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C at Boston

Foursquare成立于两年前,现在公司有六十个员工,网站有六百万用户。
Harry, Head of Engineering, 告诉我现在他们有三十五个工程师,
只有几个是最近才从学校招过去,别的都是有工作经验的,像他自己就是从Google(2004 – 2009)跳过去的。
Harry说他们现在拼命招人,计划年底达到一百个员工,我笑问硕士学位是否是必须的,
他说不用不用,我自己就没有硕士学位。
他问我说你在学校有没有特别的方向,我说我现在跟我的老板做人机交互的项目,
他马上说道这个很重要,因为我们的产品不像别的传统的桌面上的产品,
我们大部分的交互都在手机上,手机屏幕这么小,
如何显示用户最关注的信息,如何能够让用户以最快速度的签到,
这是我们很关心的问题。
Foursquare今年夏天招了三个实习生(包括BD),秋季计划至少会招一个实习生,
但还不确定。
我又问了一下他们是否有在未来对数据进行使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来进行分析,
他说这是肯定会的,根据用户的签到可以猜到用户潜在喜欢的餐馆(活生生的Collaborative Filtering Recommendation System),
然后联系这家餐馆,可以做到广告的精确投放,
不过现在Foursquare还没有投放广告,还是集中精力在扩大用户群。
最后我走的时候,在用iPhone上的人人客户端,被他看到了,
他笑问你在用Foursquare还是Facebook(因为都是蓝色色调的app),
我说我在用国产的Facebook,叫RenRen,
他看了一眼说道,还挺像Facebook的(笑)。
Tumblr成立已经四年了,现在仍只有三十个员工,八个工程师。
它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们招聘页面上一张张大大的纽约鸟瞰图,
上面写着“纽约市最好的工作”。

就这八个工程师维护的网站流量,排在了全美前三十,
每月的页面访问数达到了六十六亿
他们的VP of Engineering,Matt Hackett一身搭配整齐的衬衫仔裤,
见面一上来也是问我在学校做的项目。
我很好奇地问了他作为工程师头头的日常工作,
他说首先是管理这群工程师,确保他们好好工作,
然后是招聘,说这个占用了他三分之一的时间,
还有就是制订未来三个月或者半年的开发计划。
我问了他现在Tumblr的产品计划,
他说了一大串,举了一大堆数据,
核心就是一个词Scalability, Scalability, 还是Scalability,
增长的太快,总是想办法能够让网站跟上用户的节奏。
然后这两家公司都表达出了招聘时对Generalist的倾向,
希望新来的员工什么都懂一些,然后能够迅速学习相关技能开始工作。
我还问了关于开源项目的问题,Tumblr是否有自己的开源项目,
他们说现在还没有,不过将来是有的。
我问说像Facebook,Twitter这样把自己的许多工具开源出来的考虑是什么,
他就说Tumblr一开始的时候使用前两者开源出来的工具,得到了非常大的帮助,
所以现在他们也会把自己的工具开源出去,也可以帮助到后来有需要的人。
Tumblr随行的另外一位工程师Travis,一个月前从Facebook跳槽到了这儿,
我问他是什么让他决定从加利福尼亚飞到纽约来的,
他就说他从小就在加州长大,在那边上学,想换换环境。
我问他说在这边工作感觉如何,他说这一个月来非常好(笑)。
Travis在Facebook的时候是Operation Engineer,来到Tumblr之后听他的描述,
主要还是负责在分析log,建立sitemap之类的工作。
其实我关心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在创业团队工作的时候,真的会或者要如何去使用各种开发模式?
二是他们的工程师有多高的自主权(大家都听说过Facebook的传说)?
所以我也问了他很多关于公司里工程师与工程师之间,工程师与产品经理之间的互动的问题。
可惜没听得和明白,囧。
倒是Foursquare的模式很让人心动,就是任何人对产品有想法都可以写便签纸贴在墙上,
产品经理或者工程师可以去摘下来写上自己的名字,道:
XXXX正在开发这个项目。
最后总结一下,纵观全国,个人感觉还是纽约客们的口音听得最清楚,
稍微说得不清楚一点哥就表示非常不淡定,
不过天宇说暑假实习回来之后口语听力会大大提高,
所以非常期待。
今天去Boston顺便去了趟MIT,上一次是晚上去的,这次是白天。
在Media Lab的老楼(大白方块)里面看了一个艺术展,可惜大部分的研究组已经搬到新楼去了,
新楼门口明确写着谢绝参观,凭借MIT学生卡入内。
于是去参观了一下CSAIL的总部Stata Center,
发现里面一楼还有一个不小的咖啡厅,然后Berkeley来的M. Jordan正在给talk,
稍稍逛了一下就出去了。
还在附近的著名台湾菜馆“木兰”吃了晚饭,
5.95一份的排骨饭,排骨炸的很香就算了,份量还不少,
还配有卤肉就算了,竟然还有一个十分入味的卤蛋,
Cambridge的学生真幸福啊。
最后从开会的地方往地铁站走的路上,偶遇Google Cambridge的大招牌,
想起来当时Pittsburgh HR还问我说要不要forward我的简历到这边,
就这样了。

