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阳光

从上海搬回加州的生活已经五个星期了,收拾行李,搬家,买车,去LA找公寓,见朋友,转组,开车,准备再次搬家。五个星期过得真是蛮快的。

五一的上海天气还是比较适宜,4/30最后一天把上海公寓的行李打包到附近的迷你仓,等的就是来上海团聚的爸妈了。虽然不是第一次搬去美国生活,但是能跟爸妈待在一块的日子能多一刻终究也是令人珍惜。

5/4傍晚SJ和我一起乘坐美联航的直飞飞机从上海起飞,落地仍然是西海岸时间的傍晚。落地之后订了两天机场附近的Hyatt酒店,作为临时落脚点,想把旧金山的公寓收拾好再搬进去住。结果第二天开着租的车到家附近的Personal Storage,才发现噩耗我的Unit被break-in,遗失了「一些箱子」(遗失的具体物件在随后的日期里逐渐想起)。收拾好情绪,只好去商场买回遗失的家居用品,整理好公寓终于顺利搬回已经出租一年半的公寓。

到了周一,第一次走进我们公司在旧金山Downtown的办公室。这次搬回美国,比较幸运的是不需要重新换工作,不过需要搬去位于洛杉矶总部的办公室,旧金山办公室只是作为临时过渡的工作地。办公室的位置距离好几年前Uber其中一个我工作过的楼栋不远,当时「正在建造」的一些商业大楼都已经完工。这次回湾区,阴天的日子好像比往年多了一些,旧金山街上的人流更是冷冷清清。距离COVID结束的日子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美国的科技公司仍然”Struggling to force employees returning to the offices”,据说旧金山的商业地产已经濒临崩溃边缘,Downtown好多供应工作午餐的小店都选择闭店关门,对我的直接影响就是午餐选择不是沙拉就是墨西哥肉卷。想吃个亚洲菜都得费一番功夫才能找到一两家越南菜馆。

回来另外一件大事就是买车了,不过倒是没有费多少功夫。基本上在上海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好买一辆马自达CX-30,因为SJ刚学会开车,所以想买个比较朴素实用的日本车,加上之前我自己租车开过,做了一些调研之后就基本不考虑别的车了。回来第一个星期就把湾区所有有这个现车的dealer都发邮件问了一遍,刚好SF的dealer就有一辆SJ钟意的白色,谈了MSRP with little discount之后就果断付了订金完成了买卖。这次买车另外一个令人震惊的新闻是很多保险公司因为COVID期间业务亏损巨大都选择了退出加州(Farmers, State Farm, Allstate, etc.),在加州不再接受新客户,要不然就是像Geico这样的公司做underwriting要两周起跳。还好最后在小红书上看了一圈攻略用Progressive,价格只能说是不离谱,但是胜在能够马上出保单,不影响提车。

COVID虽然结束了,但是好像有些东西永远地留下来了。

买好车,收拾好公寓,下一步就是去LA找房了,关于LA之后可以再写一篇博客具体说说。这次总结一下就是我和SJ选择住在Pasadena的公寓,公司的办公地点在Downtown。每天开车上班单程20-40分钟,希望从来没有开车通勤的自己可以适应。除此之外还是很期待南加更温暖的气候和Angeles Crest Highway的山路。

刚回来的几天,有时候也想念在上海的时候一群人在南京路附近找午饭吃的日子,周末买张机票就可以回海口的家里住上一两天,住在中国还是住在美国,终究怀念的是每个地方的「人」。

好在,即使旧金山变了不少,湾区物价也涨了不少,好友们都还在。回来这几个星期,周末忙着约朋友同学吃饭/hiking,catch up各自生活的变化,做技术的朋友们也难掩对AI创业机会的热情和期待。天气好的时候开车去湾区的山路里转悠,过弯的时候听着降挡补油的声音,希望生活可以一直简单下去。

6#1F-A2-041

2022年4月29 日,五一节假日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也是上海浦西封控的第29天,我被疾控中心告知,由于昨天的核酸报告结果是阳性,我需要去方舱医院进行隔离。这把挂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还是掉下来了。

抗原阳性 – 核酸阴性 – 抗原阴性 – 核酸阳性

迅速地回顾一下去方舱前的时间线

  • 4月20日,女朋友发烧,我无症状,两个人抗原阴性
  • 4月22 日,女朋友退烧,我无症状,抗原女朋友阳性,我阴性
  • 4月23日,小区全体核酸检测,我们没有去
  • 4月25日,小区全体抗原检测,两个人抗原阳性,上报。我没有症状
  • 4月26日,疾控上门核酸采样。女朋友痊愈,抗原转阴。我开始发烧,抗原阳性
  • 4月27日,核酸结果两人阴性!我持续发烧,喉咙剧痛,抗原阳性
  • 4月28日,小区全体抗原检测,我们一阴一阳。疾控上门核酸复核,我持续发烧
  • 4月29日,核酸结果一阴一阳!接到疾控电话,我需要去方舱。身体状况已经恢复了90%,抗原开始转阴
Positive antigen results

我们小区是4月1日跟着整个浦西开始封控管理的,说实话我们也不完全确定怎么感染上的。整个小区在我们之前一共出过两例阳性,基于只有我们一户有感染,猜测是某次我们非团购买的外卖或者物资是感染源,但也只是猜测而已。

2020年开始,我在美国住得时间有将近一年,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我频繁地点外卖,后来开放了之后常去餐馆吃饭,还坐了两次长途飞机,和跑了无数个(20+)赛道日,没有一次感染上了新冠。反倒是因为上海的封城政策,断了快递(没法购买日常消杀的物资),黑市盛行(外卖小哥不做核酸铤而走险),无限循环的群体核酸检测,大大增加了封城后人们感染的风险。

整个过程也是有许多非常令人沮丧和费解的部分。比如在第一次的核酸检测,两人抗原阳性我还发着烧,核酸的结果竟然是两个阴性。我一度相信了网上传说的「政府不能明说居家隔离康复的政策,市民们自己意会就可以了」。我心想这是政府用操弄数据暗示我们,别再做愣头青往上报了,你们打过疫苗的年轻人自己在家好好恢复就好了!结果小区志愿者硬是不能理解这个道理,宁愿要小区多封控十四天,也要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做抗原,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找来疾控中心的人做核酸复核。

整个过程我只能说最幸运的是,上门转运去方舱的那一天,我已经退烧了。

On the way

四叶草

坐在转运的大巴里,可以感觉到满满地都要溢出窗外的阳性空气。大巴开上延安高架一路往西,这是好久以来第一次坐在车里开在上海的高架路上。四月底的午后阳光有点温暖,突然大巴停了下来,停在了高架上的缓冲带上。司机走到车的中间,跟所有人喊道:「有基础病的人,糖尿病啥的,到了方舱千万不要说你有任何这些病,因为有基础病方舱是不接收的,把你们送回车里那就麻烦了」。我不知道我该去想「还好我没有他提到的这些疾病」,还是应该想「那有基础病的人该怎么办」,这个系统里有太多让人没法理解的问题。系统永远是对的,问题肯定是那些想了太多的人,为什么不能学习那些闷着头往前走的羊群呢?

