寫完程序睡前躺在床上讀上十來篇。可惜那個 app 做得體驗甚不理想,小小的字體又像 PDF 一樣不能智能斷行。但能於每天的工作偷得半點閒讀讀關於香港關於男女情感的文字,體驗差些也罷了。

下面選擇幾篇進行摘錄,

早以為這絕藝已經失傳,可是自從 iPod 流行,原來仍有人做這樣的事。女生把我的 iPod 拿去,重新存入她認為我應該聽的歌,然後交還給我。可是跟過去不同,iPod 有一種留不住的淒美,因為從別的電腦下載下來的歌曲,一旦再用自己的電腦充電,歌曲就會流失。因此她花上了整晚的心機,電池只容許我聽一遍。電池耗盡,她的努力也就會煙飛雲散。

 - 「留不住的詩」,彭浩翔

該培訓些專門的搬屋人員,他們的工作不單為你收拾東西,而是在替你進行簡單面試,了解你的人生後,由他全權決定什麼東西需要保留和丟棄。要是有這麼一個拋棄東西專員,我覺得舊居百分之八十的東西都不會搬進新居,問題是你在聘請這個拋棄專員時,必須先賦予他無上權力,一旦他決定棄掉,即使那是你與初戀情人的信物,你也不能提出反對或辭退他,也不可把他丟棄的東西拾回來。因為畢竟在精神層面上的事,能憑時間把它洗擦拋棄掉。可是儲着滿屋的實物,要不是來場火災地震或戰亂的話,我們總是對舊事物依依不捨。在太平盛世時,外力介入是必需的。

 - 「拋棄專員」,彭浩翔

和他分開了,妳不會再想踏足他所住那區。過去一星期,三天都會到他家吃飯聊天看碟擁抱,甚至乎他家人回來了,妳就在樓下公園跟他拉扯,雖然傷殘人士廁所不見得有多浪漫,但一刻的窩心,卻讓妳老是不願歸家,可是一旦分開,妳會把那區別出生命以外。
原來香港雖小,但有些地點如不是感情維繫,根本不會踏足,它只是地鐵地圖表上的一站。地鐵經過,看着月台,妳總有下車的衝動,去偷看他家樓下的那個護衛員,是否仍用很色迷迷的眼光瞄你的短裙。妳不知道,因為你沒有這樣的勇氣。深怕碰到他的姐姐,不知道他家人得悉你倆分手了沒有,要是不知道,還邀請妳到他的家,那就未免有點尷尬。
節日到了,你想在他的傳呼台留一句祝福,可是深怕太久沒聯絡,要是只留妳的姓氏,又未免太自信,妳怎麼肯定他生活中只有妳一個陳小姐?
多年後,因為工作關係再臨那區,你們曾經流連的快餐店仍在,很有衝動叫同事們在這裡吃一個栗米肉粒炒飯,同事們都怪妳的品味差,怎麼會這麼難吃,還以為回到國內。可是在沒有煮熟的生米內,卻含着一段已枯死的感情。
「甚麼事?」旁邊的男生問。
「沒有,只是有沙入眼而已。」

 - 「傷逝」,彭浩翔

如果你願意,我會帶你去 San Mateo 第三街上的金銀島 Cafe 吃一份栗米肉粒炒飯,這是我能想到目前最浪漫的事情了。因為我沒有車。

Life In a Day

Life In a Day

Life In a Day 是 Youtube 在 2010 年做的一个电影实验,它号召世界各地的用户拍摄他们自己 2010 年 7 月 24 日这一天的生活,并且上传上来。用以给未来的人类展现今天人类的生活。最后收集到了 8 万个来自 192 国家的视频剪辑,原片长达 4500 小时,最终剪辑为 90 分钟出头的普通电影长度。制片人是 Scott 兄弟,恰巧在看这部电影前的一个星期我才在电影院观看了 Ridley Scott 今年的科幻巨制 Prometheus 。

