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两天半,纽约市每天都以不同的方式在摇晃我的脑袋.
第一天的关键句子是,初次踏足纽约市的乡下人彻底被Midtown一栋又一栋遮天蔽日的大厦给震倒了.
在3rd Avenue和47th St交界的旅社安顿好之后,就在Midtown内游荡.
途径样貌远扬但是名字不被大众熟知的Chrysler Building.
然后进去参观了门口有两座狮子镇守的New York Public Library.
我们沿着42 St一路向西终于来到7th Avenue和Broadway交界的地方,
然后再沿着7th Avenue往北走,就来到了无数广告牌闪耀的时代广场.
感慨了一番天有些冷之后,继续前行到50th St再右拐.
然后在6th Ave和5th Ave的街区就是高楼林立的Rockefeller Center.
这里有Radio City Music Hall,还有号称世界上所有圣诞树的Father的一棵超大的圣诞树.
圣诞树下,在极其众多游客的围观下是一个非常小但是很给力的溜冰场.
第一个半天就在Middle Town中渡过了.
还有下午的时候还在路边吃了叫做99 cents的Pizza店,只有一种口味,没有座位,
买了Pizza之后就站在路边吃,假装New Yorker的样子~~~
第二天的晚上是Christmas Eve.这一天的主题词是Central Park,现代艺术,世界上最大的Macy’s和
陌生人互道Merry Christmas.
早晨起床之后,在楼下吃了咖啡+Scone的早餐之后,走出早餐店就是今日打烊不参观的联合国总部.
沿着河边的街道走,东河的对岸就是Queens,往前有通往Queens的跨区大桥.
然后向Chenchen感慨如果能在Google NYC做这个暑期的实习该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
走到58 St就开始往左拐,从1st Ave一路来到5th Ave.
这里有北美历史最悠久的玩具店FAO,圣诞前夕应该就是小朋友最美好的景点了.
然后就是传说中地上只有一个透明cube的第五大道Apple Store.
然后往北走跨过马路59 St就来到Central Park的最南端了.
在Central Park里接连与大家汇合.
路过纪念列侬的Strawberry Field和列侬曾经居住(洋子扔在居住)的Dakota Apt.
路过Central Park的餐厅Boathouse.
路过……
看着这么一个在如此曼哈顿中心的不得不说巨大的公园,被周围一栋又一栋的大楼所围绕,
实在是件很奇妙的事情.
走到公园正中巨大蓄水池的南侧,然后往东出了公园之后,面前的就是Guggenheim Museum.
一个七层高的现代艺术作品展馆,只要沿着一圈又一圈的楼梯往上即可.
不论是在BOS, DC还是NYC,只要是在博物馆或者展馆,唯一的感觉就是Overwhelming.
太多的作品,太少的时间;总想看得更仔细一些,想听得更清楚一些(免费提供讲解器).
终于到了闭馆我都没有走到最高层.
从博物馆出来之后一路向东往地铁站进发,途径曼哈顿的居民区上东区(Upper East).
匆匆猜想一番房价之后就乘坐地铁回到34 St.
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Macy’s,加上平安夜大discount,这里的街道人山人海.
店铺里也是人山人海.最后晚上在附近吃了韩国料理,海鲜豆腐汤还吃得蛮饱的.
然后大家开始寻找一个教堂,希望能够听到Eve的弥撒(Mass).
先来到NYC最大最著名的St Patrick Church,才发现教堂四周早已被警车和Cop所围住.
于是寻找到最近的另一所教堂St Bart Church.
下一场弥撒11点开始,我们就在教堂里休息.
10点开始人们逐渐入场,最后整个教堂座无虚席.
询问工作人员得知误打误入的教堂有着纽约市最大的管风琴.
一个半小时的弥撒做下来,拿着歌词也尝试着跟着大伙儿唱了几句,
最后同行的上前吃了圣餐(耶稣的肉和血).
最后最后,最令我动容的是,在主教的建议下,
大家互相道着Merry Christmas,因为我们四人并没有坐在一起,
所以大家都跟周围的陌生人交换着圣诞的祝福.
“过了那么多年的圣诞”,这一次算是长见识了.
第三天的关键句子是,持续暴走和Chinatown.
从23 St的熨斗大厦到14 St的Union Square,到8 St的NYU和Greenwich Village;
持续往南到圣诞节全打烊的SoHo,
和圣诞节照营业的Chinatown.
晚上乘坐地铁从曼哈顿南端一路到Queens的亚洲食街Flushing.
第一天是Middle Town的密密麻麻的高楼,
第二天是城市中央大片绿色的Central Park,
第三天更是夸张,这一块介于Downtown和Midtown之间的区域(West Village, SoHo, Chinatown),几乎没有什么高楼.
West Village是纽约市早期LGBT运动的中心地带,同时有着没有校园的NYU.
SoHo则是密密麻麻不高的Cast-Iron式的老房子,和数不清地牌子或者Boutique的商店
到了Chinatown,讲中文就是了,街上卖鱼丸的小贩,店里卖潮州牛肉粉的服务员,不论哪里的口音,说中文总是比英文来得更快.
