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从华盛顿飞往波士顿的飞机上,我读了这一期时代周刊对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的报导.
觉得写得还挺有意思的,总之就是又一个程序员用双手改变世界的故事.
因为受到老朱在他博客上翻译体系结构论文的影响,于是我也想把这篇十来页的报导翻译成中文,与各位还揣有梦想的程序员共勉.
文章很长,所以会分几次翻译完成.
———————–我是一个寂寞的分割线————————
2010 年度人物 – 马克.扎克伯格
作者: Lev Grossman
摄影: Martin Schoeller
2010年11月26日,马克.扎克伯格正在”水族馆”(Aquarium)进行一场会议,”水族馆”是Facebook的一间会议室,它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该会议室位于巨大的办公室空间的中部,且其三面墙都是大大的玻璃,这样所有的员工都可以看见会议室里面发生的事情.
在Facebook的办公室里,会议室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因为如果员工有任何隐私的话,会议室是唯一的地点,即使像”水族馆”这样几乎毫无隐私可言的会议室.
除此之外,其他的所有空间都是完全开放的,没有隔间,没有办公室,没有墙,就像一片冻原上放置了办公室家具.
Sherly Sandberg,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原先是Lawrence Summer财政部的首席员工,她在这儿没有办公室.
扎克伯格,Facebook的首席执行官,联合创始人和远景规划者,他也没有办公室.
Facebook的团队刚刚从一场讨论新发布的”Facebook消息”的午餐中归来,”Facebook消息”在前一天刚刚发布,但是它并没有得到很大关注,或者说没有达到预期的关注效果.
扎克伯格在引领着这一次会议,同时活跃地提出他的观点-没有笔记和白板,只是用手势进行表达-但是语调听起来很轻松.
扎克伯格那出了名的古怪社交习惯由他的许多行为组成,但是在像这间会议室的屋子里时,他就像是硅谷的George Plimpton(美国著名的记者,作家和编辑[译者著]).
他与Andrew “Boz” Bosworth非常幽默地交换彼此的观点, “Boz”是该项目的技术指导.(Boz是扎克伯格在哈佛上学时人工智能课程的授课老师.他说他未来的老板当时在课程上表现平平.但是公平地说,扎克伯格在那个学期写出了Facebook.)
除了坐在角落的记者,没有人看上去超过30岁,除了记者的公关随从之外,在场的都是男孩子.
门打开了,一个看起来很醒目的灰发男子闯了进来-这是唯一能表达他进门的方式-后面跟了一对随从.他既是房间里最年长的人,至少比别人大了20岁,同时也是唯一一个穿了西装的人.他进入这栋楼之前,轻松地与一个想要保持优越感的人解释了一番之后,于是就进来了,然后向马克伯格进行自我介绍:Robert Muller,联邦调查局的首脑,很高兴与你会面.
他们握了握手,然后寒暄了几分钟之后,Muller就离开了.在令人淡疼的寂静下,每个人面面相觑,似乎都想说一句,这TM是咋一回事啊?
这是一个好问题.大约七年前,2004年二月,当时19岁的扎克伯格是哈佛大二的学生.他在他的宿舍提供一个叫做Thefacebook.com的网络服务,它被称为”一个通过社交网络连接大学生的在线目录”.而在今年,Facebook-少了the-已经有5亿5千万的注册用户.在这个星球上12人之中就有一个拥有Facebook的帐号.这些用户说着75种不通的语言,他们每个月所有加起来花在Facebook上的时间超过7千亿(What’s the FUCK!?[译者著])分钟.上个月的网站统计的单页点击率达到了美国人口的四分之一.至今为止,他的用户数量仍然以70万每天的速率增长着.
这些是如何发生的?在不到七年的时间里,扎克伯格用仅仅一个网络将十二分之一的人类连接在一起,他建立了一个几乎是美国人口两倍数量的社会单体.如果Facebook是一个国家,它将会是仅仅落后于中国和印度的世界上第三大国家.它一开始是以一种新奇的玩乐方式出现,结果它转变成了一个真实的存在,一个已经在种族的范围里改变了人类之间互相联系方式的存在.我们现在在一个盈利的网络上进行我们的社交活动,理论上说我们让扎克伯格的身价已经超过了60亿美元.