电影开头是一天凌晨的片段,最后一个镜头是午夜,中间涉及到了工作,新生,爱情,家庭,战争等等人类最基本的主题,每个主题都由好几个不同的视频拼接而成。整部电影有两个片段最令我印象深刻。
第一个是一个韩国/朝鲜人(Korean, no matter South Korea or North Korea),9 年以前他开始骑着一辆自行车去环游世界,6 月 24 日这一天他在尼泊尔的加德满都。他说他去过 190 个国家,被汽车撞过 6 次,最大的愿望是:南北韩有一天能够统一 ,但是他也不知道自己能够为之做出什么。
自己实习下班之后常常会想努力工作,活着是为了什么。有时候翻看照片会觉得旅游的回忆,几乎可以成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了。跟朋友选择好日子出去玩,拍照片,然后读书看电影,选择下一个要走过的城市。
第二个是一个美国士兵的妻子,早上起床,精心穿了件裙子,然后坐在计算机面前使用 Skype 拨通丈夫的账号。丈夫不知道派到了哪个国家,那边正值黑夜,看到妻子装扮,笑问:还专门挑了件裙子啊。妻子答道:那当然,这是我们的约会之夜。动容的是,挂断视频之后,妻子开始抽泣不止。
视频聊天帮助留学生拉近了和国内家人的距离,但是永远看不到的是,视频断开之后那一头家人的反应。就像机场送别,走过安检的人也看不到还留在机场失落的另外一个人。
Youtube 的视频下面有人留言:看完这个电影令自己重新用不同的眼光来审视人生。我跟室友开玩笑说,这段时间看的电影「Prometheus」,看的书「发条鸟年代记」,似乎都在讲述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去寻找人生意义的故事。
这篇日志没有结尾和总结。
p.s. 写日誌难地不是写出来,难地是要不重复自己,想起了村上春树的“挖水井”的比喻。
p.s.2 看不到 Youtube 的同学,这儿是 Youku 链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zOTk4OTgw.html
p.s.3 每天上班,Youtube 的創始人就坐在我旁边跟我一起工作和讨论问题,夫复何求啊。

Annie Hall

Annie Hall

在室友搬进来的前一个晚上,我一个人在家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之后只是在豆瓣上写下了“发生在纽约的一部浪漫爱情故事”。可是今天在跟室友在去吃晚饭路上,她问我“你看懂了吗?”的时候,我才尝试努力去思考我从这部电影“看”到了什么。

电影一开始,男主角 Alvy 就自白道:

“I would never want to belong to any club that would have someone like me for a member.” That’s the key joke of my adult life, in terms of my relationships with women.

Alvy 遇到了 Annie,他让她回到学校里去上学,课程的名字叫做 Existential Motifs in Russian Literature,结果他嫉妒她的大学教授跟她挽着胳膊。他鼓励她去唱歌,结果她的歌喉引来唱片公司的关注,反而让他嫉妒不已。

生活处处就是充满了悖论,自己喜欢的女生总是觉得别人太好以致于还没开始追就打退堂鼓觉得做朋友也是很好的选择。

跟不同的人出去玩就是不同的心情,闭上眼睛似乎还能看到 Lake Erie 附近,阳光下那一片片的草地。我想努力追求的,就是记忆中的那一个 magic moment 吧。

AVOS

今天分别跟Twitter和Facebook的recruiter通了电话,告诉她们我已经接受了一家在San Mateo的startup的offer,不需要再浪费彼此的时间,同时表达了一下对两家工程师团队的敬仰和向往,这也正式结束了这持续三个月的求职过程。

整个找工作的(selected)结果如下,

  • facebook: withdraw after talking with recruiter
  • twitter: withdraw after talking with recruiter
  • apple (iTunes & iCloud team): withdraw after talking with two recruiters
  • airbnb: withdraw after talking with recruiter
  • cloudera: withdraw after talking with recruiter
  • quora: no response
  • dropbox: no response
  • palantir: no response
  • google: fall internship experience
  • yelp: summer internship experience
  • microsoft: rejection
  • amazon: offer
  • square: offer
  • avos: offer
  • zynga: offer
  • etc. 

还有一些其他若干或大或小的公司的offer,拒信和withdraw掉的面试就不列出来了,总之就是拿到的拒信数量是远远大于offer的数量的。 在一开始找工作的时候,我心里就列出了一个dream offer list,上面有10家公司,最后拿到了这10家公司其中2家的offer,整个求职过程可以说是圆满结束了。

我反复读着square offer信里给的股票和其相应的价值,大概是如果square做到跟groupon上市时候一样大的话,我的股票会价值超过四百万美元,如果能够做到跟ebay一样大的话,我的股票价值会将近有一千五百万美元。我脑海中想象着我拿着这笔钱,开着保时捷911,然后在旧金山买一套房子,而我可能那时也才27,8岁。

不仅仅是金钱,我和几位国内在创业的同学一样,相信square做得事情是在”invent the future”,他们的CEO,35岁的Jack Dorsey同时也是twitter的创始人之一和chairman,在硅谷是一个极有魅力的企业家。在拿到offer之前,我三轮电话面试加上onsite,前前后后一共见了11个工程师或者经理,从刚加入两个月的程序员到已经待了两年的CTO,我都不太相信自己竟然存活了下来。除此之外,每个面试官或者严肃或者和蔼,都让人感觉他们是非常聪明和有经验的人。所有的面试官不是从google跳过来的资深工程师,就是已经待过若干个不同的startups。有一个面试我的工程师在stanford读硕士的时候发了一篇nips(machine learning顶级学术会议),毕业后在google待了若干年,然后去了linkedin,上市之后跳来square做一个数据工程师。