他们说Chinatown脏乱差闹的,那一定是没去过Flushing的.
第一次踏出Manhattan(除去刚来时的机场)乘坐地铁7线的最远端下车就是Flushing了.
一从地铁站出来,是操着北方口音叫卖的水果摊子,然后旁边是”让子弹飞”的DVD.
你想喝粥送油条配豆浆?没问题.
你想吃热腾腾的叉烧包?刚出炉的.
天津的糖炒栗子,街边两步一遇;当然还有芋香珍珠奶茶.
这一切的一切,都发生在同一个城市,New York City.
和谐或者不和谐地共同存在着.
最后忘了说了,来的第一天从JFK往Manhattan的地铁上,
就遇到操着收音机的黑人+白人小团伙,大喊着”Hey Buddy, This is New York City!!!”
然后在车厢里就开跳了,还挺给力的,大概空翻是最简单的动作之类的.
我还没搞清楚这台LX-3怎么把视频导出来,回学校再研究怎么放给大家看吧.
不论怎么样,这就是纽约市.
来了三天,Metro,Natural History, MoMA三博物馆,帝国大厦和洛克菲勒中心的观景台,
Downtown的世贸遗址和Wall Street的纽约证券交易所,
当然还有自由女神和摆渡到对岸的Ferry,
和光怪陆离的Broadway,
更不用说历史悠久的Columbia University和蓄谋已久的Central Park or 洛克菲勒广场的滑冰之旅,
可能还有文化杂糅的布鲁克林区,和连接该区和曼哈顿的布鲁克林大桥.
也是为什么我说要十天了,你觉得十天够吗?
2010年度人物 – 马克.扎克伯格 Part I
在从华盛顿飞往波士顿的飞机上,我读了这一期时代周刊对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报导.
觉得写得还挺有意思的,总之就是又一个程序员用双手改变世界的故事.
因为受到老朱在他博客上翻译体系结构论文的影响,于是我也想把这篇十来页的报导翻译成中文,与各位还揣有梦想的程序员共勉.
文章很长,所以会分几次翻译完成.
———————–我是一个寂寞的分割线————————
2010 年度人物 – 马克.扎克伯格
作者: Lev Grossman
摄影: Martin Schoeller
2010年11月26日,马克.扎克伯格正在”水族馆”(Aquarium)进行一场会议,”水族馆”是Facebook的一间会议室,它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该会议室位于巨大的办公室空间的中部,且其三面墙都是大大的玻璃,这样所有的员工都可以看见会议室里面发生的事情.
在Facebook的办公室里,会议室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因为如果员工有任何隐私的话,会议室是唯一的地点,即使像”水族馆”这样几乎毫无隐私可言的会议室.
除此之外,其他的所有空间都是完全开放的,没有隔间,没有办公室,没有墙,就像一片冻原上放置了办公室家具.
Sherly Sandberg,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原先是Lawrence Summer财政部的首席员工,她在这儿没有办公室.
扎克伯格,Facebook的首席执行官,联合创始人和远景规划者,他也没有办公室.
Facebook的团队刚刚从一场讨论新发布的”Facebook消息”的午餐中归来,”Facebook消息”在前一天刚刚发布,但是它并没有得到很大关注,或者说没有达到预期的关注效果.
扎克伯格在引领着这一次会议,同时活跃地提出他的观点-没有笔记和白板,只是用手势进行表达-但是语调听起来很轻松.
扎克伯格那出了名的古怪社交习惯由他的许多行为组成,但是在像这间会议室的屋子里时,他就像是硅谷的George Plimpton(美国著名的记者,作家和编辑[译者著]).
他与Andrew “Boz” Bosworth非常幽默地交换彼此的观点, “Boz”是该项目的技术指导.(Boz是扎克伯格在哈佛上学时人工智能课程的授课老师.他说他未来的老板当时在课程上表现平平.但是公平地说,扎克伯格在那个学期写出了Facebook.)
除了坐在角落的记者,没有人看上去超过30岁,除了记者的公关随从之外,在场的都是男孩子.
门打开了,一个看起来很醒目的灰发男子闯了进来-这是唯一能表达他进门的方式-后面跟了一对随从.他既是房间里最年长的人,至少比别人大了20岁,同时也是唯一一个穿了西装的人.他进入这栋楼之前,轻松地与一个想要保持优越感的人解释了一番之后,于是就进来了,然后向马克伯格进行自我介绍:Robert Muller,联邦调查局的首脑,很高兴与你会面.
他们握了握手,然后寒暄了几分钟之后,Muller就离开了.在令人淡疼的寂静下,每个人面面相觑,似乎都想说一句,这TM是咋一回事啊?