Facebook已经融入到跟美国人生活的社会结构中,并且这个影响超出美国波及到整个人类的生活:几乎一半的美国人拥有Facebook帐号,但是70%的Facebook用户生活在美国以外的国家.这是对我们全球社交现实永久的影响.我们已经进入了Facebook年代,马克.扎克伯格就是那个把这些带给我们的男人.
(未完待续…)
Final
这个星期之后就进入冬假了.
这学期只选了两门课,
3D Modeling只要把Biped最后做好做一个展示就可以了.
Deadline是下周一,
这个model已经做了好几个星期了,
大概就是那个样子了,也有模有样的,
但是与好一些本科生的相比,细节上自然是差远了,
不过拿一个pass还是没问题的(Dartmouth的成绩分为low pass, pass和high pass三种).
问题是现在,一打开Maya就一股强烈的抵触情绪,
实在很难聚集力量把这最后一点做完.
另外一门算法考试,take home做48小时,
这东西突击也没啥突击的,
写了一个学期的作业,基本的也都掌握了,
周末再翻翻DP, Greedy的习题感觉应该差不多了,
根据平时的作业成绩,也没心追求high pass了,
但求平稳过关,最后成绩别太碍眼就好了.
又是周五了,从Boston回来已经一个星期了,
貌似还没有缓过神来.
可能是从周日收到Facebook的拒信开始的吧,
面了两轮,之前准备了整整一个星期,
可惜还是没能进入再下一轮.
白天没有课了,也不是很想去系里,
就在宿舍里窝着,拉上窗帘开盏小台灯.
星期一的时候应同一年级的心理系Ph.D之托,去做了一趟被试,
(就是帮她收集实验数据的意思),
独自一人坐在小黑屋里,看着屏幕上闪现的东西然后敲击键盘上的空格键,
唯一的声音就来自于敲击键盘的力度.
真是好安静啊,好像让人都更愿意地思考起来的样子,
但是做被试只有50分钟,然后就回归现实了.
一天一天过得很快,感觉什么都没有感觉到,
一个星期就过去了.
就是什么感觉都没有.
也可能是因为不能跳Salsa了的缘故吧.
只想去旅游,和买一台Lumix LX3.
Little darling, it’s been a long cold lonely winter
Little darling, it feels like years since it’s been here
Here comes the sun, here comes the sun
And I say it’s all right
iPhoto & iMovie
Vimeo是个好网站,嗯.
不正经这一周
周一的算法课上拿到Mid-Term的成绩,虽然心里有准备考得不是很好,
但是当看到只有62.5分时,还是心里凉了一番,
感觉平常做作业也蛮认真的,为什么还是考得不理想.
除去在M$技术talk上为了骗吃骗喝递交的一份resume之外,
线上已经submit了七家公司申请明年的intern了,
除去六家互联网公司,另一家纯粹是在linkedin上看到有相关职位open才投的,
六家互联网公司只有两家上市了,一家早早的回复了邮件说intern review从12月才开始,
另一家则是七家线上提交后唯一一家连自动回复都没有的,连提交成功与否都不确定,
另外四家start-up,一家是看到网上一篇blog惊叹于他家工作环境的美好而申请的,
另外三家,一家至今无消息,一家直接回邮件把我拒掉,一家正在努力争取再下一轮的interview(相当困难 T_T),
这四家公司从前到后规模越来越大,貌似友好的态度也是随着规模成正比.
老板这周去加州出差了,她同时也是我一门课的instructor,导致这周各种放羊,时间全花在上面的application上了.
algorithm的作业也还没来得及写.
周六周日好好补补吧.
Thursday Salsa Night,
现在一首3分钟来的曲子,貌似跳下来已经不觉得那么尴尬了,
当然还是很菜鸟,跳得时候看不到镜子,就只能记住动作,
动作之间的细节,和styling也都还没有机会练习.
用Yuan的话说就是,跟会跳的follower还是处于”虐人”的阶段,
只是经过一个半月的学习,虐人不是虐得这么惨就是了.
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出师.