除了非常有前景的产品,超强的工程师和管理团队之外,只要一走进他们位于旧金山的办公室,就可以感觉到创业公司那股热火朝天的干劲。不同于facebook palo alto办公室的黑客文化,square的办公室显得更加紧紧有条,即使是工程师也都身着干净整洁的衬衫,时不时可以看到身着西装的CEO Jack走来走去跟员工讨论问题。那简直就是我梦中的工作环境。

可是我却要拒绝这个梦一般的offer,只因为另外一个更大的梦 – avos。

那是一月份,我还在北京焦急地等待签证,我坐在蓝色港湾的单向街书店,等待不远处邮局下午四点将会从美国大使馆取回最新的一批护照和签证结果。离开书店的时候,心里想着买两本书带回美国读读吧,于是我拿起了书架上的《陈士骏自传》和《黑客与画家》,结果这两本书极大地左右了我整个找工作过程中的决定。

读完《陈士骏自传》之后,我才知道他和chad两个人新开的公司叫avos,在湾区的san mateo。读书的时候我深深地被里面所描写的paypal和youtube早期的创业环境深深打动,强烈的工程师文化,和对产品走向的精确把握,于是我悄悄把avos放到了我的dream companies list里面,心里想着:有机会投投看吧。这也是我的dream list里面唯一一家我没有用过其产品的公司。

整个找工作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在拿到amazon的offer之前,一直面的都是一些”并不是那么想去“的公司,这是从网上看来的经验,把你最想去的公司放到最后面。拿到amazon的offer之后,他们只给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做决定,我毫不犹豫在一个星期之后turn down了他们的offer,因为我相信湾区和startup才是我的归属。amazon的offer也给了我一些信心,于是我开始投一些我最想去的公司。于是在拿到amazon offer的不到三个星期之后我来到加州,接受了zynga, avos & square的onsite面试,同一个星期内还约好了隔一星期facebook, twitter & apple的电话面试。

投简历给avos的时候我还写了一封cover letter,在linkedin上找到了他们的VP Engineering并直接把信寄给了他。第二天就收到了他的回信,里面写道:steve and i have reviewed your resume, and want to talk to you。我心里想着,此steve莫非乃彼steve?我马上回道我下个星期会去湾区,要不然直接见面聊聊好了,他说那就跟我们的team一起吃个两小时的午餐吧,我说好地好地,心里想着莫非可以见到youtube的创始人,陈士骏先生。

周三我乘坐caltrain来到san mateo,avos的办公室刚搬家,显得比较空旷,等待我的是前面提到的VP。我心里有些失望,steve chen并不在这儿,他大概给我介绍了一下他们的团队,然后还没缓过神来,一个略有啤酒肚的金发白人穿着zeen的t-shirt走过,跟VP打了打招呼,我一看那不就是youtube的另一个创始人chad。VP说咱去吃午饭吧,steve可能下午就会过来了,你喜欢吃拉面嘛,我说拉面不错啊。在从办公室走向拉面店某个十字路口等待红绿灯的时候,有人拍了拍VP的肩膀,打了声招呼。

那天阳光很好,steve chen的头发跟书里写得一样,用发胶弄得很直很型,两个耳朵都打了耳钉,穿着工程师的标准打扮,牛仔裤衬衫。

VP介绍了我,我们握了个手,然后说我们要去吃午餐,你要不要回办公室先把书包放下在过来,他说不用了我们走吧。来到第一家拉面店已经排满了长队,VP说前面还有一家,steve笑说san mateo都快要被拉面店占领了,要不要我们也投资一家好了。结果第二家拉面店也是人满,好在队伍没有之前那么长,点了什么我已然忘记了,反正就是菜单上某一个lunch special套餐,心里还在想着这就是steve chen啊。整个午餐大部分时间都是他们在介绍avos,介绍即将要推出的产品zeen,解释为什么要在新西兰,中国和湾区都有办公室。我则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自己,提到我是python的lover之后,steve笑了笑。

steve说05年他们做youtube的时候就是用python写得,他很怀念,因为现在新产品用的是ruby,感觉不太习惯。他说在paypal的时候大家写得是c++,于是他写了一个converter把他写得python code编译成c++ code再commit到代码库。