这是一个好问题.大约七年前,2004年二月,当时19岁的扎克伯格是哈佛大二的学生.他在他的宿舍提供一个叫做Thefacebook.com的网络服务,它被称为”一个通过社交网络连接大学生的在线目录”.而在今年,Facebook-少了the-已经有5亿5千万的注册用户.在这个星球上12人之中就有一个拥有Facebook的帐号.这些用户说着75种不通的语言,他们每个月所有加起来花在Facebook上的时间超过7千亿(What’s the FUCK!?[译者著])分钟.上个月的网站统计的单页点击率达到了美国人口的四分之一.至今为止,他的用户数量仍然以70万每天的速率增长着.
这些是如何发生的?在不到七年的时间里,扎克伯格用仅仅一个网络将十二分之一的人类连接在一起,他建立了一个几乎是美国人口两倍数量的社会单体.如果Facebook是一个国家,它将会是仅仅落后于中国和印度的世界上第三大国家.它一开始是以一种新奇的玩乐方式出现,结果它转变成了一个真实的存在,一个已经在种族的范围里改变了人类之间互相联系方式的存在.我们现在在一个盈利的网络上进行我们的社交活动,理论上说我们让扎克伯格的身价已经超过了60亿美元.
Facebook已经融入到跟美国人生活的社会结构中,并且这个影响超出美国波及到整个人类的生活:几乎一半的美国人拥有Facebook帐号,但是70%的Facebook用户生活在美国以外的国家.这是对我们全球社交现实永久的影响.我们已经进入了Facebook年代,马克.扎克伯格就是那个把这些带给我们的男人.
(未完待续…)
The Great Boston – Day 3 – 2nd Half
上文提到Dunkin Donuts.
吃饱喝足好上路,步行来到Orange Line,
坐地铁回到市区再转到Red Line,
下车就是Harvard Square了.
Harvard Square是很大的一块区域,
它包含了Harvard西南部一块的校园和校园外的街区.
在Harvard校园里逛了逛,也没啥感觉,
估计是因为Thanksgiving学生们都回家了,店面也都打烊的原因.
在街上走了走之后也实在没啥发现,于是决定去Copley Square那一块逛逛.
又坐红线回到市区,再导绿线.
下了车之后就是Copley Square,
小小一个square周围就是各种建筑,
有Boston Public Library, Trinity Church & John Hancock Tower.
附近就是Back Bay商业街,一行人沿着Newbury St和Boylston St绕来绕去.
见到的无非是关于周五Black Friday打折的宣传广告,今天无一例外打烊.
本来想等晚上7点的时候上Prudential Tower看Bosotn夜景的,
可是等了一会儿大家觉得实在太无聊于是放弃了这个计划.
只好又乘坐地铁回到Chinatown吃晚饭,
晚饭选得一家吃到了港式的点心,
凤爪,虾饺,烧卖,牛百叶,应有尽有,
吃得又饱又满足.
晚上的计划是当地一家很有名的restaurant听Jazz,
结果来到那发现人满为患.
屋内气氛倒是不错,唱得也蛮动人,可惜就是没有座位.
想起来同校MEM项目的同学也是今天下午到了Bosotn,遂联系之.
联系上了Bochao等人并且汇合之后,又坐地铁来到Harvard Square.
夜晚的Harvard Campus更加冷清,在里面小逛了一会儿决定附近找个Bar坐坐.
在Harvard Square附近找到一家叫做Charlie’s Kitchen的热闹小Bar.
人挺多挺热闹的,但是并没有很吵闹的音乐,
只是大家一桌一桌的坐一起,喝点酒聊聊天,
大家身上都带有护照也都过了喝酒的年龄.
于是每人一罐PBR,就玩起了小游戏,
旁边的电视则放有NBA和NHL.
我以为这就是我在Bosotn待的最后一晚了.
The Great Boston – Day 3 – 1st Half
今天是Thanksgiving Day,据说很多店都不会开门.
于是我们选择沿着Freedom Trail行走,希望今天能够多拍拍照.
首先介绍一下Freedom Trail.
它从Boston Common开始,到Charlestown的Bunker Hill Monument结束.
全长2.5 miles,沿路有着大大小小的历史建筑,包括教堂,原先的行政楼,墓地和原来的海军港口.
Freedom Trail一路上都有由两条白边包围的红砖砌成的线,非常显眼.
首先从Boston Common公园出发,来到的是Massachusetts State House.
这里就是麻州州政府的根据地了,它座落在Beacon Hill,也是我们今天Freedom Trail走出公园后的第一站.
这个有着大Dome的建筑不仅仅是当今的州政府,它建于1798年,由于其历史的悠久它还属于National Historic Landmark的成员之一.
BTW,这次Boston之行也让我能够正确无误地拼写Massachusetts这个单词.
接着沿着红线往前走,来到当今Boston的Downtown.
这一块一路上的Stop包括:
Park Street Church,
Granary Burying Ground,
King’s Chapel,
King’s Chapel Burying Ground,
The first public school,
Old Corner Bookstore,
Old South Meeting House, 号称美国第二古老的建筑, 也是波士顿倾茶事件发起的地方.
