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是越来越冷了

摘要
晚上从Sudikoff回North Park的时候,
Chrome上的天气预报插件显示实时温度已经是0摄氏度了,
不论怎样,身体健康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同学们要注意保暖,
尤其是跟我一样在这个东北部小镇上学的留学生们,
不要学美国的本科生穿短袖,
和短裤.
正文
“在一个层面上,他的工作是「改变世界」,这是大的层面。在另一个层面上,他的工作又沉至实际打造一款产品,设计软件、硬件、系统设计,甚至应用程序、外围周边产品等成功的必要细节。”
这是前苹果CEO John Sculley近些天来在某次采访中对Steve Jobs的描述.
上周去听了Google在我们学校的宣讲会,吃了免费的Pizza,喝了免费的Coke,还拿了一堆免费的贴纸.
把贴纸全都贴到我的老Dell上之后,感觉顿时亲切了许多.
然后花了一个晚上把320G的硬盘清干净之后,把黑屏许久的Win 7卸了,装上了Ubuntu 10.10,
现在我的两台Laptop上加起来就只有一个非法授权的软件了,你猜是哪一个?
但我还是打算下月买个正版的licence.
这学期选了本科生的算法课.
老师Lisa感觉还是比较亲切的,
助教Yu-Han就更亲切了,昨天还到了他家吃卤肉饭,
感动得一塌糊涂.
没想到认真地学习算法,

  • 上课听一遍
  • 回来看一遍Textbook
  • 然后看一遍网络上的MIT公开课程视频
  • 然后周末再写作业(都要证明的!!!)
  • 最后再拿Python把那些”Amazing”的算法实现一遍.(“Amazing”这个称呼来源于MIT教授Erik Demaine在课堂上的语录)

认真读书和推导的时候,
仿佛有一种智力回到高中时候解数学题的错觉.
吃的问题已经逐渐解决了,
不想改善的话也可以忍,总是想着回国再好好吃了,
想要改善的话,去Co-op里买些菜回来也可以尝试按照菜谱的方法来做做,
最次的话还可以去中国餐厅take-home,以避免小费的支出.
昨天看了一个Steve Jobs在1997年Macworld上的keynote演讲,
也是他重新回到Apple担任CEO的第一次公开演讲.

13年前,那时候还没有iPad, iPhone, 甚至iPod,
那时候也还没有Twitter, Facebook, 和Google.
但是依然是一次令人动容的演讲,
从那个时候开始Steve Jobs就表现出强烈的对苹果价值观的坚持,
里面Oracle的CEO Larry Ellison作为苹果董事会说道, “苹果是个让人充满激情的公司,以他独有的风格,微软没有,IBM没有,Oracle也没有”.
文中最后Jobs说道,
当我们在做一些别人认为是crazy的事情的时候,
我认为那是genius.
前几天本科同学Lang在renren上问有没有人要买iPad,
因为Xirui帮他多带了一台,
马上就有一个同系的学长跳出来说,
“只有脑袋被门撞了的2B才会买那个装B玩意儿”.
有两件事我在这里想提到,
1. 不来美国你无法想象苹果的产品在大学校园里是多么的普及.
举个例子,在学校图书馆,自习室,草坪上看到用Macbook的比率,
要比那时我们大一刚来北航时自习室用Nokia手机的比率,
还要高出许多.
2. 关于这个学长,在我们大一刚入校,
小军训的时候,就告诉我们:
“在北航,老师永远都是对的,
就算是错了,也是对的.”
这句话我一直印象深刻,
没想到在毕业前夕,小班会上舍友Yong也是一样,
四年来对这句话印象深刻.
我很喜欢这边校园的一点是,
阳光晴朗的白天可以躺在Baker Library前的College Green上看书,
可以选你自己喜欢上的任何课,
系主任会一起来买系里本科生设计的T-Shirt.
我觉得这些都是多么难能可贵的.
明年暑期实习招聘的公司已经开始收简历了,
很想去Fa, Tw, Fo, Dr这些被国内block的Start-up公司,
或者自称10年来一直保持start-up style的Go公司.
但是招聘要求你读了都,
你是想做SE还是FE啊,
你更喜欢FE的工作但是CSS, Javascript, Actionscript你有什么经验吗?
退回去好好学习算法,Python又感觉不甘心啊?
但问题是,你现在的执行效率太差啦.
注意正文第一段的话了吗?
Jobs品味卓绝,对用户体验的关注至上,对完美的追求近乎BT,
但是他是一位踏踏实实的执行者,
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追逐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啊.
没有执行力就是Fail!
就像网上那一组组标有Fail!的照片一样.
p.s. 想去NYC跨年,也算有个期待.
p.s.1 带来的几本中文小说[海边卡夫卡],[国境之南,太阳之西]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都在上上周读完了.想拜托台湾的同学冬假回去的时候帮我带[舞!舞!舞!]的繁体译版回来给我.

