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总结

摘要
随着收到CMU的一封正式拒信,我已经决定接受Dartmouth的录取,即将于今秋赴美攻读计算机硕士学位。
这篇日志会总结从去年暑假至今大半年来的一些感想,其中会介绍我对选校的思考,和最后学校的选择。
其中会介绍BeBeyond和MSRA这两个与申请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地儿。
这篇日志将会严重地呈现我的主观看法,并不能代表理智的分析结果。
IUB    HCI Master    admitted
Dartmouth    CS Master    admitted
UCI    Ubicomp Master    admitted

MIT Media Lab    Master    submitted
GaTech    HCI Master    submitted

MIT EECS    Ph.D    canceled
Berkeley    EECS Master    canceled
UCalgary    CS Master    canceled

UToronto    CS Master    rejcted
CMU    HCII Ph.D    rejcted
UWashington    CS Ph.D    rejcted
Berkeley    iSchool Master    rejcted
Stanford    CS Master    rejcted
UMD    CS Master    rejcted
CMU-VLIS    VLIS-MS    rejcted

上面这个列表是我所申请的学校和项目以及结果,赶在deadline前成功submit了的program有12个,半途而废的有3个。
submit的12个program中,目前拿到3所学校的录取,7个program的拒信,还有2个是pending的状态。
这就是我目前的状态。
选校
很多人都会问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定位的问题。
而我考虑的则很简单,就是申请我最想去的program。
所以问题就变成,哪些program是我最想去的。
对于我个人来说,也是给学弟的建议就是,在申请的过程中,尽早弄清楚自己以后想做的方向。
方向定下来之后,选校,读paper,找科研,套磁,一系列事情都会变得有目标起来。
比如去年的MTF学长就是在大三下学期一开始早早把方向定下来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最后通过套磁去了UIUC。
因为一开始我就打算申请的是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CI),所以当时选择的时候自然是以每个学校的HCI实力来进行选择的,然后评估一个学校某个方向实力很重要也很简单的一个指标则是,看该校的师生在该领域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的数量。
结果发现该领域顶级会议上(CHI)的文章,计算机排名前十的学校基本上占了学校发的文章的95%以上,其中尤以CMU, GaTech, UWashington三家为最,其次是传统CS强校Stanford, MIT, Berkeley, UIUC, Cornell等等。
所以我申请的program里面很多都是排名很靠前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至于前十的另外几所学校,没有申请都是有原因的。
首先UIUC是因为做HCI的教授基本上都是在Human Factor那边,跟我的背景非常不match,所以当时就没怎么考虑。
Cornell倒是非常好,但由于他们iSchool不招master,CS的master又是只有一年的MEng,所以也放弃了。
UT-Austin, Wisc等就没见到做HCI的教授。
前10的学校也基本上占了我申请学校的一半。
10~20的学校之中,Maryland是因为有一个具有很多年历史的HCI Lab,加上他们家有一个非常资深的HCI研究员,加上最后时刻Yuancheng学长的一句话,最后决定申请该学校。
但是submit之后就后悔了,因为准备套磁的时候发现他们家教授做的东西,都不怎么喜欢,所以后来就不怎么关注了。
然后另一所CS强校UToronto,我把它放到这个区域里,是因为他们家有几个教授,都有着不错的在CHI上的paper命中率,加上加拿大的master都是全奖的,吸引力实在很大。
其实一开始还打算申请UMich的iSchool master来着,后来听说他家的ps各种复杂要求,想想也没必要申请那么多program,所以后来也不关注了。
接下来就是CS排名30之后的学校了,也是目前我所拿到录取的学校所在的区间。