回到office之后,vp给我做了简单的面试,然后另一个front-end engineer做了一个更快的javascript面试。面试完之后steve把我带到公司对面的peet’s coffee俩人各买了一杯咖啡沿着san mateo的街道,边散步边聊天。我说avos的机会很好,我愿意turn down其他所有的offer和正在进行的面试,只跟square, facebook & twitter的人聊,然后等拿到结果比较。steve说了一句话:facebook & twitter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工程师职业起点(露思考状),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公司更适合已经成家,追求稳定的人去,年轻人应该来像我们这样子的创业公司。我心里的os是:原来在steve心中facebook & twitter是适合追求稳定的人去得。我提到square的时候,他又说道:哦,jack dorsey是我的朋友,我们一起在旧金山有投资一家咖啡屋,我们都是coffee addict(笑)。回到office之后我们又接着讨论他们的最新产品,他让project manager给我展示产品的原型,他说social interest information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使我们没有做成功,也一定会有人来做得。我感受到的是,他对他所做事情的热情和深信不疑。

当天晚上跟孔哥去santa clara的一家海鲜中餐馆吃了清蒸鱼,在他那辆98年的白色lexus上我们聊了关于创业,关于软件工程师的职业发展,结论就是twitter和facebook的面试都没必要进行了,就看看隔天square的面试结果吧。

后来,就又拿到了square的offer,但是在拿到offer的前一天晚上,我已经给steve回邮件说道:我决定加入avos了。当时心里想得是:这样显得还cool一点,要不然被square拒了再灰溜溜跑过去,多没面子。

当然,这不是真相,面子在几百万美元面前,值几分钱?

事情的是因为steve这个星期来持续给我写邮件,并且打了两次电话,提到了他刚从百人会回来,说avos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看到一个创业公司成长的全部过程。我问了好几个学长,都是在国内创业的学长。他们都觉得avos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并且说道:这么年轻,为什么急着赚钱?我八个月前跟instagram失之交臂,现在square的offer又摆在眼前,我觉着23岁做为一个没有毕业工程师都可以拿到这样的offer,未来难道就不会再有类似的机会了么。但是,能够跟youtube的创始人做朋友,一起合作的机会,也许仅此一次。

我又重读了一遍我给avos写得求职信,里面写道:

The engineering culture of PayPal and YouTube described in the book is the best working environment I could imagine.

我回想起了当时读到陈士骏自传中所描述paypal和youtube早期工程师们为了产品,加功能,修bug,夜以继日工作场景时,我内心的向往。

我有一个理论,就是如果这是一个理想的世界,人们都应该去选择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因为钱而去做某件事情。画家去画画,导演去拍电影,作曲家去写曲子,工程师去创造产品,旅游者去环球旅行,樱木花道去打篮球,只是因为他们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但是这个世界不是完美世界,需要去赚钱,或者是因为养家糊口,或者是因为这样可以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在北京,要努力地为房子打拼,很多时候身不由己,这些我都可以理解。美国也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社会,但是却是一个稍微要好一些的社会,教育就是鼓励大家去发展自己独自的兴趣,同时社会上也时不时出现这样的”美国梦“例子来激励大家。

去年九月份在旧金山实习有一次跟sally吃饭的时候,我跟她说,我想秋天回到学校之后买一辆甲壳虫,因为那是一款经典设计的车子,我读乔布斯自传的时候,就喜欢拿其来比喻苹果的设计,不过时的设计。但是当然,如果现实就是买不到合适价位的,我也会去买一辆日本车。当时我也告诉她我对square很感兴趣,说他们的CEO是twitter的chairman,然后他们做的事情是非常有前景,向她介绍了这个公司产品,然后告诉她如果能够去那儿工作,将会是最理想的选择。

很幸运,当时的两个小小梦想现在都(差一点)实现了。我觉得,也许如果你真地跟随内心的想法,不把钱放在出发点,其他的真地可能都会接踵而至(其实这句话是乔布斯在斯坦福毕业典礼上讲的)。

很明显,接受offer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avos最终如何,与自己的努力工作息息相关。是不是真地能够”其他都会接踵而至”,我非常开心亲身实验一下给大家看看。

LGA to BOS

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坐一次laguardia terminal A的航班,而且要坐在靠左的窗口。当飞机沿着从南向北的跑道滑翔起飞的时候,整个曼哈顿半岛都尽收眼底。从最远处的自由女神,downtown正在建筑的世贸大厦,midtown林立的高楼,硕大的中央公园到bronx的扬基球场都被收在飞机那小小的窗户里。

在飞机上,我还在想着刚刚听到的instagram被facebook十亿美元收购的消息。时间往前推七个月,八月底的某个工作日,我跟Instagram的CEO Kevin,他们的另外一个员工Josh在旧金山Caltrain附近的South Park吃三文治午餐。当时他们有4个员工,kevin说下周一会有第5个员工加入,是一个帮助twitter从50人扩张到500人的recruiter。