程序员的咖啡馆

1. 引言
在知乎上有人问了豆瓣创始人阿北这么一个问题:”听说您最早做豆瓣时,经常自己去咖啡馆写代码?您是否觉得在咖啡馆里写代码比在家里或者办公室里更有激情呢?”
阿北亲自给了回答:”是上午在家写代码写闷了,下午出去透透气。一个人写代码时间长了,会有想在人堆里打个滚的冲动。咖啡馆不错,可以抬头看各色人等。有时候还能听到邻桌八卦。有一次还碰到过说英语的国际骗子。”
想到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说,有人做调查问哪儿人的办公效率太高,
“家,咖啡馆,公园,图书馆……”什么样的答案都有,
惟有办公室不在清单里面,突然间办公室俨然已经成为了工作效率最为低下的地方。
今天看了阿北的回答,结合自身的经验才明白,是因为在同一个地方待了太久,
工作效率持续下降的缘故。
2. 北航的雕刻时光
于是我回想起自己的本科时光,如果在新主G座的Lab待得太久了,
可否找到另外一个coding的地方呢?
第一反应就是那亮闪闪的图书馆,
可是仔细一想每次去图书馆的经验,基本完全就是在抱侥幸心理,
因为母校占座成风,正常情况这儿是没有位置给你坐的。
那时候主M楼还没有WiFi,于是只有一号二号三号和四号几栋有历史的自习楼成为了其他的选择,
可仔细再一想,在这些地方的WiFi仍然极其不稳定,而且电源的位置也极为难以获得,
于是也难以成为持续coding的地方。
我的思路顺着往下,突然意识到在北航这么一所学校的校园里,
竟然有一家雕刻时光,这是如此奇葩的一对组合和存在啊!?
北航的校园里有一家雕刻时光!?
这也是我写这篇日志的原因,
我想请问各位北航的校友和在校生是如何看待这所雕刻时光的?我先说说自己的看法好了。
在大四我开始实习之前我从来没有去过这家咖啡馆,只听别人说过这儿挺贵的,
后来事实证明确实不便宜,尤其是在一所大学里面。
第一次去是跟MSRA从台湾来的实习生阿杰去看杨德昌导演拍的《一一》,很有力量的一部电影。
我在学校的时候这儿常常在豆瓣同城有组织放电影的活动,这个角度上来说我觉得这儿还是蛮有意思的。
第一次街旁也是在这儿听杨远骋学长介绍的,那一次的咖啡也是学长用团购券请的。
3. 程序员的咖啡馆
真正较为集中的在咖啡馆写程序是在街旁的时候。
周末不上班的时候和Catt为了赶进度,又担心受到宿舍他养的猫的骚扰,
我们就会每个人各扛一台笔记本到咖啡馆去干活儿 ,
每每这个时候,可能是因为觉得要对得起咖啡或者绿茶的价格,
干活的效率特别高,基本就一直保持在coding coding的状态。
可能也是因为不想让旁边的路人看到我跑来这儿是上校内来了。
那是一段很快乐的合作时光。
4. 结尾
最近时常感到在Lab待得时间太长,效率也和在Lab的时长成反比例关系。
才突然想起,Dartmouth的图书馆这么多,也没有占座的人,为什么不在图书馆工作,
而且小小三个Block的downtown,大大小小的咖啡馆也至少有5家以上,
还是少在Lab待着好了。
ps, 在咖啡馆工作的Coder请备好电池强力的laptop,比如一台轻轻松松WiFi 5小时以上的MBP。