纽约的旅社,巴士票都已经搞定了.
11天10夜,横跨Christmas & New Year.
希望能够带着满满的回忆回来.
我们现在已经在商量看哪部Broadway了.
其实很多时候打电话是很紧张的.
第一种情况是约好时间对方打过来,你不知道对方的电话,
到了点电话还没响,只能不断深呼吸,深呼吸,
直到看到这个来自加州的电话响起,才迅速进入状态.
另一种情况是你打给她,尤其是你从来没有给她打过,在打出去等着对方接听的时候,
不过iPhone有一个功能是,可以把电话从耳边拿开,
看到计时开始,才把扬声器靠近耳边,开始说话,
省去了听那”嘟…嘟…嘟…”时的心跳加速的过程.
两通电话都是同一天发生的,
原本第二通聚集需要一些日子聚集勇气的,
结果同一天早一些的第一通为第二通作了铺垫.
以后应该会容易些吧.
学期怎样看都是接近尾声了,
下下周就是Thanksgiving了,
期待已久的Boston五人四天三夜游已经近在眼前了.
周五晚上看了场学校Department of Theater表演的舞台剧,
改编自Shakespeare喜剧Two Gentlemen of Venora,
本身是一部喜剧,加上改编的很大胆,
比如把中世纪的背景的两个男主角换成了Dartmouth的两个大男生本科生,
主角从Venora到Milan的远行换成了,主角踏上Dartmouth Coach,
加上主角之一的随从各种夸张的表演,
整部剧基本上是一路欢乐到底,
照例大部分对白都没有听明白,
还好看之前有查了查wiki,了解整部剧的大致剧情,
才不致于彻底迷失.
味道
很多回忆都是靠味道串起来的,不是吗?
每当在Sudikoff解算法题解到深夜的时候,
我总是会想起今年夏天在北京的时候和Dan, Catt在三里屯后面热闹的街道上,
吃居酒屋炸豆腐的场景.
当时记得还点了另外几个小菜,味道也都很好,
但是很奇怪就是炸豆腐让我印象深刻,表皮很脆,里面很嫩滑.
Dan则要了他经常在贡院六号喝的朝日啤酒,三个人分了喝(catt有没有喝?).
我当时还跟catt说让他以后有机会可以带vitz过来,我也跟ruogu学姐说如果你来北京的话可以一起过来吃这儿的炸豆腐.
结果都只是说说了.
在北京的最后一晚,叫上了七八个360606班上的同学,那次是在川办.
把在贡院六号实习40天的时间里,在川办吃过的最好的菜全都点了,
酸菜鱼,毛血旺,辣子鸡丁,等等.
Zoulu还给我带了礼物,结果回头一直忘了道声谢.
那一次我说我请客,RF还嚷嚷要自己出钱,我说你这样让别的同学情何以堪,
难道以后没有机会再请回来么.
然后从建国门到国贸导十号线一路坐到知春路,在大运村的门口和Guyi, Yaozi道别.
一碗毛血旺,一瓶果粒橙,两碗白米饭,是加班加到八点半之后,
最难忘的食物.
等他们上菜的时候,我会玩手机里的doodle jump,然后借catt的三星手机上去jiepang签到.
catt则是在一旁一直抱怨服务员糟糕而且不可能改善的服务态度.
那个毛血旺是我吃过最好的川菜的味道.
麻辣香锅貌似一直都吃不腻,
那次从卧佛寺归来和Meilin, 她的同学还有真强四个人在五道口的麻辣香锅,
我还记得他们要了很大一杯黄瓜汁,我只好在旁边干瞪眼,
没想到世界上还有像我这样不吃黄瓜的人.
然后是在清华和Yuan, Yuhao, Chao & Bin吃的,
那次要了半边微辣半边超辣,
结果大家都没有吃好,
现在上面四个人从加州,德州到匹兹堡,都在twitter上或者gtalk的状态上,
感慨课业的艰辛 ^_^
“有一间”麻辣香锅,第一次去是和贡院的工友,
Catt拿Webto的iPad玩Glass Tower的时候,
Fei总是很开心地过来帮他把蓝色的方块破坏掉.