Going the Distance

Going the Distance

今天在Hanover小镇上的唯一一家电影院看了在美国电影院看的第一部电影。
Going the Distance.
两位主演分别是Justin Long & Drew Barrymore.
剧情说得是男女主角在NYC的一个酒吧相遇,
女主角是斯坦福的研究生,暑期在NYC实习,
夏天结束之后则要回到San Francisco,
但是由于两人在NYC六周的时间擦出了火花,
于是一个在西海岸,一个在东海岸,展开了异地恋,还有时差的。
大概剧情就是这样。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课上,有一个话题大家讨论到了marriage。
然后下面的中国学生纷纷提到Las Vagas,貌似是大家心目中对美国人结婚的印象。
然后Susan感到很惊讶,问大家为什么这么想。
众人纷纷答曰电影使然,Friends, the Hangover等数不清的电影电视剧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后Susan问大家,中国电影里面的场景也是真正的中国么?
我第一反应是外国人看过的成龙的电影,于是众人又纷纷摇头。
Going the Distance里,主角去Bar喝酒聊天,或者去加油站附近的快餐厅吃不知道价格的早餐,NYC & SF的夜景更是漂亮得要死。
但是,更多我所看见的留学生的生活是,
一早就去系里的实验室,深夜了再返家,
外面吃任何东西都是贵得要死,在家吃15分钟的饭要做30分钟的菜并切60分钟的肉。
NYC, SF, LA, Chicago, Bos,美国你知道的大城市两个手都可以数过来,更多的地方是像我们这儿安静的小镇。
最高的楼是我们学校图书馆的Baker Tower,
去一趟Walmart需要导车乘坐1小时或者半小时一班的巴士。
不过,
生活还是令人憧憬的,相比于北京,Hanover离NYC毕竟要近了许多。
早上用捡来的coupon去Dunkin Donats买早餐的路上,
路过Hanover Inn的时候看到了Dartmouth Coach,
心想什么时候跨上书包,坐上4个小时的巴士,
我也可以来到纽约了。
最后说说电影院,只有4个放映厅,同期上映的电影数量一直保持在4部,同一个放映厅从下午到晚上会放映同一部电影。
晚上Hanover下起了雨,今天是Class’14本科生正式入校的时间,到处都是欢迎的海报和活动,下午路过Berry Library的时候里面有针对新生的讲座,Hopkins Center傍晚路过的时候也一直有音乐传出。
电影院虽然很小,但是从1916年开始,也运营了将近100年了,很干净,很舒服的电影院。
爆米花很香,但是摸摸钱包还是忍了。
出来的时候已经11pm了,发现Going the Distance的海报已经撤掉,换上了Avatar Special Edition的海报,电影院的入口地板上坐了一群学生。
也许又是有什么活动吧。