母校

我本科四年是在北航度过的。最近发生两件事情:
一是《此间的少年》在美国上映,许多本科北大的同学纷纷在renren上发表对母校的怀念,然后贴贴照片云云。
二是清华此值百年校庆,许多本科清华的同学纷纷在renren上发表四年期间的许多回忆,从入学到毕业,
上次跟孔哥带我和天姐一起去考驾照,车上俩人就开始商量起校庆时去哪聚餐,
不曾想过小至于此的Dartmouth仍然拥有许多清华校友。
清华校友遍布天下,别的专业不说,单单是计算机一行,
LinkedIn上Google, Facebook的中国员工70%都毕业于此。
大学期间偶尔去过几次清华,刚到北京时作为游人去过一次,
后来陆陆续续找过一次教授,吃过几次饭,寄过几次包裹,也听过几次讲座。
所以当renren上清华的同学说道对母校的回忆时,荷塘和学堂,我也些许有些印象。
但是再往后的三教和老馆,在我眼前也就是几个汉字而已了。
那天一个北航六系大二的学妹说她很想回去复读考北大,
我说北航六系的许多学生谁又不是曾经都把清华作为高考的目标呢?
有件事我极少跟别人说(就算有也是几年前跟闪电提到过),
但是我心里其实一直常常在想,
如果当时高中懂事一点,好好努力能够考上清华就好了。
海南省一年高考,理科清华的名额是一十八人,北大是十人;
文科清华没有名额,北大印象中不多于十人。
02,03,04,05届,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一至三人考上清华,
所以高考前清华的老师还特地来到我们学校与学生交流。
我印象最深的是,交流会之后校长把宣传材料中唯一的一张清华地图给予了我,
对我说:只要保证能够在前二十就好了,专业什么的以后再说。
就像学姐说的,行胜于言,如果说十只做到五,那就不是清华人。
所以我最后也不是清华人。
比较有趣的是,那一年班上比我考的好的四个学生全都去了北大,
分别攻读计算机,微电子,元培(后转生物)和光华,
他们也成了我们中学那一届的骄傲。
所以我本科直到四年级之前都不认识清华的同学(后来申请陆陆续续认识了一些),
所以对北大的校园也比清华熟悉许多 ^_^
后来北航的舍友,当年河南的考生,经过大半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终于高分考上清华计算机系的硕士生,
当时他中榜的时候我很高兴地在renren上说,他比那些选择放弃考研留在本校保研的学生崇高多了。
但不论如何,天真的本科时光已经一去不返,研究生更多需要考虑的是毕业后的生活,
班级出游,参加社团,暗恋MM的事情终究是已经过去了。
距离高考已经过去了将近五年,不得不说这一次考试改变一个中国学生未来的能力实在是太大,
时而至今,我依然难以用“行胜于言”四个字来描述自己。
不过同样这五年,自己还是在一点一点地进步。
尤其是大四实习和来到美国后,看到更大的空间与相比之下自己的诸多不足,
可喜的是最近这一年最宝贵的收获就是我亲身体会到
几乎任何事物都是可以通过努力地学习而达到一个优秀的水平的(极其杰出则可能需要天赋的帮忙),
所以对可以预见的未来还是充满了期待。
也希望四十一年后,我的母校百年校庆之时能够,
能够更像一个大学吧。

Looking for Housing in San Francisco

初步计划是住在SF的Mission District
系里的同学给出了两个不同的印象:
连续两个夏天都在Palo Alto实习的美国学生的介绍:这个是很多Bar,很多艺术家,很多年轻人的区(还有很多mexican food)。
然后去年夏天在Mountain View实习的中国学生介绍,就一个词:druggy。
其实俩人表示的都是一个意思吧。。。
To 各位在Palo Alto/ Mountain View实习的同学:
欢迎过来一起住啊,其实交通还是很方便的,很多Google的员工甚至住的San Francisco还要靠北的地区。
To 各位实习还没落实的同学:
欢迎来加州湾区夏天一起耍啊。