Entrance

大巴下了高速之后终于开进一个阴暗的通道停了下来,「到了!」司机喊了一声之后车里的人开始下车。下车的第一印象是又脏又乱又昏暗,路的两边都是装修完还没来及运走的垃圾和不知道哪里流出来的废水,路的中间铺着一个排水地垫,人们只能沿着垫子拉着行李箱往前走。走了大概100米终于见到了方舱的入口,你在新闻上听说过「方舱」这个词已经听了很多次,但是从来没有见过它的真实面目。我们这辆车被分配到的方舱是上海的国家会展中心,也被称作四叶草方舱,号称是上海最大的方舱医院,八个展馆改建的建筑一共能容纳50000个床位。

当这个只有在新闻里听说过的词汇,以一种很具体的巨大姿态出现在你的面前,伴随着鼓风机巨大的噪音,那一刻有一种特别超现实的感觉。超级大型的建筑,排着队默默往前走动的人群,我想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工程技术的完美结合后产生的结晶吧。

Center

Dystopia

我入住的就是其中的六号展馆。六号展馆里面分为A、B、C三个区,进入方舱之后区长会随机给你分配一个床位:一张床配一个床头柜。床用来睡觉,吃饭、用电脑和看书的时候床则成为你的座位,床头柜是唯一的个人收纳空间。

入住方舱的体验就像一个大型的真人RPG,这里的规则跟方舱外的世界完全不一样。首先,你的活动空间是有严格限制的。其次,「钱」的概念是不存在的,这里没有任何交易的市场,每日存活下来所需要的物资只能通过自己1.入院的时候携带进来(衣服,充电器,卫生纸)、2.由方舱一次性或者每日补给(食物,牙刷牙膏,毛巾)、3.跟其他的玩家化缘而来(衣架,洗发水)这三种渠道获得。整个RPG只有一个游戏规则是入院的时候告知的:每天会做一次核酸,连续两次阴性你就可以出院。其他的规则(什么时候发饭,厕所在哪里,在哪里打水,护士站有什么功能,方舱里还有什么其他设施)都需要靠你自己跟其他玩家交流,或者自己去探索。

Unit

方舱里面的有几种角色。「医护」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他们制定所有的规则,所有的问题的最终解释权也归属于他们。虽然新冠本身不需要任何的治疗,但是有的病友本身患有其他的基础疾病,当需要必须的药品的时候还是需要找到医护进行治疗和配药。因为医护人数并不充分,所以医护会提携少数想要参与管理者决策的病友成为「志愿者」。

「志愿者」们本身也是病友,他们也许是因为日子无聊,或者是想要从管理者获得更多的游戏规则的相关信息,或者是纯粹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于是小部分的病友申请成为志愿者。志愿者一部分的工作内容是负责完成管理层日常的体力劳动工作(搬运和发送物资,组织病友排队做核酸),更高级一点的志愿者角色则会从事一部分管理层的工作(统计核酸结果,决定物资如何进行分配)。我想方舱里面没有志愿者,一定会很难管理好这么多人,志愿者也通过工作充实了他们的日子,对管理层来说是个win-win的管理方式。最令我吃惊的是,有的高阶志愿者因为工作繁重,即使核酸已经多天阴性了还是不愿意结束游戏,选择接着待在方舱里面。

Workers and volunteers

「保洁」负责方舱里的消杀工作,他们不属于管理层,但是因为穿的蓝色防护服跟「医护」非常相似,所以常常会让病友们搞混两者的角色区别。比如你想要去打听一些方舱里的游戏规则或者核酸检测结果,如果遇到保洁,他们会告诉你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你应该去找医护或者志愿者。但是保洁因为穿着跟医护一样的衣服,有时候他们会误以为自己获得了管理者的身份而成为比病友更高级别的角色,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Entertainment

「羊群」这个词来自Github润学的一篇文章,它的意思是指「在这个社会里面只能服从,随机被铁拳砸中,思想和信息受限,只能感恩的居民」,根据我在方舱里的观察,我把志愿者以外的所有病友归到了这个类别里面。羊群们只能绝对服从所有的规则,如果对规则有疑问,有问题的一定不是系统,而是羊群还会思考还没有被驯化。还好经过几十年的教育再教育,99%的病友来到方舱之前已经学会了充分服从系统。比如下面这些问题对他们来讲已经不再是问题

  • 为什么新冠明明可以在家里自己痊愈,还需要转运到方舱进行隔离?
  • 为什么相当比例的人1.没有症状,2.已经痊愈了,3.病毒传染力已经不在峰值状态了,还需要来方舱?
  • 为什么方舱晚上不会关灯?
  • 为什么核酸结果要隔一天出,然后安排出院要再隔一天,导致即使连续两天阴性的病友需要再等两天才能出院?

我在方舱一共住了四个整天和五个晚上,出院的那天,碰到两个人我问他们在方舱住了几天,他们说一共住了18天。他们在家里的时候完全没有症状,抗原也是阴性,不知道为什么核酸结果就异常了,在转运的隔离站还住了一晚才来到方舱。在方舱第一天核酸测的结果是阴性,结果第二天就转阳了,然后开始发烧,后来退烧,再后来核酸终于转阴,前后历时18天。

  • 整个方舱的居住经历对他们两个人是否公平?
  • 如果不公平,这个社会是否有渠道能去找出不公平的原因,最后对造成这些错误的人进行惩罚,让这个社会成为一个更少不公平的社会?
Bathroom

「无知即是力量」

出院的那天天气特别好,当转运的巴士开出方舱的时候病友还欢呼了起来,这是大家进方舱之后第一次看到阳光。回到家里,上海仍然还在封城,小区也还在封控,买菜还是靠团购。好像五一假期经历了些什么,但是环顾四周,仍然一点改变的迹象都没有。系统还是那个系统,所有得不到答案的问题再去想只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未来的某一天,也许深埋系统里的我已经忘记曾经也为这些问题烦恼过,也有可能我已经远离这个系统,所以写下这篇非常主观的日记,分享给那些有选择的人。

Sunbathing

太平洋的西面和东面

最近在旧金山的家忙着卖车和出租房子的事情,因为打算十二月初搬去上海。有时候朋友会问说:「不回美国了吗?」当我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总是没法回答一个「是」或者「不是」的答案,我就会说「可能会先在上海生活一段时间,之后会再考虑是要在哪个国家生活。如果疫情变好,隔离政策不再这么严格,我还是会保持每年几次来回中美之间」。