初到美国

PVG
到学校已经整整四天了,总结四个字就是,留学生活真是让人“一夜长大”
9.1
上海当地时间早上6:30起床,退了房子,坐车来到机场。
当地时间11:00,比原订时间晚了1个小时,Delta的777从飞往Detroit.
飞机在空中飞行13个小时,美国东部时间下午1点抵达Detroit.
下了飞机先是过海关,排队的时候上方的电视就一直放着Welcome U.S. 的宣传片。
过了海关取行李,脱鞋安检,然后重新托运。
下午4点左右,延误了半小时的飞机,从Detroit飞往Boston。
终于在6点抵达Boston Logan机场.
Logan机场坐落在海边,飞机降落的时候就像是直接降落在海面上。
取了行李赶上了6:55分开往Dartmouth的Coach.
晚上10点抵达校园,距离飞机在上海起飞,
整整过了24个小时
校园
首先说说Dartmouth这个学校的印象吧。
学校坐落在New Hampshire州一个叫做Hanover的小镇上,学校和小镇基本上不分你我。
小镇的周围就都是山啊,河啦,抬头就可以看到蓝天,环境非常得好。
小镇也很小,超市虽然有的,但是Walmart还是要坐公交车去。
小镇上的建筑风格都很古朴,都是矮矮的房子。
Dartmouth又被称为Big Green,连学校主题色都是一水的绿色。
到处都是树啊,草地啊,森林啊,在校园里面。
学校很安静,走在路上人不多,很舒服。
系楼Sudikoff Lab虽然只有3层,但是走进去之后会让人感到一股新鲜的活力,
教授办公室门上五花八门的贴纸,实验室里各种奇奇怪怪的设备并贴满写有研究内容的海报,
都让人感到充满期待。
学校里有好几座教堂,还有学生完全免费的Gym。
Dartmouth据说最为吸引本科学生的一点是它周边秀美壮丽的自然风光
今天在Dartmouth Bookstore等餐厅开门的时候,读了一本Dartmouth Outing Club(DOC)的小书。
里面介绍说DOC是学校历史最久(建于1909),势力最大的club。
准备找时间去他们那儿了解了解,等有机会再详细介绍这边户外运动的情况。
据一个上海交大的学长说,他每周都会在学校四周外出跑步,这边的自然风光真的相当不错。
另外一点指出的是,这边几乎都是白人,
走在路上别说华人,就连黑人也很少见到,
可能是因为地处东北部的原因。
宿舍
住的是学校的House,价格比在外面租房贵了不少。
但是好在距离学校近,网络,供热,家具什么的也都一应俱全。
宿舍在校园的东北部,西靠着学校里的一座小山丘,宿舍外是数不清的绿树。
4人一个department,共享一个客厅,一个厨房,和两个厕所,每人一间房间。
舍友两个中国学生,分别来自北邮的Zhiyu和上交的Xiaoyi,都是CS Master同一个项目。
另外一位室友是医学院的Doctor,是美国犹太人,据说信仰是不太一样的,
比如餐具跟我们是绝对要分开的(dish will be separated)。
住学校宿舍的另一个好处是,与周围其他的学生住的非常近。
我们是在22,20就有来自北大的Bochao,
18还有来自南大的XuYe和湖南大学的Fortune,
16还有北大的奔放女生YangHua同学,
14还有…就不一一列举了。
一开始两天家里没有厨具的时候,就多亏了左邻右舍的慷慨援助。
没事串串门聊聊天什么的,也可以减少许多烦闷。
美国生活
留学生活的,亲身体验跟YY真是有很大差别的。
语言还是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当然听力和口语都是很重要的,
但是文化的差异还是让人难以与国外的学生进行交流。
所谓”有时候还是有些意回避交流”,很多时候还是喜欢回到中国学生的圈子里,更加自在,
当然我知道这事不好的,会慢慢改变的。
到超市买东西是很有意思的,因为你发现啥都不懂。
想买瓶洗手液,问店员洗手液在哪里,但是洗手液英文怎么说啊?
“something water use to wash hands”, 然后做出一个洗手的动作?
Oh, 你说的是hand soap啊,在那边那边。
待一会,垃圾袋又要怎么说啊?
更别提那些五花八门的盒子包装了,真是看得一头雾水。
初来驾到,由于还是在花家里的钱,所以总是不自觉地会乘7.
2刀的蔬菜和1刀的蔬菜,买哪个?当然是1刀的!
中国餐厅一顿饭,一道香干肉丝加一碗白米饭,要10刀,另外给了2刀小费,那个心疼啊 T_T
另外体会很强烈的一点是传说中的”车让人行”,
远远地走过去,司机感觉你要过马路的意图就会停在那儿等你。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点是围观各州的车牌,和车牌上的slogan。
比如我们New Hampshire写的是“Live Free or Die”,
隔壁州Vermont写的是”Green Mountain State”,
南边的Massachusetts写的是”The Spirit of America”,
New York State车牌写的是”The Empire State”等等。
总结
一切尚好,就是自己做饭手艺实在太差,吃饭是个问题。
但是相信能在开学(9.23)前搞定的。
就是以后下电影下音乐下软件什么的,不能向国内这么放肆了。
之前下的MBP应该也快给我送到了,已经等不及进入神奇的Mac世界了。
寄语
那些考了GRE,又考了托福,又写了一大堆文书,又准备签证,然后坐了10+小时飞机
的同学,
上辈子都是折翼的天使啊。