Old State House, 1776年独立宣言在这里首次向人群宣读.
Site of the Boston Massacre,
Faneuil Hall,
这些每一站的建筑都如Freedom Trail的名字一样,
都在美国独立运动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包括在政治,宗教和文化上.
几乎每一站我都添加了Wikipedia的链接,推荐读者延伸阅读.
接下来就来到North End了,Day 2的文章已经稍微介绍过这一块地区.
这一块除了历史悠久之外,我也很喜欢他们那些已经有了年纪的建筑和密密麻麻的小路.
Freedom Trail横穿North End,在这一区留下了三个站,
Paul Revere House,建于1680年,是Boston最古老的住宅.
Old North Church,
Copp’s Hill Burying Ground,又是Boston城市中一座古老的墓地,
依稀可变的墓碑上逝者的生卒年份都是由16或者17开头的.
这一块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因为墓地在一个小山丘上,北侧往外望去则是远方的大海.
沿着Freedom Trail的红线再往前走,就离开North End,
跨过Charlestown Bridge来到Charlestown了,我们离终点已经不远了.
小插曲,由于从学校出来的时候只带了一件薄薄的外套,
结果Boston这两天又冷风飕飕地吹,
让本人实在不是很堪重负,一路上靠着坚强的意志在坚持着 T_T
早上的时候大家只在住处楼下的Starbucks吃了一点点心,
大家走到Charlestown的时候已经较为疲惫并且饥饿了,
可是由于当天Thanksgiving,沿路的餐厅或者咖啡屋皆表示今日休业,
所以路的最后一小段大家的意志都很坚强.
USS Constitution是Freedom Trail在Charlestown上的一站.
其实这是一艘仍然在服役(from 1797)的海军帆船护卫舰,
令她成名的是在1812英美战争中击败多艘英方战船.
虽然服役至今,但今天的Constitution的主要功用是辅助附近的USS Constitution Museum来教育同学们要爱好和平.
终于来到Freedom Trail的最后一站,
Bunker Hill Monument,
又是”美国最早”,的纪念碑之一用以纪念独立战争中的Bunker Hill Battle.
走到终点还是不能免俗要拍照留念.
走完Freedom Trail跟我现在写游记的状态(3:00 AM)是一模一样的,
就是四个字”又累又饿”.
我们于是在风景怡人的Charlestown瞎逛,
终于找到了一家正在营业的Dunkin Donats,赶紧钻进去避风,
三人每人一杯热茶or热咖啡,再来一袋三文治或者土豆饼,
倒也吃得暖融融.
未完待续…….
Final
这个星期之后就进入冬假了.
这学期只选了两门课,
3D Modeling只要把Biped最后做好做一个展示就可以了.
Deadline是下周一,
这个model已经做了好几个星期了,
大概就是那个样子了,也有模有样的,
但是与好一些本科生的相比,细节上自然是差远了,
不过拿一个pass还是没问题的(Dartmouth的成绩分为low pass, pass和high pass三种).
问题是现在,一打开Maya就一股强烈的抵触情绪,
实在很难聚集力量把这最后一点做完.
另外一门算法考试,take home做48小时,
这东西突击也没啥突击的,
写了一个学期的作业,基本的也都掌握了,
周末再翻翻DP, Greedy的习题感觉应该差不多了,
根据平时的作业成绩,也没心追求high pass了,
但求平稳过关,最后成绩别太碍眼就好了.
又是周五了,从Boston回来已经一个星期了,
貌似还没有缓过神来.
可能是从周日收到Facebook的拒信开始的吧,
面了两轮,之前准备了整整一个星期,
可惜还是没能进入再下一轮.
白天没有课了,也不是很想去系里,
就在宿舍里窝着,拉上窗帘开盏小台灯.
星期一的时候应同一年级的心理系Ph.D之托,去做了一趟被试,
(就是帮她收集实验数据的意思),
独自一人坐在小黑屋里,看着屏幕上闪现的东西然后敲击键盘上的空格键,
唯一的声音就来自于敲击键盘的力度.
真是好安静啊,好像让人都更愿意地思考起来的样子,
但是做被试只有50分钟,然后就回归现实了.
一天一天过得很快,感觉什么都没有感觉到,
一个星期就过去了.
就是什么感觉都没有.
也可能是因为不能跳Salsa了的缘故吧.
只想去旅游,和买一台Lumix LX3.
Little darling, it’s been a long cold lonely winter
Little darling, it feels like years since it’s been here
Here comes the sun, here comes the sun
And I say it’s all right
The Great Boston – Day 2
第二天起床的时候已经将近10点了,
洗漱一番后出门,寻到酒店附近Chinatown的一家饭店Gourmet Dumpling House,
据说这一家店是以小笼包出名的,
每个人点了一道菜,最后再加一笼小笼包.
梅菜扣肉比在国内学校食堂吃过的要好多了…
小笼包里面有汁吃起来口感也很不错.
一顿Brunch过后, 就开始一整天的暴走了.