吃午餐的原因是在前一个星期我收到Josh的邮件说他们想招engineer,尤其是app的早期用户,所以找到了我。我当时回说我现在还不想找fulltime,并且秋天准备回boston的google实习,但是还是希望有机会吃个午餐聊一聊,所以就有了上面的那一次午餐。半个小时左右的午餐聊了什么我都记不太清了,就记得kevin说他总是很忙,instagram不是他们的第一个的project,第一个project叫什么我已然忘了,说他们还在support它;然后josh说instagram的用户热情得惊人,世界各地的用户自发地组成community来使用他们的软件。

今天看到收购的新闻,说两个instagram创始人分享5亿美元,剩下的13个员工去分一亿美元。然后有看到新闻的同学跟我说“呃……你怎么想?”。其实事实就是,即使当时我愿意quit我的硕士项目,我也不认为我能通过他们的面试。其实话说回来,如果我当时觉得自己能够qualify通过他们的面试,我一定是会quit我的硕士项目的。

所以我的想法就是,不论我怎么respond那封邮件,我现在仍然是在这里读新闻写日志,而不是数钱买保时捷,或者是在napa买房子。

但是,从好得角度想,我也是跟亿万(美元)富翁吃过午饭的人了 😀 即使那个时候他也就是穿个牛仔裤和凉鞋的软件工程师。

俗语说得是,成功的人时刻准备着,机会来得时候才能抓住。

这一次机会没有抓住,原因非常简单直接:那时我还是一个不够优秀的工程师(or设计师)。如果那时候我写过多一万行的objective-c,写过多五万行的python(instagram backend is powered by django),我就会答应他们的面试,争取加入他们的团队做第六个员工。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工程师(or设计师),完全是一件可以操作的事情,而且也正是我在努力做的事情。我相信到那么一天,再有机会到来的时候,不会再让他溜走。而且我觉得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赚个几百万美元的概率比做为一个Ph.D做出伟大研究的概率要大得多了,这么多人愿意花5到7年时间读一个Ph.D,我觉得花这个时间变成更优秀的工程师,也挺好的。

ps1, 有人提到泡沫。我的观点是,两千年的泡沫大家都看到了,为什么人们还是愿意往互联网投钱,你都能看到这次泡沫,难道那些商人看不到嘛?有人说互联网只能靠广告赚钱,零和市场,蛋糕就这么大,google和facebook分得差不多了,别人只能跟这两家抢。

我觉得有两点:互联网广告的蛋糕还远远没有到头,我相信互联网一定是当前市场上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广告,因为其投放的精准,而且还有其长尾的特点。只是绝大部分人都还没有能够接受互联网的科技,他们还不能够相信互联网如此强大的事实,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linkedin,我觉得这绝对是找工作最为强大的工具,我把我的profile写好,recruiter就会几乎是源源不断地找上门来。我想问,有多少找工作的人,在linkedin上面精心打造自己的profile,或者买过job seeker的服务。有那么一些人,但是我相信不会很多(而且好一部分我身边的人都是我推荐去用的)。做为一个拥有硕士学位的学生,都不能很好地去适应并且使用这些互联网工具来帮助自己求职,更何况是那些可能连大学都没有上过的人,教他们去在google或者facebook上投广告,去推销他们的商品?

所以我觉得互联网广告的蛋糕潜力还是很大,只要传统广告的市场还在。

第二点,互联网在蚕食一切,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了。玩游戏,购物,看电影,听音乐,甚至连书都逐渐变成电子的了。面试amazon的时候,recruiter会给candidate发一封ceo bezos 13年前写给董事会的一封信,他当时说,相信未来市场还会大很多很多。所以,今天几乎谁都在用amazon买东西。今天我去一家hedge fund面试,穿着牛仔裤衬衫就去了,因为这家金融公司一半的人是工程师。我不知道十年前在纽约有没有穿着牛仔裤上班的金融公司。谁知道未来十年互联网能够变出什么新花样。

ps2, 前些天看到google的两则视频,一个是自驾车的第一个用户,是加州的一位盲人(95%);另外一个是google glass的先验预告片,看完以后我很感动,google做为互联网公司能够做这样子的project,我觉得很伟大。然后也看到有人写日志被大家分享,大致内容是“当前互联网很烦躁,大部分公司都不知道做什么,很怀念能够在书店漫步的时光,云云”。我的第一反应是,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看到类似的文章了,我想起当时谁过得一句话:造纸术普及的时候也有人出来怀念竹简的,估计钢笔/原子笔普及的时候也有人怀念毛笔的,大概就是类似的意思。看过电影artist的同学也知道,当有声电影引进的时候,有那么一些人也是接受不了,很怀念无声电影的。