to 尧子,飞机在Boston降落的一刹那,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再考10遍GRE,都是值得的。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

我是因为张静初去看这部电影的,并没有令人失望。
七月底刚上映的时候,和Catt, Fei去Moma的时候差点就看了。
最终因为回想起《南京!南京!》痛苦的观影经验,
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观看加映的《打擂台》。
出来之后可以看到Fei是在观影过程中有落泪的,
Catt则是露出一脸淡疼的笑说,”都得死,必须死”。
后来第二天在下班回去的地铁上,让catt从头到尾给我说了一遍剧情,
从蜻蜓群飞到最后纪念墙,倒是所有细节都没有被落下。
当时就感觉这是一个孤儿的故事,跟地震本身没有太大关系。
可是看完电影才觉得,不是这样的。
看电影的动机来源于GQ中对张静初的采访,
《窃听风云》里就大爱她的造型,这篇采访又增加了几分好感,
手机上的Mtime app又可以非常方便地查询海口的影讯,
于是趁这部电影下线之前,在电影院一窥张静初究竟。
电影的画面都很漂亮,
大部分的场景定格都可以拿出来当成一张优秀的照片。
印象最深的一张照片是,
登跟养父多年不见,除夕夜夫在大礼堂合唱,
登带着女儿,穿着一件羽绒服,站在礼堂的门口,
当时就感慨,张静初真是瘦啊
关于哭点,我觉得有几个:
1. 地震爆发的时候;
2. 元妮婆婆要带走方达的时候;
3. 方登与养父在除夕重逢;
4. 方登与母重逢;
5. 方登与母在痛哭。
还有几个,现在已经忘了,
不能忍的时候我就回想起Catt带着淡疼的笑,跟我讲剧情的场景。
另外对于”故事与地震无关”的观点,我的看法是:
整部电影的核心围绕着母亲,
尤其是姐姐对其母一直无法释怀,
和弟弟总是劝母亲搬到新家,可母亲一直不愿离开,
起因都是地震时候的生离死别。
p.s.1 看着电影里面某主席去世的场面,觉得大学生,尤其北航的本科生都应该读一下《1984》。
p.s.2 我要把这期GQ带到Hanover去。
p.s.3 这是我在国内电影院今年看的最后一场电影了吧。

那只螃蟹

摘要
问题1:你7月去哪儿了?/你留在北京做什么?
答:我在学长创业的公司实习(其实这个答案更正为”我在学长带领的创业团队实习”更为准确)。
问题2:为什么你的状态更改得那么频繁?
答:其实那些状态都不是我去改的,是我用”街旁”签到的时候同步过来的,是自动生成的。
问题3:什么是”街旁“?
答:第1个问题和第2个问题最终都会来到这个问题。
如果你听说过美国的Foursquare,我会说街旁是国内的类似于Foursquare的服务。
如果你没听说过Foursquare,我会说街旁是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社交网络,用户可以使用街旁对其去过的地方进行签到,并且发表当时的心情。同时我们会跟一些主办方合作,签到次数较多的用户会得到一些礼品,甚至一些音乐节和Livehouse的门票。
四月份的时候Yahoo考虑以1亿美元收购Foursquare,结果没有成功。
一篇采访可以让你对街旁了解更多:http://www.ifanr.com/16242