第二次是跟学姐和Yufei,那次还是Yufei请的客,
大老远把别人叫过来还让别人请客,
不过这次年底在NYC应该是有机会还了.
每次吃麻辣香锅我都会拿勺子不断地翻寻辣椒,
以寻找最后一块肉丝.
跟学姐大大小小两年半来也吃过无数次饭了,
有时候小石在场,有时候不在,
有时候AA,有时候她请客,有时候也是我请客,
从三食堂的香菇鸡块土豆盖浇面吃到,新中关的味千拉面,
到西门一条街上的啤酒花生和家里后巷的清补凉,
都是很好的.
南门外原来有家渝府火锅,
那一次是雨夜里申请HCI的BUAA和T大同学的聚会,
外加已经功成名就的戴总做顾问,
今年从大陆去CMU读MHCI的有3人(还是4人),
当时在场的6个申请人中就有3个人(另外3人没申这个项目)拿到了这个项目的录取,
Bill说他做了他觉得开心的决定,明年这个时候他一定是会在pittsburgh的,
Zhenshuo说下周还有7个deadline,11月要过得充实.
你们都是我心中的大大师.
后来这家火锅变成了巴蜀烤鱼,那一次是跟小师妹和dongdong,
从蓝色港湾滑冰归来之后去的,
就记得等菜等了好久好久,餐厅里很热很热,
烤鱼也是很热很热,小师妹吃得汗流浃背的.
想起来那次去滑冰小师妹摔得很惨,我也好不到哪去,
结果她一句你想以后你在Dartmouth这个就是主要娱乐活动了,
又只好努力地试图滑得更好一点.
我写这篇日志的时候想到,Central Park冬天也可以滑冰哦.
跟高中同学在北大的何贤记吃饭有一百遍了吧,
一百遍!
哪一次没有点杂菌扇贝汤,
哪一次!?
永远喝不腻的汤,人数大于5人的时候,闪电会自动会点两份,
然后告诉刚到的人这个有两份,没关系,不用客气.
闪电说,何贤记每道菜都好吃.
每年有人生日的时候,会请大家吃饭,其余的人则会帮他买蛋糕,
12月闪电,5月阿咪,11月公鸡,
四年来从没有错过,
把蛋糕吃得很恶心是从那一次在第三级的菌汤火锅开始的吧,
不知道谁选了一个绿色很果冻的蛋糕,
结果大家的勺子一拥而上.
还有在何贤记那一次我生日买的DQ蛋糕,
小小的塑料刀切不动僵硬的冰激凌蛋糕.
恰巧旁桌也有个女生在过生日,公鸡则被推出去找那边的人借给力的刀过来切.
结果借刀没完,那边的女生送还一块蛋糕给公鸡.
后面的事情也是大家好一段时间的谈资,
今年生日,公鸡你就找广德给你买蛋糕吧,哈哈.
在大连的时候,榜爷在翠峰苑请客,
结果我点了太多最后没吃完,反而被榜爷奚落.
吃完饭之后沿着星海公园散步,榜爷说明年要是考上了,
就回来这个贝壳一般的酒店住一晚,
今年考研的日子也临近了,好久没见榜爷了.
在香港则是跟Yan排了两个小时(还是三个?)吃到的”添好运”点心,
港式点心从小到大一直是我心中No.1的食物,
装在蒸笼里刚出炉的凤爪,叉烧包,烧卖,虾饺,
闭上眼睛回忆这些名词只能是让我泪流满面.
据说Boston的Chinatown有几家的港式点心比较有名,
Thanksgiving的时候应该会拜访吧.
跟智傑在中八楼等位的时候,
他很耐心地在跟我解释投球时候各种变化球的区别,
然后那一次的蕉叶烤鱼和菌类都让我印象深刻.
我一直想跟闪电一起去吃,闪电也很想去,
结果几次都没有去成,
最后也还是没有去成.
但是跟闪电一起去了欣葉,
欣葉去了两次都是让人难忘的回忆,
要找什么东西回忆一下的时候,
还好有欣葉的杏仁豆腐.
Zhenshuo在renren上说讨厌一个人吃饭,
我想这一个人吃饭的日子都已经跨进第五个年头了,
而且貌似也没有望到头的趋势.