科技的发展就是这样子的,今天你能够在美国留学,然后跟国内的亲人视频聊天,要在facebook/renren上看很久没见同学的近况,在google上搜索出行的机票和便宜的旅馆,你知道,世界上没有免费午餐的。

ps3, “People can’t do something themselves, they want to tell you that you can’t do it.” –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ps4, twitter上某人说得:551天的instagram卖了10亿美元,116年的纽约时报价值9.67亿美元。

三月廿七日

这个博客也快要长草了,因为这两个月来一直在忙着找工作的事情,想等最后定下来之后写一篇长的。出去找工作的事情发现也没有其他什么的可以写了,有时候想想回到家也忘了当时的思路了。今天的日志内容也是流水账。
这个星期是新学期的第一个星期,下午去听了新来的教授开设的computational structural biology,只见slides上认识的单词也就是dna,rna和protein,距离中学的生物、化学和物理课已经隔得太久了。听老师讲蛋白质的折叠听得云里雾里,就想起来去年还在旧金山实习的时候,一位facebook recruiter的邮件里写得:why are you back to new hampshire, the engineer with your background should stay in bay area。回来上课的原因无非是希望拿到学分尽快毕业。接着想到一个博士生花了6年,8年甚至10年的时间(连带读硕士的时间)去换一个学位,如果把这些时间投入到创业上,也许也可以收获到许多吧(想象一下在google甚至facebook待了8年的人)。
今天拿到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预购DVD,铁盒珍藏,有陈妍希的海报,还有很多各位演员的照片和寄语,最特别的是有三格独一无二的电影胶片。我的三格是沈佳宜在跟弯弯说:如果柯腾能够告白我会很高兴的那一幕,算是运气不错,拿到有女主角的胶片。晚上想回到家之后再温习一遍这部电影。再“追回一次青春” 😛
周四晚上去纽约,周末会去电影院看《春娇与志明》。今天还拿到了另外一个旧金山的面试,想近期又要再跑一次湾区了。
越来越喜欢自己那辆03年的小黄甲壳虫了,真希望天气快点转暖,有机会去兜风。
12年的第一个季度就要过去了,总结就是有好有坏,上周末展望了一下第二季度,要做得更好才好。