街旁北京团队合照,背后是国贸附近的建筑群
正文
01. 实习
在街旁为期40天的实习是我4年间的第2次实习,上一段实习在微软研究院持续了9个月。
我觉得很幸运能够在本科四年间有机会同时在大公司,和短小精悍的创业团队实习,我将其视其为我大学四年最为宝贵的收获。
在小团队工作的经验是非常刺激和新奇的。
尤其我们做的是交互式网站。
每周都有数个新功能上线,每一段代码的修改都会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体验。
就像Qishuai说的,更新API的时候只要有1s的断线,马上就可以收到用户的抱怨反馈。
02. 团队
小团队,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成员之间都非常熟悉,不论是RD, UI, PM还是Marketing。
这也是我当时选择加入Jiepang最重要的原因。
一开始就抱着跟着Yuancheng主席和Bill(彪儿)大师混没有错的想法过来的。
然后想介绍的是Dan,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顶着一头乱发,戴着个黑框眼镜,一看就给人很鬼马的感觉,结果发现感觉是没错的。
Dan是我们的UI,更是我们的Product Manager。
Dan爱看彭浩翔的电影,也爱唱Eason的《超人的主题曲》。
Dan胸前总是挂着个Lumix LX3,那是我见过最漂亮的DC。
有一段时间,Dan总是戴着个草帽来上班。
Dan也是我们的大管家,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有他在就不需要付钱了。
Dan还是续摊王,有一次我们是从三里屯吃到居酒屋,另外一次是从奇遇花园吃到簋街最后到钱柜唱通宵,那次是四年来第二次KTV通宵。
可惜我们商量的彭浩翔Tee最后还是没有设计出来 🙁
明年见面的时候要,如果做出来了,记得留一件给我ho~
20100725-IMG_5838
Dan的帽子 @ 南锣鼓巷
Catt是我的学弟,比我小两级,是软院的。
但是我觉得他的程度比我同年级六系的学生好太多了,尤其那些从来没有实习经验的同学。
Catt的宿舍养了只猫,总是过来挠你的腿,所以周末写程序我们尽量跑到咖啡馆去。
Catt学弟设计的海报已经遍布北京各种咖啡馆了,文艺的那种咖啡馆。
最近他开始由pure Graphic Designer向全能的Front Engineer发展,使用的工具也从之前的PS开始向CSS/HTML涉猎。
我和他做的第一个mini-site是一个七夕情人节的页面,当时我还跟他开玩笑说,你看我们写的第一个public的页面就会被放到豆瓣网站的广告中去(可惜那边动作太慢最后活动结束了)。有时候12点的时候Catt会在宿舍里弹吉他,因为他还在玩乐队。
有一次在开往西直门的地铁里,喝着买自85度C绿茶的时候,我们想出了”绿茶”的idea,那是一个临别时送给街旁团队的小礼物。
跟Catt的合作是非常理想的,这个应该还是会继续下去的,等他把小学期大作业写完之后。
Catt
Catt @ 北航大运村
03. 生活
在街旁的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对于我这个在海淀区待了四年的理工专业学生来说。
工作的地点在建国门附近,往西走是长安街,往东走是国贸,往北走则是朝阳门,三里屯等地儿。
一伙儿人工作之余曾到川办餐厅进食,愚公移山听Live,或者方家46号胡同听民谣,又或者西单的金库唱K。
晚上打车从公司回学校的时候,沿着长安街会路过天安门;白天打车从学校到公司,沿着二环会路过雍和宫。
I live on my earning, it just feels great!
04. 创业
当我跟高中同学解释街旁的时候,他觉得这跟网络营销差不多。
觉得在互联网行业,谷歌百度和网络营销的区别只在于是否违法。
我并不想纠正类似的观念,我只想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次跟yuancheng学长谈jiepang的时候,是在北航的雕光。
因为我在微软实习期间的小组做的相关研究就是location-based service。
所以我对jiepang表示出极大的兴趣,yuancheng当时就说:
当时和王兴一起工作的时候,他说他创业做的东西会满足三个条件:
1. 有钱赚
2. 不违法,健康的
3. 我热爱它
在21岁的这个夏天,能够做一份工作,可以拿一些薪水,写一些代码,
我们的工作能够受到来自那些从未谋面的用户的欢迎,
同时看着每周贴在办公室墙上的”周目标”,不断憧憬着它的未来,
而且,我为我们的工作而自豪。
I’m proud of our product, and my work.
I learn, and then I work.
如果你连一份专业内的实习都没有待过,只看过互联网上的一些YY贴,我又怎么跟你解释呢?
05. 梦想
我一直觉得,大陆高校本科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失去梦想。
我很赞同罗永浩说得就是,在发达国家,娶妻生子买房子,是基本保障,不是梦想。
So I think the dream should be more than money.
举几个例子,关于google,跟网络营销不同的地方。
一开始的时候是两个Stanford的博士生,在08年的www会议上发了一篇pagerank的论文,用来对互联网上的网页重要性进行排序。
http://infolab.stanford.edu/~backrub/google.html
后来他们觉得网页数量的增长速度将会爆发,加上Stanford本身浓厚的创业氛围,他们决定休学出来创办公司。
那年是1998年,当时他们俩人都只有25岁,刚刚拿到硕士学位。
后来在03年的时候,Google release了AdSense的服务,发现原来搜索也是可以赚钱的,之后Google就变成了这么一台”印钞机”。
你可以想象,今天的互联网没有搜索的样子么!?
我的想法是,两个25岁的学生,在他们读博士时候的想法,后来改变了世界,而且是往好的方向。
另外一个例子是我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章,说得是苹果电脑上图形计算器的起源。
原文链接 :http://apple4.us/2010/08/graphic-calculator-story.html
大意是一个苹果的员工,被解雇之后因为项目没完成不愿离开,
潜伏在公司里面(因为门卡还留着),持续之前的项目开发,
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
这是一个没有工资的项目开发,
最终产品得以被集成到苹果电脑预装的系统中。
问起动机,其中有一句话是:关乎男子汉的抱负 – 我们之前从未发售超过 100 万份的软件。
那天陈绮贞老师在豆瓣开了个页面,阿北兴奋地在广播里喊道:没有在豆瓣工作过,就没有生活过。
亦是同样道理。
就像我们做交互网站,也会把目标放在 100万 用户数上。
我一直都持有的观点是,计算机是如此幸运的专业。
短短50年间这个专业的发展,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而且持续到今天。
这是一个只需要空调,冰箱和键盘,就可以创造奇迹的专业。
Google当然跟网络营销是不一样的。
I don’t think you can understand me if you have’t built something proud based on your professional skill.