UC Irvine是因为有一个很强大的做HCI和Ubicomp的教授团队,加上他们家还有一个叫Ubicomp的master,所以从一开始就打算申请他家。
Indiana U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叫HCI-Design的项目,加上各种渠道听说他们家HCI做得确实不错,而且硕士还会给钱,于是也决定申请了。
Cancel了的UCalgary也是因为他们家有一个在CHI上很有影响力的教授,一开始决定申请。结果他们家是唯一一家小秘主动告知TOEFL没到100就不要申请的学校,而且态度非常之强硬,联系教授回得也是模板。加上Calgary实在不怎么主流,所以最后决定打算省下这个学校的申请费好了。
结果做了这个决定没多久,这个学校就因为某个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宗教人士的访问不再被我D承认该校的学位,实在讽刺得很。
Dartmouth,应该是我申请的所有学校中跟HCI最没有关系的了,申请他家是因为他们学校有个MIT Media Lab毕业的教授做Activity Recognition做得各种有意思,而且还是2008年的TR35之一。
结果这位教授唯一给我回过的一封邮件就是在我submit完之后,告诉我她来年不带学生,顿时让我对该校心灰意冷。
最后貌似拿到的录取都是30开外的学校,所以这个择校是否得当,还是有待斟酌的。
但我的建议一定是:你申请的学校或者项目,都一定是你想去的。
CMU
如果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会说:我的申请就是为了CMU做的。
在大二下学期打算出国的时候,就一直把CMU作为第一的dream school。
微软VP Harry Shum,
亚洲研究院院长Hsiao-Wuen Hon,
Google China前CEO Kai-Fu Lee,
深蓝之父Feng-Hsiung Hsu,
这些极其优秀的华人计算机科学家都曾经是CMU的博士生。
Randy Pausch说,这所学校的所有department是合一的,这是一所amazing的学校。
Kai-Fu自传里说,这所学校的博士生将自己写的芯片插入到自动售货机里,这样就可以在自己的机器上看售货机里剩下的汽水数量,省得跑冤枉路。
Prof. Landay说,这所学校的HCI是最好的,没有之一。
所以这也是我唯一一个申请了两个program的学校。
申请从一开始就在联系对面的教授和学生,不断了解相关的信息。
知道他们家的HCII PhD一年就发11个offer,这么多年来在大陆只给过一个offer,是一个09届的清华学姐。
在香港开会的时候,一位MIT Media Lab的学姐也说这个项目当时她也申请了,很难…
后来过年的时候在thegradcafe上看到已经有人开始报这个项目的offer,在twitter上看到大美女ruogu学姐也拿到这个项目的offer了,CMU的学生也告诉我她听说到有人拿到录取了,问我如何?
那时候就知道悲剧了。
后来有找ruogu学姐要CV来看,看完之后自己也释然了。
后来补申请了他们家的VLIS-MS program,可是也因为1.TOEFL分不够高,2.没有paper,3.statement不够清晰三个理由给拒了。
MIT, Stanford
MIT EECS, MIT Media Lab是两个program。
EECS的网申系统是注册帐号之后就没有动过了,想这个钱一个学校就不用浪费两次了。
所以转而申请Media Lab,对于Media Lab,除了外界可以看到他们做的各种玩具之外,也是充满了传说。
比如之前校内上疯狂分享的”MIT学生天才发明”,就是该实验室的学生在某次TED上对他们项目的介绍。
传说这个项目从来没有从大陆招过学生,是从来没有。
传说有个Cornell的本科生,本科阶段发了Siggraph,申请这个项目,被拒了,只好去了MIT的EECS。
所以即使现在这个项目仍然一点消息都没有,我也不再等了。
Stanford的CS则是另外一个大dream,google, cisco, yahoo等数不清的公司,绝佳的地理位置,让其笼罩了一层创新的光环。
尤其是在申请最后阶段,还特地跑到清华去给他们HCI Group的教授塞简历,可惜最后还是收到了拒信。
择校
Dartmouth,听到这所学校的人的第一反应就是Ivy League,承认这也是我最后选择她的原因之一。
相比于Indiana U, UC Irvine, Dartmouth不论名气(综合 Rank 11),还是历史(nearly 250 yr),都要高出许多。
而另外一个原因则是Dartmouth一共提供了两年接近3/4的Tuition Waiver,这无疑对一个master学生来说减少了许多的压力。
再者,我发现这个学校的CS系除了之前看到的T教授,其他的教授做的东西也都非常地吸引我。
比如我之前skype聊过的一个教授做得就是电影,设计等艺术跟计算机结合的工作,她本身就不是搞计算机科学的,而是学习艺术的。