从去年七月加入现在的公司,过去将近一年半的时间除去两次强制隔离加起来一个月的时间,我在旧金山住了六个月,在北京住了八个月,在上海住了一个月。作为一个大学毕业之后再美国生活了将近十年的打工人,在国内生活工作的经验也算是蛮新鲜的一个体验,「海归还是不归」是身边人一直在讨论的一个话题,今天也想写一下自己的一些观察,分享给读文章的人。

隔离的日子

关于生活

先说一下生活的部分。住在北京/上海大城市跟旧金山/湾区肯定是有一些不同,两边都有各自好的地方和不是那么理想的地方。

住在国内,第一个优势就是离家人近了很多。我的家人住在海南,不管是在北京还是上海,周末飞回家住个两三天再飞回工作的城市不会让人觉得是一个很远的距离。而且爸妈他们从心理上会觉得离你距离近了很多,大家生活在同一个时差,对周边的事情也更加能够有共鸣。所以个人觉得这个是住在国内的最大的一个优势。

海口

除了家人之外,我的观察中美一个比较大的生活方式的区别就是:国内的公共场所的好玩的事情和多样性要比美国多很多。相反,如果一个人更喜欢的生活方式是更注重个人的兴趣和隐私,更倾向于一种比较清净,不易受环境影响的生活,美国会更适合一些。总结一下就是:国内 Public 的地方都会更加高大上,更加多样化,相反 Private 的地方(物理上和心理上)空间会相对更狭小,会更加受到周围环境和身边的人的影响。美国 Public 的地方都看起来土土的破破的,而 Private 的地方(物理上和心理上)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会非常大,可以更加从容地选择自己的偏好。

举个例子,在中国大部分时间大家都住在小区的公寓里,居住的环境和体验不仅仅是关上门自己家里的体验,很多时候也会受到同一层楼里或者小区里散步的邻居,甚至居委会的影响。在美国住在 Single Family House 就不用说了,甚至像我一样住在城市里的公寓楼里,邻居对我的生活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另外一个例子,我的感受是国内大众对「好的生活」的定义更加单一,在写字楼等电梯时候电梯广告常常放得都是「小孩教育」、「瘦身」、「找一个更好的工作」等等让人觉得生活怎么越来越卷的内容。美国的生活相对好一些,虽然湾区房价确实很高,击娃的家长貌似也很卷,不过终究湾区只是美国众多地方的一个选择,不喜欢的话其实也有很多别的可以更加舒适生活的地方。

上海的公寓

写到这里,会想到另一个问题「在国内除了一线城市,别的二线或者三四线城市是不是会好一些呢?」我因为没有在除了北京上海以外的城市生活过,只能根据我平常的观察说说我的观点,我觉得这个答案是「Yes n No」。搬到别的城市自然生活压力不会那么大,但是前面我提到国内的生活「与身边的环境和人的联结会更紧密」,所以搬出一线城市对生活方式相比于在美国搬出湾区,带来的影响会更大一些。所以我觉得在国内选择搬出一线城市会是比在美国搬出湾区更难做的一个决定。

关于生活的成本,大部分软件工程师搬回国内工作都会有一个降薪,身边也有不降薪甚至回国后涨薪的例子,不过终究是少数比较优秀的同行。我的一个观察就是在国内的平均生活成本确实比美国要低一些,如果比较的主要开销是在住房,吃东西和出行这一块。但是,如果在国内要追求一个跟美国类似的生活方式,成本会直线上升而且会超过在美国的生活成本。举具体的例子,比较上海和旧金山的平均房租,平均吃饭的价格,滴滴和Uber的打车价格,上海还是会更实惠一些。但是如果我要在上海住上类似湾区会租到的比较新管理比较好的公寓(甚至是Townhouse或者别墅),要有自己的车(最好是保时捷911),要常常去滑雪去好玩的地方旅游,这时候生活的开销是要超过在美国的生活开销的,即使只是在做一样的事情。

加州的赛道

关于政治

文章还要在国内发,就不展开说了。两边有优点有缺点。一边几乎不可以有不同的声音,而且限制越来越紧,但是城市的建设是越来越好,生活水平也是越来越便捷。另一边是比较自由,上网也比较方便,不过左边一些无脑的平权政策和右边一些越来越抬头的种族主义也是令人沮丧。

关于约会

This topic is worth another whole post. Ping me if you are interested to know more.

外国人

住在美国终究挥之不去是作为外国人的感觉,如果像前面说得生活方式是更多的面向自己和身边的人,那是不是外国人其实对生活的影响就没那么大。反过来,可能国内会更适合自己一些。

关于工作

中美公司的工作文化差别还是蛮大的,除了工作时间以外还有企业文化的不同,这个其实网上蛮多文章都讨论过了。而我自己因为加入的是一家总部在美国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所以体验上跟在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差别并不会太大,所以这个话题也没有太多一手的体验跟大家分享。

所以也还是打个广告,如果有想回国的小伙伴,但又不确定自己是否能适应国内公司的工作文化,我们公司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湾区LA西雅图纽约北京上海都有Engineering Site,工程师平均水平绝对是创业公司里面比较高的,感兴趣的可以留言或者给我写私信。

星选闪电

最后的选择

讲了一通自己的观察,回到自己的选择,说到底都是各有优劣。理想总是比较贪心,希望能找到某种「成年人不做选择,我两个都要」的生活方式。但是鉴于当前严格的隔离政策,这样的生活方式终究难以实现,还是要做个在太平洋的西面还是东面生活的选择。

所以因为女朋友住在上海,十二月开始我要搬去上海了。

California Homes

也许是因为看到 En 总在 Facebook 上分享的他帮忙 close 的一家 Palo Alto 的 Eichler,也许是因为上周五在康老师和海哥新搬进去的 Palo Alto 的房子的后院摘橙子,也许是因为约会的女生问得一句「你家原来是 Condo 呀?」,突然也萌生出了「也许我也可以看看房子」的想法。

「旧金山 Condo」

周六刚好约了半岛的剪头发,看到了这家在 San Mateo 靠近 280 高速的 Eichler 房源,照片看上去风格都是蛮喜欢的,在 Zillow 上约了个房产经纪剪完头发就顺带把车开到了这个叫做 Highlands 的社区看起了房子。房子采光很棒,后院对着 280 西面的群山更是加加分。房产经纪是个白人大姐,人很 nice,聊一聊对湾区的 Eichler 的房子也了解颇多,走之前还碰到了卖方的经纪人来房里放东西。两个人听上去已经认识很久了,卖方是个白人大叔,据他说他经手的 Eichler 已经有 450 来套,也稍微了解了一下 San Mateo 附近 Eichler 的市场行情。

「Kan: 觉得这个车子蛮配这个房子的」

因为第一次来 San Mateo Highlands 这个社区,开车路过的时候被成排的 Eichler 惊艳到了,于是看完房之后把车停到附近的社区活动中心,一个人在社区里转了一圈,沿路拍了许多房子的门面照片。周六的加州天气不能更好了,阳光充足又不晒,穿着一件体恤衫温度刚刚好。看到在院子里做园艺的白人大爷,或者在帮忙改建的小青年,都会停下来打个招呼聊个两句,总的感觉就是「I can totally see I am living here…in some futures」。一个月前的这个时候还住在三里屯 30 平的酒店房间(一共住了四个多月),现在竟然在看将近 200 平的加州房子,实在很难预测生活会把你带向何处。