一个人到北门外四环边上的胖胖烧烤,点一碗尖椒牛肉盖饭,貌似也没那么不堪.
但是一个人去Orient吃一份宫保鸡丁,就实在是?.
p.s. 这其实是一篇jiepang的软文,发现了吗?
p.s.2 在Hanover已经对吃的没有追求了,有的吃就行.
所以每次看到RF GTalk在线,都存有万分回到北京好好吃的期待.
p.s.3 偶尔偶尔回忆也挺好的,我要写100张圣诞贺卡,寄给所有上面提到的人.
天是越来越冷了
摘要
晚上从Sudikoff回North Park的时候,
Chrome上的天气预报插件显示实时温度已经是0摄氏度了,
不论怎样,身体健康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同学们要注意保暖,
尤其是跟我一样在这个东北部小镇上学的留学生们,
不要学美国的本科生穿短袖,
和短裤.
正文
“在一个层面上,他的工作是「改变世界」,这是大的层面。在另一个层面上,他的工作又沉至实际打造一款产品,设计软件、硬件、系统设计,甚至应用程序、外围周边产品等成功的必要细节。”
这是前苹果CEO John Sculley近些天来在某次采访中对Steve Jobs的描述.
上周去听了Google在我们学校的宣讲会,吃了免费的Pizza,喝了免费的Coke,还拿了一堆免费的贴纸.
把贴纸全都贴到我的老Dell上之后,感觉顿时亲切了许多.
然后花了一个晚上把320G的硬盘清干净之后,把黑屏许久的Win 7卸了,装上了Ubuntu 10.10,
现在我的两台Laptop上加起来就只有一个非法授权的软件了,你猜是哪一个?
但我还是打算下月买个正版的licence.
这学期选了本科生的算法课.
老师Lisa感觉还是比较亲切的,
助教Yu-Han就更亲切了,昨天还到了他家吃卤肉饭,
感动得一塌糊涂.
没想到认真地学习算法,
- 上课听一遍
- 回来看一遍Textbook
- 然后看一遍网络上的MIT公开课程视频
- 然后周末再写作业(都要证明的!!!)
- 最后再拿Python把那些”Amazing”的算法实现一遍.(“Amazing”这个称呼来源于MIT教授Erik Demaine在课堂上的语录)
认真读书和推导的时候,
仿佛有一种智力回到高中时候解数学题的错觉.
吃的问题已经逐渐解决了,
不想改善的话也可以忍,总是想着回国再好好吃了,
想要改善的话,去Co-op里买些菜回来也可以尝试按照菜谱的方法来做做,
最次的话还可以去中国餐厅take-home,以避免小费的支出.
昨天看了一个Steve Jobs在1997年Macworld上的keynote演讲,
也是他重新回到Apple担任CEO的第一次公开演讲.
13年前,那时候还没有iPad, iPhone, 甚至iPod,
那时候也还没有Twitter, Facebook, 和Google.
但是依然是一次令人动容的演讲,
从那个时候开始Steve Jobs就表现出强烈的对苹果价值观的坚持,
里面Oracle的CEO Larry Ellison作为苹果董事会说道, “苹果是个让人充满激情的公司,以他独有的风格,微软没有,IBM没有,Oracle也没有”.
文中最后Jobs说道,
当我们在做一些别人认为是crazy的事情的时候,
我认为那是genius.
前几天本科同学Lang在renren上问有没有人要买iPad,
因为Xirui帮他多带了一台,
马上就有一个同系的学长跳出来说,
“只有脑袋被门撞了的2B才会买那个装B玩意儿”.
有两件事我在这里想提到,
1. 不来美国你无法想象苹果的产品在大学校园里是多么的普及.
举个例子,在学校图书馆,自习室,草坪上看到用Macbook的比率,
要比那时我们大一刚来北航时自习室用Nokia手机的比率,
还要高出许多.
2. 关于这个学长,在我们大一刚入校,
小军训的时候,就告诉我们:
“在北航,老师永远都是对的,
就算是错了,也是对的.”