2012年初体验

已经是一月份的最后一天了,2012年的第一个月就要过去了。
元旦是跟父母一起在广东肇庆的舅舅家渡过的,二号晚上飞回海口三号收拾东西跟高中同学见见面,四号一早就直飞北京准备大使馆的面签。飞了这么多次海口->北京/北京->海口的路线,倒是第一次坐海航的飞机,果然五星航空的服务不是糊弄的,在飞机上看了北京取景的《我知女人心》。三个小时的飞机,城市气温直降二十摄氏度,一月的北京好冷。
因为签证馆的失误,我误以为要去邮局等待签证,结果每天都从北航到亮马桥往返,最后是魏超的提醒才到知春路的中信银行打听,发现签证早十天已经签下来,平白无故多缺了一个星期的课。
等签证的日子里,看了好几部电影,青春热血的《那些年》,无厘头的《杀手欧阳盆栽》,不知所云的《大魔术师》和基情满溢的《大侦探福尔摩斯》,还见到了九把刀和女神陈妍希。两个星期的时间除了再聚首上次在北京两夜见到的大学同学和街旁同事,还见到了更多的同学,和更多的聚会。
跟Dan,菲从百老汇开始逛到南锣鼓巷,晚上再在五道口的水晶烤肉见到了高端海归Bill,吃完饭去鲜芋仙买小食,店里好似有一群大学生样子的同学在打三国杀。吃完晚饭又去华清嘉园玩桌游,选择一个游戏也很难意见统一的样子,最后还是[只言片语]让大家大家开开心心地坐下来玩游戏。打完桌游Bill和Dan说我说过这次回国还没有机会唱到KTV,不如去唱歌吧,已经十二点了有个北航的学弟表示第二天要早起买火车票于是就闪人了,实在是干。菲说好啊,然后Bill, Dan, Fei加上刚认识的大刘大伙儿就打车去雍和宫附近的钱柜了。一路唱到第二天早上六点,Bill和我好似都不用睡觉的,KTV可以升Key还蛮神奇的。早上出来的时候变成四个人了,一月份早晨六点的北京真地很冷,路灯也还没关,我们就走啊走到街道对面的金鼎轩喝粥吃虾饺咯,记得有人还要很辣的面来着。吃完早餐就四散打车走了。
后来Catt考完研究生,就回街旁上班了。我就拉他去川办吃毛血旺和口水鸡咯,排了好久的队,Fei好似不太开心的样子,但是美国的川菜真地很可怕啊!之后怎么也等不到签证,又只好和Catt, Fei, Bill & Dan去簋街吃香辣蟹咯,我说每次都是你们几个人一起出来吃饭耶,Catt说你看我们都是设计师啊,一年半不见Catt说话这么刺了。吃完饭又坐bus公交去鼓楼喝茶聊天,因为Bill第二天就回美国了,拿不到签证护照的我心里那是一个嫉妒啊。等不到签证的日子里,Dan陪我去国贸的PageOne书店找《那些年》的原版书,可惜已然卖光光。晚上又推荐我去了工体的老书虫,一进去就是昏暗的灯光,满书柜的洋书,里面清一色坐着的都是洋人,或者喝咖啡聊天,或者用MacBook在做着什么事情,好似不是在中国的样子。
在北京到处晃悠找饭吃,工体的鹿港小镇是《失恋33天》里河南女生刚从唐会出来会见男女主角的餐厅。可惜好似欣叶的台湾菜要更胜一筹的样子,也许可能是因为好久不见的同学只顾说话没有顾上尝菜的味道。在中关村的港丽,两个分别创业的同学在讨论Android开发的合作,而我则在一旁吃桌上的琵琶鸭。第二次去港丽是在北京的最后一晚,刚知道在清华读研的大学舍友已经搬出学校跟女友住在一起,还同时拿着一份微软研究院的工资,做iOS开发的嘉伟的头发好似又更长了人也更白了。还有中八楼,第二次来吃,发现人均40块也能吃很饱,这个价格在北京出来吃一顿饭真地不太容易。
北京的咖啡都好贵,还特地去看了看中关村的车库和贝塔咖啡屋。都说两个是业内人士的咖啡馆,贝塔更像是朋友聚会聊天的好地方。车库则另一番场景,每个人都在抱着电脑写程序,就如远骋在街旁上的攻略:如果找聚会聊天请绕行。也有回学校的雕刻时光,一杯时光绿茶坐一天,研究生同学都已纷纷回家,学校实在难以找到一个有网的地方让我写作业。
在北京待地两个星期,住了望京的亲戚家,Catt的大运村宿舍,赵龙的大运村宿舍,任斐家的沙发,加上前一次在北京时住的顾/郎的校内南区宿舍,加上郎给的手机,真是谢谢谢谢各位的机器猫之手。
最后16号上午拿到签证,中午在郎的宿舍买了17号下午飞芝加哥的机票,同时订了当天晚上Hilton的酒店和18号上午飞波士顿的机票。第二天就走了。
回到美国已经是周三的下午,感谢超哥的接送,并且借宿一晚,晚上吃了一下中餐馆,刚从天朝回来的同学表示落差还是相当地大,几乎不能下咽,不过还是吃饱肚子。同一天也把住房搞定了,周四的时候就携带行李搬进去了,下午上了一下课,晚上跟Yu-Han吃了晚饭,顺便求其用他的Mazda小红送我回家。周五一早坐Bus去学校上课上课,晚上抱Hong老大大腿坐着他的Q5回家。周六接着抱晓超的大腿,带我去Manchester买车,试了一下午终于买到了新仪的甲壳虫,小黄。用自己赚来的钱买了一辆自己的车,这就是人生啊。周日去参加了CSSA组织的春节K歌大赛,又是一顿晚饭。周一去把车子取回来,就是开始上课找工作的日子了。周末去了趟Boston,找屁眼在南北和吃了个姜葱龙虾,小黄还得到了他的肯定。周末买了菜今天也开吃下厨了,8个月没有做饭了的我手艺没有退化,一盘辣椒炒肉末和一盘清炒上海青加上香喷喷的泰国香米,吃地我无比幸福满意。
吃完饭坐在客厅看了今天刚播的《康熙来了》,感慨生活真是美好。这个好似不是startup的软件工程师的生活状态才是,最近每天上厕所的时候就读在北京买的陈士骏的自传,还刚刚读到YouTube起来的日子,不过里面对PayPal的描写实在是理想的工作氛围。生活到底能不能满足于炒菜吃饭洗碗看康熙来了呢?我想应该是不行的。引用罗素活着的理由里的第一条:追求爱情(longing for love)。外加上柯腾在《那些年》里的台词:“我都以為我自己是個超有自信的人,但那時我才發現,原來在喜歡的女孩面前,我是個膽小鬼”。这两年来在心仪的女生面前好似都觉得很不自信的样子,所以不能满足于看综艺节目,要变成更厉害的人才可以。
好困。