在搞明白要住在哪里之前,还是要努力工作 keep the choices open

「Kan: 大概是枯山水的概念」
保时捷 912 和甲壳虫
保时捷 912 和甲壳虫,「Kan: 房主品味不错」

Bob Iger – 一生的旅程

前两个星期周末在家把前迪士尼 CEO Bob Iger 的传记「一生的旅程」读完了,书倒是不厚,前后一共花了四个小时。这本书在我的「想读」书单里一段时间了,之前是因为看到比尔盖茨的推荐,加上对这个 CEO 早有耳闻,终于有机会把它读了。

说到迪士尼,大部分人的印象是动画片,还有他们的主题公园。但迪士尼其实已经是个很巨大的公司,旗下拥有皮克斯,漫威(复仇者联盟等等电影 IP),卢卡斯影业(星球大战 IP),ABC 电视台,ESPN 体育台,福克斯影业等等在业界数一数二的娱乐公司,而且这上面提到的所有并购案例都是在 Bob Iger 担任 CEO 的时候完成的,所以说 Bob 是过去十年最有影响力的 CEO 之一一点都不为过。

书从 Bob 小时候的家庭经历开始讲起,到他到 ABC 的第一份打杂的工作,然后在 ABC 电视台一路跟着遇到的优秀的「领导」学习,最后在 ABC 坐上二把手的时候发生了迪士尼对 ABC 的收购案,加入了迪士尼。在迪士尼期间,Bob 的职位也辗转几次,终于在当时迪士尼的 CEO 迈克尔离职的时候接下了迪士尼 CEO 的位置。

Bob 当上 CEO 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完成了对皮克斯的收购,书中对这段内容的描写也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段落。07 年的时候皮克斯的 CEO 就是苹果的联合创始人乔布斯,书中以 Bob 第一人称的视角描述了他与乔布斯的互动,讲到他第一次拜访乔布斯在 Cupertino 苹果的办公室,乔布斯在一块大白板上划出两个 Column,收购案的好处和不好的地方,协商就这么开始了。很巧的是,我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英语课老师让大家做 Presentation,当时我选得主题就是皮克斯,因为当时的我非常喜欢皮克斯的动画电影,所以对迪士尼的这段收购故事早早就听说过了。Bob 见过乔布斯之后,乔布斯向他介绍了皮克斯的两位灵魂人物 John Lasseter 和 Ed Catmull,这两个人在皮克斯的工作正印证了乔布斯经典的那句话「科技和人文的交界」,两个人分别代表了皮克斯的创意和技术的部分。后来的故事其实就是 Bob 打动了 John 和 Ed,也说服了乔布斯,帮助迪士尼顺利完成了对皮克斯的收购,也成就了之后「迪士尼 X 皮克斯」一部又一部经典的动画电影。

另外这段故事也特别打动我的原因是,Bob 在书里反复提到的「勇气」这个词。Bob 提出收购皮克斯的建议的时候,大家都觉得非常不可思议,甚至觉得他「疯了」。因为 Bob 刚成为 CEO,而且乔布斯跟迪士尼前任 CEO 的关系非常不好,不要说收购,当时皮克斯和迪士尼已经分手在即不会再一起制作动画电影。Bob 需要说服董事会,还需要说服乔布斯,他回想到当时的想法,觉得是「勇气」让他把收购案顶着压力进行下去。不过他也提到「勇气」不是莽撞,虽然外人看来他是不是「疯了」,但是他已经跟他的团队做过周密的计算,这个收购对迪士尼和皮克斯都是非常有益处,收购花费的金钱都会在 X 年之内将要发行的动画电影得到回报,而且皮克斯的创意也能够振兴迪士尼已经不振了十年的动画部分。

说道「勇气」,还想再多说两句。让我想起来在湾区 Laguna Seca 赛道的二号弯,车子全油门在坡的顶端开过去的时候时速有将近两百公里每小时,在达到坡的顶端之前其实并看不到直线尽头刹车的位置,太早踩刹车这圈的成绩就毁了,太晚踩刹车冲出赛道面对的就是墙了,如何找到哪里是最佳的刹车点,还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的。年初在日本长野县的志贺高原的雪山上,最后一天领队带去了一段满是灌木的道外粉雪小路,视线只能看到前方大概十米的距离,再远的地方已经被灌木挡住了,想要接着往前对着面前的坡一路滑下去,也是需要勇气的一件事情。

2020 一月,日本长野,志贺高原滑雪场

读到 Bob 对「勇气」的描写,也希望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能够像他一样更有勇气地过下去。

从 Uber 辞职了将近八个月之后,最近开始重新上班了,新公司规模不是很大,不确定性非常多。到了一定年纪,机会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当 Facebook 的 recruiter 说「这个 offer 四年值一百七十万美元,你确定要放弃吗?」,热爱跑车的我还是稍微挣扎了一下然后说了 No。有一些朋友听说我去了新公司,问说新公司感觉怎么样?因为才来不到三个星期,加上 COVID-19 的原因也没有去过办公室,跟同事的交流也都仅在线上,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找到「感觉」。唯一印象比较深的是,新公司很像「早期」的 Uber,可能比我加入 Uber 的时候(公司是 1000 来人,100 来个工程师的规模)还要小一些,身边的工程师都很资深,工作都很很很努力,然后所有人都有很强的 drive,希望最后是一段有趣的经历。

Founders at Work 读后感

过去几个月的时间陆陆续续终于把 Founders at Work 这本书读完了,书的作者是 Jessica Livingston,出版的时间是 06 年,里面收集了 32 个创始人计算机/互联网相关创业早期的故事,说是故事,其实形式更像是访谈,基本上问的几个问题都是比较常见的:你们是如何开始的?和投资人的关系?一开始的时候能想到做到 XX 规模么?创业过程中(最困难/最意外)的地方?给想要创业的人一些建议?  倒是创始人们的回答都是蛮诚恳,加上一下子 30 几个不同年龄不同行业(卖硬件,卖软件,互联网 1.0,互联网 2.0)的创始人放在一起述说他们的故事,读起来颇有一种众生百态的感觉。