首先是穿过Chinatown来到Boston Common.
虽然今天阴风阵阵,但是公园里的鸽子和晨练的小孩还是让人精神一爽.
穿过公园就来到Beacon Hill的街道.
依然是根昨晚一样沿着Beacon St行走,
两旁的Federal-style的房子让人似乎让时间倒退了200年.
来到一个十字路口往右一拐就来到了Charles Street,
这是一条南北向的街道, 街道的两旁则林立的是各种精品或者时尚小店.
我们进去的一家叫做Beacon Hill Chocolates,是一家非常精致的巧克力店.
除了店里琳琅满目的巧克力之外,她们家的巧克力盒子也是一大亮点.
事实上…她们家的盒子卖得比巧克力还贵.
买了一小盒带回给Dartmouth送给这学期陪我练习Salsa的舞伴,
算是Thanksgiving的礼物吧.
Charles St往北走到头就来到了Red Line的Charles/MGH地铁站.
往南坐一站到Park St换乘Green Line,再往西坐路过Boylston, Copley, Northeastern,
就来到了Museum of Fine Arts.
因为周五大家就要散伙了, 周四Thanksgiving各种商店博物馆不开门,
所以我们将参观博物馆放到了周三.
MFA建于1870年,号称全美最大的博物馆之一,收藏超过450,000件.
进去之后买票的时候遇到好康,今天因为是Thanksgiving前一天,可以免费获得门票.
一进去第一个见到的是一个小展厅,里面存放的是各种乐器,
从中国的琵琶到欧洲的钢琴, 而且每一种乐器都存有各种不同的版本.
从乐器展厅出来之后,找了一张博物馆的地图.
博物馆分为Ancient World, Americas, Europe, Contemporary Art, and Asia, Oceania & Africa五个大区,每个大区从两层楼到三层楼不等.
Ancient World的展区里有来自古埃及的石像和木乃伊,
有古罗马的石像和战士的头盔, 还有希腊庙宇上的砖墙.
美洲的展区我们只看了二层,美国的一些展品,主要以画作为主.
其中有一个展厅是美国的家庭的家具,里面的餐桌,吊灯,椅子等等都做得非常精致.
旁边的介绍说道,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
家具越来越多来自于工业的生产线,
有一部分人则倾向于过去手工工艺的时代, 每一件家具都是一个艺术品的时代,
美国人则在这种矛盾的挣扎中走过来.
这让我想到了今天Apple的电子消费产品一枝独秀的现状,
虽然仍然冠名于”工业设计”,
但是就是因为多了那么一丝丝对用户的体验,对简洁和美的追求,
他们家的产品在市场上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和用户们满意的评价.
欧洲展区是我们花的时间最多的展区,上下两层楼都看了一遍.
其实我认识的人不多…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个印象派的gallery.
里面Monet, van Gogh等大师都有作品收藏.
当天的感觉就觉得印象派的画作比写实风格的要耐看,
有几张草地上和黄昏海边的风景画还仔细看了看,想从里面能不能对自己拍照有一些提示.
随后的几个大区因为闭馆时间到,都没有时间观看了,
只好匆匆在纪念品店买了张postcard就闪人了.
从博物馆出来之后,冷风吹得我身上拨凉拨凉的.
五点的时候Boston天已经基本全黑了,我们只好打消去参观Fenway Park的计划.
坐上绿线来到Copley Square, 走到Back Bay的Newbury St.
听说该街道是Boston很有名的购物街, 而且街道两旁的建筑风格非常多样.
在街道走了两步路,只感觉冷风拨凉拨凉,于是决定找地方填肚子.
又回到地铁站坐车回到Downtown, 再步行来到North End.
该区是Boston最早最早的居民区(追溯到17世纪),小小的一个区里开了上百家餐馆.
这儿又因为当地住有许多Italian-American被称为Little Italy.
我们这次寻找的就是一家叫做Giacomo’s的意大利餐厅,
该餐厅在Yelp上的评价是4星半,也是Lonely Planet小册子上的推荐,
最重要的是其价格并不贵($20/人).
到了那发现小店里已经人满为患,只好冒着寒风在餐厅外排队,
排队过程中只见后面的美国人越来越多,
而且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大叔也说道这里的意大利菜excellent.
等了二十分钟终于得到位置坐下,四个人菜谱看了好一回,才点了一个Calamari作为开胃菜.
然后正餐自然是spaghetti了.
这里的sauce和cheese配合得实在是天衣无缝.
同桌的还尝试了Ravioli,也被称作意大利饺.
最后还有龙虾(lobster)意粉压轴, 大家都吃得很饱 T_T
吃饱后走出店,依然是拨凉拨凉,于是放弃了再出去闲逛的念头,
一行人打道回府,
又一夜相安无事.
The Great Boston – Day 1
Boston是个好城市,三天有太多的地儿还想去,太多的景点还想再看,
更多的是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
以后自己有车,如果又有时间的话,
希望可以常常来.