从我个人出发,我也希望在硕士阶段多学习计算机之外的不同东西。
Dartmouth离Boston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离Pittsburgh也不算远(相对于加州来说),对两年后的申请也方便许多。
所以最后决定是去这个坐落在New Hampshire州的Hanover小镇上的小学校了。
BeBeyond
知道这地儿是去年MTF学长的介绍,加上听了几次讲座,觉得很不错,相比于其他留学中介,价钱也合理,所以决定去了。
说得矫情一点,这儿最大的收获就是让人学会要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既没有Design, 也没有UX的经验,也没学过相关的知识,只是喜欢HCI做的东西,还在犹豫要不要去尝试。
DongXin JJ说:你不去尝试,你怎么知道行不行呢?
然后我就带着零experience去申请了。
也因为申请HCI认识了一些人,感到非常开心。
除此之外,bby的班级大家也非常地团结,family版上时不时会看到一些奇迹的帖子。
尤其是在申请后期,JJ总会找各种同学来分享相关的联系教授和小秘的经验,让你倍受打击,深感自卑,然后振作起来去做事情。
另外,bby的往届学员和nancy JJ,总喜欢把申请比喻成追MM,什么如果追MM只是一个月发一次信息,别人怎么想,于是得到给教授发邮件要天天发之类的理论。
我一直不解的是,这个理论是为了表达联系教授跟追MM一样并不是一件很深奥的事情呢,还是想告诉大家追MM并不复杂其实就跟联系教授一样。
总之就是没上bby就没机会认识大家了,也可能就不申请HCI了,所以bby这个投资我是觉得很值的。
MSRA
MIT CSAIL的director曾经说过,MSRA的intern在graduate admission中,他们是best of best的。
在这里,我所认识的90%以上的本科生都在做申请,我可以说一下部分我所认识的在这边实习的本科生的申请结果:
USTC.ZQ -> Berkeley CS PhD
Fudan.WL -> Cornell CS PhD
Fudan.YS -> Stanford CS PhD
BUAA.WF -> UCSD, Wisc, GaTech, etc. CS PhD
BUAA.YY ->  UCSB CS PhD
RUC.CZ -> UMich CS PhD
PKU.AQ -> Harvard Stat PhD, Berkeley BioStat PhD
上面这些是我认识并且说过话,甚至在一个组里工作的实习生,至于那些更多的不认识的实习生(比如各种清华CS, EE)就更多着去了。
所以赶在申请之前,来这边实习,投中一至多篇顶级会议的paper,拿一封这边老板的推荐信,去做申请,可以说基本上是国内CS申请的最大杀器之一了。
当然,也不能完全迷信MSRA的传说,比如我就是一个赤裸裸的反例,在这边待了这么久还是没有paper。
我们大班依然有在学校实验室砍下UIUC offer的牛mm,和在清华实验室拿着CMU校友老板推荐信砍下UT-A, GaTech, CMU offer的大神存在。
所以自身实力才是最重要的,只是说MSRA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提升实力的平台,至于用得好不好就在个人了。
总结
没啥好说了,申请过程学到了许多,也想了许多。
总之就是,人生苦短,趁年轻尽量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吧。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吧。
所以我觉得考清华的学生,比保本校的学生,要崇高许多。

19 Replies to “申请总结”

  1. 今早上上看Gatech的HCI status变成decision has been made,不过还没有邮件通知~
    相信两年后你一定会实现你的dream的!

  2. 一路走来的过程也是感慨良多,没LZ那么强,只是希望能多认识点牛人,扩大下圈子,目前的视野太狭窄了

  3. Hi, 偶然在网上搜到这篇文章.
    我是今年申请HCI的本科生,兴趣偏向human factor,请问cornell的相关program不招master么? 那他们的那个informatics下面的招生是什么呀?

  4. 师兄你好。看了你的文,感触挺多的。还在选校阶段,也是准备申HCI。对你所说的那个影视计算机应用的教授很感兴趣。因为我本科念的国内的digital media,也曾一度动念头去学纪录片,但现在想回归土地,这个教授的背景让我很动心。不知道可否介绍一下?我的联系方式是 sosodiu@163.com 有些冒昧~望见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