北京两天两夜

在北京待了刚好两天两夜,见了将近十个大学同学(准确地说是六系同学),一个高中同学和四、五个街旁的同事。两天的行程就是跟六系同学吃饭,续摊找街旁同事接着吃饭聊天,递签签证,睡觉,剪头发,吃饭,和公鸡看《金陵十三钗》,麦当劳聊天,激活联通手机卡,去街旁办公室,吃饭,跟yuancheng聊,打车去机场回海口。
距离上次在北京已经整整十六个月了,这次待了两天有三点感觉很强烈:一、空气质量真的有问题,不说检测的指数如何,90%的时间在户外都能够问道一种奇怪的烟味,傍晚时分远望要落山的太阳会在奇怪的雾中折射出一种奇怪的颜色。二、墙外的网站不说,访问Google的任何服务都严重延迟,从Gmail,Reader,Maps到网页搜索,都会时不时地断开连接。在美国的时候访问微博,豆瓣,人人,街旁等国内的服务有很明显的延迟感,回到国内后这些网站变得飞快倒是美国的网站有更加长的延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鱼与熊掌兼得。三、什么都贵了。
跟六系同学地重逢非常非常开心,这么久不见,有地工作有地读研,有地身体像吹气球:D,大家都已经纷纷有了在大公司或者创业公司的实习经验,有地已经开始申请准备来湾区看看,有地甚至已经开始写起了小说(国内某知名网站签约作家)。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非常明显大家都过得很开心。可能是因为男生们纷纷都已经不再是一个人出来聚餐:P,也可能是因为实习/出国交流的经验让自己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即使研究生的科研些许无聊,创业公司的工作些许劳累,跟大家的对话中还是能感觉到都对前方充满信心,不再像几年前本科时那么迷茫。这几天没有手机没有银行卡没有地方住,特别非常谢谢Gu和Lang帮了许多许多忙 >_< 跟公鸡在中关村的美嘉看了《金陵十三钗》,电影的过程有感动,但令人非常难受,但更折磨人地是看完之后脑海有时闪过电影的场景的瞬间,更是令人心痛。电影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台词是不同的中国人对贝尔说:就凭你这张脸,日本人不想惹西方人。说几件最近自己遇到的事情。在旧金山去台湾办签证的时候,墙上贴着的海报对可以办签证的国家/地区的人(用中文)写道:香港护照/永久居留证持有者,澳门护照持有者,美国护照/永久签证(绿卡)持有者不需要办理签证;中国大陆护照持有者需要有效的美国签证才能办理签证。当时买机票从纽约道北京再去香港,入境办事处的接线员操着粤语口音的普通话说道:从其他国家飞来的飞机算是过境,可以入境;你的飞机是从北京飞过来的,(没有港澳通行证哪过)不能入境;除此之外我知道台湾,美国的护照/绿卡去香港都是可以落地签,反倒是持中国护照的人在去香港之前需要办理通行证。嗯,大搞是这个意思,希望一切会越来越好,或者说要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来改善这样的情形。 fei,catt,和dan说那天等了我八个小时,说还有去查飞机失事的消息:P 在贡院六号的时候dan,yuancheng聊得就大多都是关于街旁,关于湾区,和中美互联网用户的差别。大家都达成共识的一点就是中美对待大型连锁店的态度,典型的就是本地咖啡屋和星巴克的比较,这就让PM在对产品一些功能上的取舍有了很大的影响。当然也提到了关于留学生回国的问题,这里做一下广告有要回国加入创业公司的同学,推荐街小旁哦。dan完全都没有变,发现之前所有看到的网上照片都是在装酷就是了,一说话就变回去港片fans外加理想主义互联网创业公司产品设计师的样子。dan坐在bill去CMU之前的桌子,这个桌子一下就变得很有气场的样子。加上整个街旁office的布局:marketing/pr/operation/product/engineer们全部敞开坐在一起,充满了创业公司的热血味道,这是我时隔十六个月再次拜访之前没有预料到的,已经坐了五、六十人的办公室仍然是充满了对自己产品的热爱和打造更完美产品的热情。这里真心给有志于去加入北京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同学推荐街旁。 在街旁那天中午吃饭选在了楼下的渝信(其实我蛮想去川办的,看到大家真心这么忙所以没好意思要求),席间yuancheng,dan,和fei都是老同事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浙大来的超可爱的专业是工业设计的产品设计师,之前有在diandian的实习经验。好像是因为周一是第一天加入我们团队,对附近吃饭的地方还不怎么熟悉。我还没多聊几句,dan和yuancheng就马上说对方有bf了啦。后来我在想起这件事情,好似他们连她的街旁都还没有加好友,怎么就已经知道别人的状态了,hmm...我跟他说我的大学舍友就在buding做android的开发,她马上说创新工厂的第一美女就在buding,有机会找rf同学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最后还是正面的结尾,自己也要好好努力写程序和读书,做一个更强大的工程师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