周二12点钟上完课,回家草草地吃了碗泡面加个蛋,
就背上书包跨上相机包匆匆赶往Hanover Inn,
准备踏上开往Boston的Dartmouth Coach.
那天Hanover的雨滴答滴答下个不停,
结果到了车站发现已经人满为患,亲眼看着载满学生的Coach就这么开走了,
心想难道要在这再撑两个小时的伞,
还好给力的工作人员眼见上不去车的学生不少,
马上又联系了另外一辆coach,
我才放下心来.
坐上coach之后,很快就睡着了,
心里只想着,总算可以进城了,
来美将近三个月,似乎一直都在Lebanon, West Lebanon, & Hanover这几个小镇上转悠,
这次总算是可以进城了.
醒来的时候已经过了3点,意思是离Boston已经不远了,
高速路两旁的人烟夜已经开始多了起来,
车在往前,路过熟悉的TD Garden,知道离下车已经不远了.
下车的地儿是South Station,
看到车站里鼎盛的人烟,心里可高兴了,
你能理解那种乡里人进城的兴奋吗,
就是那样.
买了15刀的1 Week-Pass Charlie Tickets,就开始研究Boston的地铁路线.
Boston的公共交通涵盖地上地下和水上,
不大的主城区几乎完全被地铁路线覆盖了.
Boston的地铁是很有历史的了,
它被分为Blue, Red, Green, Orange四条线,
各自控制不同的区域,而且各有特色,
比如Green Line的地铁就是由两节中巴大小的车子组成的,
去Harvard & MIT所在的Cambridge则要乘坐Red Line跨过Charles River等等.
我们住的酒店在Theater District, 楼下的街道前前后后,
散步的是大大小小的Theater,
往南走不到一个街区是Orange Line,
往北走两个街区则是Boston Common, 和Green Line,
往东走则是有着各种中国餐厅的Chinatown,
酒店是在Priceline bid的,所以觉得性价比还是挺高的,很满意.
Night 1
到了酒店和从Rochester的Dong & Chao两位同学汇合之后,
就直奔Chinatown解决我们的晚饭,
一碗咸鱼茄子煲, 一碟蚝油芥兰, 和一盘黑椒牛柳, 加上一碗白米饭,
旁边的Dong同学说我就像很久没有吃过饭了的样子.
吃完之后在Chinatown转悠了转悠,就走到Boston Common了,
Boston Common是一个城市公园,
也号称是美国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
只不过来的时候太阳早已下山,加上已是深秋,啥也看不出,
倒是公园外马路旁的剧院灯火通明.
公园走到深处来到一个Frog Pond,
里面有许多人在滑冰,还放着咚嚓咚嚓的音乐,
在旁围观了一会儿之后就离开了,
心想着滑冰的机会还是留到年底的时候在NYC的Central Park或者Rockfeller Center好了.
往北出了Boston Common之后就来到Beacon Hill了,
道路两盘一栋一栋三四层楼高,建筑风格古典的house,
实在让人分不清它们是画廊,商铺,还是住宅.
沿着Boston Commmon和Beacon Hill夹着的Beacon St往西走,
到了某个路口往左一拐,过了一个天桥,就来到了Charles River的南岸了.
隔着Charles River望向北岸的Cambridge,
最吸引眼球的就是MIT Great Dome那白白高高的圆顶,还发着光.
被这发着光的圆顶所吸引,我们沿着Charles River岸边的小路一路向西走去,
因为远远望去貌似那边有座桥连接着河流的两岸.
走着走着,身后Back Bay商业区的大楼们也开始逐渐把灯亮了起来,
走了二十分钟终于来到桥边,跨到对岸之后,再走几步路,就进入到MIT的校园了.
MIT Great Dome很高很大,尤其是前面那十来跟柱子,
在夜晚灯光的照射下, Great Dome眉毛处的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几个单词更显得庄严威武,
最悲剧的是因为Dome很高你还只能仰望它.
貌似这个是MIT的一个Main Building,进去之后到处贴得是各种宣传海报,
里面还有一个排练室,有一群学生在里面跳着街舞.
出去之后在校园里乱逛, 途径MIT的物理系,
来到Media Lab,门口赫然写着”closed to public”,
持续乱转又来到赫赫有名的Stata Center, CSAI Lab的系楼,
夜幕下草草照了几张照片,接到Lin打来的电话,
就离开了.
iPhoto & iMovie
Vimeo是个好网站,嗯.
不正经这一周
周一的算法课上拿到Mid-Term的成绩,虽然心里有准备考得不是很好,
但是当看到只有62.5分时,还是心里凉了一番,
感觉平常做作业也蛮认真的,为什么还是考得不理想.