要说读后感,唯一的感觉就是所有创业故事都没有可以效仿的模板。比如前面有个问题是创业最困难的地方,大部分人遇到的问题都不一样,很多提到的都是技术/产品以外运营公司或者跟投资人打交道是最困难的地方,但也有一些创业者的回复就是没啥困难的其实就一直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创业也想不出来做别的事情了。有个问题是说你怎么开始的,一半的创业者的回答就是一开始在做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产品(比如 Flickr,一开始是个 Mass Multiplayer Online Game,后来转型成照片分享网站,比如 Blogger,一开始创始人想做一个 Web-based Project Management tool,后来转型成 Blog 网站),然后做着做着发现做的时候一个 side project 大获用户的喜欢,然后开始转型。然后另一半的创业者基本上是开始的时候就对某个市场或者想法特别感兴趣,然后就埋头做下去,后来结果也是不错(书中采访的创业者都算是有蛮成功的退出的)。然后还有少部分的人的情况是,一开始几个创始人就想着创业,但是真得不知道要做什么,然后就不同的想法都试试,最后也都做出了点什么来。

唯一感觉比较统一的一个问答是关于给想要创业的人的建议,基本上大家的意思都是:1.想做就去做吧,只要能够承担这个风险又是你想做的事情,2.学会拥抱变化,大部分的创业公司都没法做计划,最好的情况就是跟着客户/用户的需求走,解决别人的问题比实现创始人自己的想法重要得多,3.部分创始人提到过程可能挺痛苦的,不过没有人后悔创业这件事情。

最后读后感就是 follow your heart 好了,基本上讲得东西也都是老生常谈,不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可能也有它的道理。最后的最后,成年人应该都懂得幸存者偏差的道理,所以鸡汤喝喝暖暖心也就可以了,该干啥还是该干啥。

Write On

当生活迎面挥来一个耳光,一开始总是困惑,然后开始想要去知道更多背后的原因,一些回忆里的蛛丝马迹开始浮现出来,困惑慢慢转变成轻微的愤怒,才想起来达利欧在「原则」里曾说道:这是情感的我在发挥作用。理智的我则在说:知道更多也于事无补,该发生的终究会发生,生活打了你一个耳光,生活也还是要继续。

二月的最后一个星期,生日当天在办公室自己一个人吃了一碗Chipotle的饭盒,打了一通越洋电话,时钟就指向31岁了。从二月中旬到二月底,心情一直起起伏伏,不知走向何方的创业之路,愈演愈烈的疫情,加上忽明忽暗的生活盏灯,这两个星期来常常睡不好觉(在我身上不太常见)。直到28号在Laguna Seca的赛道日上,陪我的911流了一天的汗之后,交了许多新朋友,在从Monterey开回旧金山的高速上才找回那些简单的快乐感觉。

三月的第一天,盐湖城下了很大的雪。Brighton雪场在有着许多山头的盐湖城不算出名,滑雪的人大部分是当地的居民。不长的缆车队伍,几乎空无一人的雪道,如果不是因为午餐只有汉堡的选项,滑雪体验我都怀疑我是不是在日本。周日晚上失眠了,也许是因为同一间房小伙伴的呼呼声,也许是因为刚刚剪辑完成的赛道视频的兴奋还没消退,还是对生活的困惑又涌上心头,答案已经不从知晓。

我想回旧金山后还是接着多读读书,冥想也要接着做下去。

Bye Bye 一零年代

2009/12/31: 大学四年级,住在北京,希望新的一年可以去美国,没有工作,单身,20岁。

2010 关键字:毕业,街旁,留学

2010-picture
2010 年夏天,13 个人的团队,坐标建国门,初尝创业的味道
2010 年秋天,Dartmouth,第一次出国,第一次自己做饭
2010 年冬季假期,在纽约住了 10 天,在时代广场站了 11 个小时等待跨年

2011 关键字:Yelp,Facebook,Instagram,Google

Yelp 实习,第一次来旧金山,在 Mission District 住了一整个夏天。实习的时候拜访了还在 California Ave 的 Facebook,跟当时还只有四个人的 Instagram 的 CEO 在 South Park 吃了午饭。秋天回到东岸,在 Google Cambridge 做了第二段实习。

2012 关键字:毕业(again),公路旅行,开始工作

San Mateo 128 N El Camino 是在湾区第一个正式的家。年底的时候两个星期开了 5 千英里从 New Hampshire 搬到了 California。

2013 关键字:滑雪,初创公司,Burlingame

夏天爸爸妈妈唯一一次来美国,带他们回学校参加了毕业典礼,那年的夏天阳光很明媚。就像新华字典说的,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至少当时我是这么以为的。我也从 San Mateo 搬到了 Burlingame。

2014 关键字:换工作,旧金山

四月面试,五月换了个工作,六月搬到了旧金山。

2015 关键字:工作,中国

China Growth 团队增长最快的一年,也是 Uber 中国业务增长最快的一年。公司 10 月的时候还带所有人去 Vegas 庆祝业务的里程碑。因为工作一年回中国回了 4 次还是 5 次,全部心意挂到公司的时候好像身边的生活也在悄悄地改变。

2016 关键字:工作,日本

年初摄于北海道美瑛,第一次去日本旅游,在北海道滑了三天雪,然后又晃荡了三天,很特别的回忆。
摄于巴塞罗那。秋天因为出差在欧洲住了三个月,几乎每个周末都去一个不同的国家,三个月的时间想通了一些事情,做了一些重要的决定。

2017 关键字:单身,迷茫

摄于墨西哥城周边的 Teotihuacan,几乎一整年都是单身的日子,滑了很多雪,去了几个不同的国家。
感恩节在京都看红叶,两年内第三次去日本旅游,又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2018 关键字:Sabbatical,买房

摄于莫斯科。亲身体验了2018世界杯的热情,圆了儿时的一个梦想。
摄于伦敦。夏天在伦敦传媒学院和玛格南图片社合作的 Workshop 学习了 21 天的摄影,做了一本小小的杂志。伦敦的夏天天气特别好。

2019:绿卡,辞职

摄于法国阿尔卑斯山的 Alpe d’Huez 滑雪场。白天滑雪,晚上电音蹦迪不是梦。
喜提保时捷 911,从打算要买到看车到提车前后一共三天,赶在还有工资单的时候做了一个小贷款。提车不久股票一解锁就辞职了。

2020/01/01: 住在旧金山,不知道新的一年会去哪儿,没有工作,单身,30岁。

这个十年的最后一个晚上在家里自己一个人把移动硬盘里过去十年的照片看了一遍,最后每年挑了一两张照片放在一起算是回顾了自己过去十年的时光。本来以为十年是很长的时间,看了一遍之后才令我震惊地发现其实并没有,几乎所有的回忆都历历在目,照片里的许多小伙伴可能两周前才一块吃了饭。

跟一个一零年代说再见的同时也是跟唯一一次的20~30岁告别了,好奇这个家伙30岁~40岁的生活到底会是个什么样子呀?