史诗级的失败

今天驾照的笔试fail了。
学长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带到州首府Concord,
结果我仍然不争气的fail了。
考试之前一直听到别人说,
这个考试很简单,都是常识,
所以也没有怎么看书,就把之前驾校时做过的习题复习了一遍。
然后去的时候一开始也很大意,
结果前十二道题就错了五道。
之后一直压力很大,
最后在第三十三道题的时候错了第九道题,
提前结束了考试。
同行的学姐,四十道题只错了两道,
加上看到比尔在街旁写的话
再一次受到教训,
明白“拿到Google的Offer”,“拿到CMU的录取”这样的事情,
从来都不是侥幸。
成功从来都不是侥幸,
尤其对于自己一个并不聪明的心智。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说着容易,实践起来很难。

近况近况

最近好像过得不怎么样的样子,
跟老板的活儿一直没有进展,
然后期末考试也考得不咋地的样子,
也没有锻炼身体,
感觉每天在家里都很颓,
这是怎么了啊!?
下周一Google第三轮的面试,拿下的信心还是大大的,
但就是不知道对方是否愿意等待我到秋季,
如果可以的话就可以在Pittsburgh找大伙儿玩了。
想学习的课程,
想读的书,
还有考驾照和买车的计划,
都被自己的懒散积压起来了。
好似每天都在想着MM,MM的样子,
自己都觉得自己很无趣。
一个学期又过去了,
小村的雪也开始融化了,
芝加哥之行会是什么样子呢。
春天已经来了,夏天还会远么?
加州啊加州,我就要来了吧。
日子要如何能够过得更有活力一些呢?

made the whole world difference to me


我在双重文化养育下长大,
不容否认,
双重文化的滋养对我不可或缺,
在你们真正进入我们生活之前,
我总觉精神贫乏,
若有所失……
今秋和初冬那些野餐、骑马,
使我的整个世界焕然一新

– 林徽因给费慰梅的信,1935年

徐志摩 – 梁林 – 梁启超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
得之 我幸
不得 我命

徐志摩于恩师梁启超信.

等我回到中国,
我要带回什么是东西方碰撞的真正含义,
令人沮丧的是,
在所谓的”和世界接轨”的口号下,
我们自己国家独特的原创艺术正在被践踏,
应该有一场运动,
去向中国人展示,
西方人在艺术 文学 音乐 戏剧上的成就,
但是绝不是要以此去取代我们自己的东西

我崇敬这里的民主精神.

1926年, 林徽因求学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
接受当地[蒙大拿报]采访.

梁启超十八岁时才第一次见到世界地图,
在此之前,他不知道世界上有五大洲,
然而,就是这个年轻人,
以非凡的活力,
成为万马齐喑年代的异数,
成为古老帝国革故鼎新的先锋勇士,
引领一代风骚,
他的思想,
传统与现代交织,
激进与稳健更替,
他一生多变,常”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日之我”,
像一条激流,生命里从没有停滞和封冻,
时时浪花飞溅,涛声如歌.

泡面

事实证明,如果煮泡面的时候不打一个蛋,
即使是夜里1:30饥饿难耐的时候,
这碗泡面仍然是很难吃的.
煮泡面的时候在读着竖排印刷的「舞!舞!舞!」,
心里想着,如果遇到一个夜里1:30还愿意帮你煮面条的女生,
就赶紧娶了吧(当然前提别人愿意嫁你).
但这终究是不现实的,
一是不会有这么一个女生出现在你的身边,
博士生都在做实验写Paper,
硕士生都在拼命地找实习,
本科生都在努力地写作业;
二是当你真地遇到这么一个女生,
可你并不是每天晚上都会饿,都想吃煮面条,
所以你并不会注意到这个女生有夜里为你煮面条的能力.
所以你还是一个人在夜里吃着难吃的方便面.
在想着吃完接着该干啥干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