_vimrc

filetype plugin indent on
set encoding=utf-8
cd E:Project
colo koehler
set guifont=Courier_New:h10
set shiftwidth=4
set sts=4
set tabstop=4
autocmd FileType html,htm,js,php set shiftwidth=2 | set sts=2 | set tabstop=2 | set expandtab
set expandtab
set nu
set autochdir
我要维护一个_vimrc文件…
就放在这里好了

Hung Hum

从上周五到今天,跟catt两个人,一个人php+javascript,一个人design+css,从白天写到晚上,晚上写到白天,困了吃,饿了睡,在宿舍写,在雕光写,还跑到五道口的卡瓦小镇写,写了又调,调完又要改,改了又要写,早上4点睡,然后又8点起背着电脑坐一个小时的地铁去公司,然后循环。
十足淡疼…
写程序的时候就一直听Eason的DUO,听了一百遍,一百遍,
各种神曲,各种经典演绎,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一首普通话的都没唱。
思绪回到二月份准备去香港的前夕:
当时愿望想在红勘看一场演唱会,恰巧遇上燕姿的”答案是”,可是当时已经临近演唱会,票早已售罄。
于此同时,Eason的DUO开始售票,提前三个月,售票不到一个星期,我随便点了几场,发现最好和最便宜的座位都已经所剩无几。
当时还想过可以跟阿咪和公鸡,五月份来香港看演唱会,不过可惜当时也只是想想。
十足可惜…
还记得红勘站一出来海底隧道,理工大学前那副巨大的DUO宣传海报。
怎么能不怀念行走在香港街道的味道:
路牌的味道,
Nathan Road
雨天和茶餐厅的味道,
Mong Kok
女人街的味道,
Mong Kok
旺角的味道,
Mong Kok
双层巴士的味道,
Hong Kong Street
“好歌獻給你,讓愛藏心裡”
还有七天离京,离京后回广东待一段时间,回家期还未知…
离家的日子早早定下,还有二十七天,
九月一号从上海飞往Boston。
大概就是现在的心情。
p.s.1 其实发短信写一条就好了,多了总显得罗嗦
p.s.2 刚刚读了一本叫做《男人都是智障》的书的前几章,是豆瓣上推荐的,感觉就是作者在赤裸裸地嘲讽那些已经单身很久的男的,十足不幽默…