Semi 码农 30 岁的一些感受

上一次写博客讲找工作的事情已经是七年前写得毕业找工作经验,最近刚从上一家公司辞职,目前在家想要试试看自己创业。过去七年跳了一次槽,本来应该来写个帖子讲一下跳槽的心路历程。不过当时换了新公司之后一下上了超高速车道,没日没夜的工作工作增长增长,再后来想要写点面试经验已经是换工作好几年之后了。最近刚辞职,所以顺带把上次跳槽的经历一带说了。

12 年底毕业之后正式加入了上上家创业公司,做了将近一年半之后来到 14 年。14 年初的时候上上一家公司裁了一些员工,当时整个公司的工程师团队本来就不到 10 个人,裁员之后我是为数不多剩下的工程师,加上因为工作签证的原因,开始认真思考跳槽的事情。面试先面了 Wealthfront,当时 Wealthfront 公司规模还挺小的在 Palo Alto downtown 附近一个小楼里。大概四月初拿到 offer,拿了 offer 比较有信心之后投了五家最感兴趣的公司:Snapchat, Uber, Airbnb, Square, Dropbox,通过电面之后把五家 onsite 排到了同一个星期。除了 Dropbox 另外四家公司都拿到了 offer,后来 Dropbox 加面了一轮 onsite,因为已经决定在 Uber/Airbnb之间选一家而且开始 negotiate,所以回 Dropbox 办公室吃了个米其林等级的午饭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当时 Square 没有给具体的数字,然后 Snapchat 根据 7B 的估值给了将近 700k 的股票,想了想因为当时女朋友在旧金山工作,还是放弃了去洛杉矶的想法。14 年四月的时候,Square 已经比 Uber/Airbnb 大很多了,是个认真 pre-IPO 的公司,所以拿到 U/A 两家之后很快 withdraw 了。

2014 Snapchat HQ @ Venice Beach

回头看,真得挺庆幸当时认真地 negotiate 了一下这两家公司的 offer。Airbnb 根据 10B 的估值给了 300k 左右的股票,Uber 根据 10B 的估值给了比那个数字稍微少一些的股票,然后薪水都是 120k 一年。去早期创业公司就没有考虑过薪水的,当时 negotiation 的重点就是股票,然后同时纠结两家公司去哪一家。最后思来想去比较倾向 U,所以重点跟 Uber 的 recruiter negotiate。当时一个工作不到两年的工程师,心里不知咋想的觉得股票数字有点少,想要找 recruiter 说能不能 double (+100%) offer 上的股票数量。不过最后脸皮实在有点薄,电话里实在没好意思开口说 double 数字,就问了句能不能加 50%。recruiter 说他要考虑考虑,过了一会儿打电话回来说你这个 level 就可以加 25%,我说我要考虑考虑。考虑考虑之后就接下了 offer。

H-1B transfer 办了两个月,六月底的时候正式加入了 Uber。就在我拿到 offer 之后不到一个月,Uber 传出来 D 轮融资的新闻,估值涨到了 19B。等我入职的时候,同样数量的股票价值已经翻倍了。入职不到半年,14 年年底又传来融资新闻,E 轮的公司估值涨到了 41B。除了公司估值蹭蹭涨,公司的扩张也是如火如荼。当时全公司的 Gross Booking 每年的增长是 400%,而且 15 年好像因为中国,比 14 年的速度还要再快一些。15 年底从沙特融了 7.3B 的钱,公司估值达到了 68B,这些距离我加入公司也才一年半的时间。当时只觉得股价每年至少能翻倍,等到上市的时候身价没有个 1000 万美元,500 万应该是有的吧。谁也没想到 15 年底的 $48.77 一股的股价是之后的所有日子里公司股票交易过得最高价格。之后的故事其实很多人都知道了,16 年 Uber 中国卖给滴滴,17 年一整年的负面新闻,炒掉了所有的高管连如日中天的 CEO 都换了人。

17 年的时候是第一次思考换工作的事情,第一个原因确实是因为负面新闻太多了,加上跟 Waymo 的诉讼,有种对公司倒闭的认真担心,第二个是当时公司出了个新政策待满三年的员工离职可以不需要在 30 天行权。17 年的时候确实挺多 14 年来的资深员工待满三年就立即跳槽了。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 10 月份的时候就有小道消息传说 Uber 要跟软银搞个大新闻,而且大新闻的一部分是允许持有期权的员工参与出售手上的股票。在公司待了三年,几个月前还觉得公司要倒闭手里的股票要变成废纸,突然间发现手里的股票还可以卖钱。当时软银开出的价格是 $33 一股,基于上一轮融资的 $48.77 一股,所有人都觉得软银太不厚道了,孙正义太狡猾了,傻逼才卖呢。结果就是全部人都真香,Offer 的数量一共超过了预期的 70%。简单讲就是比如软银要用 $33 的价格买两亿股,结果大家一共愿意 offer 的有三亿四千万股,所以所有人不管你是要卖五千万股的创始人,还是一万股的底层码农,你都只能实际上卖掉你愿意 offer 的 58%,这样总的 offer 股数又回到了两亿股(没看懂的可以自己 Google “reverse dutch auction”)。事实证明其实孙正义成了真正的接盘侠。整个 tender offer 对我造成了两个影响,就是我发现每个月 vest 的股票其实还是真钱,于是决定待满四年再做打算。另一个影响是我的人生在连续月光了五个年头之后第一次有了六位数的存款,我于是开始认真思考这些存款对我的意义。

当时觉得买房什么的太俗了(结果后来被事实啪啪打脸),想的是 18 年六月在公司待满四年拿这笔钱之后回国先不工作,花点时间思考思考人生。这个想法其实也跟在 Uber 工作了三年半的经验有关。

14 年加入的时候公司妥妥一个 startup,Uber 简直就是 startup 里的战斗机。当时我加入的是增长组,更是战斗机里的战斗机,带头人 Ed 是曾经在 Facebook 做增长的连续创业者,VP 手下直接有自己的工程师产品设计数据分析师团队,每周的组会是周一早上九点钟,全部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 review 上周的数据。每周五早上十点是 CEO review meeting,Travis 总爱揪着这个那个数据刨根问到底,常常做了几十页的 slides,停在第三页就没有往下翻了,组里的人如果答不上来问的问题就是劈头盖脸一阵乱骂。压力大归大,但神奇的是所有人都充满了 120% 的激情,没日没夜的工作-oncall 是所有人的常态,目标就是让创始人的愿景「出行变成水龙头里的自来水」成为现实。

同年九月,中国只有北上广深四个城市在运营,北京出了朝阳区你就出了 Uber 的服务区。就这么一个用不了 Google (maps service, Android play store, Android play service),用不了 Facebook/Twitter (growth marketing, referral),没人用 email (required for registration) 也没人用信用卡 (the only payment method),业务数量占比公司的千分之一不到的遥远国家,VP 拍脑袋跟 CEO 提议,China is the future,我们应该成立个 China Growth 组。China Growth 就这么横空出世了,成立的时候我们只有四个工程师,都是国人。中国因为国情太特殊,加上竞争异常激烈,加上 CEO 光环加持,加上每个工程师的出生背景对做中国产品的天生优势(相比于总部别的工程师),组里的文化就是一句「抡起袖子干」。15 年中国在公司的业务数量增长是 2000 倍 (200000%),一年的时间业务单量从一个不到千分之一的遥远国家摇身一变成了公司业务的半壁江山,「China First」成了公司大会上最常提到的口号。China Growth 也在一年半的时间疯狂扩张,一周五个面试是常态,到了 16 年解散之前人最多的时候在 HQ 浩浩荡荡将近一百个工程师,95% 都是大陆出生的中国人。除了在旧金山的总部,优步vs滴滴也成了国内媒体报道最为频繁的新闻,国内的运营市场人力公关政府关系团队也在同一个时间段疯狂的扩张,14 年还没有人听说过的野鸡公司不到两年的时间成了科技媒体聚光灯下最亮眼的科技公司。