这句话我一直印象深刻,
没想到在毕业前夕,小班会上舍友Yong也是一样,
四年来对这句话印象深刻.
我很喜欢这边校园的一点是,
阳光晴朗的白天可以躺在Baker Library前的College Green上看书,
可以选你自己喜欢上的任何课,
系主任会一起来买系里本科生设计的T-Shirt.
我觉得这些都是多么难能可贵的.
明年暑期实习招聘的公司已经开始收简历了,
很想去Fa, Tw, Fo, Dr这些被国内block的Start-up公司,
或者自称10年来一直保持start-up style的Go公司.
但是招聘要求你读了都,
你是想做SE还是FE啊,
你更喜欢FE的工作但是CSS, Javascript, Actionscript你有什么经验吗?
退回去好好学习算法,Python又感觉不甘心啊?
但问题是,你现在的执行效率太差啦.
注意正文第一段的话了吗?
Jobs品味卓绝,对用户体验的关注至上,对完美的追求近乎BT,
但是他是一位踏踏实实的执行者,
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追逐自己的目标,和梦想啊.
没有执行力就是Fail!
就像网上那一组组标有Fail!的照片一样.
p.s. 想去NYC跨年,也算有个期待.
p.s.1 带来的几本中文小说[海边卡夫卡],[国境之南,太阳之西]和[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都在上上周读完了.想拜托台湾的同学冬假回去的时候帮我带[舞!舞!舞!]的繁体译版回来给我.
那只螃蟹
摘要
问题1:你7月去哪儿了?/你留在北京做什么?
答:我在学长创业的公司实习(其实这个答案更正为”我在学长带领的创业团队实习”更为准确)。
问题2:为什么你的状态更改得那么频繁?
答:其实那些状态都不是我去改的,是我用”街旁”签到的时候同步过来的,是自动生成的。
问题3:什么是”街旁“?
答:第1个问题和第2个问题最终都会来到这个问题。
如果你听说过美国的Foursquare,我会说街旁是国内的类似于Foursquare的服务。
如果你没听说过Foursquare,我会说街旁是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社交网络,用户可以使用街旁对其去过的地方进行签到,并且发表当时的心情。同时我们会跟一些主办方合作,签到次数较多的用户会得到一些礼品,甚至一些音乐节和Livehouse的门票。
四月份的时候Yahoo考虑以1亿美元收购Foursquare,结果没有成功。
一篇采访可以让你对街旁了解更多:http://www.ifanr.com/16242
街旁北京团队合照,背后是国贸附近的建筑群
正文
01. 实习
在街旁为期40天的实习是我4年间的第2次实习,上一段实习在微软研究院持续了9个月。
我觉得很幸运能够在本科四年间有机会同时在大公司,和短小精悍的创业团队实习,我将其视其为我大学四年最为宝贵的收获。
在小团队工作的经验是非常刺激和新奇的。
尤其我们做的是交互式网站。
每周都有数个新功能上线,每一段代码的修改都会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体验。
就像Qishuai说的,更新API的时候只要有1s的断线,马上就可以收到用户的抱怨反馈。
02. 团队
小团队,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成员之间都非常熟悉,不论是RD, UI, PM还是Marketing。
这也是我当时选择加入Jiepang最重要的原因。
一开始就抱着跟着Yuancheng主席和Bill(彪儿)大师混没有错的想法过来的。
然后想介绍的是Dan,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顶着一头乱发,戴着个黑框眼镜,一看就给人很鬼马的感觉,结果发现感觉是没错的。
Dan是我们的UI,更是我们的Product Manager。
Dan爱看彭浩翔的电影,也爱唱Eason的《超人的主题曲》。
Dan胸前总是挂着个Lumix LX3,那是我见过最漂亮的DC。
有一段时间,Dan总是戴着个草帽来上班。
Dan也是我们的大管家,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有他在就不需要付钱了。