平遥古城

看到Ruogu老师在renren上问,有人想去平遥古城么?
想都已经去了辽宁了,那也去一躺山西吧。
周二的时候联系同去的同学,
周三确定是要去了,一行四人,
周四白天签证,晚上买火车票,ruogu则订了青年旅社,
周五晚上的火车,从北京西开往平遥。
下车后与从西安来的ruogu和王同学汇合之后,
坐着旅社安排好的bengbeng车从平遥县火车站,开往古城。
古城由一圈城墙围着,进去之后,给人穿越的感觉,
首先是一排又一排砖墙搭的平房,接着是满眼的客栈和票号,
这儿夜景会很漂亮的,我对身旁的尧子说道。
Pingyao Ancinet City
住的青年旅社叫做衙门客舍,两人标间里,有一张超大的炕床,
房间外的庭院非常的安静,房间外有两个写着店名的灯笼,晚上的时候可以点亮它们。
坐了12个小时的火车,可是到了平遥之后,完全感觉不到疲惫,
洗漱一番也就出门了。
四人租了四辆小自行车,于是我们一行人骑着自行车在古城内穿梭,
古城里最繁华的是南大街和北大街,
戴着统一帽子的旅游团,穿着背心的鬼佬,永远一幅人声鼎沸的样子。
道路两旁夹杂着数不尽的客栈,商铺,和博物馆。
Pingyao Ancient City
也不着急,就骑车在古城里转悠,
感谢来自西安两位女生超好的方向感,
我们总是能不经意间路过地图上的景点,
于是就停车,踏入院内,拍拍照,谈谈笑。
多亏了街旁,我知道第一天吃中饭的客栈叫做”昌颐丰”,
那天平遥的太阳被云挡住了,天气恰到好处,
我们选择坐在了庭院里,饭桌旁还有一个秋千,两个女生坐在上面都忘记了吃菜,
试了平遥牛肉,也还好,但是山药让我难忘。
午后回到旅社,找旅舍的老板帮忙联系了一辆面包车,开往40km之外的王家大院,
一路上面包车颠颠碰碰,最终停在了王家大院的山脚下。
下车后,发现云层越来越厚,我们带了三把伞到山西,但是全都留在了旅舍里。
整个大院依山而建,大得无边无际,
一间又一间的房子,一块有一块的牌匾,庭院里套着庭院。
Pingyao Ancient City
走着走着,果然下起了雨,
雨不大,是可以在里面行走的雨,加上大院里房屋众多,并无甚大影响,
走走停停,雨急了就躲到亭里小憩,也可以听雨声,
雨一共下了两拨,中间停了一小会儿,第二拨要的时间要长上许多,
我跟ruogu说还记得香港开会那次超大的雨么,
貌似我这一年来了去杭州,香港,大连都遇到了雨,或大或小。
雨过天晴,最终还是停了,太阳见到了,
我们踏上了大院的城墙,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起来,
在城墙的小贩那儿买了跟冰棍,坐在椅子上一口一口地吃掉。
下了山,坐着面包车,原路返回古城,
吃晚饭的地儿叫做”德居源”,走了一天,什么东西都变得很可口,
店主除了中文,英文也说得很流利,
吃饭的过程中,旁边有两位留着金色长发的loli,不停地跟她们爸妈说着法语。
Pingyao Ancient City
晚饭之后回到旅社,洗漱完毕再出来,古城已经一片夜色,
一条街道上是连绵无际的灯笼,
也不用骑自行车了,就边走边逛,
有人买了扇子,有人买了可以戴在头上按摩的天线。
一行人最终停在东大街上的樱花屋,
坐在靠近街道的座位,电视里放着90年代的歌厅MV,
就这样喝着酒,聊着天,玩着从[无耻混蛋]里学来的酒吧游戏,
“强夫”,
他是真实存在的吗?
他是漫画的吗?
他是日本的吗?
他是连载结束了的吗?
他是侦探吗?
他是被欺负的吗?
他是嘴巴尖尖的吗?
然后写字的人就要被罚上一小杯酒,
还意犹未尽的时候,Bar打烊了,
四个人就沿着漆黑的街道往旅舍走去,
路上还在继续没有玩完的游戏。
第二天一早起来已经将近10点,在旅社吃了早餐,
下了盘跳棋之后,已经快11点了。
又租了一天的自行车,仍然穿梭于各种票号和博物馆之间,
买了一本明信片,来到邮局,买上六七来张邮票,
四个人就在上面刷刷写下当时的心情,和想说的话,
用浆糊把邮票粘上,然后心满意足地投递到邮局外的信箱里,
明天一早它们就会各奔东西南北了吧。
中午吃饭的地儿是”天元奎”,这是一个被输入法记录在词库中的客栈,
干净的饭店总是让人心情愉快,即使这已经是顿散伙饭,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连寡言的嘉伟都在我的blog里留言如是说道,
还好有相机,可以记录当时的心情,
起码21岁的夏天还有一个浪漫又惬意的周末。
Pingyao Ancient City
感谢ruogu & yuxin,与美女同行,周围事物都跟着美好起来的样子
感谢尧子,没有你我也不好意思去了
感谢平遥古城,
感谢佳能。
p.s.1 一开始买的站票,结果上车的时候恰好在餐车旁边,在餐车待到关门之后,被赶回车厢,结果站了一个半小时后,坐着的人走了,我们坐他的位置,直到我们下车,感谢
p.s.2 本来第二天早和尧子想去城墙上看日出的,结果毫无意外的睡过了
p.s.3 回来的火车上在读《1973年的弹子球》,在想24岁的时候我会怎样的心情
p.s.4 想去西班牙,住在哪里一次玩上半个月
p.s.5 挂了两天的定焦头,我承认我这次是来照人的,没怎么照景…
p.s.6 所以赐我一个28-70mm F/2.8的变焦头吧,要不24-105mm F/4.0,16-35mm F/2.8什么的,也很给力呀