除去在M$技术talk上为了骗吃骗喝递交的一份resume之外,
线上已经submit了七家公司申请明年的intern了,
除去六家互联网公司,另一家纯粹是在linkedin上看到有相关职位open才投的,
六家互联网公司只有两家上市了,一家早早的回复了邮件说intern review从12月才开始,
另一家则是七家线上提交后唯一一家连自动回复都没有的,连提交成功与否都不确定,
另外四家start-up,一家是看到网上一篇blog惊叹于他家工作环境的美好而申请的,
另外三家,一家至今无消息,一家直接回邮件把我拒掉,一家正在努力争取再下一轮的interview(相当困难 T_T),
这四家公司从前到后规模越来越大,貌似友好的态度也是随着规模成正比.
老板这周去加州出差了,她同时也是我一门课的instructor,导致这周各种放羊,时间全花在上面的application上了.
algorithm的作业也还没来得及写.
周六周日好好补补吧.
Thursday Salsa Night,
现在一首3分钟来的曲子,貌似跳下来已经不觉得那么尴尬了,
当然还是很菜鸟,跳得时候看不到镜子,就只能记住动作,
动作之间的细节,和styling也都还没有机会练习.
用Yuan的话说就是,跟会跳的follower还是处于”虐人”的阶段,
只是经过一个半月的学习,虐人不是虐得这么惨就是了.
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出师.
纽约的旅社,巴士票都已经搞定了.
11天10夜,横跨Christmas & New Year.
希望能够带着满满的回忆回来.
我们现在已经在商量看哪部Broadway了.
其实很多时候打电话是很紧张的.
第一种情况是约好时间对方打过来,你不知道对方的电话,
到了点电话还没响,只能不断深呼吸,深呼吸,
直到看到这个来自加州的电话响起,才迅速进入状态.
另一种情况是你打给她,尤其是你从来没有给她打过,在打出去等着对方接听的时候,
不过iPhone有一个功能是,可以把电话从耳边拿开,
看到计时开始,才把扬声器靠近耳边,开始说话,
省去了听那”嘟…嘟…嘟…”时的心跳加速的过程.
两通电话都是同一天发生的,
原本第二通聚集需要一些日子聚集勇气的,
结果同一天早一些的第一通为第二通作了铺垫.
以后应该会容易些吧.
学期怎样看都是接近尾声了,
下下周就是Thanksgiving了,
期待已久的Boston五人四天三夜游已经近在眼前了.
周五晚上看了场学校Department of Theater表演的舞台剧,
改编自Shakespeare喜剧Two Gentlemen of Venora,
本身是一部喜剧,加上改编的很大胆,
比如把中世纪的背景的两个男主角换成了Dartmouth的两个大男生本科生,
主角从Venora到Milan的远行换成了,主角踏上Dartmouth Coach,
加上主角之一的随从各种夸张的表演,
整部剧基本上是一路欢乐到底,
照例大部分对白都没有听明白,
还好看之前有查了查wiki,了解整部剧的大致剧情,
才不致于彻底迷失.
味道
很多回忆都是靠味道串起来的,不是吗?
每当在Sudikoff解算法题解到深夜的时候,
我总是会想起今年夏天在北京的时候和Dan, Catt在三里屯后面热闹的街道上,
吃居酒屋炸豆腐的场景.
当时记得还点了另外几个小菜,味道也都很好,
但是很奇怪就是炸豆腐让我印象深刻,表皮很脆,里面很嫩滑.
Dan则要了他经常在贡院六号喝的朝日啤酒,三个人分了喝(catt有没有喝?).
我当时还跟catt说让他以后有机会可以带vitz过来,我也跟ruogu学姐说如果你来北京的话可以一起过来吃这儿的炸豆腐.
结果都只是说说了.
在北京的最后一晚,叫上了七八个360606班上的同学,那次是在川办.
把在贡院六号实习40天的时间里,在川办吃过的最好的菜全都点了,
酸菜鱼,毛血旺,辣子鸡丁,等等.
Zoulu还给我带了礼物,结果回头一直忘了道声谢.
那一次我说我请客,RF还嚷嚷要自己出钱,我说你这样让别的同学情何以堪,
难道以后没有机会再请回来么.
然后从建国门到国贸导十号线一路坐到知春路,在大运村的门口和Guyi, Yaozi道别.
一碗毛血旺,一瓶果粒橙,两碗白米饭,是加班加到八点半之后,
最难忘的食物.
等他们上菜的时候,我会玩手机里的doodle jump,然后借catt的三星手机上去jiepang签到.
catt则是在一旁一直抱怨服务员糟糕而且不可能改善的服务态度.
那个毛血旺是我吃过最好的川菜的味道.
麻辣香锅貌似一直都吃不腻,
那次从卧佛寺归来和Meilin, 她的同学还有真强四个人在五道口的麻辣香锅,
我还记得他们要了很大一杯黄瓜汁,我只好在旁边干瞪眼,
没想到世界上还有像我这样不吃黄瓜的人.
然后是在清华和Yuan, Yuhao, Chao & Bin吃的,
那次要了半边微辣半边超辣,
结果大家都没有吃好,
现在上面四个人从加州,德州到匹兹堡,都在twitter上或者gtalk的状态上,
感慨课业的艰辛 ^_^
“有一间”麻辣香锅,第一次去是和贡院的工友,
Catt拿Webto的iPad玩Glass Tower的时候,
Fei总是很开心地过来帮他把蓝色的方块破坏掉.