Dan还是续摊王,有一次我们是从三里屯吃到居酒屋,另外一次是从奇遇花园吃到簋街最后到钱柜唱通宵,那次是四年来第二次KTV通宵。
可惜我们商量的彭浩翔Tee最后还是没有设计出来 🙁
明年见面的时候要,如果做出来了,记得留一件给我ho~
Dan的帽子 @ 南锣鼓巷
Catt是我的学弟,比我小两级,是软院的。
但是我觉得他的程度比我同年级六系的学生好太多了,尤其那些从来没有实习经验的同学。
Catt的宿舍养了只猫,总是过来挠你的腿,所以周末写程序我们尽量跑到咖啡馆去。
Catt学弟设计的海报已经遍布北京各种咖啡馆了,文艺的那种咖啡馆。
最近他开始由pure Graphic Designer向全能的Front Engineer发展,使用的工具也从之前的PS开始向CSS/HTML涉猎。
我和他做的第一个mini-site是一个七夕情人节的页面,当时我还跟他开玩笑说,你看我们写的第一个public的页面就会被放到豆瓣网站的广告中去(可惜那边动作太慢最后活动结束了)。有时候12点的时候Catt会在宿舍里弹吉他,因为他还在玩乐队。
有一次在开往西直门的地铁里,喝着买自85度C绿茶的时候,我们想出了”绿茶”的idea,那是一个临别时送给街旁团队的小礼物。
跟Catt的合作是非常理想的,这个应该还是会继续下去的,等他把小学期大作业写完之后。
Catt @ 北航大运村
03. 生活
在街旁的生活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尤其是对于我这个在海淀区待了四年的理工专业学生来说。
工作的地点在建国门附近,往西走是长安街,往东走是国贸,往北走则是朝阳门,三里屯等地儿。
一伙儿人工作之余曾到川办餐厅进食,愚公移山听Live,或者方家46号胡同听民谣,又或者西单的金库唱K。
晚上打车从公司回学校的时候,沿着长安街会路过天安门;白天打车从学校到公司,沿着二环会路过雍和宫。
I live on my earning, it just feels great!
04. 创业
当我跟高中同学解释街旁的时候,他觉得这跟网络营销差不多。
觉得在互联网行业,谷歌百度和网络营销的区别只在于是否违法。
我并不想纠正类似的观念,我只想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次跟yuancheng学长谈jiepang的时候,是在北航的雕光。
因为我在微软实习期间的小组做的相关研究就是location-based service。
所以我对jiepang表示出极大的兴趣,yuancheng当时就说:
当时和王兴一起工作的时候,他说他创业做的东西会满足三个条件:
1. 有钱赚
2. 不违法,健康的
3. 我热爱它
在21岁的这个夏天,能够做一份工作,可以拿一些薪水,写一些代码,
我们的工作能够受到来自那些从未谋面的用户的欢迎,
同时看着每周贴在办公室墙上的”周目标”,不断憧憬着它的未来,
而且,我为我们的工作而自豪。
I’m proud of our product, and my work.
I learn, and then I work.
如果你连一份专业内的实习都没有待过,只看过互联网上的一些YY贴,我又怎么跟你解释呢?
05. 梦想
我一直觉得,大陆高校本科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失去梦想。
我很赞同罗永浩说得就是,在发达国家,娶妻生子买房子,是基本保障,不是梦想。
So I think the dream should be more than money.
举几个例子,关于google,跟网络营销不同的地方。
一开始的时候是两个Stanford的博士生,在08年的www会议上发了一篇pagerank的论文,用来对互联网上的网页重要性进行排序。
http://infolab.stanford.edu/~backrub/google.html
后来他们觉得网页数量的增长速度将会爆发,加上Stanford本身浓厚的创业氛围,他们决定休学出来创办公司。
那年是1998年,当时他们俩人都只有25岁,刚刚拿到硕士学位。
后来在03年的时候,Google release了AdSense的服务,发现原来搜索也是可以赚钱的,之后Google就变成了这么一台”印钞机”。
你可以想象,今天的互联网没有搜索的样子么!?