2015 China Growth @ 1455 Market

后来的事情其实大家也从新闻都读到了,16年8月1号 Travis 又搞了个大新闻,整个中国的业务卖给了滴滴,当天是个周一,大家来上班宣布新闻之后 China Growth 组就原地解散了。解散之后我和另外几个同事去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办公室待了两个月帮当地的团队重写了新的 Rider app 的支付模块。这样一去一来就来到 17 年,就是前面提到的公司非常动荡的一年。除了大家在新闻上读到关于 Uber 的新闻,其实一整年我也是蛮迷茫的。14-16 年公司飞速增长,业务飞速扩张,在 China Growth 做的项目感觉每个月都在接触和学习新的商业需求,加上身边围绕着许许多多怀有同样抱负的工程师,设计师和产品经理,所以工作起来自然是热火朝天。所以整个 17 年 18 年都很用力地在想,何处可以找回 14-16 年的热情,想来想去的结果就是没想出来什么结果。

所以当时决定 18 年待满四年之后就辞职回国接着想好了。为什么要回国,其实也很现实,因为工作签证 H-1B 如果辞职了在美国是不能待下去的,回国的话不仅可以做工程师,还可以创业,甚至可以考虑做技术以外的事情。然后 18 年 6 月待满四年的时候我跟经理说我准备休一个三个月的无薪假 (sabbatical),休完我就辞职回中国了。

然后我就去休了三个月的无薪假。

然后休假的时候绿卡 current 了,我跟老板打电话说,我还是回来拿个绿卡好了,我于是休了三个月的假之后 18 年 10 月又回到了旧金山。

其实也是有一个过程,当时在湾区做工程师的时候就觉得工作太稳定,但是当经历 sabbatical 的时候又觉得没有任何能够抓住的东西。当时把旧金山的公寓 sublease 给了朋友之后其实在美国就没有一个住的地方了。在美国生活过的人知道,一个地址几乎是你所有事情的一个基础,比如信用卡,比如网站注册。所以休假三个月的过程中,当处于一个稳定生活的另外一极的时候又开始怀念稍微稳定一点的生活。所以当发现绿卡的队伍排到的时候,没怎么犹豫就决定回来工作了。

然后 19 年事情的顺序是,公司上市了,我拿到了绿卡,公司股票解锁了,我离职了。其实离职的决定也不是很难做出的一个决定,算是 18 年 sabbatical 的一个没完成的后续吧。当时拿到绿卡之后就开始思考换工作的事情,恰巧当时 Uber 接二连三的裁员,结果 LinkedIn 一两个礼拜内收到了上百封猎头或者不同公司 HR 的站内信。我看了一圈也挑了十来家大型中型公司稍微打了个电话,聊完的结果就是自己很难想象坐到里面的其中一家公司,go through orientation 又开始写代码的场景,想说还是算了。

于是开始看看非常小规模的 startup 的机会。YC 有个网站很有意思叫做 work at a startup (WAAS),你可以在上面把自己的信息写上去,然后你的资料会被发到 YC 公司内部的一个论坛上。然后一两个星期内收到了二十几家 YC 公司的创始人的邮件,挑了几家感兴趣的公司也打了电话稍微聊了聊,最后的感觉就是,也许可以自己做做看吧。

然后我计算了一下手里股票的价值之后,觉得活个一两年没问题,等待股票一解锁,我就辞职了。

11 月14 日是个星期四,也是我还电脑还工卡的日子。当时印象比较深的一个细节是 iPhone 上收到 Gmail 的推送,说我的工作邮箱 *****@uber.com is disconnected. 那一瞬间的感觉就像是你的生活里很重要的一个长了五年半的器官,这个器官会帮你买保险,每个月寄给你两张 paycheck,工作日刷张卡进去就有免费的咖啡和午饭,而且还有可以看到海景的大大落地窗的办公室,然后这个器官就在那么几分钟内从你身上一刀不留干干净净地切掉了,只剩下手机上的一条推送通知。第一反应是种说不出来的不适应,第二反应是非常庆幸自己还是做了离职的决定,很强烈的感觉是待得时间越久这个器官只会越陷越深越来越难切割。

刚开始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大概是辞职一两个星期的日子。在旧金山每天的生活也比较简单,早上起来自己做个早餐泡杯茶,准备一下这个星期的阅读计划和当前的进度,然后就开始读书了,有时候也会看看技术文献。看书的同时把可能可以做的事情记录下来,然后时不时回头去看一下这个合不合理可不可以做之类的。午饭和晚饭常常会约见一下之前的同事或者朋友,相互告知一下近况,我也会说说最近看到的行业的一些变化和自己想要探索的方向,听听大家的意见。

写到这里的时候距离离职刚好过去一个月,关于事业或者职业发展也有了更多的一些想法。我会把想要做的事情分为两个大块。

第一个就是「创业」,我对创业的理解就是业务要高速增长,前期也许可以不考虑利润但是公司活下去除了高速增长还要能够有融资能力,最后就是希望这个公司的增长是通过技术来驱动的,技术也是我们的壁垒。创业的例子就不多说了,大家都懂,一将功成万骨枯,拿一个极小概率事件去搏一个极大的回报。

另一个也是创业,不过更像是做一个「Small Business」。跟融资创业不同的是,对 smb 来说高速增长不是一个必须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公司有一个明确的盈利模式,而且这个盈利模式不需要等到业务成为很大规模之后才开始,所以融资也不是一个必须的条件。举个例子,开 Uber,Host Airbnb,开餐馆,拍 Vlog 带货,卖海淘,教别人如何面试工程师职位都可以认为是做自己的 smb。smb 跟技术创业不一样,但仍对我有相当吸引力,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不确定性,也许赚的钱没有工程师多,不过我不需要一周五天去办公室坐 40-50 个小时。当然我没有马上去开 Uber 的原因,还是希望这个 Small business 能够 leverage 我的知识和技术,开 Uber 一是谁都可以开,我开也没有比别人开得更好,二是做 Uber 司机不 scale,开得再猛一周 60 小时 80 小时也就极限了。如果能做个 scale 的 smb,最终能让它发展成一个 passive income source,这样也许就可以给自己更长的 runway 去寻找「创业」的方向,不用一年或者两年之后花光积蓄回大公司做工程师。