毕业

小学的时候看《灌篮高手》和《棒球英豪》,觉得夏天可以简单地为了一个目标努力拼命不顾其他是多么地美好。
中学的时候读痞子蔡的小说,觉得跟喜欢的女生去麦当劳吃快餐,或者骑着机车载她去夜市吃夜宵和郊游,是多么地幸福。
可是漫画终究是漫画,小说终究是小说,还没来得及去体会,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就已经离你而去,再不复返了。

临近毕业

反正不管怎么样,都是要离开这个校园了。
四年真是白驹过隙,什么都没有做成,就是发现自己实在又懒又蠢的事实。
从大连之后做了的事情有:
1.去中国电影资料馆看了两部日本电影呢。
2.一个星期还是两个星期的时间把毕业设计的翻译和论文给写出来了。
3.跟高中几个同学去了动物园,看了世界杯首场比赛,还去了趟南锣鼓巷。
4.跟学弟和学妹去蓝色港湾滑冰,还吃了个烤鱼。
今天早上还打了一个上午的球。
写论文的时候就各种泡图书馆,发现图书馆结合夏天真是各种好。
毕业的时候还能有世界杯陪伴,晚上男生还能结伴去买个东西吃的喝的,感觉终究是要散了。
我想去天坛,想去雍和宫,北京的郊区,还有什么什么路的几号。
想多读几本书,小说啊,设计啊,机器学习啊什么的。
然后写几行代码,聊聊天什么的。
反正就是祝签证顺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