第二次是跟学姐和Yufei,那次还是Yufei请的客,
大老远把别人叫过来还让别人请客,
不过这次年底在NYC应该是有机会还了.
每次吃麻辣香锅我都会拿勺子不断地翻寻辣椒,
以寻找最后一块肉丝.
跟学姐大大小小两年半来也吃过无数次饭了,
有时候小石在场,有时候不在,
有时候AA,有时候她请客,有时候也是我请客,
从三食堂的香菇鸡块土豆盖浇面吃到,新中关的味千拉面,
到西门一条街上的啤酒花生和家里后巷的清补凉,
都是很好的.
南门外原来有家渝府火锅,
那一次是雨夜里申请HCI的BUAA和T大同学的聚会,
外加已经功成名就的戴总做顾问,
今年从大陆去CMU读MHCI的有3人(还是4人),
当时在场的6个申请人中就有3个人(另外3人没申这个项目)拿到了这个项目的录取,
Bill说他做了他觉得开心的决定,明年这个时候他一定是会在pittsburgh的,
Zhenshuo说下周还有7个deadline,11月要过得充实.
你们都是我心中的大大师.
后来这家火锅变成了巴蜀烤鱼,那一次是跟小师妹和dongdong,
从蓝色港湾滑冰归来之后去的,
就记得等菜等了好久好久,餐厅里很热很热,
烤鱼也是很热很热,小师妹吃得汗流浃背的.
想起来那次去滑冰小师妹摔得很惨,我也好不到哪去,
结果她一句你想以后你在Dartmouth这个就是主要娱乐活动了,
又只好努力地试图滑得更好一点.
我写这篇日志的时候想到,Central Park冬天也可以滑冰哦.
跟高中同学在北大的何贤记吃饭有一百遍了吧,
一百遍!
哪一次没有点杂菌扇贝汤,
哪一次!?
永远喝不腻的汤,人数大于5人的时候,闪电会自动会点两份,
然后告诉刚到的人这个有两份,没关系,不用客气.
闪电说,何贤记每道菜都好吃.
每年有人生日的时候,会请大家吃饭,其余的人则会帮他买蛋糕,
12月闪电,5月阿咪,11月公鸡,
四年来从没有错过,
把蛋糕吃得很恶心是从那一次在第三级的菌汤火锅开始的吧,
不知道谁选了一个绿色很果冻的蛋糕,
结果大家的勺子一拥而上.
还有在何贤记那一次我生日买的DQ蛋糕,
小小的塑料刀切不动僵硬的冰激凌蛋糕.
恰巧旁桌也有个女生在过生日,公鸡则被推出去找那边的人借给力的刀过来切.
结果借刀没完,那边的女生送还一块蛋糕给公鸡.
后面的事情也是大家好一段时间的谈资,
今年生日,公鸡你就找广德给你买蛋糕吧,哈哈.
在大连的时候,榜爷在翠峰苑请客,
结果我点了太多最后没吃完,反而被榜爷奚落.
吃完饭之后沿着星海公园散步,榜爷说明年要是考上了,
就回来这个贝壳一般的酒店住一晚,
今年考研的日子也临近了,好久没见榜爷了.
在香港则是跟Yan排了两个小时(还是三个?)吃到的”添好运”点心,
港式点心从小到大一直是我心中No.1的食物,
装在蒸笼里刚出炉的凤爪,叉烧包,烧卖,虾饺,
闭上眼睛回忆这些名词只能是让我泪流满面.
据说Boston的Chinatown有几家的港式点心比较有名,
Thanksgiving的时候应该会拜访吧.
跟智傑在中八楼等位的时候,
他很耐心地在跟我解释投球时候各种变化球的区别,
然后那一次的蕉叶烤鱼和菌类都让我印象深刻.
我一直想跟闪电一起去吃,闪电也很想去,
结果几次都没有去成,
最后也还是没有去成.
但是跟闪电一起去了欣葉,
欣葉去了两次都是让人难忘的回忆,
要找什么东西回忆一下的时候,
还好有欣葉的杏仁豆腐.
Zhenshuo在renren上说讨厌一个人吃饭,
我想这一个人吃饭的日子都已经跨进第五个年头了,
而且貌似也没有望到头的趋势.
一个人到北门外四环边上的胖胖烧烤,点一碗尖椒牛肉盖饭,貌似也没那么不堪.
但是一个人去Orient吃一份宫保鸡丁,就实在是?.
p.s. 这其实是一篇jiepang的软文,发现了吗?
p.s.2 在Hanover已经对吃的没有追求了,有的吃就行.
所以每次看到RF GTalk在线,都存有万分回到北京好好吃的期待.
p.s.3 偶尔偶尔回忆也挺好的,我要写100张圣诞贺卡,寄给所有上面提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