我的想法是,两个25岁的学生,在他们读博士时候的想法,后来改变了世界,而且是往好的方向。
另外一个例子是我最近读到的一篇文章,说得是苹果电脑上图形计算器的起源。
原文链接 :http://apple4.us/2010/08/graphic-calculator-story.html
大意是一个苹果的员工,被解雇之后因为项目没完成不愿离开,
潜伏在公司里面(因为门卡还留着),持续之前的项目开发,
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
这是一个没有工资的项目开发,
最终产品得以被集成到苹果电脑预装的系统中。
问起动机,其中有一句话是:关乎男子汉的抱负 – 我们之前从未发售超过 100 万份的软件。
那天陈绮贞老师在豆瓣开了个页面,阿北兴奋地在广播里喊道:没有在豆瓣工作过,就没有生活过。
亦是同样道理。
就像我们做交互网站,也会把目标放在 100万 用户数上。
我一直都持有的观点是,计算机是如此幸运的专业。
短短50年间这个专业的发展,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而且持续到今天。
这是一个只需要空调,冰箱和键盘,就可以创造奇迹的专业。
Google当然跟网络营销是不一样的。
I don’t think you can understand me if you have’t built something proud based on your professional skill.
Hung Hum
从上周五到今天,跟catt两个人,一个人php+javascript,一个人design+css,从白天写到晚上,晚上写到白天,困了吃,饿了睡,在宿舍写,在雕光写,还跑到五道口的卡瓦小镇写,写了又调,调完又要改,改了又要写,早上4点睡,然后又8点起背着电脑坐一个小时的地铁去公司,然后循环。
十足淡疼…
写程序的时候就一直听Eason的DUO,听了一百遍,一百遍,
各种神曲,各种经典演绎,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一首普通话的都没唱。
思绪回到二月份准备去香港的前夕:
当时愿望想在红勘看一场演唱会,恰巧遇上燕姿的”答案是”,可是当时已经临近演唱会,票早已售罄。
于此同时,Eason的DUO开始售票,提前三个月,售票不到一个星期,我随便点了几场,发现最好和最便宜的座位都已经所剩无几。
当时还想过可以跟阿咪和公鸡,五月份来香港看演唱会,不过可惜当时也只是想想。
十足可惜…
还记得红勘站一出来海底隧道,理工大学前那副巨大的DUO宣传海报。
怎么能不怀念行走在香港街道的味道:
路牌的味道,
雨天和茶餐厅的味道,
女人街的味道,
旺角的味道,
双层巴士的味道,
“好歌獻給你,讓愛藏心裡”
还有七天离京,离京后回广东待一段时间,回家期还未知…
离家的日子早早定下,还有二十七天,
九月一号从上海飞往Boston。
大概就是现在的心情。
p.s.1 其实发短信写一条就好了,多了总显得罗嗦
p.s.2 刚刚读了一本叫做《男人都是智障》的书的前几章,是豆瓣上推荐的,感觉就是作者在赤裸裸地嘲讽那些已经单身很久的男的,十足不幽默…
毕业
小学的时候看《灌篮高手》和《棒球英豪》,觉得夏天可以简单地为了一个目标努力拼命不顾其他是多么地美好。
中学的时候读痞子蔡的小说,觉得跟喜欢的女生去麦当劳吃快餐,或者骑着机车载她去夜市吃夜宵和郊游,是多么地幸福。
可是漫画终究是漫画,小说终究是小说,还没来得及去体会,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就已经离你而去,再不复返了。
临近毕业
反正不管怎么样,都是要离开这个校园了。
四年真是白驹过隙,什么都没有做成,就是发现自己实在又懒又蠢的事实。
从大连之后做了的事情有:
1.去中国电影资料馆看了两部日本电影呢。
2.一个星期还是两个星期的时间把毕业设计的翻译和论文给写出来了。
3.跟高中几个同学去了动物园,看了世界杯首场比赛,还去了趟南锣鼓巷。
4.跟学弟和学妹去蓝色港湾滑冰,还吃了个烤鱼。
今天早上还打了一个上午的球。
写论文的时候就各种泡图书馆,发现图书馆结合夏天真是各种好。
毕业的时候还能有世界杯陪伴,晚上男生还能结伴去买个东西吃的喝的,感觉终究是要散了。
我想去天坛,想去雍和宫,北京的郊区,还有什么什么路的几号。
想多读几本书,小说啊,设计啊,机器学习啊什么的。
然后写几行代码,聊聊天什么的。
反正就是祝签证顺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