So far so good, 除了每个月自己买保险价格相当坑爹以外,自由的空气虽然很贵但还是很香的。

湾区赛道日

这个夏天从六月(加州雪季五月结束)开始到现在十一月,五个月左右的时间一共去了六天的赛道日,三天在 Sonoma, 两天在 Laguna Seca,一天在 Thunderhill。除去七月车因为在880上被追尾在 bodyshop 躺了一个月,八月去了欧洲一周参加同学婚礼,九月出差去了巴西一周,十月回了一趟国,所以基本上有合适的时间合适 level 的赛道日我都参加了。把自己的车开上赛道感受引擎红线的轰鸣,车速冲到将近200公里再在最后一刻刹车过弯,身体感受着一个G的惯性的同时,听着轮胎到达极限前的吱吱声,整个体验还是很鸡血的。想说写一篇文章分享一下零开始菜鸟的上赛道经验,给热爱驾驶的朋友参考参考。

先说赛道,湾区附近大家去的比较多的有三个赛道,三藩北边的 Sonoma Raceway,Sacramento I-5 附近的 Thunderhill,Monterey 的 Laguna Seca。其中 Sonoma Raceway 和 Laguna Seca 都算是全美甚至全世界有名的赛道。赛道在不举行比赛的时候,不同的汽车俱乐部可以租下赛道举办自己的比赛或者开放赛道日,我参加过的就是 Hooked on Driving 办的开放赛道日。开放赛道日的目的不是为了竞速,而是让报名的车手根据经验和速度分为 ABCD 组,每个组的车子轮流进去赛道跑圈。每个组之间因为大家经验不同,超车的规则也有所不同,从只有在直道并且要打信号可以超车开始,到赛道的任何地方都可以不用打信号超车。每个俱乐部的规则也不完全一样,总体来说开放赛道日更多的是自己超越自己,而不是去跟别人比赛,然后安全第一。

McLaren 600LT @ Sonoma Raceway

对于新手,我推荐的两个俱乐部是 Simraceway 和 Hooked on Driving。Simraceway 的活动都在 Sonoma Raceway,Simraceway 对于新手会花很多时间讲解赛道和最优跑线,然后在赛道上会给每辆车一个对讲机,采取 Lead-Follow 的方式来帮助初学者学习赛道的线路。Simraceway 的教学分为 Stage I/II/III,Stage I 就是 Lead-Follow 学习线路,Stage II 讲解超车规则和赛道旗帜颜色代表的意思,然后就 Open Track Run 了,Stage III 几乎就跟 Open Track Day 一样,区别就是每个车里有对讲机教练会给你反馈。另外一个推荐的是 Hooked on Driving,新手会指派一个志愿者做教练,教练会全天坐在你的附加给你意见。因为没有 Lead-Follow,一上来学习完赛道和旗帜颜色就是直接跑赛道,所以体验会比 Simraeway 更直接更鸡血一些。HOD 的新手项目只有 Thunderhill 和 Laguna Seca,这两个赛道也相对比 Sonoma Raceway 更适合新手。

CLA45 AMG @ Thunderhill

除了上面两个俱乐部,身边朋友去过的还有 SpeedSF,感觉也是人最多和举办赛道日最多的俱乐部,对赛道和赛道日有一定程度熟悉的小伙伴可以去跑跑看看。

最后根据个人经验回答一些朋友常常会问我的问题:

  1. 跑赛道是不是很伤车?这个问题真的是 It depends on. 首先每个人对伤车的定义不太一样,我来说说我的理解。其实跑赛道损耗最大的是刹车和轮胎,不过一辆车的设计其实轮胎和刹车(刹车片)就是损耗品,为了保持高性能的驾驶乐趣,更换的频率肯定比日常跑高速要来得更频繁一些。不过作为新手,其实因为能力的限制所以实际上跑赛道的时候距离把车的性能发挥到极致还是有些差距,所以其实损耗的速度并没有这么快。对于新手来说,跑赛道带着抓地力优良的轮胎和制动能力充足的刹车片,更大的意义还是保证安全。除了轮胎和刹车,对于比较新的车或者一些设计的目的就是运动款的车子,因为跑车本来设计的时候就优化了他们上赛道的性能,加上新车一般都有 N 年的 Warranty,所以新手跑赛道对车子的其他部件(比如引擎)的损耗其实并不会很大。
  2. 我的 XX 车可不可以跑赛道?这个真的 case by case,根据我这个季度上赛道的经验来看,最最最常见的牌子其实还是保时捷(Cayman, Cayman GT4, 911, 911 GT3, etc.)和宝马(E46 M3, E92 M3, F80/F82 M3/M4),这也比较容易理解,也跟这两家车子的设计和品牌形象带来的车主性格有关。其次比较常见的日系车有Subaru, Honda, Mazda, Nissan 等等,美国车就是 Corvette 和 Mustang 居多。年份真的是从 2019 年到九十年代的车各个年代都有,比较旧车最后还是看车的保养。还是前面说的,安全第一,新手其实距离把车发挥到极限还是有点远。
  3. Tesla 可不可以跑赛道?说实话比较难,因为跑赛道的时候各种 full throttle,hard brake,对电池消耗其实挺快的。虽然我知道 Laguna Seca 可以租有充电的车库,但是并没有 Super Charger,所以上路五分钟,充电两小时可能是大实话。
  4. 危险不危险?这个其实见仁见智。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来看,我参加过的两个俱乐部还是非常注重安全意识的,工作人员稍微觉得你在瞎开,应该很快就会把你请下赛道。加上大部来开赛到的人还是很爱惜车的,如果擦了蹭了心疼的不止一点两点,总体来说我的感觉(对于新手)不比你在路上或者高速上开车更危险。

今天就写到这里,文章主要写给完全没跑过赛道但又想跃跃欲试的新手。其实我开始跑赛道的经验也非常巧合,是有一次刷 Facebook 的时候看到 Simraceway 的广告,当时就记了下来,直到雪季结束才终于去体验了一次。第一次就感觉很上头,然后入坑了。总体下来,感觉 Facebook 的广告做得有点牛逼,能把这么一个相关但又不相关(对赛道有兴趣但是完全没跑过),然后单笔消费不低的广告能够精准投放到我的 Newsfeed 里,赶紧多买几股 FB,抵销一下这几个月跑赛道的花费。

AMG Driving Academy @ Laguna Seca

另外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是通过跑赛道认识到的新朋友,有点像刚开始滑雪的感觉。几个人不为了钱不为了名利(??),就是靠一股满腔热血和兴趣聚在一块做一件事情,有空约一块去赛道上跑跑,跑完再讨论刚刚那个弯如何跑得更好,跑完再接着交流配件和日常的保养,整个过程让人真地很开心。也让留在湾区又多了一件不大不小的 Pros 吧。

Reference: https://www.torqued.io/northern-california-track-day-guide